胡期恒
生平
祖父胡统虞是崇祯末年进士,官至秘书院学士。父亲胡獻徵自荫生授都察院经历。胡期恒少時從年羹堯游歷。康熙乙酉中举人。年羹尧为巡抚,荐期恒為夔州府通判,後迁知府,再迁川东道。羹尧兼督陕西,再荐期恒為陕西布政使,期恒協助年羹尧,曾谏其戒骄盈,並亲自杖责违法的年家家奴。雍正三年正月,胡期恆參奏陝西驛道金南瑛,然而金南瑛是大学士朱轼、怡亲王胤祥保荐。雍正帝不予准奏,雍正與年羹尧两人的矛盾逐渐公开化。年羹堯薦升胡期恒為甘肅巡撫。
雍正三年四月,雍正特召见期恒,以其“所奏之言皆属荒唐、悖谬。观其人甚属卑鄙”。[1]雍正帝在折子上還痛骂年羹尧:“你实在昏聩了!胡期恒这样东西,岂是年羹尧在朕前保举巡抚的人,岂有此理!”年羹尧事敗後,胡期恒絕不弹劾年羹尧。雍正更换四川和陕西的官员,期恒被革職下狱,甘肃巡抚之遺缺由岳鍾琪兼任。清高宗即位,獲赦。晚年侨居江南,與全祖望、沈德潜等交游,為扬州诗派的领袖。[2]
著作
有《蜀道集》。
注釋
- ^ 《雍正朝实录》卷三十
- ^ 《清史稿·卷295》:胡期恆,字元方,湖廣武陵人。祖統虞,明崇禎末進士。國初授檢討,官至秘書院學士。父獻徵,自廕生授都察院經歷,官至湖北布政使。期恆,康熙四十四年舉人。獻徵與遐齡友,歡若弟昆,期恆少從羹堯游。上南巡,獻詩,授翰林院典籍。出為夔州通判,有恩信,民為建生祠。羹堯為巡撫,薦期恆,遷夔州知府,再遷川東道。羹堯兼督陝西,復薦遷陝西布政使。期恆通曉朝章國故,才敏,善理繁劇,羹堯深倚之。羹堯挾貴而驕,惟期恆能以微言救其失。羹堯奴辱咸陽知縣,期恆執而杖之,自是諸奴稍斂戢。嘗諷羹堯善持盈,羹堯勿能用。及羹堯敗,諸為羹堯引進者,爭劾羹堯以自解;期恆惟引咎,終不言羹堯,乃下獄頌繫。至高宗即位,始得釋。僑居江南,久之,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