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台語羅馬字拼音方案

通行於台灣的台語羅馬字方案之一
(重定向自臺羅拼音

臺灣台語羅馬字拼音方案(台羅:Tâi-uân Tâi-gí Lô-má-jī Phing-im Hong-àn白話字Tâi-oân Tâi-gí Lô-má-jī Pheng-im Hong-àn)是中華民國教育部公布的以羅馬字拼寫臺灣話的方案。简称台羅(TL/Tâi-lô)。又称新白話字[2]教育部臺語羅馬字台羅拼音。原名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

臺灣台語羅馬字拼音方案
Tâi-lô
臺羅
类型
语言臺灣話
相关书写体系
姊妹体系白話字
ISO 15924
ISO 15924Latn (215), ​Latin
BCP 47變體子標籤:tailo[1]
Unicode
别名Latin
 本條目包含國際音標 (IPA) 符號。 有關 IPA 符號的介紹指南,請參閱 Help:IPA[ ]/ / 及 ⟨ ⟩ 之間的區別,參閲IPA§方括號與轉錄定界符
臺灣台語羅馬字拼音方案
白話字 Tâi-oân Tâi-gí Lô-má-jī Pheng-im Hong-àn
台語羅馬字Tâi-uân Tâi-gí Lô-má-jī Phing-im Hong-àn
方音符號 ㄉㄞ ㄨㄢㄉㄞㆣㄧㄌㄜㄇㄚㆢㄧ˫ㄆㄧㄥ ㄧㆬㄏㆲ ㄢ˪
臺語假名タイ ヲァヌ タイ ギイ ロヲ マア ジイ ピ̣ェン イム ホン アヌ
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

臺羅方案是基於台灣語言音標方案(TLPA)、白話字國際音標等之相關音標部份而整合之。臺羅與白話字的相容性良好。中華民國教育部以台羅取代TLPA,藉以逐步推進臺語文標準化之標的。[3]在海外的閩南語社群中亦有使用者,例如檳城庇能福建話協會等機關協會。[4]

歷史沿革

1991年7月,洪惟仁、董忠司、張裕宏等人發起成立台灣語文學會,主導並發展出台灣語言音標方案Taiwan Language Phonetic Alphabet,簡稱TLPA),此音標於1992年5月該會第二次會員大會通過。TLPA源自於傳統白話字,和白話字一樣使用羅馬字母(拉丁字母)。它對傳統白話字做出的更動包括:為了介音標示一致性,將白話字oa改成ua;為了電腦處理方便起見,不使用ASCII以外的字元聲調放棄變音符號調號)、改用阿拉伯數字來表示。TLPA亦可以用來拼讀台灣客家話,相較於白話字不區分各地腔調,TLPA針對台灣話各腔調特有發音設計了拼寫法。

初版TLPA原本維持與傳統白話字在音節的層次上完全相容,清齒齦塞擦音 /t͡s/ 及清齒齦塞擦音送氣音 /t͡sʰ/ 在初版TLPA寫作ts與tsh,與傳統白話字的ch及chh沒有衝突。然而1995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將TLPA略作修改,台灣語文學會事後開會認可,修改後ts及tsh用c及ch表示,雖然字母較減省,但與傳統白話字系統互相衝突。由於未能完全相容、放棄調號等各種因素,許多原本使用白話字的人士不能夠接受TLPA。

1998年,教育部將TLPA正式訂為「台灣閩南語音標系統」及「台灣客家語音標系統」[5],坊間一般仍稱之為TLPA。另曾有出版社教科書中採用TLPA,但加上部份修改,稱為「TLPA改良式」。同年,由余伯泉主導的通用拼音發表;白話字派支持者為了反對TLPA,爭取官方認可白話字,而與通用派合作。在此時期,台語通用拼音分為兩式,甲式即白話字,乙式則是余伯泉所發展的拼音。後來隨著通用拼音在華語客家話順利取得官方地位,通用派遂廢棄甲式、只推動乙式,通用派與白話字派分道揚鑣[6]

2000年9月25日,行政院教育改革推動小組第17次委員會議決議:「請教育部針對中文譯音及鄉土語言拼音方式問題予以整合。」

2005年5月,原本對立的白話字派及TLPA派開始整合,最後促成台羅字方案[7][8]。此套方案的清齒齦塞擦音回歸初版TLPA,使用與國際音標符號相同的ts;而歷史上白話字也曾經採用過ts,早年在後接a, o, u等後元音時寫作ts,後接e, i等前元音時寫作ch,但後來改為一律用ch[9]。2006年10月14日,教育部公布整合方案,稱為「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10]

2006年9月,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主任委員童春發表示,台羅字是教育部委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研擬的方案,足以讓臺灣話、客家話、臺灣原住民族語及華語系統學生在學習起步時皆無學習障礙。當時亦有反對台羅字者,例如:考試委員張正修說,通用拼音只要學習一小時就能朗朗上口,台羅字他完全看不懂;國立清華大學統計學研究所教授江永進支持通用拼音,說「通用用四輪,未來有發展;台羅孤獨一輪,卡死三輪」[11]

2006年10月4日,台灣客家教師協會理事長莊陳月琇與台灣母語教育學會客家事務部部長彭通明以客語教學經驗立論,台灣話、客家話通用拼音的音節幾乎百分之百相容,台羅字對客語教學而言難學難教、極不利於客家話復育[12]。實際上,客家話也有自己的白話字,與台灣話的白話字相容性極高。然而臺灣客家語拼音方案最終採用漢語拼音模式,與採用國際音標模式之拼音系統無法相容。

2024年8月26日,教育部宣布更名為「臺灣台語羅馬字拼音方案」。[13]

概述

音節結構

台灣話的音節結構也一樣可以區分為五個音位成分:聲母韻頭(介音)、韻腹韻尾聲調。韻頭、韻腹、韻尾又合稱為韻母;而聲調符號基本上放置於韻腹或韻尾上邊。台灣話有變調,而台羅字和白話字一樣,都只標示「本調形」(不代表發本調音),且採用變音符號來標示聲調,稱為調號調符

聲調
聲母 韻母
韻頭(介音) 韻腹 韻尾

音節與音節之間,以連字號(hyphen,"-")分隔;詞與詞之間,如同一般羅馬字所書寫的語言,以空白斷開;複合詞若可再分為多音節詞,可再斷詞。本方案對於分詞連寫(省略連字號)暫無規定,但官方出版的《使用手冊》中提到,可依語言實際使用情形,未來從較無爭議的詞開始連寫[14]

「優勢腔」是在台灣公眾場合、傳播媒體當中最常使用的台灣話音韻系統,又稱為「通行腔」。台羅字除了能夠拼寫優勢腔,還兼顧到臺灣其他腔調。所謂的優勢腔並不是指發音完全相同,雖然音韻系統相同,但各地的某些音仍然有出入。

字母

台羅字使用的基本拉丁字母16個(A, B, E, G, H, I, J, K, L, M, N, O, P, S, T, U),可組成七個二合字母(Kh, Ng, Nn, Oo, Ph, Th, Ts)及一個三合字母(TSH)以表達24個音位。另外有六個附加符號來標示聲調。字母R(r)(ɨ/ir)有時用做地方腔使用[15]。在書寫傳統廈門話時 L 寫為 D。不過在臺灣話拼音中/l/聲母的發音有很多說法,有學者認為是濁齒齦塞音d[16][17][18];或阻塞感極接近濁齒齦塞音(d)的齒齦邊音l[19][20];或老派發齒齦塞音(d),新派發齒齦邊音(l[21];或音韻地位是 d,實際在前、高元音也唸濁齒齦塞音(d),只有在低、後元音之前唸成齒齦邊音(l[22];或是齒齦閃音ɾ[23]

大TL A B D E G H I Ɨ̇ L/J K Kh L M N Ng NN O Oo P Ph S T Th Ts Tsh U
小TL a b d e g h i ɨ l/j k kh l m n ng nn o oo p ph s t th ts tsh u
POJ a b Ø e g h i Ø j k kh l m n ng o p ph s t th ch chh u

字母名稱讀法

對於個別的字母,或合成字母(二合字母三合字母四合字母等)它們的單獨名稱在使用上的讀法。以下是其中的兩種讀法列出以供參考。[24]用法範例:比如兩個無線電台以ITU-R M.1677國際摩爾斯電碼(international morse code)建立通訊連結〈s1 DE s2 K〉(呼叫s1,這是s2,結束);字母讀法〈es-(it/tsi̍t) de-e es-(jī/nn̄g) ka〉。[25]其它拉丁字母的參考讀法:c(ce), f(ef), q(qu), r(er), v(ve,(vi)), w(wi), x(ex,(eks/iks)), y(ye), z(ze,(zi))。[26]

字母 a b d e g h i ɨ j k kh l m n nn ng o oo p ph s t th ts tsh u
讀法 1 a be de e ge ha i ɨ je ka kha el em en enn nge ә ɔ pe phe es te the tse tshe u
讀法 2 a bi di e gi hi i ɨ ji ki khi li mi ni inn ngi o oo pi phi si ti thi tsi tshi u

音標

聲母

台灣話的聲母有十八個音位,當中「零聲母」並非沒有聲母,而是喉塞音[27] 漢字是TLPA方案所建議的,除了「毛、耐、雅」之外,大多為傳統十五音。零聲母「英」不標。

依照發音部位及發音方法,台羅字的聲母列表如下,其中一部份為台灣方言音符號(只有較新的字型-如微軟正黑體-才能正確顯示),台灣的發音教育以注音為主,此表可幫助理解。(拼音 [ 國際音標 ] / 方音符號 例字(拼寫)):

雙唇音 齒齦音 齦顎音 軟顎音 聲門音
清音 濁音 清音 濁音 清音 濁音 清音 濁音 清音
鼻音 m [m]
ㄇ 毛(moo)
n [n]
ㄋ 耐(nāi)
ng [ŋ]
ㄫ 雅(ngá)
塞音 不送氣 p [p]
ㄅ 邊(pinn)
b [b]
ㆠ 無(bô)
t [t]
ㄉ 地(tē)
k [k]
ㄍ 求(kiû)
g [g]
ㆣ 我(guá)
(不標示) [ʔ]
英(ing)
送氣 ph [pʰ]
ㄆ 波(pho)
th [tʰ]
ㄊ 他(thann)
kh [kʰ]
ㄎ 去(khì)
塞擦音 不送氣 ts [t͡s]
ㄗ 曾(tsan)
j [d͡z][a]
ㆡ 熱(jua̍h)
tsi [t͡ɕ]
ㄐ 尖(tsiam
ji [d͡ʑ][a]
ㆢ 入(ji̍p)
送氣 tsh [t͡sʰ]
ㄘ 出(tshut)
tshi [t͡ɕʰ]
ㄑ 手(tshiú
擦音 s [s]
ㄙ 衫(sann
si [ɕ]
ㄒ 寫(siá
h [h]
ㄏ 喜(hí)
邊音 l [l]
ㄌ 柳(liú)

語音對照

發音部位用語對照[5][14]
傳統五音 TLPA 台羅 現代音韻學 對照之台羅字輔音
唇音 唇音 雙唇音 p, ph, b, m
舌音 舌尖中音 舌尖音 齒齦音 t, th, n, l
齒音 舌尖前音 齒音(舌齒音) 齒齦音 ts, tsh, s, j
牙音 舌根音 軟顎音 k, kh, g, ng
喉音 喉音 聲門音 h
  1. 現代音韻學對發音部位與發音方法有較嚴格的區別。舌尖音與舌齒音的發音部位在欧洲语言中相同,但在大多數汉语中不同。他們的不同在於:舌尖音的發音部位是齿龈后端,而且只能发塞音鼻音边音;舌齒音的发音部位是齿龈前端,而且只能是擦音塞擦音

三重對立

台灣話塞音塞擦音,分成了送氣音、清不送氣音、鼻濁音三重對立。所謂三重對立,指的是同樣發音部份的一組三個塞音或塞擦音(例如p, ph, b),可以表達出三種不同的意義(例如:pô 婆、phô 葡、bô 無)。另一种同样拥有三重对立的吴语则是清送气、清不送气、浊音的三重对立;華語的塞音及塞擦音是清送氣、清不送氣二重對立,缺乏鼻浊音(或濁音);客語與華語一樣是二重對立;而英語日語則是清音、濁音的兩重對立。換言之,台灣話、吴语的塞音及塞擦音,要用「有聲與否」、「送氣與否」等兩個區辨特徵英语distinctive feature才能區別;華語、客語、英語、日語等許多語言的輔音,只要其中一種區辨特徵就可以區分兩種不同的發音。

送氣:是 送氣:否
有聲:是 濁音(实际上是鼻浊音)
有聲:否 清送氣音 清不送氣音

此種三重對立的特性,是台羅字與台語通用拼音最主要的衝突之一。羅馬字同一組發音部位的塞音都只有兩個,那麼三種發音當中,勢必有一個要用到雙字母或無相關的字母。台羅字認為b, g應該指定給鼻濁音,將清不送氣音拼寫為p;而通用拼音則與漢語拼音相同,將b, g指定給清不送氣音,鼻濁音拼寫為bh/v, gh/q;洪惟仁稱前者為W系統、後者為C系統;而余伯泉稱前者為甲式拼音、後者為乙式拼音。


韻母

韻母部份有六個基本元音(a、e、i、o、oo、u),與兩個韻化輔音(m、ng)。另外使用-nn來表示元音鼻化元音。韻尾則有舒聲韻(元音結尾、-m、-n、-ng)及入聲韻之分(-p、-t、-k、-h)。

元音及韻化輔音

前元音 央元音 後元音 韻化輔音
基本 鼻化 基本 基本 鼻化
高元音 i [i]
ㄧ 衣(i)
inn [ĩ]
ㆪ 圓(înn)
u [u]
ㄨ 汙(u)
unn [ũ]
ㆫ 張(tiunn)
m [m̩]
ㆬ 姆(ḿ)
ng [ŋ̍]
ㆭ 酸(sng)
中元音 e [e]
ㆤ 禮(lé)
enn [ẽ]
ㆥ 生(senn)
o [ə]
ㄜ 高(ko)
oo [ɔ]
ㆦ 烏(oo)
onn [ɔ̃]
ㆧ 唔(onn)
低元音 a [a]
ㄚ 查(tsa)
ann [ã]
ㆩ 衫(sann)
  • 對於o的發音在各地的分歧最大,臺灣不同地區有[ə]、[o][ɤ](注意上表的方音符號ㄜ雖然用來表示[ə],但實際上華語的ㄜ是發[ɤ]音)等發音,教育部採用臺灣第一優勢腔的[ə],發音近於中元音位置(嘴形較扁,舌位較低)。而傳統上(如泉州話、漳州話等台灣話的原型),或是非第一優勢腔,則o發音為[o],近於半閉元音的位置(嘴形較圓,舌位較高),相當於華語的ㄛ(注意oo[ɔ]的注音是 ,不是ㄛ,發音不同)。雖然教育部臺羅手冊註明o以第一優勢腔的[ə]來發音,但如果需要強調腔調差異時。有些人會特別將發成[ɤ]的臺南腔寫為or,發為[ə]寫為er(雖然非手冊收錄的正式用法);而o則表示發為[o]的腔調[31]。注意o[ə]無鼻化元音組合,onn表示[ɔ̃],為oo的鼻化音。
  • 為顧及白話字的使用者,仍將白話字的標示鼻化元音的-ⁿ及標示[ɔ]的o͘ 列為「傳統版」。

韻頭及韻腹

韻頭及韻腹由上述元音構成,韻頭又稱為介音。台灣話的介音有 i [i]、u [u]兩種,有些音節沒有介音。白話字的[u]有時寫作 u、有時寫作 o,例如「話」就是以 o 開頭的(因此白話字簡稱為POJ);而台羅字則統一寫作 u,例字:我 guá(POJ: goá)、話 uē(POJ: oē)。

台灣話優勢腔的韻腹有六個元音(a、e、i、oo、o、u)、五個鼻化元音(ann、enn、inn、onn、unn)、兩個韻化輔音(m、ng)[14]。元音可以鼻化,例如 î(姨)鼻化後變成 înn(圓);只有o無法鼻化(onn為oo之鼻化)。韻化輔音係指m及ng兩個輔音可以韻化(音節化),可單獨成為音節或當作元音使用,例字:姆 ḿ 、黃 n̂g。

韻尾

台灣話的韻尾有兩個元音、三個鼻音、四個塞音,有些音節沒有韻尾。可分為舒聲韻(-i、-u、-m、-n、-ng)及入聲韻(-p、-t、-k、-h)。

雙唇音 齒齦音 軟顎音 聲門音
鼻音 -m [m] -n [n] -ng [ŋ]
塞音 -p [p̚]
 
-t [t̚]
 
-k [k̚]
 
-h [ʔ]
 
前元音 後元音
高元音 -i [i] -u [u]

韻母列表

韻腹為中心,加上元音鼻化與否、入聲有無、鼻輔音有無等三種特徵,最多可以形成九種衍生的韻母。以a為例,鼻化的a為ann,而a和ann在入聲時分別拼寫作ah和annh;但要注意,若是聲母本身就是鼻化音(m, n, ng),則後面接的韻母會自動鼻化,因此不用再加nn,例如寫作「na」而非「nann」。非鼻化韻母可加上的鼻輔音有m, n, ng三種,而它們所分別對應的入聲版本是p, t, k。

韻腹 陰聲韻 陽聲韻 入聲韻
[m] [n] [ŋ] [p̚] [t̚] [k̚] [ʔ]
[a] a ann am an ang ap at ak ah annh
[aɪ] ai ainn aih ainnh
[aʊ] au auh aunnh
[ɛ] ee eng ek eeh
[e] e enn eh ennh
[i] i inn im in ing ip it ik ih innh
[ɪa] ia iann iam ian iang iap iat iak iah iannh
[ɪaʊ] iau iaunn iauh
[io] io ioh
[iɔ] ioo ionn iong iok iooh
[iu] iu iunn iuh iunnh
[ə] er erh
[o] o oh
韻腹 陰聲韻 陽聲韻 入聲韻
[m] [n] [ŋ] [p̚] [t̚] [k̚] [ʔ]
[ɔ] oo onn om ong op ok ooh onnh
[ɯ] ir irm irn irng irp irt irk irh
[u] u un ut uh
[ua] ua uann uan uang uat uah
[uai] uai uainn
[uɛ] uee ueeh
[ue] ue ueh
[ui] ui
[ɯi] irinn
[əe] ere ereh
[m̩] m mh
[ŋ̍] ng ngh
  • 與白話字之差別有(臺羅字╱白話字):1. ik/ek、2. ing/eng、3. ua/oa、4. ue/oe。
  • 台羅字將ek/eng用作漳腔ee的k入聲和ng韻,發作[ɛk̚]跟[ɛŋ][32]。台羅字不使用oa跟oe。

地方腔

臺灣話優勢腔為漳州腔泉州腔的融合腔調,一般稱為「漳泉濫」,泉州話與漳州話互相不擁有的元音在融合成臺灣話時已消失。然而,台灣一些地方的臺灣話腔調仍呈現出「偏漳」或「偏泉」而保有這些元音,成為特有腔調,台羅字為這些特有音設計了標示法。當中 ir(ɨ/優勢腔併入 i 或 u)[15][33]、er(優勢腔已併入 e 或 ue)為泉州腔與同安腔特有[15][32],ee(優勢腔已併入 e)則為漳州腔特有[32][15]。第一優勢腔的 o(非正式標為or)發音與泉州腔的 er 皆為[ə],然而形成原因不同,第一優勢腔的 or 是從 o 音轉變而來,因此雖然兩者同音但視為不同的韻[34][14]。這幾個音標亦可與其他音合用,例如新北三峽泉腔的「雞」發作/kere/,即為/k/、/er/、/e/的組合[35]

ir [ɯ]
 [36]
er [ə]
[37]
ee [ɛ]

音節表

聲調

 
台灣話8聲調表示圖解:臺灣話偏漳腔及通行腔和漳州話、同安話、廈門話一樣,已無陽上第6聲,泉州話、臺灣話偏泉腔中的鹿港腔仍保有陽上第6聲和陽去第7聲的區別。
 
臺羅拼音的五個主要常用聲調,由左而右分別為2、3、5、7、8。至於1、4兩聲調則不須標號。

臺灣話傳統上有陰平、陰上、陰去、陰入、陽平、陽上、陽去、陽入等八個聲調,但優勢腔沒有陽上調。台羅字除了傳統八聲的聲調標示法與白話字相同,還額外規定了第0聲(輕聲)及第9聲(出現於合音、三連音首音或外來詞),輕聲用兩個連字號表示、或僅用一個連字符號再用上圓圈o替換原字聲調符號。聲調符號置於響度最高的元音字母上。聲調符號使用不便時可以阿拉伯數字標示法替代[10][39]

調序(調號) 0 1 2 3 4 5 6 7 8 9
調類 輕聲 陰平 陰上 陰去 陰入 陽平 陽上 陽去 陽入
臺羅調符 -- a á à ah â ǎ[40] ā a̍h [40]
例字 總「是」 「紅」紅紅
IPA(高雄腔調型) (不定)[41] ˦ ˥˧ ˨˩ ˧˨ ˨˦ ˧鹿港腔 ˧ ˦ ˧˥

[42][43]

輕聲及變異特性

根據《聖經巴克禮譯本,表示輕聲的字詞只要書寫各個字的本調,並於輕聲字母前方加上兩個半形連字符、比如〈--ê〉。然而發輕聲時的屬格助詞亦可不標;即如形容詞助詞 ê 有時也不標。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亦承續如此用法。一般輕聲符號標準用法只需在前詞組或字詞後面加上兩個半形連字符〈--〉。

非標準使用法下,則不需於輕聲元音字母前方再加上兩個半形連字符〈--〉;直接在輕聲元音字母上加一上圓圈附加符號/ /、比如〈-e̊〉或〈e̊〉[44]。亦有用〈 · 〉來替代傳統的半形連字符〈--〉、比如: 這裏的〈tsia--ê (遮--的)〉寫爲 tsia-e̊〈tsia e̊ / tsia · ê 〉[45]。字詞範例:kiann-si̊(kiann si̊ / kiann · sí;驚死;害怕得要命,同「嚇死人了」);tán-le̊h(tán le̊h / tán · leh;等一下)等例。[46]

再而同樣的漢字,讀輕聲與否可能代表不同的意義,或語氣上強調的重點不同。例如:

  • 驚死 kiann-sí(害怕死亡,「膽小」)、kiann--sí(害怕得要命,同「嚇死人了」)
  • 後日 āu-ji̍t(日後、以後、將來;不特定未來)、āu--ji̍t(後天
  • 昨日 tsā-ji̍t(昨天;tsa-hng)、tso̍h--ji̍t(前天

調號標示規則

當一個音節有多個字母時,調號得標示在響度最大的字母上面(通常在韻腹)。由規則可以判定確切的字母:

變調機制規則

連續變調是台灣話基本的合詞聲調特性。TLJ在使用上,是標本調形的。變調機制是,詞組(指片語或小句,包括──名詞組、動詞組、形容詞組、副詞組、介詞組等等)的最後一個字或音節讀本調音,其他各字都要變調,若是輕聲,原則上其前一字讀本調音。變調規則如下表:

變調規則
本調 變調 例字 例字音檔 例詞 變調結果 變調音檔
第一聲 同安腔 第七聲 ko 高雄 ko-hiông ko˧ hiông
第二聲 廈門腔 第一聲 khó 可能 khó-lîng khó˦ lîng
金門腔 第五聲 líng 冷氣 líng-khì líng˧˥ khì
第三聲 同安腔 第二聲 khì 氣質 khì-tsit khì˥˧ tsit
第四聲

金廈腔

p t k 字尾 第八聲 kok 國家 kok-ka kok˦ ka
h 字尾 第二聲 kheh 客廳 kheh-thiaⁿ kheh˥˧ thiaⁿ
第五聲 - 第七聲 tâi 臺灣 tâi-uân tâi˧ uân
同安腔 第三聲 tâi 臺北 tâi-pak tâi˨˩ pak
第七聲 同安腔 第三聲 tsū 自然 tsū-jiân tsū˨˩ jiân
第八聲

同安腔

p t k 字尾 第四聲 la̍t 力頭 la̍t-thâu la̍t˨˩ thâu
h 字尾 第三聲 io̍h 藥局 io̍h-kio̍k io̍h˨˩ kio̍k

變調表格有簡單記法,臺灣話優勢腔一般記作「5 → 7 → 3 → 2 → 1 → 7,4 → 高,8 → 低」,當中,同安腔陽平的變調另為 5 → 3,喉塞陰入為 h4 → 2,喉塞陽入為 h8 → 3,事實上,陽入的變調可不分韻尾「-p, -t, -k, -h」一律記作 8 → 3,楊秀芳教授即記作如此。

台灣話優勢腔陽平第5聲的變調規則雖然是變作中平調的第7聲(5變7),但事實上亦有少數變作低降調第3聲的情形(5變3),例如:圖(tôo)書館、而(jî)且、黃(hông)昏、皇(hông)上、菩(phôo)薩、未曾(tsîng)未、阿彌陀(tôo)佛、連(liân)...攏...、恆(hîng)春、臺(tâi)中等。「恆春」在地人及屏東人的陽平在原則上都是變中平調(5變7),然而說「恆春」這個地名時,皆是將前字變為低調。舊臺中市區是偏漳腔,陽平原則上也都是變中平調(5變7),不過當地的地名「臺中」,絕大多數的在地人是將前字的「臺」讀作低調(5變3)。有些偏漳腔人士在講「臺北」這個地名的時候也有這種情形,「臺北」的前字變作低調(受臺北傳統的優勢腔所影響)。

書寫規則

連字符

台羅字音節與音節之間以連字符相連,但單詞與單詞之間以空白斷開,如:Tâi-pak Tshia-tsām(台北車站)。但是,方向補語、可能補語、程度補語、結果補語、動作量補語、代詞賓語、語尾、助詞等讀為輕聲的音節前方,須加上兩個連字符而非單一連字符,如:Tân--sian-sinn(陳先生)、khàu--tshut-lâi(哭出來)。

無連字符

不過目前亦有主張不用連字符的做法,各單詞另行獨立[47][48]。且有採取無連字符,而相關單詞或字組使用合寫的方式(字間去掉連字符);比如 khì-tshia(汽車)寫作 khìtshia、tsí-sik(紫色)寫作 tsísik[47]。以及市面上也有推出相關的無連字號(TOJ(Bô liânjīhû ê POJ)無連字符的POJ)之輸入法軟體[49]

字首大寫

同英文之書寫習慣,在每一句的句首第一個字母需要大寫,另外在人名、地名、書名等專有名詞的每一個詞之詞首,也以大寫書寫,如:Tshing-huâ Tuā-o̍h(清華大學)、Liâu-tsai Tsì-í(聊齋誌異)。關於人名之書寫,人名為漢字者(中、日、韓、越等)須在姓與名之間以空白斷開,姓與名第一音節的字首皆以大寫書寫,如:Lîm Gú-tông(林語堂);若非漢字之人名,一般稱呼其姓,則全部以連字號相連並在首字大寫,如:Hut-lân-khik-lîm(佛蘭克林)。

分詞連寫

白話字單詞一般來說三個音節以上開始出現分詞連寫的問題,原則上以三個音節為上限(可能仍然有例外),單詞內以連字號彼此連結,單詞之間則以半形空白分開,詳細規範分述如下。

名詞

  • 合成名詞連寫,如:;pîng-iú(朋友)、thâu-mn̂g(頭毛,即頭髮)。
  • 名詞加上附加成份時連寫,如:í-á(椅仔,即椅子)、lāu-bú(老母,即母親)。
  • 名詞重疊合成新詞時連寫,如:nî-nî(年年)、kù-kù(句句)。
  • 在專有名詞中,日、韓、越等國的漢字姓名要把姓名分寫,名連寫,如:Kam Ûi-lîm(甘為霖);非漢字姓名多半寫其姓,因為無法再分割因此全部連寫,如:Nái-tin-gé(南丁格爾)、Puê-kin(培根)。
  • 地名、機關名、法規名等專有名詞若為兩個音節以下必定連寫,如:Tâi-uân(臺灣)、Hú-suann(釜山);四個音節以上可分割者要分寫,如:Tī-an Kíng-tshat-huat(治安警察法);但針對三個音節以上的專有名詞,其專名與通名之間是否應分寫之部份,仍無強制規定,如:San-hái-kuan v.s. San-hái kuan(山海關)、Má-ta̍t-ka-su-ka-tó v.s. Má-ta̍t-ka-su-ka tó(馬達加斯加島)。
  • 單純的方位詞tiong、tíng、lāi等,前方有名詞時連寫,如:sim-tiong(心中)、thinn-tíng(天頂、即天上)、pak-lāi(腹內、即肚子裡);合成的方位詞則與前方的名詞分開書寫,如:sann lāi-té(衫內底,即衣服裡)、mn̂g āu-piah(門後壁,即門後面)。

動詞

  • 單純動詞或合成動詞按照其原來音節數書寫,如:khuànn(看)、kám-kak(感覺)。
  • 動詞重疊時連寫,但是中間插入趨向動詞時中間應分寫,如:kiânn-kiânn(行行,即走一走)、kiânn-lâi kiânn-khì(行來行去,即走來走去)。
  • 動詞後有趨向動詞時兩者連寫,如:tsáu--tshut-khì(走出去,即跑出去)。(備註:此時趨向動詞與動詞之間為雙連字號,且趨向動詞須讀為輕聲。)
  • 動詞與後方的時態助詞之間連寫,如:(離開了)、
  • 斷定詞「sī」並定單獨存在,與其他語詞分寫,如:I sī Tâi-uân lâng(伊是臺灣人,即他是臺灣人);但「sī」與其他語詞合成新詞後即改為連寫,如:m̄-sī(毋是,即不是)、lóng-sī(攏是,即都是)。

形容詞

  • 按照形容詞原本的音節連寫,如修飾名詞時、有時可以合寫。比如:thih-khí(鐵齒(抵死狡賴);以鐵為定語修飾齒、一般構成抽象名詞)。
  • 和動詞一樣,形容詞重疊為AA型也連寫,如:âng-âng ê(紅紅的);但若是AABB型則須分寫為前後兩組,如:tshóng-tshóng pōng-pōng(匆匆碰碰,即莽莽撞撞)。

數詞與量詞

  • 兩個音節以下連寫,個位數與十位數之間也必定連寫,如:sann-tsa̍p-jī(三十二)。
  • 百位數、千位數、萬位數、億位數等前方若僅為1到9,則該數字與該位數兩者之間須連寫,如:sann-tshing tshit-pah jī-tsa̍p-káu(三千七百二十九);若前方為10以上,則兩者之間應分寫,如:sì-tsa̍p-jī bān sann tshing(四十二萬三千)。
  • 數詞中出現表示空位的khòng單獨存在,如:nn̄g-pah khòng poeh(兩百空八,即兩百零八)。
  • 量詞前方的數詞只有個位數時,量詞與數詞連寫,否則分寫,如:sì-tiám-tsing(四點鐘,即四小時)、tsa̍p-it tâi(十一台)。
  • 序數的tē與後方數詞連寫構成一個詞,如果後方還有量詞則不連寫,如:tē-jī-tsa̍p-it hō(第二十一號)。
  • 分母與分子之間分寫,若中間插入則單獨存在,如:sann-hun it(三分一,sann-hun tsi it (三分之一))、gōo-hun ê sann(五分的三,gōo-hun tsi sann (五分之三))。
  • 數字之間連寫,表示概略性如:tsa̍p-tshit-peh hué(十七八歲)。在數詞與量詞之間表示概略性的gōa單獨存在,如:tsa̍p guā lâng(十外人,即十幾個人)。

代詞

  • 代詞必定單獨存在。guá(我)、kúi(幾)、pa̍t-lâng(別儂)、sím-mi̍h(siánn-mih;是物)。
  • 代詞後方出現結構詞ê,則兩者合為一詞,如:in-ê(  的,即他們的)。

副詞、介詞、連詞、語氣詞

  • 均按照本身詞彙的音節書寫,如:tio̍h(著,通:得、就、要)、í-king(已經)、tùi(對)、kah(甲、徦,通:到)、kah(佮,通:同、和)、leh(咧,通:正在)、nā-tiānn(通:而已)。
  • 副詞重疊時連寫,如:niā-niā(而已)。

慣用語

  • 以將語詞分寫至可以分割的最低程度之詞組的方法進行分割;比如:kok-thài bîn-an(國泰民安)。

電腦处理

Unicode 输入码位

以下为台罗拼音所使用的字符及对应的 Unicode 码位。台罗拼音所使用的八声字符应当使用组合附加符号 (英文:Combining Diacritical Marks)内的字符,而非使用注音符号使用的占位修饰符號 (英文:Spacing Modifier Letters)。[50][51]由于台罗拼音并未收录于大五码 (Big5),因此部份台罗拼音字母并未收录于 Unicode 内,Unicode 官方表示未收录字符可以使用间距修饰字符进行自动拼字。[52]

台罗拼音带调字符表[1]
字母、阴平(一声) 阴上(二声) 阴去(三声) 阴入(四声) 阳平(五声) 阳上(六声) 阳去(七声) 阳入(八声) (九声)
组合附加符号 ́ (U+0301) ̀ (U+0300) h ̂ (U+0302) ̌ (U+030C) ̄ (U+0304) ̍h (U+030D) ̋ (U+030B)
大写 A Á (U+00C1) À (U+00C0) AH Â (U+00C2) Ǎ (U+01CD) Ā (U+0100) A̍H (U+0041 U+030D) A̋ (U+0041 U+030B)
E É (U+00C9) È (U+00C8) EH Ê (U+00CA) Ě (U+011A) Ē (U+0112) E̍H (U+0045 U+030D) E̋ (U+0045 U+030B)
I Í (U+00CD) Ì (U+00CC) IH Î (U+00CE) Ǐ (U+01CF) Ī (U+012A) I̍H (U+0049 U+030D) I̋ (U+0049 U+030B)
O Ó (U+00D3) Ò (U+00D2) OH Ô (U+00D4) Ǒ (U+01D1) Ō (U+014C) O̍H (U+004F U+030D) Ő (U+0150)
U Ú (U+00DA) Ù (U+00D9) UH Û (U+00DB) Ǔ (U+01D3) Ū (U+016A) U̍H (U+0055 U+030D) Ű (U+0170)
M Ḿ (U+1E3E) M̀ (U+004D U+0300) MH M̂ (U+004D U+0302) M̌ (U+004D U+030C) M̄ (U+004D U+0304) M̍H (U+004D U+030D) M̋ (U+004D U+030B)
N Ń (U+0143) Ǹ (U+01F8) NH N̂ (U+004E U+0302) Ň (U+0147) N̄ (U+004E U+0304) N̍H (U+004E U+030D) N̋ (U+004E U+030B)
小写 a á (U+00E1) à (U+00E0) ah â (U+00E2) ǎ (U+01CE) ā (U+0101) a̍h (U+0061 U+030D) a̋ (U+0061 U+030B)
e é (U+00E9) è (U+00E8) eh ê (U+00EA) ě (U+011B) ē (U+0113) e̍h (U+0065 U+030D) e̋ (U+0065 U+030B)
i í (U+00ED) ì (U+00EC) ih î (U+00EE) ǐ (U+01D0) ī (U+012B) i̍h (U+0069 U+030D) i̋ (U+0069 U+030B)
o ó (U+00F3) ò (U+00F2) oh ô (U+00F4) ǒ (U+01D2) ō (U+014D) o̍h (U+006F U+030D) ő (U+0151)
u ú (U+00FA) ù (U+00F9) uh û (U+00FB) ǔ (U+01D4) ū (U+016B) u̍h (U+0075 U+030D) ű (U+0171)
m ḿ (U+1E3F) m̀ (U+006D U+0300) mh m̂ (U+006D U+0302) m̌ (U+006D U+030C) m̄ (U+006D U+0304) m̍h (U+006D U+030D) m̋ (U+006D U+030B)
n ń (U+0144) ǹ (U+01F9) nh n̂ (U+006E U+0302) ň (U+0148) n̄ (U+006E U+0304) n̍h (U+006E U+030D) n̋ (U+006E U+030B)
备注
1.^ 黄色底色代表 Unicode 没有单独编码码位给该字符,需要使用组合序列来表达该字符(如上示范)。[51]

Unicode 内未收录的字符需要由字体本身进行预先组字设计,才可正确显示。[50]

支援字体

目前支援台罗拼音的字体包括:

输入法

市面上有多种输入法可输入台罗和/或汉字:

文例

春曉

春晓  孟浩然 Tshun Hiáu  Bīng Hō-jiân
春眠不觉晓, Tshun biân put-kak hiáu,
处处闻啼鸟。 tshù-tshù bûn thê niáu.
夜来风雨声, Iā lâi hong-ú sing,
花落知多少? hua lo̍k ti to-siáu?

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

Liân-ha̍p-kok sè-kài jîn-kuân suan-giân 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
Tē-it tiâu 第一條
Lán-lâng senn--lâi tsū-iû, 咱人生來自由,
tī tsun-giâm kap khuân-lī siōng it-kài pîng-tíng. 佇尊嚴佮權利上一概平等。
Lán-lâng ū lí-sìng kap liông-sim, 咱人有理性佮良心,
jî-tshiánn ìng-kai í hiann-tī kuan-hē ê tsing-sîn lâi hōo-siong tùi-thāi. 而且應該以兄弟關係的精神來互相對待。

航海家1號閩南語問候語

航海家1號(Voyager 1)是一艘無人外太陽系太空探測器,于1977年9月5日發射,迄今仍正常運作中。航海家1號上携带了一張銅質磁碟唱片,内容包括用55種人類語言錄制的問候語和各類音樂,旨在向“外星人”表達人類的問候。唱片有12英寸厚,鍍金表面,内藏留聲機針。其中包括閩南語之問候語:「太空朋友,恁好!恁食飽未?有閒就來阮遮坐喔。」[54]

臺羅
(音軌使用台灣話
漢字
(臺灣教育部推薦用字)
英語 語音
NASA航海家1號網頁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ài-khong pîng-iú, lín hó! Lín tsia̍h-pá--bē? Ū-îng, tō-lâi gún tsia tsē--ooh. 太空朋友,恁好!恁食飽未?有閒就來阮遮坐喔。 Friends of space, how are you all? Have you eaten yet? Come visit us if you have time.
航海家金唱片閩南語問候

註解

  1. ^ 1.0 1.1 入、熱在泉腔中發為[ʥ][ʣ],在漳腔中發為[ʑ][z]。但在年輕一代,泉腔已多改發為[l][28];而漳腔則在部份福佬客聚集地區將[ʑ](ㆢ)改發為[g],但[z](ㆡ)則保持原音[29][30]

註釋

  1. ^ Language Subtag Registry. IANA. [2024-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2). 
  2. ^ 李勤岸. 會曉台羅拼音,會曉台灣白話字. 2009年11月28日 [2020年5月30日]. 
  3. ^ 李勤岸,"會曉台羅拼音,會曉白話字--《台灣文學ê早春:白話字文學》套冊前言",2009.11.28寫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retrieved 2012-07-30.
  4. ^ 庇能福建話協會. 讀寫福建文. [2021-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3). 
  5. ^ 5.0 5.1 台(87)語字第八七OOO五七七號公告,《臺灣閩南語音標系統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華民國教育部,1998年1月12日
  6. ^ 洪惟仁. 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的優點在那裏? (PDF). 2007年 [2007年6月21日].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年10月13日). 
  7. ^ 李勤岸. 打破自我,成全母語教育. 《台灣日報》. 2005年7月13日 [2007年5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年2月8日). 
  8. ^ 向陽. 整合台灣羅馬拼音系統以挽救垂危的台灣語文. 星期專論 (《自由時報》). 2005年7月17日 [2007年5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5月8日). 
  9. ^ 蔣為文. 白話字,囝仔人 teh 用 e 文字? --台灣教會白話字 e 社會語言學分析 (PDF). 2001年 [2007年5月18日].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6年2月14日) (中文). 
  10. ^ 10.0 10.1 台語字第0950151609號公告,《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華民國教育部,2006年10月14日
  11. ^ 王超群. 台語拼音 官方版、通用版掀大戰. 中國時報. 2006-09-25 [2018-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5) (中文(臺灣)). 
  12. ^ 莊陳月琇、彭通明. 防止福佬拼音沙文主義. 台灣蘋果日報. 2006-10-04 [2018-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4) (中文(臺灣)). 
  13. ^ 臺灣台語羅馬字拼音方案使用手冊 (PDF). 教育部. [2024-08-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8-26). 於民國 113 年 8 月 26 日以臺教社(四)字第 1132402912 號函修正為《臺灣台語羅馬字拼音方案》 
  14. ^ 14.0 14.1 14.2 14.3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 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使用手冊 (pdf). 臺北市: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07. ISBN 978-986-00-7755-1. 
  15. ^ 15.0 15.1 15.2 15.3 吳守禮. 吳昭新 , 编. 華、台語注音符號溯源 (PDF). [2016-01-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7-13). 
  16. ^ 張裕宏,白話字基本論,2002
  17. ^ 詹伯慧,現代漢語方言,1981
  18. ^ 胡方,論廈門話[mb ηg nd]聲母的聲學特性及其他,2005
  19. ^ 董同龢,記台灣的一種閩南語,中研院史語所,1967.06
  20. ^ 羅常培,廈門音系,1930
  21. ^ 張振興,臺灣閩南方言記略,1993
  22. ^ 洪惟仁,音變的過程與動機,2014
  23. ^ 鄭良偉,台語語音規律大綱及語例,1996
  24.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台灣族群母語推行委員 (编). 白話字字母歌. Pe̍h-ōe-jī ki-chhó͘ kàu-châi. 使徒出版有限公司. 2003. ISBN 957-28504-9-0. 
  25. ^ International Morse Code. Radiocommunication Sector (报告). ITU Recommendation. Geneva, CH: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October 2009 [2021-07-14]. ITU-R M.1677-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9) (英语). 
  26. ^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Volume 1-20, (20 Volume Set) ",Clarendon Press; 2nd edition (March 30, 1989).ISBN 978-0198611868 ; ISBN 0198611862
  27. ^ 鍾榮富. 台語的語音基礎. 臺北市: 文鶴. 2003年3月1日. ISBN 986797185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9月29日). 
  28. ^ 洪惟仁. 音變的動機與方向:漳泉競爭與臺灣普通腔的形成. 新竹: 清華大學語言所博士論文: 99. 2003. 
  29. ^ 莊雅雯、馮鐘緯、陳如意. 〈入〉字頭「g」變體在鶴佬客地區與非鶴佬客地區之差異 (PDF). 臺灣的語言方言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論文集. 2009 [2017-02-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12-20). 
  30. ^ 洪惟仁. 閩南語入字頭(日母)的音變潮流 (PDF). 臺灣語文研究. 2012, 7 (2) [2017-02-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12-20). 
  31. ^ 如蚵,教育部閩南語常用詞辭典-蚵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2. ^ 32.0 32.1 32.2 臺中教育大學-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及其發音學習網-方言特殊韻母. [2016-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2). 
  33. ^ .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2016-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7). 
  34. ^ or 非手冊正式收錄的標記法,但《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的「方音差表」亦使用之,如:.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2016-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7). 
  35. ^ 教育部閩南語常用辭典-雞. [2016-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7). 
  36. ^ 臺灣方音符號
  37. ^ 「ㄜ」用來標注華語音時是表示[ɤ]或[ʌ],而非[ə]
  38. ^ 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使用手冊 (PDF). 2007 [2018-01-10]. ISBN 978-986-00-7755-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11-18) (中文). 
  39. ^ 張裕宏,"台語白話小詞典(Tâi-gí Pe̍h-ōe Sió Sû-tián)",亞細亞國際傳播社,台南市,2009年9月. ISBN 978-986-85418-1-8
  40. ^ 40.0 40.1 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使用手冊 (PDF). 教育部. 2009-12 [2018-01-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11-18). 
  41. ^ 陳承煜. 台灣閩南語輕聲的體現與聽辨. [2022-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4). 
  42. ^ 洪宏元主編. 學生台華雙語活用辭書 1. 五南出版. 2009: 1194. ISBN 9789571153933. 
  43. ^ 鍾榮富. 當代語言學概論 1. 五南出版. 2016: 91. ISBN 9789571141848. 
  44. ^ 鄭良偉,謝淑娟,"台灣福建話的語音結構及標音發",台灣學生書局,1994-09,pp.149-155. ISBN 957-15-0436-X
  45. ^ Antoine de Saint-Exupéry/譯者:蔡雅菁,"小王子 台語版"(Le Petit Prince),前衛出版社,台灣,2020-03-18. ISBN 9789578019041
  46. ^ Neutral tone mark. [2022-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7). 
  47. ^ 47.0 47.1 林寳卿,"閩南話教程",廈門大學出版社,廈門,2018-08. ISBN 978-7-5615-5427-2
  48. ^ aióng(阿勇), "食飽未Chia̍h pá ·bē! - 嘴講台灣話、手phah台語文。歡迎參加世界第一全台文ê社交媒體!"[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hiahpa.be網站, retrieved 2021-07-20.(閩南文)
  49. ^ "意傳台文輸入法:快拍、順手,全新ê台語拍字工具"[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ÌTHUÂNKHOKI 意傳科技, retrieved 2021-07-20.
  50. ^ 50.0 50.1 50.2 曾国榕. 談金萱的台羅變音符號設計. justfont blog. 2019-01-11 [2020-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2) (中文(臺灣)). 
  51. ^ 51.0 51.1 aiongg. aiongg/POJFonts. GitHub - POJ Fonts. 2020-11-22 [2020-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2). 
  52. ^ FAQ - Characters and Combining Marks. unicode.org. [2020-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2). 
  53. ^ Fonts version 3.006 (OTF, TTF, WOFF, WOFF2, Variable). GitHub. Adobe Systems Incorporated. 2010-09-06 [2010-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4). 
  54. ^ Voyager-The Interstellar Mission,"Voyager - Languages"[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JPL/CIT,August 20, 2010. retrieved 2022-01-09

參閲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