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丁堡廣場渡輪碼頭

(重定向自舊中環天星碼頭

愛丁堡廣場渡輪碼頭(英語:Edinburgh Place Ferry Pier,1957年12月15日—2006年11月12日),簡稱愛丁堡廣場碼頭,俗稱舊中環天星碼頭舊天星碼頭是指香港中環愛丁堡廣場一個已拆卸的渡輪碼頭。它所提供的服務已被中環碼頭(七號和八號)所取代。香港特區政府和部分香港人曾於2006年底爭議碼頭的去留,尤其是愛丁堡廣場碼頭鐘樓的聲音與實體保存部分。[1]

愛丁堡廣場渡輪碼頭
Edinburgh Place Ferry Pier
愛丁堡廣場碼頭
位置 香港中西區中環愛丁堡廣場
特徵
ID編號HP126
歷史
設計師摩登流線型
啟用1957年12月15日
關閉2006年11月12日
拆除2006年12月12日
坐标22°17′00″N 114°09′39″E / 22.28324°N 114.16078°E / 22.28324; 114.16078

歷史

 
1957年完工的天星碼頭及停車場
 
1971年的愛丁堡廣場碼頭
 
愛丁堡廣場碼頭入口通道
 
愛丁堡廣場碼頭內的商店
 
愛丁堡廣場碼頭收費區通道
 
愛丁堡廣場碼頭階級

中環天星碼頭隨著多年來的填海工程,已多次搬遷。在1957年,因為中環填海的關係,天星碼頭和皇后碼頭被搬至現時位置。因為這是第二次搬遷,所以碼頭又可稱為「第三代中環天星碼頭」。於1957年12月15日啟用。[2]

設計

碼頭的設計以簡樸實用為主,屬摩登流線型建築風格。碼頭主体建築物的外形設計由當時政府工务局总建築師鄔勵德及助理建築師陳洪業負責。陳洪業設計外形,其上司則建議加上一個鐘樓,令建築物既简潔又高貴。它設有一個由比利時王子送贈給怡和洋行,再由怡和洋行轉贈給天星的大鐘,大鐘的製造商 Thwaites & Reed英语Thwaites & Reed 亦曾設計英國倫敦的大笨鐘。它是香港最後一個機械鐘樓。大鐘每15分鐘報時一次,是香港所餘無幾的舊式鐘樓之一。至2006年尾拆卸前,碼頭及鐘樓已沿用49年,曾是中環的著名地標之一。

天星小輪加價暴動

1966年,發生反對天星小輪加價暴動的事件,青年蘇守忠曾於此天星碼頭的欄位進行絕食抗議[3]。該場示威獨特之處,在於並不是意識形態使然,而是關注本土議題,挑戰殖民施政的不合理,此後開啟六、七十年代連串的其他抗爭,被視為香港人本土意識出現的標記[4],因此,天星碼頭也被形容為「香港意識的搖籃」[5]

拆卸

受到2003年開始的中區填海第三期工程影響,碼頭於2006年11月12日作第三度搬遷至中環碼頭,並成為該碼頭的組成部分,被編到位於民光街民耀街交界的7號及8號碼頭。根據土木工程拓展署發表的計劃,愛丁堡廣場碼頭、鐘樓、皇后碼頭大會堂碼頭的位置將會夷平作道路和商廈用途,並於11月新碼頭啟用後拆除。

2006年12月6日立法會的書面答覆中,時任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指中環舊天星碼頭「並不是法定古蹟或已評級的歷史建築,其文物價值不足以被考慮作原址保存」;另外表示土木工程拓展署會利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以電子數碼方式詳細地保留整個碼頭的資料[6]

12月15日,清拆工程的有關部門在仍有部分市民及大學生表示反對,社會廣泛關注,以及有人進行絕食抗議之下,即日向環保署申請噪音許可書[7],並獲即日批准。工程即通宵拆卸鐘樓,至翌晨8時45分,由躉船把鐘樓上半部分移走。有消息指,鐘樓可能被當作建築廢料被棄置於堆填區,令部分人士所期待的原個鐘樓保留重置的願望落空。

香港工會聯合會陳婉嫻批評,政府違背2002年在立法會的承諾,沒有原址保留天星鐘樓[8]民主黨李永達批評,政府急急將已拆卸的鐘樓送到填料庫,是無誠意表現。[9]但有指拆卸實際上是政府去殖民化的行动一部分。

12月18日下午2時,環保團體地球之友成功聯絡工程承辦商,表示可以免吊臂費用出讓鐘樓的石屎殘骸,購買者只需自行安排躉船接收。但至傍晚時間,承辦商突然改稱要再考慮,土木工程拓展署則證實鐘樓在拆卸過程中出現破損,已經送往填料庫作為填料之用。[10]同日在立法會就天星鐘樓的會議中,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常任秘書長劉吳惠蘭表示,鐘樓已經與其他建築廢料混在一起,無法還原,希望外界不要有遐想。[11]英國大笨鐘製造商 Thwaites & Reed 的專家 Neil Wright 則在同一會議上表示,「如果(政府)容許重置,要鐘樓再次運作並不是問題。……情況更差的鐘我都維修過……」他表示,天星鐘樓很獨特,且極具價值,其運作模式跟倫敦的大笨鐘一樣,過去只見過兩個跟天星鐘樓相似的鐘,認為鐘樓是現代發展的象徵。[12]

12月21日,有傳媒報道,有政府高層私下向立法會議員表示,不想看見社會出現對立,影響政局穩定,所以若主流民意出現逆轉,天星鐘樓亦可能可以避免拆除的命運。[13]

拆卸圖片

示威抗議

 
請願者集會
 
請願者示威

香港一些民間團體和自發的香港市民曾嘗試阻止政府將之拆毀。據《南華早報》報道,2006年11月12日凌晨12時,鐘樓在「最後的鐘聲」12響之後,隨即把鐘樓關燈,結束48年的服務;而集會人士高喊「保留」,表逹原地保留碼頭和鐘樓的意願。

12月12日,有十多名示威者走入天星碼頭地盤企圖阻止工人清拆,外面亦有數十名市民聲援示威者。當局長孫明揚與立法會議員商討應否保留碼頭和鐘樓時,警方在下午三時左右以武力清場,驅散集會的示威者,而地盤內的工人在同日繼續清拆工程。現時仍有十多名市民絕食,要求政府立即停止清拆工程,原地保留碼頭建築群,並讓香港市民共同參與城市規劃。其中一名絕食發起人王浩然認為,政府無誠意與市民溝通,漠視公眾訴求。他又認為,鐘樓是公眾財產,政府應該向市民道歉,並且公佈鐘樓殘骸的去向[14]

多個團體會在12月24日平安夜晚上8時在愛丁堡廣場發起「盼望天星的聖誕」燭光集會,要求政府復修愛丁堡廣場碼頭,並爭取保留即將拆卸的皇后碼頭。對於香港市民的反抗行為,孫明揚指責示威者在政府五年內的諮詢都一直保持沉默,但到拆卸時才走出來高呼反對。

參見

參考資料

  1. ^ 舊中環天星碼頭曾有鐘樓奏「西敏鐘聲」 見證1966年九龍騷亂. [2023-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5). 
  2. ^ RTHK香港故事第19輯01:天船地車. [2013-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2). 
  3. ^ 張家偉(2000)「六七左派暴動的前奏」《香港六七暴動內情》,頁11至22
  4. ^ Law, Wing Sang. 香港本土意識的前世今生. 文化研究@嶺南. 2015-03 [2022-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9). 
  5. ^ 羅永生. 天星:香港意識的搖籃. 獨立媒體. 2006-12-17 [2022-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0) (中文). 
  6. ^ 立法會十四題:歷史建築物的評定. 政府新聞處. 2006-12-06 [2020-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30). 
  7. ^ 香港獨立媒體:極速拆毀鐘樓之謎!政府犯法!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7-10-12.
  8. ^ 鐘樓殘骸作填料 政府籲勿有遐想. [2006-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9. ^ 議員:政府將天星鐘樓送往填料庫沒誠意[失效連結]
  10. ^ [明報(12月19日)鐘樓鑿碎 遺骸疑散堆填區]
  11. ^ 天星鐘樓日後重置要用新外殼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7-10-24.
  12. ^ [明報(12月19日)大笨鐘專家:鐘樓再運作不成問題]
  13. ^ 蘋果日報(2006年12月21日) 拆局:皇后碼頭命運取決民意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7年1月4日,.
  14. ^ 天星鐘樓殘骸 將當廢物處理. [2006-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