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爾夫斯堡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09年8月31日) |
57°41′24″N 11°54′25″E / 57.69000°N 11.90694°E
埃爾夫斯堡(Älvsborg)、埃爾夫斯堡要塞(Älvsborgs fästning)或埃爾夫斯堡城堡(Älvsborgs slott)是14至17世紀時瑞典約塔河口的軍事防禦建築。要塞位處約塔河之南,後來建立的哥德堡之東。埃爾夫斯堡現已淪為廢墟,已經無法找到中世紀城堡文物的遺跡。
根據2003年出版的《瑞典地名詞典》(Svenskt Ortnamnslexikon),「埃爾夫斯堡」的意思是「河口的城堡」(älvöse-borg,「öse」在瑞典西部的地名中表示河口,如勒德塞Lödöse)。1366時,這地方也叫「Eluesborgh」。
14世紀
1366年的《阿爾霍爾姆條約》提及的「hus」是埃爾夫斯堡的第一個堡壘,表示該堡壘於1366前已經建立。堡壘以木建成。哈康·馬格努斯曾把這堡壘區變賣,1370年付清債項後才重得堡壘。後來,瑪格麗特一世於1377年再次把它變賣。
15世紀
恩厄爾布雷克特起義期間,起義軍攻佔了埃爾夫斯堡,但卡爾·克努特松·邦代領導的民眾沒有(像其他城堡般)把它燒毀。
1439年,挪威將領約翰·烏姆雷瑟出兵包圍了埃爾夫斯堡。然而,由於瑞典守將圖爾·斯騰松得援軍支持,挪威軍隊十日後便無功而還。托爾德·邦代於1452和1455年兩次成功抵擋克里斯蒂安一世的入侵。1455年,古斯塔夫在不明清況下把堡壘交給挪威騎士奧拉夫·尼爾松·斯堪克,從此落入克里斯蒂安手中。丹麥控制了埃爾夫斯堡16年後,瑞典軍隊於1471年重奪這堡壘。
16世紀
1502年,丹麥克里斯蒂安王子(後來的克里斯蒂安二世)火攻木建的埃爾夫斯堡。文獻顯示,城堡當時由140人駐守。丹麥軍隊內的擅長攻城武器的保羅·道爾斯坦畫下了當時城堡的圖畫。1519年,三玫瑰的卡爾·克努特松把它攻陷,丹麥軍1523年撤退時再度火燒城堡。1520年代,古斯塔夫·瓦薩花了大量資源重建它,大為強化了防禦,埃里克十四世在位期間改建成石堡。
1563年,北方七年戰爭期間,丹麥攻打埃爾夫斯堡;瑞典為免它落入敵手,親自把堡壘西南方的「埃爾夫斯堡城」燒毀,城內居民要遷回新勒德塞。可是,1563年6月4日,丹麥軍隊遇上輕微抵抗後便征服這堡壘。1565年,老佩爾·布拉赫試圖收復埃爾夫斯堡,無功而返。1570年兩國《斯德丁和約》,瑞典被迫三年內繳付150000銀圓贖金,否則丹麥將永久佔有該堡壘。
1571年,埃爾夫斯堡附近居民再度被迫遷移,這次是遷到古勒貝里(Gullberg)。1573年,埃爾夫斯堡大幅強化,1575年製成一個展示它的模型。1593至1611年間,城堡的防衛再度強化。1611至1612年間,埃爾夫斯堡城門中間的Skinnareklippan建立了城樓。
17世紀
1612年5月22日,卡爾馬戰爭期間,丹麥雖然遇上強大防守,但仍然再度征服埃爾夫斯堡。丹麥軍在現時稱為Sannabacken的地方炮轟城堡,直至瑞典軍投降為止。1613年,兩國簽訂《克奈雷德和約》,瑞典須於六年內分四期繳付1百萬銀圓贖金,換回埃爾夫斯堡。
此後,瑞典於1634年在Skinnareklippan建造了一個碉堡,1639年挖掘壕溝。同時,大比令延島(Stora Billingen)和許科戈爾德斯霍爾姆島(Kyrkogårdsholmen)上也建築了防衛堡壘,使埃爾夫斯堡的戰略地位大降。約翰·韋恩舍爾德(Johan Wärnschiöldh)於1650年提出拆除埃爾夫斯堡。1654年,埃爾夫斯堡開始人去樓空,再1656年至1658年的戰爭期間才恢復駐軍。1660年7月20日,卡爾十一世國王下令把埃爾夫斯堡炸毀,但內部結構移到新建築的城堡。1661年,「埃爾夫斯堡」的名字轉讓至新城堡,稱「新埃爾夫斯堡」。此後,已荒廢的城堡用作礦場,1673年完成拆除。
現今
埃爾夫斯堡的遺址受建築上蓋保護。考古學家曾在20世紀在遺址發掘。有人再次要求重修這歷史文物,和討論在這區域興建房屋。
埃爾夫斯堡行宮
埃爾夫斯堡行宮屬於國王的城堡。行宮地區包括城堡的東部和南部、Örgryte教區和塞韋達爾小村的西部。
哥德堡於17世紀建立時,埃爾夫斯堡和行宮都拆毀了,包括馬約納(Majorna)、斯洛特斯庫根(Slottsskogen )和厄戈爾登(Änggården)共數百畝土地併入埃爾夫斯堡省。18世紀時,城市已經發展至行宮範圍外。1868年,行宮範圍併入哥德堡市,組成卡爾·約翰區(Carl Johans församling)。
圖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