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比斯布莱特陨石坑

范比斯布莱特陨石坑(Van Biesbroeck)是月球正面风暴洋中横跨在克里格陨石坑南壁上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比利时美国天文学家乔治·范比斯布鲁克英语George Van Biesbroeck(George Van Biesbroeck,1880年-1974年),1976年该名称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范比斯布莱特陨石坑
横跨在更大的克里格陨石坑南侧壁上的范比斯布莱特陨石坑,东南面是更小的罗科陨石坑鲁思陨石坑(直径分别为5公里和3公里),左上方是碗状的托斯卡内利陨石坑
1971年阿波罗15号拍摄
坐标28°46′N 45°35′W / 28.77°N 45.59°W / 28.77; -45.59
直径9.08公里
深度1.51公里
余经日出时46°
命名来源乔治·范比斯布鲁克英语George Van Biesbroeck

描述

 
范比斯布莱特的周边,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拍摄。
 
月球轨道器5号拍摄

该陨坑西北毗邻大小相似的渥拉斯顿陨石坑、东面靠近更小的罗科陨石坑鲁思陨石坑,碗状的托斯卡内利陨石坑则位于它的西南。范比斯布莱特陨石坑的西侧及南面蜿蜒着阿里斯塔克斯月溪,西南延伸着托斯卡内利断崖[1]。该陨坑中心月面坐标28°46′N 45°35′W / 28.77°N 45.59°W / 28.77; -45.59,直径9.08公里[2],深约1.51公里[3]

范比斯布莱特陨石坑外观呈正圆形,带有一个平坦的小坑底,坑壁最大高出周边地形340米[3],坑内容积约29.94立方千米[3]。由于它坐落在克里格陨石坑的坑壁上,因此,各部分坑壁高度悬殊较大。

该陨坑在月食期间曾被记录到其表面温度有异常,这主要是其地质龄不长,表面尚未形成能产生隔热作用的表岩屑覆盖层所致,是年轻陨石坑的一种典型现象。

在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命名前,该陨坑曾被称作卫星坑克里格 B(即卫星坑标记法:以所靠近的主坑名+字母来命名)。

另请参阅

注释

  1. ^ Crater Van Biesbroeck on the map LAC-39. (PDF). [2017-06-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4-18). 
  2. ^ Direc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017-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1). 
  3. ^ 3.0 3.1 3.2 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