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山東華皮影劇團

臺灣的皮影戲劇團

觀音山東華皮影劇團,又稱東華皮影劇團,成立於清朝嘉慶年間,從首代團長張狀成立「德興班」後,現已傳承至第六代的張榑國,是臺灣現今歷史最悠久的皮影劇團,團址在高雄大社區

東華皮影戲團
位置高雄市
官方名称東華皮影戲團
類型登錄等級:傳統表演藝術
登錄種類:戲曲
评定时间2008-01-03
詳細登錄資料

歷史

觀音山東華皮影劇團成立於清朝嘉慶年間,第一代團長張狀(1820年—1873年)以自家餅舖的店名作為命名,成立「德興班」,之後傳承至第二代張旺(1846年—1925年),由於當時的皮影戲多為酬神演出,因此無法只單純靠演皮影戲維生,所以張狀和張旺都是外出務農、經商時,帶著皮影戲四處演出。[1]

第三代團長是張川(1871年—1943年),日治時期傳承至第四代團長張叫(1892年—1962年),並將團名改為「臺灣影繪藝術團」,從眾劇團中脫穎而出獲選為第一奉公團,也因此延續了劇團的命脈,甚至打響名聲。[2]

1947年,第五代團長張德成(1920年—1995年)接棒後,以「中華民國是東方大國,臺灣又位在最東方」的想法[2],將團名更改為「東華皮影戲團」。張德成勇於創新,逐步改良舞臺、影框、皮偶、劇本等,在當時皮影戲的全盛時期,一個月平均可以演20幾場,他在皮影戲的藝術成就,使得他於1984年獲得文建會第一屆「民族藝術薪傳獎」,1988年獲教育部辦頒贈「重要民族藝術藝師」,並受教育部委託編寫《台灣傳統影偶圖鑑》以及古劇本[3]。1987年傳承至第六代的現任團長張榑國。[2]

表演特色

觀音山東華皮影劇團屬於潮州流派,因早年臺灣的皮影戲從中國沿海的潮州地區,隨著移民流傳至南臺灣的高雄臺南屏東一帶,尤其盛行於高雄彌陀地區(現今的彌陀茄萣永安梓官),該地區又有「皮戲窟」之稱。[4]

觀音山東華皮影劇是皮影戲的改良先驅,舞臺方面在第三代張川擔任團長的時期,將演出光源從原本的煤燈改為電土燈,不僅光源較為穩定,也增加了亮度,讓站在遠處的觀眾也可以清出看見皮影戲的演出。第四代張叫再將光源從電土燈改為電燈,並將皮偶增加顏色。[1]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第五代團長張德成為了因應劇院商演的內臺戲舞臺需求,重新設計舞臺尺寸,並將「影框」加大,長高都從五尺增加到七尺。[5][6]

皮偶的改良方面,高度也從傳統的八吋或一尺改為二尺,大約50多公分的高度;傳統皮偶側面單目的「五分相」,改為更趨進於半側面雙目的「八分相」,使得皮偶變得更為立體;皮偶顏色則從原本僅有黑、紅、綠三色,新增澄、藍、紫等顏色,到第六代的張榑國,甚至能繪畫出漸層的顏色。張榑國的製偶技術在2020年獲高雄市政府登錄為「皮影戲偶製作技術保存者」。[5][6]

2008年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將皮影戲登錄「無形文化資產」,並將東華皮影劇團、永興樂皮影劇團高雄皮影劇團復興閣皮影劇團等臺灣僅存的皮影劇團,登錄為「皮影戲保存團體」。[7]

參見

參考文獻

  1. ^ 1.0 1.1 蔡, 文婷. 弄影一甲子——皮影戲藝師張德成. 台灣光華雜誌. 1989-10. 
  2. ^ 2.0 2.1 2.2 東華皮影劇團. 高雄市皮影戲館. [失效連結]
  3. ^ 為傳承皮影戲文化不遺餘力-東華皮影戲團. 今日高雄. 2011-10-07, (19) [2022-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3). 
  4. ^ 李, 偉麟. 有光就可以說故事!戲說皮影戲. TLife. 2017-12 [2022-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2). 
  5. ^ 5.0 5.1 侯, 雅婷. 東華皮影劇團. Love Kaohsiung. 2021-01-25, (11). 
  6. ^ 6.0 6.1 顏, 怡今. 皮影戲的新靈魂老舞台 創新 才能找到更多觀眾. 傳藝.Online. 2021-06, (136) [2022-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5). 
  7. ^ 高雄市文化資產. [2022-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