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子智

(重定向自費子智

查尔斯·帕特里克·菲茨杰拉德(英語:Charles Patrick Fitzgerald,1902年3月5日—1992年4月13日),汉名费子智,英国历史学家、作家,他是一位东亚研究教授,尤其专注于中国,学术生涯主要在澳大利亚进行。[2]费子智在1923年至1950年间先后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了约20年[3]

费子智
Charles Patrick Fitzgerald
出生Karl Patrick Van Hoogstraten[1]
(1902-03-05)1902年3月5日
英国英格兰伦敦
逝世1992年4月13日(1992歲—04—13)(90歲)
澳大利亚新南威爾士州悉尼
知名于东亚研究(专注于中国)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历史
机构澳洲國立大學

生平

费子智出生于英国伦敦[2]。他的父母是来自开普殖民地的移民汉斯·索尔英语Hans Sauer[2],母亲是爱尔兰出生的塞西尔·约瑟芬(Cecile Josephine)[1]。费子智毕业于英国布里斯托尔克利夫顿公学英语Clifton College[4],虽然通过了牛津大学的入学考试,但因无法负担学费而未能入学,只好进入一家银行工作[1]

1917年,费子智在《泰晤士报》上读到两篇莫理循撰写的张勋复辟相关报道,由此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决心前往中国。1923年,费子智乘船独身前往上海,在京奉铁路担任仓库管理员,1925年底到武汉为一家美国的香肠公司工作。1927年8月回国后,费子智用两年的时间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习中文,并获得文凭。1930年12月,他再次前往中国,从越南进入云南贵州,然后从重庆沿长江而下,到达南京,再北上北京。1931年秋,到陕西山西河南等省考察。1935年,他获得了利弗休姆奖学金(Leverhulme Fellowship),并从次年秋天至1939年,到滇西地区从事社会人类学研究,出版了白族研究著作《五华楼:关于云南大理民家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费子智返回英国,为政府提供有关中国事务的建议,并在布莱切利园的情报基地工作。1946年至1950年,他在中国为英国文化协会工作。[1][4][3]

1950年初,费子智受到前澳大利亚驻华公使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副校长高伯兰英语Douglas Copland的邀请前往澳大利亚巡回演讲,随后又应邀到澳洲国立大学任教。1954年,担任新设立的远东历史系的首任教授兼系主任,不久又担任澳洲国立大学太平洋研究院院长。费子智曾于1956年和1958年再次到访中国。1967年退休后,担任太平洋研究院客座教授。1968年,获澳洲国立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他是澳洲人文学院创始院士(1969年)和澳洲社会科学院院士(1953年)。[1][4][3]1992年,费子智在澳大利亚悉尼坎珀当去世[1][2]

著作

费子智最著名的著作为《中国文化简史》(China: A Short Cultural History,1935),曾多次重印和修订。他还撰写了许多其他书籍和文章,包括:[5]

  • 《天之子李世民:唐王朝的奠基者》(Son of Heaven: A Biography of Li Shih-Min, Founder of the T'ang Dynasty,1933)
    • 中文译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ISBN 978-7-5201-8927-9
  • 《五华楼:关于云南大理民家的研究》(The Tower of Five Glories: A Study of the Min Chia of Ta Li, Yunnan,1940)
  • 《中国介绍》(Introducing China,1948,与George Yeh合著)
  • 《中国的革命》(Revolution in China,1952);修订版:《共产主义中国的诞生》(The Birth of Communist China,1964)
  • 《暴风骤雨的中国》(Flood Tide in China,1952)
  • 《关于中华帝国的发现》(Finding Out About Imperial China,1961)
  • 《女皇武则天》(Empress Wu,1955)
  • 《中国人对他们在世界上所处位置的看法》(The Chinese View of Their Place in the World,1964)
  • 《蛮夷之床:中国座椅起源》(Barbarian Beds: The Origin of the Chair in China,1965)
  • 《第三个中国:东南亚的华人团体》(The Third China: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in South-East Asia,1965)
  • 《东南亚政治行动中的佛教》(Buddhism in Political Action in South East Asia,1965)
  •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Chin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1968)
  • 《中国20年后的革命》(China's Revolution 20 Years After,1969)
  • 《中国恐惧症的非理性》(The Irrationality of the Fear of China,1970)
  • 《中国的共产主义:革命如何变成红色》(Communism Takes China: How the Revolution Went Red,1971)
  • 《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向》(Changing Directions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1971)
  • 《中国人往南部的扩张:南部的土地和海洋》(The Southern Expans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Southern Fields and Southern Ocean",1972)
  • 《毛泽东与中国》(Mao Tse-Tung and China,1977)
  • 《1945年后的中国与东南亚》(China and South East Asia since 1945,1973)
  • 《为什么到中国:中国回忆录,1923—1950年》(Why China?: Recollections of China, 1923–1950,1985)

个人生活

费子智的妻子是帕梅拉·萨拉·诺利斯(Pamela Sara Knollys),他们于1941年2月15日在英格兰威尔特郡埃文河畔布拉德福德结婚,育有三女[1]

参考资料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Crespigny, Rafe de. Charles Patrick Fitzgerald (1902–1992). Australian Dictionary of Biography. Canberra: National Centre of Biography,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英语). 
  2. ^ 2.0 2.1 2.2 2.3 Australian National Library. MS5189 - Fitzgerald's Papers. 1996-09-09 [2010-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5) (英语). 
  3. ^ 3.0 3.1 3.2 樊琳. 费子智和他的中国梦. 国际汉学. 2015, (3): 99–101, 202–203 [2024-11-02]. ISSN 2095-9257. doi:10.19326/j.cnki.2095-9257.2015.03.014. 
  4. ^ 4.0 4.1 4.2 胡再德. 费子智教授的中国学研究. 国际汉学. 2013, (1): 131–140 [2024-11-02]. 
  5. ^ Charles Patrick Fitzgerald, 1902–1992, humanities.org.au. Retrieved 13 March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