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爺千歲信仰

臺灣及閩南地區最盛行的民間信仰之一
(重定向自送王船

王爺千歲信仰閩南地區臺灣最為盛行的民間信仰之一,有燒王船的習俗,是臺灣民間信仰的一大特色,有被稱為「千歲」、「王爺」、「尊王」、「聖王」、「王公」、「代巡」、「大巡」者。

王爺信仰
閩南語名稱?
全漢 王爺
全羅 Ông-iâ

信仰來源

 
臺北市萬華區艋舺集義宮三府王爺-朱、池、李。
 
臺中市北屯區福隆宮三府王爺-朱、李、池。
 
池府千歲聖像。

王爺」本來是對親王郡王的尊稱,其位階僅次於皇帝。在民間信仰裡,就把尊重的男性神尊為「王爺」。

在福建此類神原指是瘟神,福州五福王爺信仰,《乌石山志》载:“榕城内外,凡近水依寺之处,多祀疫神,称之为涧,呼之为殿,名曰五帝,与之以姓曰张、鍾、刘、史、赵。”(《乌石山志》卷9《志余》)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官府视之为“淫祀”而拆毁,并下令“民再祀者罪之”。但不久又恢复,“庙貌巍然,且增至十有余处,视昔尤盛。”(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风俗》)在闽南等地,奉众多的“王爷”为瘟神,每个王爷都冠以姓氏。王爷庙遍布沿海各地。供奉三尊王爷的称“三王府”,四尊王爷的称“四王府”,五尊王爷的称“五王府”。

王爺信仰在臺灣常見主要可分為兩類。

瘟神信仰又與厲鬼信仰有關。清代巡臺御史黃叔璥使臺錄》:「三年王船,備物建醮,志言之矣。及問所祀何王,相傳時三十六進士張天師用法冤死,上帝敕令五人巡遊天下,三年一更,即五瘟神。飲饌器具悉為五份,外懸池府大王燈一盞云:南明鄭陳永華臨危前數日,有人持柬借宅,永華盛筵以待,稱為池大人。池呼陳為角宿大人,揖讓酬對,如大賓。永華亡,土人以為神,故並祀焉。」

王爺會被以受玉皇上帝之命令下凡巡察人間、獎善懲惡來提升神格,此即所謂之「代天巡狩」,類於古時的巡按欽差大臣,今日為人伸冤的司法官,亦有成為地方境主、負責地方行政類似古代知事者,脫離最早的瘟神厲鬼範疇。其所在王府稱為「代天府」,並配屬有天將天兵、地將地兵。[1]

連雅堂臺灣通史‧宗教志》認為明鄭遺民假託祭祀王爺之名以奉祀鄭成功祖孫。[2]

姓氏分類

 
吳府千歲聖像
 
臺南市下南河南沙宮 包府千歲

臺灣閩南地區有許多的「王爺廟」(代天府),其主祀為王爺(統稱為千歲),這些廟裏的千歲一般只稱姓氏,不稱其名,有上百餘種姓氏,稱為「某府千歲」(某府王爺)。王爺的種種姓氏往往附會在歷史上有名的人物上,如稱薛府千歲是薛仁貴、雷府千歲是雷萬春、蕭府千歲是蕭何、包府千歲是包拯等。

目前在臺灣最常見的三個不同姓氏王爺合祀,五個不同姓氏王爺合祀等等,合祀在一起的則稱三府千歲五府千歲,有時又稱為三王府、五王府等。

也有廟宇主祀四府王爺[3]、六府王爺[4]、七府王爺[5]貴文宮供奉九府王爺,在臺灣廟宇中相當罕見[6]

王爺信仰的系統非常繁雜,如甲乙兩廟皆供奉李府千歲,但造像來歷不一定相同,蓋因兩位李府千歲並非同一神,很有可能只是同姓而已。

 
臺南南沙宮 鎮殿黃府千歲

祭祀活動

地方廟宇

「王爺信仰」(千歲信仰)尤其盛於南臺灣,與臺灣中部媽祖信仰並稱,俗曰:『南王爺、中媽祖』,又另稱『三月瘋媽祖、四月王爺生』,顯示民眾狂熱的程度。

送王船習俗

 
清水文興宮的王船。
 
柳營代天院的王船醮(2011年拍攝)。
 
柳營代天院燒王船(2011年拍攝)。

早期民間認為千歲乃玉帝所派、負責管理傳播瘟疫的神明,故民眾不敢久留其於鄉里,常以王船形式把王爺送到外地,或者焚燒送其回天庭。

送王船在中國大陸閩南地區又可分為泉州派、漳州派。一般認為千歲如人間的欽差巡按,奉天命來作代天巡狩,大多採行「數年一」,每幾年就舉辦一次大型豐富隆重的祭祀,另有災禍或瘟疫時,亦會迎請千歲至該地區鎮壓,或舉行「送王船」儀式等[7]

「送王船」的習俗有兩種,一種是「遊天河」,就是以紙、竹、綢緞等製造王船,到海边火化,送神歸天,盛行於福州漳州;另一種稱為「遊地河」,以木製真船,使之隨風放流,到下一個港口、村落,供他人祭祀,盛行於泉州厦门。而鄰近的潮汕地區同時存在與之類似的兩種習俗。

福建各地皆有「遊天河」之俗,即《乌石山志》所说“出海”,又称“送船”、“送王船”等。福州城的“瘟船”多为纸竹扎成,《闽杂记》载:“出海,驱遣瘟疫也。福州俗,每年五六月中,各社醵钱扎竹为船,糊以五色绫纸,内设神座及仪从供具等,皆绫纸为之,工巧相尚,有费数十缗者,雇人舁之,鸣螺挝鼓,肩各庙神像,前导至海边焚化。”(《闽杂记》卷7《出海》)《乌石山志》载:“出海剪彩为舟,备食息起居诸物,并神鬼所请之相,纳于舟中,鼓噪而焚于水次。以祭祀毛血贮木桶中,数人负之而趋,谓之‘福桶’”[8]

而「遊地河」就是製造真船,將王爺的神像連同祭品、糧食,搭載在一艘富麗堂皇的特製船中,上面旌旗招展,桅帆俱備,萬分威武,放入河海,任其漂流。如王船漂到某個村落,該村便要迎神奉祀一番,再將之放流,或者就地建廟以護庇民眾,臺灣許多知名的王爺廟都是因王船漂至而建廟。此俗明清至民国时盛行,每3年举行一次,祭典极隆重,称之为“王醮”。民国时期,泉州富美宫附近还有一专门制造“王船”的工场,祭典就在晋江江边举行,有些“王船”漂至台湾海岸,故台湾王爷崇拜多源于闽南。[9],據說南鯤鯓代天府的千歲爺,便是這樣而來的。《闽杂记》载:“漳府属亦有之,然亦皆绫纸糊耳。惟厦门人别造真船,其中诸物,无一贗品,并不焚化,但浮海中,任其漂没,计一船所费,或逾中人之产,付诸无用,殊可惜也[10]。」另外,由於放流王船,流至外庄,依例則必須大加祭祀,舉辦隆重祭典,清朝中葉以後,台灣人為了避免使他鄉鄉民耗費過多金錢,多改採用焚燒王船的方式,將神明送歸天庭。

在潮汕的部分地區,亦有類似「送王船」的送瘟神習俗,一般在農曆正月或是二月初二舉行。送瘟神有兩種方法,一種與「遊天河」接近,叫做「送香船」;一種與「遊地河」接近,叫做「送竹龍」。香船和竹龍形式相似,都是由竹子和紙製作成,香船最後會被火化焚燒,而竹龍會被放去河中用石頭等重物壓住直至沉沒。在送香船前,部分地區會先進行召香船的儀式,期間男女老少會用手觸摸香船的不同部位以求祈福,而主持儀式者也會唸誦召香船歌,召喚結束後香船便被視作不祥之物將被火化。亦有地區在抬香船時會有人群向香船投擲石塊和點燃的香等物。在焚燒香船前,亦會進行營老爺的活動,將老爺請至香船面前監督焚燒。另外,爭奪香船的祭品雞肉也是送香船習俗中的一部分。「送竹龍」活動由於被視作不祥之物的竹龍會漂至下游村落,引發村落之間的爭執,因而逐漸被廢棄。[11][12][13]

類似習俗

香港,亦有類似「扒天姬」(又名「扒天機」)的送瘟神及送災星的習俗,會在農曆正月十九時舉行(部份鄉村會在農曆正月十七時舉行),村民會在門前掛上桃枝和大蒜,並會「扒」著紙製的「天姬船」巡村 ,向村民收集衣紙寶燭及象徵不潔之物,例如會將炭粒、黃豆及雜草,放入紙船中,再將其焚化,寓意送走瘟神災星。[14]

2020年12月17日,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类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5]

參考文獻

引用

  1. ^ 代天巡狩的王爺千歲. [2013-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 ^ 連雅堂臺灣通史‧宗教志》:「時已歸清,語多避忌,故閃爍其辭,而以王爺稱。」「雍乾之際,芟夷民志,大獄頻興,火烈水深,何敢稍存故國之念?」
  3. ^ 楊迪文. 放天燈'十分'熱鬧山區村落現奇觀 遊客湧到嘆為觀止. 《聯合晚報》. 1989-02-21 (中文(臺灣)). 
  4. ^ 黃靖雅. 當代實錄 卅年來首度恢復鹿港六府王爺暗訪活動 神明暗訪代天巡狩. 《聯合晚報》. 1990-05-29 (中文(臺灣)). 
  5. ^ 陳俊合. 屏東東港 古廟遭縱火 廟藝付一炬 重建鎮海宮盼關切. 《民生報》. 1998-03-05 (中文(臺灣)). 
  6. ^ 楊淑媛. 內海貴文宮舉辦「九府王爺、媽祖娘娘遶境祈福」. ETtoday新聞雲. 2017-02-11 [2017-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3) (中文(臺灣)). 
  7. ^ 千歲巡狩─島嶼王船文化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央研究院電子報
  8. ^ 《乌石山志》卷4《寺观》
  9. ^ 迎王的習俗. [2013-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1). 
  10. ^ 《闽杂记》卷7《出海》
  11. ^ 潮汕听陶:揭阳民俗——申英送香船. 揭陽新聞網. [2020-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5). 
  12. ^ 【劳热】正月二十东里西洋村"送香船",一个历史渊源的红头船故事!. 搜狐. [2020-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6). 
  13. ^ 威武!澄海隆城古俗“送香船” 送走晦气迎好运,还请了“红面爷”来“督战”. 橄欖網. [2020-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5). 
  14. ^ 存档副本. [2023-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4). 
  15. ^ 太極拳成功申遺 中國共42項目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on.cc東網. 2020-12-17 [2020-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8) (中文(香港)). 

来源

  • 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論文集》(台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1974)
  • 蔡相煇《臺灣的王爺與媽祖》(台北:臺原出版,1989)

外部連結

影像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