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明德

(重定向自鄧明德

邓明德又名邓保禄(1855年1月3日—1918年12月19日),原名保祿·维亚尔(英語:Paul Vial),出生於法国伊泽尔省格勒诺布爾北部的瓦隆天主教传教士。邓明德也是第一个研究彝学的外国人,被称为国际彝学研究第一人。因其研究彝族并发表了多篇论文及书籍,被法国文学院授予文学博士学位。[1]

鄧明德
出生1855年1月3日
 法國伊澤爾省瓦隆
逝世1918年12月9日(1918歲—12—09)(63歲)
 中華民國云南省路南青山口
职业天主教傳教士

生平

初立志成为耶稣会士,读初学院一年后,因师长提出异议,1876年9月,邓明德加入巴黎外方传教会神学院,1879年从巴黎神学院毕业,9月20日,担任神父,到中国云南省传教。1880年4月,到达云南盐津县龙溪主教公署。同年10月,分派到漾濞县任天主教副本堂。1885年,又派到嵩明县得子村教堂,在那里接触到彝族人。1887年他来到天生关(原属陆良县),结识了路美邑撒尼农民杞跃山,后又随杞来到路美邑建教堂。他是来路南(今石林县)的第一个天主教传教士,先后在青山口、维则、冒水洞、大湾箐、滥泥箐、大色多、野猪塘(今属弥勒市)、绵羊坡(今属宜良县)等彝族村寨盖教堂传教[2][3]

邓明德在路南31年,为传播天主教打基础,为扩大天主教在路南的影响及取得教徒对他的信任,他不时身着彝族服饰,学习撒尼和阿细人语言,盖学校办教育和修水利。1892年在路美邑开办一所小学,并亲任数学教师。1911年在青山口兴办天民小学,又亲兼法文及数学教师。他从西欧带来了钟表、指南针、经纬仪、寒暑表、显微镜、望远镜、留声机、照相机、手摇电影放映机、幻灯、自行车、洋鼓洋号,开阔了学生视野[4]。学生从初办时二、三十人发展到1917年百人以上,学生中40%为撒尼人,60%为阿细人,先后使数百名彝族青年能识文断字[5]

1902年他在路美邑测设小型水库一座,库容30万立方米,库名新坝,到1905年建成,灌溉农田数百亩。后又在小色多村老围洞修小坝塘一座,在马料河(青山口段)建拦河闸一座,使这些地区农田灌溉初步得到改善。为在彝区传播天主教义,他学习彝族文字,请了四、五个精通彝文的毕摩到路美邑教彝文[6]。他先后用彝文编译《教义问答》、《领圣体前后经》,著有《云南倮倮文研究》、《保倮与苗子》、《倮倮人之历史与宗教》、《法倮字典》等论著,在法国定铸彝文铅模,在香港印刷出书[7]

1918年1月19日,在路南青山口病逝,教徒遵照他生前遗言,将其遗体葬在维则天主教堂旁[6],碑文中间大字为“云南传教司铎邓公圣(名)保禄之墓”。文化大革命时期,其墓和碑被砸毁[8]

参考

  1. ^ 崔晓霞. 民族叙事话语再现—《阿诗玛》英译研究.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2年: 10. 
  2. ^ 方豪著. 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7.08: 654–655. ISBN 978-7-80123-894-8. 
  3. ^ 风之末端著. 昆明旧时光 KUNMING OLD DAYS.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5.09: 190. ISBN 978-7-5032-5370-6. 
  4. ^ 李师程主编;云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 云南文史集粹 第9卷 民族 宗教.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4.12: 632–633. ISBN 7-222-04262-8. 
  5. ^ 昆明市路南彝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路南彝族自治县志.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6.11: 862–863. ISBN 7-5367-1294-4. 
  6. ^ 6.0 6.1 方豪著. 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 天主教上海教区光启社. 2003.12: 677–678. 
  7. ^ 张勇,汪宁主编. 楚图南纪念文集. 昆明: 云南美术出版社. 2008.10: 196–198. ISBN 978-7-80695-754-7. 
  8. ^ 政协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 石林县文物管理所. 石林文物志(内部资料). 1999: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