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柏松(1923年2月13日—2008年8月),四川仁寿人,汉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1][2][3][4]

生平

陈柏松生于四川省仁寿县陵阳镇,父母是小商贩,家境贫寒。1940年从成都华西协和中学毕业,考入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在叙永分校就读,1941年叙永分校撤销后转至昆明本部就读。在昆明求学期间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

1944年初,应征加入远征军担任随军翻译,分配到新一军38师步兵112团任少校翻译,在印度缅甸境内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陈柏松随部驻防曲靖,其间受地下党成员策动而脱离军队,潜逃回昆明。1945年8月,受地下党安排到普洱磨黑中学任教,并开展革命活动。194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春撤回昆明,到南菁中学任教。次年转至个旧云锡中学,以教师身份作掩护,开展革命工作。1948年2月,在妻子段亚华在华宁县盘溪镇的家中建起地下交通站。不久身份暴露,于五、六月间返回昆明任交通联络员。后又到中共昆明西城区委工作。同年7月15日,与进行爱国运动的学生在南菁中学被捕,后逃脱。1948年8月初,受派与妻子一同前往保山板桥中学工作,途中遇车祸受伤而未至;8月下旬被任命为中共滇西工委委员。1949年六、七月到砚山县阿猛镇向省工委书记郑伯克汇报工作;9月任中共滇西北地委委员,边纵七支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0月和崔坦率军在剑川沙溪击退保安十四团。1950年1月,任中共大理地委首任书记;同年3月在领导干部调整中改任地委组织部长。

1951年底,到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参加整党学习,1952年9月结束。之后调任昆明铁工厂厂长、党总支书记。1953年调至重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西南分局,其后几年一直在施工现场工作。1957年5月,调个旧新光选矿厂;7月任云南省有色金属管理局基建处副处长。1958年4月在反右运动被错划为“右派”,开除党籍,改任普通技术员。1961年摘掉右派帽子。1966年“文革”开始后被送到元江农场劳改。数年转而下放到昆钢机修厂当技术员。

1979年予以平反,分配到云南省轻工业局任总工程师,随后又赴缅甸主持扩建米邻糖厂工程,历时一年。1982年1月,任云南省轻工业厅副厅长。任云南省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兼联络委员会副主任,第六届常务委员兼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93年7月离休。2008年8月在昆病逝,享年85岁。[1][5]

参考资料

  1. ^ 1.0 1.1 大理州中共党史学会. 中共大理地委首任书记陈柏松. 大理日报. 2014-11-19 [2022-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8). 
  2. ^ 中共大理州委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大理州历史·第二卷(1950-1978).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20: 4. ISBN 978-7-222-19874-6. 
  3. ^ 杨镜. 大理五千年大事记·上卷.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16: 305. ISBN 978-7-5367-7207-6. 
  4. ^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大理白族自治州志·卷五.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 13. ISBN 7-222-02913-3. 
  5. ^ 李世俊 著. 剑湖儿女:记抗日战争时期及之前的剑川共产党员和中共滇西工委委员. 内部发行. 2020: 189–199 [2022-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