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语识字

韻語識字是一種中文識字教學方法,將漢字編成句式整齊、音近字構成韻腳的文章。使其讀起來順口、聽起來悅取,朗誦與記憶皆便利。韻語識字是以「盡早閱讀」為主,識字並非主要目的,不過它也融合了蒙學識字集中識字分散識字注音識字等不同教學方式的優點[1],並且革除了先識字後閱讀或依賴拼音識字的觀念。有時候為了讓學童主動記住漢字字形,也容許透過不同的聯想,讓他們用自己的方法識字[2]

韻語識字的概念在中國古代就已經出現,例如《三字經》、《千字文》等童蒙教材,都是篇幅短小的韻文。1982年,由中國遼寧省東港市特級教師姜兆臣首開研究先河,將古人屬對教學的經驗,發展成韻語識字教學的改革。現代兒童韻語識字的教材著重語境與實際生活的連結,也加入了富有聯想性、趣味性、故事性以及短小性的內容,以符合兒童喜歡聽故事、有強烈表現欲的特質[3]。文章取材除了古典詩詞外,也可以選用童詩兒歌;其中現代詩歌因為已經不講求句末押韻,教學上傾向引導學童認識內在的韻律及音樂性,不見得著重於韻腳分析[2]

根据快速记忆原理,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主张“三先三后”识字原则的一种记忆方法,“三先三后”即先记忆后理解、先整体后部分和先形象后抽象。

參考資料

  1. ^ 周碧香. 圖解識字教學原理探討. 臺中教育大學學報 人文藝術版. 2009年6月, 23 (1): 65 (中文(臺灣)). 
  2. ^ 2.0 2.1 謝錫金、張張慧儀、羅嘉怡、呂慧蓮. 中國語文課程、敎材及敎法: 面向有特殊學习需要的學童. 香港: 香港大學出版社. 2008年4月: 36. ISBN 9789622099012 (中文(臺灣)). 
  3. ^ 王曉霞. 我國古代蒙學中識字教育的再認識. 沈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 28 (123): 98–99 (中文(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