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夔 (反清人物)
生平
嘉慶十六年(1811年)六月,有賣卜者以先知之術誘惑高夔,高夔便吸收群眾以便抗清。後與高蛟等人共同策劃起事事宜,於海山堡溪墘厝庄柑園地區集結群眾。但黨徒還沒集結完畢,反清之事即遭新莊縣丞簡清瀚所得知,簡清翰與艋舺都司莊秉元前往逮捕,高夔往淡水東北方逃逸,躲在八連港午仔山(今汐止區五指山)中。台灣知府汪楠、淡水同知查廷華聽到消息後率領軍隊入山搜索,高夔、高姣等人皆被捕獲,均處以磔刑[1][2][3]。
後世評價
《臺灣省通志.卷九:革命志拒清篇》曾評價此民變:「為時僅及一週,旋起旋滅,毫無效果或影響可言,此殆籌備未善所致耶!」[4]
參考資料
- ^ 《淡水廳志·卷十四》:「十有六年六月,淡北高夔亂,伏誅。 夔,內港人也。有賣卜者,以先知之術惑夔,遂與高姣等,在柑園謀不軌。事覺,六月十六日壬戌,新莊縣丞弓清瀚,艋舺都司莊秉元,率兵捕之。夔潛匿八連港之午子山。知府汪楠,同知查廷華,搜夔姣等磔之(節「鄭稿」)。」
- ^ 《臺灣省通志卷九:革命志拒清篇》:「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六月初旬,淡水廳北方淡水內港(即今之臺北)有高夔生者,長卜筮,係天地會黨,嘗以先知之術集結群眾。時漳泉械鬪方息,各路英雄畢集,逐與高蛟等共謀,在海山堡溪墘厝庄柑園起衅,得黨徒百數十人,一時各庄騷動。惟餘眾未集,事覺。六月十六日,新莊縣承簡清翰、艋舺都司莊秉元率兵往拒,高夔不敵,渡淡水向東北方逃逸,匿於大屯山之子山中,黨人俱散。越一月,臺灣知府汪楠、淡水同知查延華,率兵入山大索,捕高夔、高蛟等以歸,旋付諸磔刑。」
- ^ 《臺灣通史:卷三十一:陳周全、高夔列傳》:「高夔,淡水人。時漳泉械鬥方息,無賴之徒又謀起釁,各莊騷動。夔糾集黨徒,得百數十人。嘉慶十六年夏六月初旬,偕族人姣赴柑園,謀起事。未集,新莊縣丞簡清瀚聞之,會艋舺都司莊秉元率兵捕。夔走入五指山,黨人俱散。越一月,知府汪楠、同知查廷華各率兵入山大索,被禽。姣亦就捕。諸人皆磔死。」
- ^ 《臺灣省通志.卷九:革命志拒清篇》:「為時僅及一週,旋起旋滅,毫無效果或影響可言,此殆籌備未善所致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