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礪(1645年6月15日—?),號介公四川夔州府梁山縣人,清朝政治人物。

高宗礪
大清
籍貫四川夔州府梁山縣
字號號介公
出生順治元年五月二十二日
(1645年6月15日)
出身
  • 順治十七年庚子科舉人
  • 康熙三年甲辰科同進士出身

生平

順治十七年(1660年)庚子科四川鄉試第八名舉人[1],康熙三年(1664年)中式甲辰科會試第一百四十二名,三甲第十五名進士[2]。歷任通江縣訓導[3],十三年(1674年)任盩厔縣知縣[4][5]

家族

高祖高萬中,廩生;曾祖高薦,庠生;祖父高三台,重慶府教授,封中憲大夫;父高射斗,崇禎十年丁丑科進士,興化府知府。

参考资料

  1. ^ 《履歷便覽》作丁酉科
  2. ^ 「高宗礪」,《康熙三年甲辰科會試進士三代履歷便覽》
  3. ^ 「訓導……高宗礪梁山人」,《通江縣志》卷六職官志文武職官卄二
  4. ^ 「高宗礪,字介公,四川梁山進士,康熙十三年任。值滇蜀震鄰,平凉繼叛,軍興旁午,風鶴頻驚,催科饋運,日不暇給。十七年被論赴京開復,途遇暴疾以殁。一子㷀㷀文弱,幾不能歸襯。繼任章令泰厚贈之,始克還葬白下」。(乾隆)《盩厔縣志》卷之六
  5. ^ 「康熙十三年甲寅,四十八歲。正月,滇南變起,所在震動。鄰惡自以前計不遂,徒成嫌隙,至是謀因亂將暗,不利於先生以滅口。同黨有洩之者。二月十三日,乃離新莊堡,避地於邑南之郭家寨以居紀略。四月,有旨復徵,吏部咨督撫起送,藩司檄府行縣,催促起程,先生控辭。既而府役至縣守催,縣據醫鄰鄰甘結以覆。五月,府提醫鄰嚴訊,脅以重刑,衆無異辭。府轉到司,司促愈急。七月,霖雨河漲,先生長男慎言涉波冒險,赴司哀控,不聽,立逼擡驗。八月朔,縣役舁榻至書院,遠邇駭愕,咸謂擡驗創千古之所未有,辱朝廷而褻大典,真天壤間異事也。府官至榻,先生長卧不食。府以股痺回司,司怒,欲以錐刺股,以驗疼否。適張參戎夢椒自安遠回省,為之營解免錐,立逼起程。先生閉目不語,僵卧而已。前内黃令上蔡張起庵沐自中州來訪,備述聞風嚮慕,神交有年。因出所著學道六書就正,先生伏枕以答。語及乾之初爻,謂:學須深潛縝密,埋頭獨誼,方是安身立命。若退藏不密,不惟學不得力,且非保身之道。昔人謂生我名者殺我身,區區今日便是榜樣。張歡息而去。初五日,府又差官守催,吏胥洶洶環擁,逼索起程。慎言不得已,聊具起程呈云:俟暫歸治裝,然後就程。司始允還。抵家數日,隨具呈以疾篤控。院司聞之,檄府鎖拏經承。縣令高君宗礪懼累,率役至廬立促,舁榻以行。先生堅不進省,寓於城南之興善寺。府役日逼起程,督促萬方,先生以死自矢。督院知不可强,乃會同撫軍以實病具題,部覆,奉旨疾痊起送。十二月,還家養疾。丹陽賀君麟徵聞而歎曰:關西夫子堅卧養疴,正是醫萬世人心之病,移風易俗,力振人紀,有造於世,世道不淺」,《二曲先生年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