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瓜石社

(重定向自黃金神社

金瓜石社(日语:金瓜石社きんかせきしゃ Kinkaseki Sha),俗稱黃金神社,是一座位於臺灣新北市瑞芳區金瓜石的神社遺跡,又稱山神社,為日治時期臺灣第一座具完整神道信仰空間而興建的神社,也是繼明治30年(1897年)1月13日鎮座之台南開山神社之後,於臺灣所興建的的第二座神社。[1]

金瓜石社
きんかせきしゃ
金瓜石神社遺蹟
基本信息
位置新北市瑞芳區金瓜石
宗教神道
主祭神大國魂命
金山彥命
猿田彥命
社格
建筑详情
本殿構造第一代 不明(1898年始建)
第二代 流造(1937改建前),神明造(1937年改建完成後)
建立时间明治31年(1898年)
地圖
地图
金瓜石神社
黃金神社、金瓜石社
位置 臺灣新北市瑞芳區金光路8號
建成时间昭和十二年(1937年)
公众参观開放時間:開放參觀,配合黃金博物園區開放時間
官方名称金瓜石神社
類型登錄等級:直轄市定古蹟
登錄種類:其他設施
詳細登錄資料

2007年,該神社藉由臺北縣政府(今新北市政府)列為文化資產保存,目前神社遺構作為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的展區對外開放民眾參觀。其遺跡群至今也新北市市定古蹟[2]

歷史

 
日治時代的金瓜石神社,圖中是三之鳥居和改建後的神明造拜殿(原為入母屋造)(黃金博物館內攝)

日治時期

在日治時期,日本政府於1896年(明治29年)頒布了「台灣礦業規則」,隨著此法規的實施,日本人在金瓜石地區建立了一整套的採礦到製煉系統。1897年1(明治30年)10月[3],田中組開始在金瓜石礦山進行開發。為了鞏固治安,於翌年(1898年)在本山大金瓜岩嶂東側平地間建立了金瓜山神社,並於同年3月2日進行鎮座儀式。[1]後來,在1914年左右,神社遷移到現址。[4]

1933年,日本礦業株式會社接管了金瓜石礦山,因應總督府推行的「一街庄一神社政策」,以及礦山經營的興盛,神社於1936年4月決定於原地進行擴建,並在1936-1937年間對金瓜石神社進行擴建、拜殿、本殿的重建工程,並增設了休憩所及外苑,使金瓜石神社與周遭區域成為當地主要的信仰中心。[5] [6][7]

根據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林承緯的研究,依據現有的圖像資料和田野調查,以及參與金瓜石社祭典的耆老張阿輝(昭和元年出生)的口述歷史,並沒有找到明確的證據,以證明金瓜石神社曾經遷移過的證據。[1]

戰後與現況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神社遭到廢除並遭破壞棄置,1972年2月,在中華民國與日本斷交後,內政部於1974年頒佈「清除台灣日據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殖民統治紀念遺跡要點」,主要內容包括應徹底清除日治時期神社,意圖去日本化,使得各地神社開始進行拆除工程。[8]隨著1980年代晚期,金瓜石地區的礦產減少和臺金公司結束當地的礦業營運,台灣電力公司於瑞芳鎮接續該地礦業設施的管理,以維護在地文化資產。後經重新認定後,將神社現有遺跡均被劃分於黃金博物園區園區範圍內的古蹟建築,台視八點檔連續劇《流氓教授》亦曾於此地取景。

2000年,金瓜石神社獲選為臺北縣歷史建築十景之一、以及臺灣歷史建築百景的第94名。[9]隨著黃金博物館正式成立,為了開明確展示礦業文化主題與生態博物館,金瓜石神社開始進行修復工程,開放民眾前往參觀。2007年3月14日,金瓜石神社經公告指定為臺北縣縣定古蹟,後因五都升格而改為新北市市定古蹟。

2017年,由於神社遺蹟本身已受嚴重之風化,洗石子剝落問題導致古蹟建造物劣化現象與速度明顯,黃金博物館因而啟動金瓜石神社修復計畫,並由建築師張興傑以殘跡保留、保護樑柱不倒方式修復古蹟主題,期間則發掘出外苑、第一代神社鳥居、石燈籠等珍貴文物,並依歷史文獻沿著參拜道路種植百棵櫻花樹,該修復作業歷經五年完成,並在2022年9月正式對外開放民眾參觀。[10][11][12]

設施

最初形制上,金瓜石神社設有基本的神社配置,除配置參道、石造明神鳥居切妻造手水舍、入母屋造拜殿(柱子為混凝土造)、流造本殿、旗桿座五基、入苑銅牛一基、石造和混凝土造燈籠數對。在1937年的改建工程時,第二代神社則在第一代神社的原地上進行重建,並在此次改建工程中,將鳥居改建為石造靖國鳥居、拜殿本殿改為神明造,並設置休憩所。[4]

當代,金瓜石神社所保存的遺構,絕大量為第二代神社時期的營建構件,包括二、三之鳥居、完整石燈籠四對、旗幟台數對、拜殿柱子及神社基壇,以及部分出土的第一代神社遺跡。

基壇

因應興建於山地上,金瓜石社現存留的主要建築殘蹟主要包括在社殿建築物下方的「基壇」,並根據結構差異分為下層臺基和上層臺基兩個部分。其中,下層臺基是由人工打石而成,並使用以上下交錯平砌的「布積」方式使石塊排列整齊,最底下的部分為延石,而階梯部分則使用紅磚砌成兩側線性造型的側翼,這使側翼的下層階梯上形成高度不對等的狀況,不過可能是因為後期經過改建,原始樣貌已不可考。

本殿上層臺基則使用鋼筋混凝土和人造洗石子作為材料,四階階梯順著「登高欄」攀升,最上方是被圍塑舍殿的「組高欄」。組高欄的外觀具有仿石的凹框斬面,使用水泥砂漿、混合石粒打毛而成的仿石工法。中央部分以類似仿木的束石切割而成,四邊則使用從木構架發展出來的裝飾形式「跳高欄」以形成混凝土造的跳高欄,在保留了木構架的式樣同時,也以混凝土材料實現了木構形式的建築手法。

2021年1月19日至1月27日的修復計畫期間,修復人員曾在神社外苑周圍區域發現更多的牆基遺構,包括以礫石混擬土造方型的牆基殘骸,總長約19公尺,該遺構在過去曾作為結構面層構件、扶手柱構件、洗石子構件、磚造混擬土構件等工法之用處,同時在神社的遊園地噴池遺跡周圍也發現了散存遺構。

鳥居及參道

金瓜石社的外苑參道中原有三座靖國鳥居,現存兩座,該鳥居形式為神明鳥居的亞種造型,其中二之鳥居位於參道入口,三之鳥居則在進入內苑的入口位置。正面左右兩側柱部份分別刻有「納」及「奉」,背面左右兩側分別刻有「昭和拾貳年七月吉日建之」及「金瓜石鑛山一同」字樣。

兩座鳥居均以鋼筋混凝土建造而成,表面層為洗石子。其柱身垂直豎立,笠石則是直線無彎曲。貫石則沒有突出於柱子之外,柱子下方還有圓形的「龜腹」基座,參道沿線則設置了石燈籠,兩兩一組地分佈在指路之用。

第一代鳥居的殘存構件於2021年修復工程被發現,該鳥居約於1898年所設立,其形式為「明神鳥居」,鳥居的笠石、島石於清理本殿後方山壁土溝時所發現,該結構分為兩段,約172公分至162公分長,接合約為324公分,額束、貫石、柱石等截斷結構等構建則於原基座旁邊坡石堆所發現,由於多數區域呈現殘破、破裂狀態,該鳥居無法進行修復,並已平躺形式於黃金博物園區進行靜態展示。

拜殿

拜殿是神社進行祭祀儀式和進行參拜的場所,金瓜石社的第一代拜殿採用「入母屋造」形式,即在母屋前再建一個較小的屋子,形成向外突出的狀態。第二代神社的建築風格,則採用了日本最高級神宮伊势神宫本殿的「神明造」樣式。該建築風格基於掘立柱、切妻造、平入等神明造的基礎樣式。在屋頂的最初設計上原本僅使用銅板覆蓋,然而現今所留存的建築遺構,只留下十根鋼筋混凝土柱列。這些柱子是拜殿的主要結構支撐柱,並設有卡榫凹槽區域以提供屋頂支撐。

本殿

本殿為神社內最重要的建築,作為祭祀者進行祭祀儀式的場所使用,金瓜石社的第一代本殿屬於神社建築常見的「流造」樣式,其屋頂前方比後方長,呈現平入的形式。在1937年的改建時,第二代本殿則與拜殿改建成「神明造」樣式。當前神社本殿已消失,其建築遺構已不可見,獨留地基結構,該地基為內部磚造,外覆洗石子的結構工法。

本殿遺址前仍存一座不明物,該物體原擺放位置及用途均不明,橫寬約30公分,高度約15公分,上頭刻有著「奉納」字樣。根據日本作家片倉佳史在《台灣土地‧日本表情》曾提及該物為香火錢投置缽盆。此外,本殿地基左右兩側原有狛犬一對,現已遭到撤去且下落不明。

外苑

在第二代神社的興建中,曾大幅度擴寬園區面積以興建外苑,該外苑位於第一鳥居至第二鳥居之間的區域,並設有花瓣型的噴泉、花園等公園設計,同時在部分用地上也作為礦業設施的作業場所使用,在神社荒廢後,該遊園地及礦業設施也被淹埋於芒草之中,並在2021年的修復工程中重新出土,並發現了部分噴泉設施結構及鐵管、13公尺長的帶狀泉源石構、牆基等遺構。

其他

金瓜石神社還留存著眾多遺跡,包括幡旗座、旗桿座等設施,其周圍原設有玉垣,現僅存少數玉垣遺構仍存留。[13]

石燈籠曾放置在神社參道或境內以提供照明使用,現存約四對石燈籠仍存,第一對包括參道入口處的一對石燈籠,左側石燈籠背面刻有「金瓜石OO職員兒童」字樣。第二對位於二之鳥居前側,左側石燈籠背面刻有「昭和拾貳年七月吉日」字樣。第三對位於二之鳥居後方,該結構石燈籠現僅存下半部殘件,部分石塊刻有「奉燈」以及「坑夫中」字樣,「坑夫中」是指礦工團體中心的意思,即這表示該石燈籠由當代礦工團體奉獻的。其落款的真正意義,是代表金瓜石礦工們的集體精神和奉獻精神。不過因而時常被誤認成「中夫坑」或「中央坑」。

拜殿前則有一對由台灣鑛業株式會社取締役所奉獻的石燈籠,其左側燈籠刻有「取締役一同」字樣,右側燈籠刻有「昭和拾貳年七月吉日」字樣。本殿旁另保存部分石燈籠的中台部件。原放置在神社的入苑銅牛乙座現已下落不明。2021年的修復工程中則出土了約三座石構件。

主要祭事

金瓜石神社祭祀大國主命金山彥命猿田彥命,為日本礦業人之守護神。 [5][14]

每年例祭日為每年之6月28日,日本人舉行山神祭之同日,正逢金瓜石臺灣人迎媽祖的季節,大正、昭和時期日本人神社祭典常與台灣人的迎媽祖繞境共同舉行,當神社祭典延期時,金瓜石的媽祖繞境亦隨之延期[1][15]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林承緯. 《台灣民俗學的建構:行為傳承、信仰傳承、文化資產》,台北:玉山社. 2018. 
  2. ^ 聯合新聞網. 北部秘境環山面海!隱身半山腰的「黃金神社」遺址 斑駁建築、鳥居晝夜都美翻 | 聯合新聞網. 旅遊. 20210927T100039Z [2023-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5) (中文(臺灣)). 
  3. ^ 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 金瓜石神社與山神祭特展 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 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 2014-07-04 [2014-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6) (中文(臺灣)). 
  4. ^ 4.0 4.1 國立台灣大學特藏資源展示系統. 金瓜石礦山寫真帖中的黃金神社. [2018-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4). 
  5. ^ 5.0 5.1 駱淑蓉 Shu-Jung Lo. 礦山的祭典—金瓜石山神祭的歷史研究 (PDF). 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 [2014-08-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8-26) (中文(臺灣)). 
  6. ^ 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 金瓜石神社遺址. [2018-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4) (中文). 
  7. ^ 礦山上的台灣最初社-金瓜石神社 – 晰誌 | See Zine. [2023-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5) (中文(臺灣)). 
  8. ^ 精選書摘. 《遠渡來台的日本諸神》:為什麼台灣留下大量的神社遺構和遺物?.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20-08-13 [2023-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2) (中文(臺灣)). 
  9. ^ 《2001歷史建築百景專輯》. 臺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2: 2頁. ISBN 957-01-1200-X. 
  10. ^ Storm.mg. 礦場、神社、坑道串聯黃金山城美學廊帶 再現礦業文化風華-風傳媒. www.storm.mg. 2022-09-08 [2022-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8) (中文(臺灣)). 
  11. ^ 謝季潾/臺北報導, 林思皓. 金瓜石神社完成修復 規畫結合科技推動藝術季 | 公視新聞網 PNN. 公視新聞網 PNN. 2022-07-27 [2022-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9). 
  12. ^ 聯合新聞網. 經五年修復 金瓜石神社9日重新亮相. 聯合新聞網. 20220905T142727Z [2022-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8) (中文(臺灣)). 
  13. ^ 中華民國文化部. 金瓜石山神社的建築特色-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2-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9) (中文(臺灣)). 
  14. ^ 林承緯. 《金瓜石神社與山神祭》 (PDF). 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 2014-07-04 [2014-08-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2-09) (中文(臺灣)). 
  15. ^ 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 駱淑蓉《礦山的祭典—金瓜石山神祭的歷史研究》 (PDF). [2014-08-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8-26).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25°06′18″N 121°51′31″E / 25.1049703°N 121.8586582°E / 25.1049703; 121.8586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