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Koidoubleone/北英格蘭

语言和方言

文学

 
湖区水仙花长存于诗人华兹华斯的《我孤单如云》中永垂不朽。

北英格兰的地理差异体现在了其文学作品中。一方面来讲,几代浪漫主义作家在荒野和湖泊中获得了创作灵感,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集和勃朗特姐妹的小说可能是受其影响最深的文学作品。《铁路儿童》 (1906 年)、 《秘密花园》 (1911 年)和《燕子与亚马逊人》 (1930 年)等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将这些基本未受人为影响的风景描绘成一个充满冒险与变革的世界,在这里,主人公可以挣脱社会的束缚。 [1]现当代诗人,如桂冠诗人泰德·休斯和西蒙·阿米蒂奇同样在北方乡镇获得了灵感,使用北方英语方言的发音和韵律,创作了许多作品。 [2] [3]

另一方面,同时期北方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催生了许多社会现实主义杰作。伊丽莎白·加斯凯尔是第一位北方女现实主义作家。这个家族包括后来的温妮弗雷德·霍尔特比凯瑟琳·库克森贝里尔·班布里奇珍妮特·温特森[4]战后文学中的许多愤怒青年都是北方人。顶上的房间(1959)、骗子比利(Billy Liar) (1959)、《体育生活》 (1960)和小孩与鹰(A Kestrel for a Knave) (1968)。 [2] [5]等小说中都有描述在去工业化浪潮中工人阶级的生活。

其他语言

尽管诺森伯兰语言协会发起各种运动,致力于将诺森伯兰方言认证为一门单独的语言,但北英格兰没有被认可的冷门语言。 [6]在一些农村地区,牧羊人使用的传统 记羊算术(Yan Tan Tethera)计数系统中,保留着大量该地区现已灭绝的布立吞亚支( 凯尔特语下属的分支)的痕迹。 [7]

英语和外来移民语言的接触融合产生了新的口音和方言。例如,在曼彻斯特的波兰人说的英语既不同于典型的波兰口音的英语,也不同于曼彻斯特人。 [8]在地方层面上,移民社区的多样性意味着一些在整个国家极为稀有的语言在北部城镇拥有据点:例如,布拉德福德普什图语的比例最大,而曼彻斯特的粤语使用者最多. [9]

历史

北英格兰史前时期

 
拉兹顿巨石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或青铜时代早期的遗址,是英国最高的巨石。 [10]

冰河时代,北英格兰被冰层覆盖,几乎没有留下人类居住的痕迹——要么是因为气候使该地区不适合居住,要么是因为冰川摧毁了大部分人类活动的证据。 [11]欧洲最北端的洞穴艺术位于德比郡北部的克雷斯韦尔峭壁,靠近现代的谢菲尔德,留存这 5万 至 6 万年前尼安德特人居住的迹象,以及大约1万2年前克雷斯韦尔文化遗留的痕迹。 [12]坎布里亚郡下阿里斯韦特的柯克韦尔洞穴留下了旧石器时代费德梅塞尔文化的迹象,在 1万3千4百 至 1万2千8百 年前有人居住。 [13]

重要的定居点大约始于中石器时代,北约克郡的斯塔卡(Star Carr)通常被认为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纪念碑。 [14] [15] 斯塔卡尔遗址包括英国已知最古老的房子,大约公元前9000年,以及最早的木工证据——公元前1万1千年雕刻的树干。 [14] [16]

亨伯河口周围的林肯郡约克郡沃尔德青铜时代定居和耕种,1937 年在赫尔附近发现了当时保存最完好的渡轮船[17]在峰区的山区,丘堡是青铜时代的主要聚居地,当地人很可能是放牧的牧民。 [18]

铁器时代和罗马人

 
哈德良长城是英格兰北部最著名的罗马遗迹之一,现已成为世界遗产

罗马史将占据北英格兰大部分地区的凯尔特部落命名为布里甘特人 ,大致意为“高地人”。 布里甘特人 是一个统一的团体,还是奔宁山脉周围较松散的部落联盟尚无定论,但该名称似乎已被该地区的居民采用,罗马人将其称为布里甘特[19]古代历史中提到的其他部落,可能是布里甘特人或独立国家的一部分,包括现代坎布里亚的卡维蒂人和东约克郡的帕里西人。 [20]

布里甘特人在罗马征服不列颠时期与罗马帝国结盟 : 塔西佗记录他们在 51 年将抵抗领袖卡拉塔克斯(Caratacus)交给了帝国。 [21] 布里甘特人内部的权他们力斗争使罗马人警惕起来,公元一世纪70年代,在Quintus Petillius Cerialis统治下的一场战争中把他们征服。 [22]罗马人在北部创建了“不列颠尼亚”(下不列颠)由埃博拉库姆市(现代约克)统治。 [23] Eboracum 和Deva Victrix (现代切斯特)是该地区主要的罗马军团基地,其他较小的堡垒包括Mamucium (曼彻斯特)和Cataractonium卡特里克)。 [24] [25] 不列颠尼亚向北一直延伸至罗马帝国边界最北端的哈德良长城[a]尽管罗马人入侵了现在的诺森伯兰郡和它之外的部分苏格兰地区,但他们从未成功征服泰恩河以外的不列颠地区。

盎格鲁撒克逊人和维京人

 
公元878年的英国:
  诺森布里亚
  其他安格鲁--萨克逊人
  丹麦法区

罗马对英国的统治结束盎格鲁人的到来之后,Yr Hen Ogledd (“旧北方”)分裂为数个对立王国: 伯尼西亚(Bernicia)德伊勒(Deira)雷格德(Rheged)艾尔梅特(Elmet)[27] 伯尼西亚 覆盖了蒂斯河以北的土地,德伊勒大致对应于现代约克郡的东半部,雷格德对应于坎布里亚郡,而艾尔梅特对应于约克郡的西半部。 伯尼西亚和德伊勒在公元604年左右被伯尼西亚国王埃塞尔弗里斯(Aethelfrith)统一为诺森比亚(Northumbria)[28]林迪斯法恩为中心,诺森比亚得到爱尔兰僧侣的帮助,随后见证了文化、学术和修道院活动黄金时代[29]英格兰西北部保留着凯尔特文化的遗迹,并拥有自己的凯尔特语坎布里克语,直到 12 世纪左右在该语言在坎布里亚郡处于主导地位。 [30]

维京时代,英格兰北部和东部的部分地区受丹麦人控制( Danelaw ),但旧盎格鲁-撒克逊王国诺森布里亚的北部仍处于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控制之下。 [b]在维京人统治下,修道院大部分被摧毁,而在北部墓地发现的陪葬品表明北欧式葬礼一度取代了基督教的葬礼。 [32]维京人对某些地区的控制的痕迹,特别是约克郡周围,许多地名的词源中可以探寻:城市名中的带有thorpe,如cleethorpesScunthorpeKirkleesOrmskirk中的KirkWhitbyGrimsby中的by都是挪威词源。 [33]

诺曼征服时期和中世纪

 
杜伦城堡——占据杜伦城内世界遗产的半壁江山,是北方诺曼势力的象征。

1066 年,盎格鲁-撒克逊人哈罗德·戈德温森在约克附近的斯坦福桥战役中打败了挪威国王哈拉尔德·哈德拉达,终结了维京人对英格兰的统治。不久后,戈德温森很快在黑斯廷斯战役中被诺曼征服者威廉打败,这反过来推翻了盎格鲁-撒克逊秩序。 [34]诺森布里亚和丹麦贵族为了抵制诺曼征服,结束叛乱,威廉下令发动进军北英攻势。 1069-1070 年冬天,约克郡大部分地区以及兰开夏郡北部和杜伦郡的城镇、村庄和农场遭到系统性破坏 [35] [36],使该地区被饥荒笼罩,英格兰北部的大部分地区都荒芜了。当时的编年史记载有 10 万人死亡,而现代估计的数字是,在 200 万人口中,死亡总数约为数万人。 [35] 1086 年《末日审判书》出版时,英格兰北部的大部分地区仍被记录为荒地, [36]尽管这可能部分是因为编年史家对庄园农田更感兴趣,很少关注牧区。 [37]

 
喷泉修道院的废墟,现已是世界遗产

在诺曼征服北方之后,修道院重返此地,传教士寻求“居于安贫”。 [38]熙笃会等修道会在北英格兰的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北约克郡的熙笃会喷泉修道院成为北修道院的最大、最富有的一个,直到修道院解散[39]其他熙笃会修道院位于里沃克斯(Rievaulx)科克斯多(Kirkstall)拜兰(Byland) 。 7世纪的惠特比修道院奥古斯丁本笃会博尔顿修道院。征服之后,大量佛兰芒人移民到坎布里亚的荒凉地区,移民活动持续不断,直到13世纪,约克郡东区的贝弗利镇有一个名为弗莱明盖特的民族飞地。 [40]

无政府状态期间,苏格兰入侵北英格兰,并占领了蒂斯河以北的大部分土地。在随后的 1139 年和平条约中,苏格兰的王子亨利被封为诺森伯兰伯爵,并保留他对了坎伯兰郡、威斯特摩兰郡和诺森布里亚郡,以及一部分兰开夏郡的统治。 1157 年,这些地区重归英格兰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建立了现代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大部分边界。 [41]1322年,罗伯特布鲁斯入侵并袭击了整个北英格兰北部,大突袭期间发生了暴力事件。其他暴力冲突也见于玫瑰战争,包括意义深远的韦克菲尔德战役,尽管现代认为这场介于兰开夏郡和约克郡之间的战争冲突在对不上历史时间——兰开斯特王朝从包括约克郡在内的英格兰北部招募,而约克王朝从南英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募兵。 [42]盎格鲁-苏格兰战争也波及该地区。短短 400 年内,特威德河畔贝里克(Berwick-upon-Tweed) ——现代英格兰最北端的城镇,易手十几次。 [43]战争还看到成千上万的苏格兰人在边界以南定居,主要在边境附近的郡和约克郡。 [44]

近代早期

英国宗教改革之后,北方发生了几次天主教起义,包括林肯郡起义坎伯兰和威斯特摩兰的毕戈德叛乱,以及最重要的以约克郡为中心的求恩巡礼,所有这些活动的矛头直指亨利八世[45]他的女儿伊丽莎白一世面临另一场天主教叛乱,即北方崛起[46]由于坎布里亚郡、兰开夏郡和约克郡影响力强的天主教家庭拒绝皈依新教,该地区将成为反抗中心。 [47] 1484年,理查三世在约克国王庄园通过北方议会行使了对该地区的王权。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里,议会断断续续地地存在——它最终的建制是在求恩巡礼之后创建的,主要是一个维持秩序和伸张正义的机构。 [48]

三国之战期间,北英格兰成为战场焦点。边境各郡在第二次主教战争中被苏格兰入侵,在 1640 年,里彭条约中,查理一世被迫暂时将诺森伯兰郡和杜伦姆郡割让给苏格兰人,并支付让苏格兰驻军费用。 [49]为了筹集足够的资金并批准最终的和平条约,查尔斯不得不召集长期议会,开始导致第一次英国内战的进程。 1641 年,长期议会以个人统治时期的滥用职权为由废除了北方委员会。 [48]到 1642 年战争爆发时,查尔斯国王已将他的宫廷迁往约克,北英格兰成为保皇党军队的主要基地,直到他们在马斯顿摩尔战役中被击溃。 [50]

工业革命

 
位于西约克郡索尔泰尔的盐厂,北部两个工业世界遗产地之一

工业革命初期,英格兰北部拥有丰富的煤炭和水力资源,而高地的贫瘠农业意味着该地区的劳动力价格低廉。几代人在该地区小规模经营的采矿和制粉业开始发展和集约。 [51]尽管北方织物厂的成功没有一个的明确原因,但工业纺织品制造的繁荣有时归因于潮湿的气候和软水(更易洗涤和加工纤维)。 [52]在坎布里亚和克利夫兰,煤的易得性和大型铁矿床的勘探,为炼铁提供条件。随着贝塞麦工艺的发明,炼钢在该地区扎根。高质量的钢材反过来为供应海岸造船厂,尤其是在泰恩赛德和巴罗因弗内斯[53]

 
码头顶,现在是利物浦海运商业城,前世界遗产的一部分,静立海畔,,迎接世界移民。

1840 年代,爱尔兰的大饥荒驱使移民横渡爱尔兰海,许多人定居在北部的工业城市,尤其是曼彻斯特和利物浦——在1851 年的人口普查中,曼彻斯特和索尔福德13% 的人口出生于爱尔兰,利物浦为 22%。 [54]作为对移民的回应,英格兰北部爆发了一波反天主教骚乱,新教奥兰治兄弟会数量激增——主要在兰开夏郡,但也在北部其他地方。到 1881 年,兰开夏郡有 374 个橙色组织,东北部有 71 个,约克郡有 42 个。 [55] [56]远方移民来自德国、意大利、波兰、俄罗斯和斯堪的纳维亚等欧洲国家。一些移民是富裕的实业家,他们寻求在蓬勃发展的工业城市做生意,有的为了逃脱贫困,一些是仆人或奴隶,一些是选择在港口城镇定居的水手,一些是逃离欧洲大陆大屠杀的犹太人,一些是在试图乘船前往美国或大英帝国殖民地,最初滞留在利物浦的移民 . [57] [58] [59]与此同时,来自北方贫困农村地区的数十万人移民,主要是美国、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59] [60] [61]

 
波罗的海当代艺术中心,前身是一座工业建筑,为盖茨黑德复兴的象征。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格兰北部经济的转折点。在两次世界大战战歇期,北方经济开始被南方超越——在1913 年至 1914 年,“英国外围”(北方,加上苏格兰和威尔士)的失业率为 2.6%,而英格兰南部的失业率是该失业率的两倍多,为 5.5%,但在 1937 年大萧条期间,英国外围失业率为 16.1%,南方失业率不到 该数字一半,为7.1%。 [62]疲软的经济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失业在该地区引发了几次社会动荡,包括1926 年大罢工贾罗游行。大萧条凸显了英格兰北部专业经济的弱点:随着世界贸易的下降,对船舶、钢铁、煤炭和纺织品的需求都下降了。 [63]北方的工厂大部分还在使用 19 世纪的技术,跟不上电机、化工、电气等行业的进步,而电网的扩建则使北方在发电方面失去优势,意味着现在在中部或南部建立新工厂更有经济效益。 [64]

其他词条


 

更多阅读资料

[[Category:文化圈]] [[Category:诺森布里亚]] [[Category:英格蘭地理]] [[Category:英格蘭大區]] [[Category:有未审阅翻译的页面]]

  1. ^ Cockin 2012,第218頁.
  2. ^ 2.0 2.1 Wilson, Frances; Maughan, Philip. The A-Z of northern fiction. New Statesman. 5 December 2013 [23 March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5 April 2017). 
  3. ^ Bragg, Melvyn. London? Scotland? No, it's the North that has given the most to art, literature, language and comedy. 26 August 2016 [23 March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31 October 2016). 
  4. ^ Wallace, D. The Woman's Historical Novel: British Women Writers, 1900–2000. Springer. 2004: 20. ISBN 978-0-230-50594-0. 
  5. ^ Waterhouse, Keith. Billy Liar. Penguin. 2010 [1959]. ISBN 978-0-14-195803-3. 
  6. ^ What is the Northumbrian Language Society?. The Northumbrian Language Society. 2013 [13 March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15 October 2016). 
  7. ^ Distin, Kate. Cultural Evolu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93. ISBN 978-0-521-18971-2. 
  8. ^ Hickey 2015,第459–469頁.
  9. ^ Language in England and Wales: 2011.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4 March 2013 [13 March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July 2014). 
  10. ^ Historic England. Rudston Monolith (79482). PastScape. [16 May 2017]. 
  11. ^ Pettit & White 2012,第489, 497頁.
  12. ^ Palaeolithic art and archaeology of Creswell Crags, UK. Durham University. [5 March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17 October 2015). 
  13. ^ Pettit & White 2012,第480–481頁.
  14. ^ 14.0 14.1 Heritage Minister gives protection to Star Carr. University of York. 19 December 2011 [5 March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6 March 2017). 
  15. ^ Eaton, Jonathan Mark. An Archaeological History of Britain: Continuity and Change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 Pen and Sword. ISBN 978-1-4738-5103-0. 
  16. ^ Return to Star Carr: Discovering the true size of a Mesolithic settlement. Current Archaeology. 6 August 2013 [5 March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6 March 2017). 
  17. ^ Bronze Age boat 'oldest in Europe'. BBC News. [18 March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19 December 2007). 
  18. ^ Kitchen, Willy. Tenure and Territoriality in the British Bronze Age. 2002: 116–118. ISBN 978-1-78570-538-0. 
  19. ^ Harding 2004,第23–27頁.
  20. ^ Todd, Michael. Cities and Urban Life. 15 April 2008: 163. ISBN 978-0-470-99885-4. 
  21. ^ Tacitus, Annals 12:36
  22. ^ Shotter, David. Roman Britain. Routledge. 2012. 
  23. ^ 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XI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0: 706. 
  24. ^ Wilkes, John. Frontiers and Provinc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253–254. ISBN 978-0-521-30199-2. 
  25. ^ Perry, Philip. Introduction. 2009: 8. ISBN 978-1-4438-0470-7. 
  26. ^ Waldman, Carl; Mason, Catherine. Encyclopedia of European Peoples, Volume 2. Infobase. 2006. ISBN 978-1-4381-2918-1. 
  27. ^ Charles-Edwards, T. M. Wales and the Britons, 350-1064.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10–11. ISBN 978-0-19-821731-2. 
  28. ^ Kirby, D. P. The Earliest English Kings. 1991: 60–61. ISBN 978-1-134-54813-2. 
  29. ^ Historical background to The Golden Age. Golden Age of Northumbria. [23 Februar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7 August 2009). 
  30. ^ Machan, Tim William. Imagining Medieval English: Language Structures and Theories, 500–150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 140. ISBN 978-1-107-05859-0. 
  31. ^ Lass, Roger. Old English: A Historical Linguistic Companion 1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187. 
  32. ^ Roesdahl, Else. The Vikings. Penguin. 1998. ISBN 978-0-14-194153-0. 
  33. ^ Viking Place Names. Yorkshire Dialect Society. [9 March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February 2017). 
  34. ^ Pulsiano, Phillip. Medieval Scandinavia: An Encyclopedia. Taylor & Francis. 1993: 267. ISBN 978-0-8240-4787-0. 
  35. ^ 35.0 35.1 Aitcheson, James. The Harrying of the North. History Today. 12 October 2016 [9 March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March 2017). 
  36. ^ 36.0 36.1 Roberts, Brian K. Rural settlement in Britain. Dawson. 1977. ISBN 978-0-7129-0701-9. 
  37. ^ Jewell 1994,第86–88頁.
  38. ^ Donkin, R. A. The Cistercian Order and the Settlement of Northern England. Geographical Review. 1969, 59 (3): 403–416. JSTOR 213484. doi:10.2307/213484. 
  39. ^ Fountains Abbey History.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9 March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5 February 2012). 
  40. ^ Oksanen, Eljas. Flanders and the Anglo-Norman World, 1066–1216.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3 September 2012: 183–184. ISBN 978-1-139-57650-5. 
  41. ^ Barrow, G W S. Kingship and Unity.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5. ISBN 978-1-4744-0183-8. 
  42. ^ Brown, Jonathan. War Of The Roses Part II. The Independent. 14 January 2012 [9 March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1 February 2012). 
  43. ^ Pevsner, Nikolaus; Richmond, Ian A; Grundy, John; McCombie, Grace; Ryder, Peter; Welfare, Peter. Northumberland. The Buildings of England. Yale: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2: 173 [1957].  author-name-list parameters只需其一 (帮助)
  44. ^ Map showing results by Residence: County. England's Immigrants 1350–1550. [9 March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8 September 2015). 
  45. ^ The Pilgrimage of Grace. Tudor Times. 2 December 2014 [3 March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15 October 2016). 
  46. ^ Pollen, John Hungerford. Chapter IV: The Rising of the North. Longmans. 1920. 
  47. ^ Jewell 1994,第177–178頁.
  48. ^ 48.0 48.1 Cooper, Stephen. The Council of the North. History Today. 29 April 2015 [9 March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4 February 2017). 
  49. ^ The Second Bishops' War, 1640. BCW. 24 November 2010 [10 March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6 April 2016). 
  50. ^ Civil War in Northern England. BCW. 8 March 2013 [10 March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19 April 2016). 
  51. ^ Caunce, Stephen. An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north of England. Part 3: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rrives. CityMetric. 9 July 2015 [9 March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6 September 2015). 
  52. ^ Deane, P. M. The First Industrial Revolu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93–95. ISBN 978-0-521-29609-0. 
  53. ^ Iron and Steelworks in Barrow. Barrow Dock Museum. [9 March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6 February 2017). 
  54. ^ Hunt, Tristram. Building Jerusalem: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Victorian City. Hachette. 2010. ISBN 978-0-297-86594-0. 
  55. ^ Evans, Eric J. Political Parties in Britain 1783–1867. Routledge. 2006. ISBN 978-1-135-83561-3. 
  56. ^ MacRaild, Donald M. Faith, Fraternity and Fighting: The Orange Order and Irish Migrants in Northern England. 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978-0-85323-939-0. 
  57. ^ Schofield, Jonathan. Manchester: Migrant city. BBC. 3 October 2017 [10 March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5 September 2015). 
  58. ^ Kelly, Mike. Ciao, pet: A history of Italian immigration to Newcastle and the North East. Newcastle Chronicle. 23 December 2014 [10 March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17 July 2016). 
  59. ^ 59.0 59.1 Herson, John. Liverpool as a Diasporic City (DOC). Liverpool John Moores University. [10 March 2017]. 
  60. ^ Hopley, Clare. North British Migration: From the Irish Sea to the Allegheny Mountains. British Heritage. 12 June 2016 [13 March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4 November 2015). 
  61. ^ Jupp, James. Immigration from Northern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300. ISBN 978-0-521-80789-0. 
  62. ^ Newbury, Frank Davies. (学位论文).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63. ^ Wheeler, Mark. The Economics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W.E. Upjohn Institute for Employment Research. 1998: 31. ISBN 978-0-88099-192-6. 
  64. ^ Martin, Ron; Townroe, Peter. The Macroeconomic Context. Routledge. 2013: 270. ISBN 978-1-136-03688-0. 


引用错误:页面中存在<ref group="lower-alpha">标签或{{efn}}模板,但没有找到相应的<references group="lower-alpha" />标签或{{notelist}}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