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台灣維基人列表/台灣wiki發展史

本頁作為台灣維基人介紹的一部份

作者:KaurJmeb

摘要:
  由台灣網友以台灣使用者為主而設立的第一個Wiki已不可考,但由少數記錄可得,台灣的Wiki發展約是在2003年前後開始,主要的使用者多是和自由軟體相關的社群成員,除了使用Wiki這項工具,也同時參與開發工作。早期的Wiki站雖然不多,但是已可見醫學、百科、體育、教育、旅遊等不同類型的多樣性發展。目前在台灣最大的Wiki社群系屬維基社群,維基社群約在2005年開始蓬勃成長,2007年將國際會議Wikimania爭取到台北舉辦,進而成立法人組織,在華文社區推動以維基百科等計畫為知識平享平台的工作。

本文作者許瑜真(KaurJmeb)同意放棄對此文主張任何著作權權力,此文自完成日起(2007年11月22日)內容即進入公有領域

Wiki是一種可在網路上開放多人協同創作的超文本系統,是由「Wiki之父」沃德·坎寧安(Ward Cunningham)於1995年所創。Wiki一詞來自夏威夷語,原意是「快」的意思。沃德·坎寧安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Wiki網站,網站名稱是「WikiWikiWeb」,他將Wiki定義為「一種允許一群用戶通過簡單的標記語言來創建和連接一組網頁的社會計算系統」。Wiki包含一套能簡易創造、改變HTML網頁的系統,再加上一套紀錄以及編目所有改變的系統,以及提供還原改變的功能。許多WiKi網站都具有容許任何造訪網站的人能快速輕易的加入、刪除、編輯所有的內容,而且通常連登入都不必,因此特別適合團隊合作的寫作方式,同時也提供了社群一個簡單的交流工具。

由台灣網友以台灣使用者為主而設立的第一個Wiki已不可考,但由少數記錄可得,台灣的Wiki發展約是在2003年前後開始,主要的使用者多是和自由軟體相關的社群成員,除了使用Wiki這項工具,也同時參與開發工作。保留至今仍在運作的wiki網站包括由debian社群成立的wiki.debian.org.tw和wiki.Newzilla.org。Newzilla的社群曾利用這個wiki站進行詐騙手法的整理,在SARS爆發期間,發起SARS共同書寫,記錄對抗SARS的過程。

戴凱序的發想和陳柏中老師建立Holopedia (Holopedia.net) 也是發生在2003年,他們和其他對於白話字書寫有興趣的網路社群朋友,嘗試以白話字的書寫方式來撰寫百科全書,這個wiki站即是閩南語版維基百科的前身。

用來架設wiki的軟體很多,發展至今,已經有一百種左右的wiki軟體可供選擇。早期發展時,靠著網友的互相推薦,台灣的wiki使用者起初常選用KwikiTavi等系統,在2004年2月5日啟用PTTwiki服務採用的也是Tavi系統。PTTwiki是台灣最早提供wiki免費申請服務的網站,也是華文網路界的第一個wiki免費服務,直到2007年,仍然是台灣唯一提供個人中文wiki服務的在地網站。

為了鼓勵大眾對Wiki有更多的認識,藝立協elixus曾在2004年辦過一個「100字談WIKI 」的徵文活動,在這個活動中Ilya將「wiki」一詞意譯為「共同筆記」,是台灣最早對wiki意譯的記錄。在同年,台灣部落客Jedi也在一篇數位文化誌的投稿中,首次將wiki音譯為「圍紀」,若由字面解釋,也取其一群人聚集、共同記錄之意。

雖然直到2006年後,各式各樣運用在不同主題、社群的wiki才開始大量誕生,但在這之前,已經可以看出台灣的wiki網站應用方向已經開始朝多樣化的發展,以「醫學快紀」為例,就是幾位陽明大學醫學系學生嘗試以「醫學」為內容主題的wiki,藉由共筆的方式分享交流課程內容,考試資訊,甚至是從醫後病例討論。

在體育方面,由淡大圖資系林信成副教授主持的「台灣棒球維基館」在2005年上半年成立,憑著對台灣棒球的熱愛和保留台灣棒球歷史的熱忱創立了此站,還帶著學生親自造訪創造過台灣棒球輝煌一頁的紅葉國小,拍攝珍貴的文物照片放在網路上分享,因為這些內容,吸引了國內棒球迷的目光,並有更多的球迷參與了內容的協作,更受到球團、媒體的注意,內容豐富加上社群活躍,無疑是台灣本土最成功的wiki網站。

中國大陸有許多wiki網站受維基百科的影響,在建站想法上拘泥於「百科」的目標,而乎略了wiki更多樣的運用性,走不出「百科」的應用方向,又無法達到百科對內容的格式要求,這樣的情形較少見於台灣的wiki站。在官方方面,文建會的台灣大百科全書雖然於2005年就成立,但只模仿維基百科的草根撰寫精神,初期並非採用wiki系統,加上初始的使用政策,引起許多部落客對於著作權歸屬、「專家」審查等問題提出質疑的聲音,也對網站設計的註冊編輯限制與「開放全民撰寫」的立意不符,發出要求改善的聲音。台灣大百科於2007年轉由民間經營,採用MediaWiki。另一個較為特別的「百科」,是由巴哈姆特起家的「巴哈大百科」,內容是朝向電玩類的個種交流整合。

2007年初英國出版社開始百萬企鵝的小說協作計畫,因為是大型出版商的計畫,消息一發布,馬上吸引大批目光,媒體大肆以第一個小說協作網站宣傳,但早在這個計畫之前,世界各地早已有了這類文學協作的wiki網站,由台灣網友創立的「革努牛上一朵花」就是一例,除了是第一個中文故事接龍的文學協作類wiki網站之外,在華文世界對wiki應用和操作尚不熟悉的環境裡,革努牛上一朵花另一大特色就是站長更改了介面顯示的設定,使原本呆板的畫面,多了更多的色彩和設計。

將wiki運用於校園的類型可分為學科類、校務類、校園文化類,學科類和校務類的wiki內容較偏向以教育為目的、教學方法,或是以教師為主要資訊交流對象。校園文化類的wiki的對象除了教職員,事實上更是以學生、校友為主體,內容有考題資訊、招生、社團活動、老師名言、校園傳說軼事,例如「大學城」、交大的「狐說竹書」,還有由清大圖書館成立的「清華記憶」。

直到2007年,維基百科使用者社群,是台灣最大的wiki使用者社群。台灣維基人的社群是由2004年慢慢發展起來,除了在維基百科上的討論外,主要的活動是平均每三個月一次的社群聚會,社群在2005年到2006年達到一個穩定的規模,除了社群成員,也會有新手、研究學者參與社群聚會。2006年9月,台灣維基人爭取到國際大型wiki會議之一的維基媒體國際會議(Wikimania)在台舉辦,之後並成立社團法人協助維基媒體基金會在亞洲華文區的發展,推動知識分享的理念。

回顧wiki各種應用的發展過程中,最大的感慨,莫過於大量珍貴的資料遺失,wiki的網站雖多,但是大部分的wiki站成員規模無法和維基百科的社群相比,甚至只有少數幾人,若是管理員無心經營,網址一但到期,許多過去的記錄就隨著網站的撤除而消失,早期建立的wiki站,早已不復存在或是僅剩斷簡殘編,一些還存在的wiki,可能長達一兩年疏於照料,被植入大量垃圾廣告,加上因為當初沒有留意著作權協議的設定,礙於著作權法,這些內容最後變成「內容孤兒」,旁人不但無法將之重製利用,也找不到原作者詢問內容開放的可能性。

台灣的wiki發展,最早由自由軟體社群發跡,使用者兼開發者兼推廣者,後來有了維基社群加入了應用和推廣行列,在開放內容的精神下綻放不同的花朵,這些wiki所創造的網路協作成果,讓更多人對投入wiki世界有更多的想像。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