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鸟龙属

蜥鸟龙属(属名:Saurornithoides)是种手盗龙类恐龙,属于伤齿龙科,生存于晚白垩纪。如同其他的伤齿龙科恐龙,蜥鸟龙是种掠食者,可用后肢来快速地奔跑,并拥有极佳的视力与听力。

蜥鸟龙属
化石时期:晚白垩纪75 Ma
蜥鸟龙的颅骨模型
无效状况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兽脚亚目 Theropoda
科: 伤齿龙科 Troodontidae
亚科: 伤齿龙亚科 Troodontinae
属: 蜥鸟龙属 Saurornithoides
Osborn, 1924
模式种
蒙古蜥鸟龙
Saurornithoides mongoliensis

Osborn, 1924
正模标本的右侧、上方、下方素描图
正模标本的脚掌素描图

蜥鸟龙的属名在希腊文里,sauros意为“蜥蜴”,ornithos意为“鸟类”,而oid意为“外形”;蜥鸟龙与鸟类祖先有相近血缘,因此这些名称相当适合它们。

蜥鸟龙的身长估计有2到3米,而重量为23到54公斤。它们拥有大型眼窝以及立体视觉。它们可能拥有好的夜间视力。蜥鸟龙拥有长而低矮的头部、扁平的鼻口、锐利的牙齿、以及相当大的脑部。如同其北美洲近亲伤齿龙,科学家们推测蜥鸟龙拥有长手臂与用来抓握的手部,可用来捉住活生的猎物,例如小型动物。如同其他的伤齿龙科恐龙,蜥鸟龙的第四脚趾拥有长趾爪。

蜥鸟龙的唯一化石发现于蒙古,它们是由古生物学家亨利·费尔费尔德·奥斯本在1924年所命名。模式种蒙古蜥鸟龙S. mongoliensis[1]。在1974年,瑞钦·巴思钵(Rinchen Barsbold)命名了第二个种,S. junior。化石发现于蒙古的纳摩盖吐组(Nemegt Formation),被认为是蒙古蜥鸟龙的近亲。在2009年,新研究将该种独立为新属,扎纳巴扎尔龙Zanabazar[2]。另外,1994年发现的部分后肢(编号IVPP V 10597)被描述为蒙古蜥鸟龙的幼年个体,但是在2012年被发现是一个新属,命名为柯瑞氏菲利猎龙Philovenator curriei)。[3]

参考资料

  1. ^ Osborn, H.F. (1924). "Three New Theropoda, Protoceratops Zone, Central Mongolia."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November 7, 1924 (144): 12pp.
  2. ^ Norell, Mark A.; Makovicky, Peter J.; Bever, Gabe S.; Balanoff, Amy M.; Clark, James M.; Barsbold, Rinchen and Rowe, Timothy. A Review of the Mongolian Cretaceous Dinosaur Saurornithoides (Troodontidae: Theropoda).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2009, 3654: 63. 
  3. ^ 徐星; 赵祺,舒柯文,谭庆伟,Martin SANDER, 马檠宇. 伤齿龙标本IVPP V 10597分类学重新讨论.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12, 50 (02) [2012-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4).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