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新市镇

大埔新市镇(英语:Tai Po New Town)是香港九个新市镇之一,座落于新界东大埔二次大战以后,大埔的人口不断增加,1971年大埔的人口已增至67,000多人。1979年1月,港府宣布将大埔发展为新市镇。

大埔新市镇
Tai Po New Town
新市镇
大埔新市镇在香港的位置
大埔新市镇
大埔新市镇
在香港的位置
坐标:22°27′N 114°10′E / 22.45°N 114.17°E / 22.45; 114.17
行政区 香港
地域新界东
分区大埔区
发展年份1975年
面积
 • 总计12.70 平方公里(4.90 平方英里)
人口(2021年)
 • 总计276,395人
接近的新市镇沙田新市镇
粉岭/上水新市镇
从香港回归纪念塔眺望大埔海滨公园
林村河将新市镇分隔为南北两部份
大埔墟鸟瞰
大埔中央广场
大埔中心巴士总站

地理

九龙坑山眺望大埔新市镇

大埔新市镇由原来的大埔旧墟(最初的大埔墟)、大埔墟太和市),以及主要由填海而成的新区(今日汀角路沿线东南边的广阔土地,包括大元邨大埔中心广福邨富善邨新兴花园大埔工业邨等)组成。林村河由西向东穿过新市镇的地理中心。兴建在林村河上的主要桥梁有宝乡桥广福桥太和桥锦和桥锦石桥

气候

大埔 (2000–2018)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历史最高温 °C(°F) 26.1
(79.0)
29.3
(84.7)
30.4
(86.7)
32.4
(90.3)
38.1
(100.6)
35.8
(96.4)
37.0
(98.6)
36.5
(97.7)
35.9
(96.6)
33.2
(91.8)
30.8
(87.4)
27.5
(81.5)
38.1
(100.6)
平均高温 °C(°F) 18.2
(64.8)
19.3
(66.7)
21.4
(70.5)
25.3
(77.5)
28.6
(83.5)
30.4
(86.7)
31.5
(88.7)
31.4
(88.5)
30.2
(86.4)
27.7
(81.9)
24.1
(75.4)
20.1
(68.2)
25.7
(78.3)
日均气温 °C(°F) 15.3
(59.5)
16.5
(61.7)
18.8
(65.8)
22.6
(72.7)
26.0
(78.8)
27.9
(82.2)
28.6
(83.5)
28.5
(83.3)
27.6
(81.7)
25.3
(77.5)
21.3
(70.3)
17.0
(62.6)
22.9
(73.2)
平均低温 °C(°F) 12.6
(54.7)
14.1
(57.4)
16.6
(61.9)
20.4
(68.7)
23.9
(75.0)
25.8
(78.4)
26.2
(79.2)
26.1
(79.0)
25.3
(77.5)
22.9
(73.2)
18.8
(65.8)
14.1
(57.4)
20.6
(69.1)
历史最低温 °C(°F) 2.8
(37.0)
4.4
(39.9)
7.1
(44.8)
11.5
(52.7)
15.5
(59.9)
19.7
(67.5)
23.0
(73.4)
22.8
(73.0)
19.6
(67.3)
13.8
(56.8)
7.8
(46.0)
1.8
(35.2)
1.8
(35.2)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24.1
(0.95)
22.1
(0.87)
62.5
(2.46)
127.7
(5.03)
282.4
(11.12)
340.4
(13.40)
298.7
(11.76)
265.9
(10.47)
193.8
(7.63)
80.8
(3.18)
31.4
(1.24)
20.6
(0.81)
1,750.4
(68.91)
平均相对湿度(%) 74 80 81 83 83 83 81 82 79 74 74 70 78
数据来源:香港天文台[1]

历史

有史记载,1672年建立大埔旧墟,1892年增辟新墟太和市,以至1970年代发展为大埔新市镇。

大埔一地,原属濒海的荒僻地带,最初见于史书记载,是在西元918年时,由南汉政府置为“媚川都”,拨划军籍三千人隶属此都,督令他们入海采珠作为国家财富。据说当时的大埔海(即今日的吐露港),水深土沃,盛产蚌珠,被称为“媚珠池”。

九广铁路于1906年动工兴建,于1910年完成,设立大埔墟火车站(今香港铁路博物馆),使大埔墟成为当时新界主要的贸易中心。运头角里现存的建筑物于1907年兴建,是当时管理整个新界的理民府的办事处。

大埔到1960年代才展开大规模的开发,按前工务局辖下的城市设计处拟备的图则,在大埔墟与前理民府之间辟拓土地,这个新发展区称为大埔中心区

1972年10月,当时的总督会同行政局通过一项大型房屋计划,以期在1980年代中期可为180万人提供足够居所。在这项房屋计划下,超过一半的房屋会在沙田荃湾屯门新市镇兴建,而计划于大埔兴建的公共房屋,预计只会容纳约33,000人。

1974年当局决定在大埔兴建全港第一个创新园。大埔创新园的填海工程于1976年展开,同时展开大埔第一个公共屋邨,即汀角路旁的大元邨的填海工程。1977年在鱼角兴建大型临时房屋区,以收容受发展大埔区的清拆行动影响而须迁置的居民,当中邻近的“元洲仔寮屋区”居民是首批入住这个临时房屋区的居民。

由于公共房屋政策作出重大修订,大埔发展区的目标人口总数为22万。1979年1月大埔获列为新市镇,1980年12月12日大埔分区计划大纲草图编号LTP/47于宪报公布。1990年代中期,三百多公顷的土地已经由填海辟拓而成。这些土地用作发展一个基本上自给自足的社区,具备完善的工商业和社区设施,为约30万人服务。

规划概念及发展特色

当局在发展占地共2,480公顷的大埔新市镇时,主要目标是在社区服务、康乐设施和教育设施方面均衡发展。至于馀下的乡郊地区,则保持自然及乡村环境的宁静气氛,并保育重要的自然风景区和提供渔农自然护理署所管理郊野公园。整个大埔新市镇在完成发展后,其私人永久性房屋、公营租住房屋、资助出售房屋与其他房屋(包括私人临时房屋及非住宅用房屋)的整体房屋组合比率,将为 35:28:35:2;除却乡郊地区人口约48,500人,大埔区在全面发展后,人口将约为305,900人。

整个大埔新市镇的发展是由以下五个区域组成:

区域 发展特色
大埔中心、富亨及富蝶 新市镇发展之初(1970年代初),第一个发展项目为大元邨。该地原为吐露港海旁,后来被政府进行填海工程,于1980年落成陆续入伙。当时市镇中心内的商场和社区并未开始兴建,居民日常消费均在大埔墟进行。另外屋邨旁的居屋屋苑汀雅苑分别于1982及1984年落成并陆续入伙,为市镇内的第一批居屋屋苑。


其后于1980年代初,位于大元邨南部的填海地一带开始大兴土木,落成的发展项目包括于1985年-1987年分阶段入伙,包括新鸿基地产发展的大型发展项目大埔中心、私人参建居屋屋苑大埔广场等。除了上述商住项目外,有部分用地亦被用作发展工厦项目,而附近亦保留了不少的原居民村落,例如是南坑村。


1990年代初,位于大埔中北部的公屋富亨邨与居屋颂雅苑相继入伙;1990年代后期,亦有两座医院(其中一座为急症全科医院)在该区域落成。而在2010年代尾,该区的部分边缘用地开始发展成大埔第八条公共屋邨富蝶邨,并将于2021-2025年间入伙。

大埔墟站及山塘 属新市镇较后期发展的地带,包括1991年落成的运头塘邨,是市镇内第六个公共屋邨。至于大埔墟站邻近的屋苑及商场亦在90年代陆续落成。包括私人参建居屋富雅花园于1990年入伙;新达广场亦于1991年入伙,其商场亦于同年开幕,为附近居民提供了购物的地方。不过这些商场始终不及大埔中心的购物中心集中和方便,相当部分大埔居民的消费购物仍选择大埔中心。


这里亦是另一个区内豪宅及村屋单位供应重镇,主要分布于山塘路、马窝路及运头塘邨后方的碗窑、新屋家一带。

大埔墟 早于清末建墟,但墟内及其附近一带的现代化发展却要到70年代才展开。踏入70年代,大埔墟一带开始有层数较多私人住宅落成。如大运大厦、宝康大厦等。


2004年大埔临时街市连同熟食中心被拆卸,搬到新建成、位于大埔社区中心旁的大埔综合大楼地下至2楼。综合大楼的设施包括街市连熟食中心、图书馆连自修室、体育馆、各政府部门的办事处及一层地库停车场,为新市镇一带的居民提供服务。2012年开始,大埔墟新发展公共屋邨宝乡邨,并已在2016年9月入伙,成为大埔墟内首个公共屋邨。而该邨前身是大埔临时街市及熟食中心。


至于旧墟方面,1970、80年代初旧墟市被灭亡,并重建成小型私人物业发展区。发展项目包括翠林阁,荣晖花园等。

富善、广福及大埔工业邨 于1970年代中开始发展,位于林村河东面,与吐露港相邻。大埔工业邨(现称大埔创新园)是此区最早发展的地方,于1978年落成。除了汀角路沿路及其山边已有之土地之外,其馀都是依靠填海而成,因此除了早已于70年代初开始规划的大埔工业邨、鱼角临时房屋区及附近已建的原居民村落外,此处的配套规划相比于区内其他地方甚为落后,而住宅发展更要去到80年代初才见雏形。


住宅方面,此区唯二的公共屋邨-富善邨广福邨前身均处于吐露港之海岸线或海岛中央,在填海后与其他土地连成一体,并分别于80年代初及中开始兴建,到1983至1985年间落成陆续入伙。这两个屋邨旁边均有居屋屋苑,富善邨一端的居屋屋苑分别为明雅苑怡雅苑,前者于1985年入伙,而后者则在1993年入伙;至于广福邨一端的居屋屋苑就命名为宏福苑,于1980年中入伙。除公共屋邨外,该处亦有多个以不同密度发展的私人屋苑,包括岚山、浅月湾、倚龙山庄、聚豪天下、新兴花园及乐贤居;而香港教育大学亦设于此区,座落于工业邨东北方的山坡之上方。


大埔海滨公园及完善公园则分别在1997年6月25日及1992年开幕启用,两者均是现时大埔区的主要公园之一,前者更是全港最大的公园,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管理。

太和及康乐园 此区在1980年代中发展。位于林村河北岸,大埔旧墟以南的公共屋邨太和邨前身为田地,后来被政府收回及平整,并于80年代中开始兴建,到1989年落成陆续入伙。屋邨旁的居屋屋苑宝雅苑于同年落成并陆续入伙。


此后该处开始发展大型私人屋苑,如太湖花园于1992-1995年分两期落成入伙,帝欣苑于1996年入伙。物业发展亦沿大埔公路延伸至康乐园一带之大窝东/西支路附近之乡村。


而区内唯一个公众游泳池和运动场大埔游泳池大埔运动场已分别在1991年5月6日和1992年9月23日开幕启用,是现时大埔区内唯一个公众游泳池和运动场,两者均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管理。

社区设施

社区设施是根据《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的规定进行规划,以便为新市镇的居民提供服务。以下是较为重要之工程项目:

交通

交通路线列表
港铁

早于1910年大埔已有铁路,即九广铁路英段,当时只设大埔墟车站,后在1989上半年增设太和站,铁路南达九龙尖沙咀,往北直通广州。1983年九广铁路铺设双轨,铁路电气化,大大改善大埔往来九龙的交通。

 
大埔中心巴士总站
巴士
居民巴士
专线小巴
红色公共小巴 (只限于大埔公路广福道大埔旧墟内街、宝乡路大埔太和路行驶)
道路

吐露港公路是大埔新市镇往返港九市区的命脉,也是新界主干道的一部分。

区议会议席分布

由于大埔新市镇的发展计划延续超过十年,为方便比较,以下列表以不同的公共屋邨私人屋苑为范围。

年度/范围 2000-2003 2004-2007 2008-2011 2012-2015 2016-2019 2020-2023 2024-2027
大埔中心大埔广场
大埔中选区
大埔北选区
颂雅苑汀雅苑海宝花园翠屏花园昌运中心八号花园
颂汀选区
大元邨
大元选区
富亨邨
富亨选区
怡雅苑富善邨明雅苑新兴花园 怡富选区及富明选区
怡富选区及富明新选区
广福邨宏福苑
广福选区及宏福选区
广福及宝湖选区及宏福选区
大埔南选区
宝湖花园
大埔中选区
六乡新村
大埔墟选区
运头塘邨
运头塘选区
新峰花园新达广场富雅花园
新富选区
太和邨宝雅苑
宝雅选区及太和选区
太湖花园
旧墟及太湖选区的一部分
大埔北选区

注:以上主要范围尚有其他细微调整(包括编号),请参阅有关区议会选举选区分界地图及条目。

参考资料

  1. ^ Monthly Means of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for Tai Po, 2000-2017. Hong Kong Observatory. [February 6,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6). 
  2. ^ 元朗阜財街 — 大埔普益街. [2016-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0). 
  3. ^ 公共小巴大埔至上水線. [2016-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0). 
  4. ^ 旺角西洋菜南街 — 大埔太和邨. [2016-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2). 
  5. ^ 旺角亞皆老街 — 大埔及上水. [2016-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0). 
  6. ^ 青山道欽州街 — 大埔及上水. [2016-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7). 
  7. ^ 上水及大埔 > 佐敦道. [2016-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2). 
  8. ^ 銅鑼灣鵝頸橋 — 大埔及上水. [2016-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0). 
  9. ^ 觀塘同仁街 — 落馬洲. [2016-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9).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