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学
为了解不同地区之间教育异同而发展的教育科学分支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22年12月9日) |
比较教育学(Comparative Education)是为了要了解本国与他国教育之间的异同,借由发现各国之间的不同,理解不同国家的教育风格,而本国也可斟酌他国成功的教育经验来弥补本国教育上的缺失。法国安东尼·朱利安(Antonie Jullien,1775 ~ 1848)是最早研究比较教育学的学者,他在1817提出“比较教育的计划及基本观点”,建立了主观的研究。随著时代的进步,全球化的到来,各国之间的连系也越来越紧密,其中包括了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军事、教育等等面向,而各个面向都互相影响,也因此比较教育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比较教育学是学术性质偏高的一个科目,目的是为了了解、研究各国的教育措施与方法,而近一步的比对各国之间的差异,其中夹杂了文化与环境等因素,直接也间接影响他国的教育方法,也因此它与国际学常常搞混,比较教育学以教育为较大的偏重,其中也包含著文化等因素,借由比较他国的教育,近一步的加速了国际之间的交流,也使的各国之间教育的知识与问题逐渐地扩展,促进教育之间的进步。
比较教育理论学说
- 结构功能论:部门是组成结构功能论的主要因子,而许多部门形成了社会架构,著名人物:早期有英国的斯宾赛、法国的涂尔干、英国的瑞克利夫·布朗;当代则有帕森士、墨顿等。
- 人力资本论:教育是一种投资,而不仅是消费、教育投资多而且当,人力资本便雄厚。
- 现代化理论:每一社会均须由传统的进化到先进的、西方先进国家成为各国发展的目标。
- 依赖理论:核心国家对边缘的主控。
- 马克思与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唯物论试图在社会的经济发展,生产与交换模式的变迁,及其因而分化成不同阶级,以及这些阶级斗争当中,寻求所有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与巨大的推动力量。新马克思主义尝试重新检讨或修正马克思之古典理论,但仍相信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
- 世界系统理论:是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事务观点。
- 后现代主义理论: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规范其主义。
比较教育学与国际教育学的比较
国际教育学是一门牵涉到国际之间有关政治性的教育,与凡有关国际之间发生的大事件都能归纳到此类,且比较重视实务性的问题且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而比较教育学是学术性质,且可牵涉到文化、经济、宗教不同的面向,不像前者只关注在国际事件。
比较教育学术社团
- 1956年成立比较与国际教育学会(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ociety)
- 1963年欧洲比较教育学会(Comparative Education Society in Europe)
- 1964年日本比较教育学会(Japan comparative Education Society)
- 1967年加拿大比较与国际教育学会(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ociety of Canada)
- 1968年韩国比较教育学会(Korean comparative Education Society)
- 1970年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World Council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Society)
- 1974年中华民国比较教育学会〈Chinese comparative Education Society-Taipei〉
- 1979年印度比较教育学会(Comparative Education Society of India)
- 1979年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
- 1990年香港比较与国际教育学会(Hong Kong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ociety)
- 1995年亚洲比较教育学会(Comparative Education Society of Asia)
- 1997年英国比较与国际教育学会(British Association for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