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历史 (1945年—1989年)

波兰1945年至1989年的历史横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到共产主义苏联主导的波兰人民共和国时期。此时期的波兰虽然在人民的生活水准上有所改善,但是也经历了社会动荡和经济萧条。

战后满目疮痍的华沙,1945年1月

二次大战即将结束之际,纳粹德国军队撤离波兰,换了由苏联军队占领,并在雅尔达会议认可下设立了临时亲共联合政府,彻底忽视波兰流亡政府的存在;这被认为是同盟国为了安抚苏联领袖史达林[1]及避免与苏联直接冲突,而对波兰的背叛。在波茨坦协定裁定将波兰领土西移至奥德河-尼斯河线寇松线间之后,又加上德国人的驱逐乌克兰人的安置波兰人的遣返,波兰首次成为单一民族的独立国家。华沙的新共产政府政治权力的加强、由柏勒沙·贝鲁特率领的共产波兰统一工人党在接下来的两年对波兰掌控的有增无减,使波兰成了战后苏联在西欧势力范围的一部分。1953年,随著史达林的死,赫鲁雪夫对东欧的松绑使得波共较自由派系的瓦迪斯瓦夫·哥穆尔卡夺取政权。1960年代中期,波兰经历了经济复苏与政治困境。1970年12月,物价的飙涨引起了一阵罢工潮。为此政府引进了以大规模向西方国家借款为基础的新经济计画,结果造成生活水准与期待的立即高涨,而引发另一波抗议。

如此的恶性循环,终于在1978年,卡罗尔·沃伊蒂瓦当选为罗马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巩固了波兰境内反对共产主义的势力后终结。1980年8月初,罢工潮奠定了由电工列赫·华勒沙所创的独立工会团结工联”的基础。反对势力逐渐增大,使得沃依切赫·雅鲁泽尔斯基的政府于1981年12月公告了戒严令并实施波兰戒严至1983年7月。然而,在苏联戈巴契夫的改革,西方国家的施压,及社会的持续动荡之下,波共被迫与反抗势力谈判。1989年的圆桌会议使得团结工联于同年参选;候选人出人意表的胜选,揭开了中欧西欧相继推翻共产政权-东欧剧变的序幕。1990年,雅鲁泽尔斯基辞去波兰总统职位,并由华勒沙在1990年12月当选后担任总统。

建国(1944年至1956年)

 
波兰旧与1945年的新国界

战时破坏、国界变更与人口遣返

波兰二次大战时受创极深。1939年的波兰人口有3510万[2],战争结束后国境内只剩下2900万人[2],1946年2月14日、战后首次的人口普查更显示人口只有2390万[3] 。超过六百万的波兰人--约占了总人口的21.4%--死于1939年至1945年间[4][5]。其中又以少数民族所受影响最甚:二次大战前,少数民族占了三分之一的波兰人口;然而,战后,波兰的少数民族全都消失了[6]

相较于西方国家而言,波兰主要是一个农业国。然而,战争使波兰的基础建设遭到毁灭性破坏,总产值远远落后冷战期间的西欧。国家资源与建设的损失总计超过战前的三成[7]。波兰的首都华沙是二战最受蹂躏的城市之一,华沙起义后,逾八成市区被夷为平地[8]

重建家园的重大任务的执行,在新政府为获取稳定且集中的权力基础下逐渐成形,却也因社会对新政权的不信任,以及对波兰战后国界问题的争论而转为复杂[9]。国界问题一直到了1945年中才尘埃落定。1947年,苏联的强势迫使波兰政府回绝了美国发起的马歇尔计画[10],并于1949年加入苏联主宰的经济互助委员会[11]。同时,苏联军力也投入劫掠被纳入波兰领地的德国前东部领土,夺取有价值的工业设备、基础设施与工厂,并将之运往苏联。[12][13]

在苏联并吞了寇松线以东的克雷西领土后,约二百万名波兰人自这些区域被遣送奥德河-尼斯河线以东的西、北部新疆域[14],其在波茨坦协定后被苏联从德国转让予波兰[15]

共产势力的巩固(1945年至1948年)

1944年底,受莫斯科所支持的“卢布林委员会”被苏联承认为波兰临时政府,警察和安全机关也落入共产党的控制下,流亡在伦敦的波兰国民政府因为同盟国急欲解决波兰问题;1945年6月底,包括总理等成员听从西方领袖之劝说,加入更多党派参与的民族团结临时政府,西方便撤回对国民政府的承认;7月,波兰举行选举但100多名反共人士被杀害、数万人被关押,其他政党的许多候选人被撤销参选资格,共产党阵营因此赢得80%的选票。[16]

贝鲁特时期(1948年至1956年)

1948年,南斯拉夫与史达林的决裂在波兰引起了一阵轰动。与其他东欧各国一样,波兰随即展开了针对民族主义者及其他“异己分子”倾向的人的清洗[17]。9月,共产领袖之一哥穆尔卡,同时也是个史达林对波兰政党的控制的反对者,因其被控有“民族主义倾向”,而遭解职、逮捕[11][17]。不过他没有受到摆样子公审,数年后被释放。贝鲁特取代他成为党领导人[18]

哥穆尔卡时期(1956年至1970年)

 
瓦迪斯瓦夫·哥穆尔卡

去史达林化

波兰的共产主义者分裂成两个非正规的派系:那托林(Natolin)与普瓦维(Puławy),根据他们举办会议的地点命名:华沙附近的那托林的宫殿及华沙的普瓦维斯基街(Puławska)。那托林主要以农家出身,同时也大部分在波兰被占领时曾投身战场,并拥有独特的民族共产主义观点的波兰人所组成。由瓦迪斯瓦夫·哥穆尔卡所领导,那托林强调波兰本土共产主义运动的民族性[11]。普瓦维包含犹太共产主义者,同时也有旧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成员,其大部分曾为苏联作战并支持波兰的苏维埃。

1956年六月,波兹南的工人发动了罢工,揭开了波兹南事件的序幕[11][19]。罢工工人的示威游行渐转变为巨大的骚乱,造成八十人身亡。西伦凯维兹一开始试著镇压游行民众,胁迫道:“任何举起手来对抗人民政府的挑衅者或疯子,毫无疑问的他的手将被剁断[20]。”然而,很快的,强硬派了解到他们失去了苏联的支持,态度便转而软化,宣布提高薪资等数项改革。人们开始在党中提出民意,而知识分子也向史达林主义组织诉求更广泛的革新。

了解到波兰十月对新领导者的需求,1956年十月,波兰统一工人党选择了瓦迪斯瓦夫·哥穆尔卡,一个在与贝鲁特斗争失利后遭扫除的温和派,做为一等秘书[11];他深深信服于苏联、不会允许其在西欧的影响力有丝毫削弱[21][18]。即便如此,波兰与苏联的关系仍不像与南斯拉夫的一样紧张。而波兰境内丝毫见不到苏维埃权威的告终似乎是个预兆:1955年5月14日于波兰的首都华沙签定了华沙公约,以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抗衡。

民族共产主义

吉瑞克时期(1970年至1980年)

共产统治的终结(1980年至1990年)

衰落的经济和社会动乱

到1980年,当局别无选择,只能再次尝试将消费品价格提高到实际水平,但他们知道这样做可能会引发工人叛乱。西方金融公司和机构在1980年4月24日在华沙汉德洛伊银行的一次会议上向波政府提供贷款。银行家们明确表示,国家不能再补贴人为的低价消费品。两个月后,政府做出让步,并于7月1日宣布将迎来持续性的价格上涨,尤其是肉类价格。在该通知发布后不久,全国的工人立刻占领了当地工厂以示抗议。最大规模的抗议发生在卢布林市

 
莱赫·瓦文萨在格但斯克造船厂前演讲,1980年8月

罢工蔓延到了政治敏感的波罗的海沿岸,8月14日格但斯克的列宁造船厂静坐罢工开始了。罢工领导人安娜·瓦伦蒂诺维奇莱赫·瓦文萨成立了企业间罢工委员会(MKS)。8月17日,MKS向当局提出了21条要求。罢工浪潮沿海岸蔓延,关闭的港口并使经济陷入停滞。占领波兰各地工厂、矿山和造船厂的工人组成了统一战线。他们并没有限制寻求经济改善的努力,而是提出并坚持关键要求,即建立独立于政府控制的工会。提出的其他问题包括教会的权利、释放政治犯和改善医疗服务。

团结工会

戒严令颁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内部崩溃

圆桌会议和自由选举

政治转型

参见

参考资料

  1. ^ 亚瑟·布利斯·兰恩 (Arthur Bliss Lane),我目睹波兰遭到背叛 (I Saw Poland Betrayed):美国大使向美国人民报告。Bobbs-Merrill 企业,印第安纳波里,1948。ISBN 1-125-47550-1
  2. ^ 2.0 2.1 塔杜兹·派楚萝斯基 (Tadeusz Piotrowski). 波蘭的大屠殺:種族衝突與佔領軍及種族滅絕的合作……. McFarland & Company. 1997: 32. ISBN 0-7864-0371-3. 
  3. ^ 诺曼·戴维斯 (Norman Davies) 上帝的游乐场 (God's Playground),波兰的历史,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ISBN 0231053525Google 出版,595页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美国国务院,欧洲与欧亚事务处。背景纪录:波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7年3月)。2007-04-07查阅
  5. ^ 塔杜兹·派楚萝斯基 (Tadeusz Piotrowski). 波蘭的大屠殺:種族衝突與佔領軍及種族滅絕的合作……. McFarland & Company. 1997: 1. ISBN 0-7864-03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参见评论文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7-04-07查阅。
  6. ^ de Zayas, Alfred-Maurice,A Terrible Revenge: The Ethnic Cleansing of the Eastern European Germans 1944-1950,纽约,St. Martin's Press,1994
  7. ^ 塔杜兹·派楚萝斯基 (Tadeusz Piotrowski). 波蘭的大屠殺:種族衝突與佔領軍及種族滅絕的合作……. McFarland & Company. 1997: 21 [2009-05-18]. ISBN 0-7864-03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8. ^ A Capital Devastated by War. 华沙之声 (Warsaw Voice). 2006-09-20 [2007-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26). 
  9. ^ Rzeczpospolita (2004-10-02) Nr 232, Wielkie polowanie: Prześladowania akowców w Polsce Ludowej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12-19. (Great hunt: the persecutions of AK soldier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Poland). Retrieved on 7 June 2006 (波兰文)
  10. ^ Schain, Martin A. The Marshall Plan: fifty years after, Palgrave, 2001, ISBN 0312229623, Google Print, p.13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波兰文) Polska. Histori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PWN Encyklopedia. Retrieved 11 July 2005.
  12. ^ MIĘDZY MODERNIZACJĄ A MARNOTRAWSTWEM. Institute of National Remembrance.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3-21) (波兰语).  See also other copy online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04-26.
  13. ^ ARMIA CZERWONA NA DOLNYM ŚLĄSKU. Institute of National Remembrance.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3-21) (波兰语). 
  14. ^ Krystyna Kersten, Szacunek strat osobowych w Polsce Wschodniej. Dzieje Najnowsze Rocznik XXI- 1994, p. 46 & 47
  15. ^ (波兰文) Stanisław Ciesielski et al., "Przesiedlenie ludności polskiej z Kresów Wschodnich do Polski 1944–1947. Wybór dokumentów", Wybór, opracowanie i redakcja dokumentów. Introduction by Włodzimierz Borodziej, Stanisław Ciesielski, Jerzy Kochanowski. Docouments collected by Włodzimierz Borodziej, Ingo Eser, Stanisław Jankowiak, Jerzy Kochanowski, Claudia Kraft, Witold Stankowski, Katrin Steffen; Wydawnictwo NERITON, Warszawa 2000
  16. ^ Ian Kershew著、林华译. 地獄之行:1914-1949. 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12月: 537、538. ISBN 978-7-5086-8300-3. 
  17. ^ 17.0 17.1 凯斯·约翰·李派克 (Keith John Lepak) 《团结工联序曲:波兰与吉瑞克统治的政略》 (Prelude to Solidarity: Poland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Gierek Regime),哥伦比亚大学出版,1988,ISBN 0231066082Google出版,21页。
  18. ^ 18.0 18.1 Poland - The Historical Setting: Chapter 6: The Polish People's Republic.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9-06-15. Polish Academic Information Center, University at Buffalo. Retrieved on 14 March 2007.
  19. ^ A brief history of Poland: Chapter 13: The Post-War Years, 1945–1990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07-09.. Polonia Today Online. Retrieved on 28 March 2007.
  20. ^ 吉瑞克大会演讲概述波兰的主要任务 F-118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8-02-02.。自由欧洲广播电台 (Radio Free Europe) 背景报导,1976年12月2日。2007-04-07查阅。
  21. ^ "Polan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7.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Retrieved on 7 April 2007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