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春深
此条目含有过多、重复或不必要的内部链接。 (2022年6月5日) |
海春深,(George K. Harris),(1887年—1962年),美国威诺纳人,基督教新教、中国伊斯兰教、中国穆斯林传教士、宣教士。
生平
成长背景
海春深出生于明尼苏达州的威诺纳(Winona),[1]幼时的海春深,特质是学习时非常专注。[2]同龄的孩子在玩耍之时,海即在书房独自阅读,当外界越是吵攘,他越是可以专心一致,不受到干扰,受到一八九八年的美西战争影响,海对世界的多样想像力,促发海11岁开始写作冒险游历的故事,撰写著作幻象中的朋友潘赐理远航的《潘赐理环球游记》,海查考百科全书,写下贴近摹写青年作家环球经历的著作。海春深的父亲海约翰,从事木材业,父亲为锻炼海春深,让其打工时接触伐木业,海春受到卫理公会教导,无法接受当时伐木工的生态,想要纠正工人们买卖私酒的歪风。[3]
海春深在华盛顿大学无目标地度过两年,被父亲劝退大学,进入银行担任助理员,当董事要推举海任司库之时,又被父亲毁掉他的竞选。海回到波兰市,在药行从事会计工作,晚上海在画廊上课,老师发现他的才华,在老师的鼓励下,海春深考选芝加哥艺术学院,他在艺术上的表现优异,希腊雕塑画送到欧洲参展。[4]
蒙召经过
1913年受回宣传教士池维谋博士呼召,前往埃及学习阿拉伯语的博多恩的死(耶鲁大学百万富豪青年),使西方教会开始震动,在博多恩三周年逝世纪念的聚会时,纽约博多恩母亲的住所祷告的聚集,求神唤起青年们,可以去完成博多恩的领受的对穆民宣教的使命,“同一天晚上,芝加哥慕迪神学院的祷告会上,神奇妙地将海春深的志向,由尼日利亚的卡诺,转向了中国的甘肃——那里有300万回民未聆听福音。”[5]
两种语言
海春深毕业之后,向中国内地会提出申请,在他毕业之后,便前往多伦多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宣教特别训练,接著抵达上游安庆的语言学校,开始学习汉语。[6]
海春深在中国首次出外到开封当时最具规模的清真寺,看见清真寺里面的男孩,正在学习汉语、英语以及阿拉伯三类别的文字,寺童自小开始读诵背记可兰经,各个恪守一切穆斯林的宗教仪式不敢违背,海开始正式地了解穆斯林的宗教状态与其文化。海春深从开封动身向西行,他的描述曾在一日内售出八百多本,惜无人公开归主,要有更多的祷告!”[7]
西宁教会里面的唯一归主的杨姓穆斯林是海春深的第一个阿拉伯语发音指导者,但杨弟兄并非阿拉伯语言学者,海参春很快懂得与他一样多,内地会英国籍牧师胡立礼(H. F. Ridley)为他介绍一个阿拉伯语老师赛贝”[8]然而在这位穆斯林宗教老师赛贝(阿訇)要教祷海春深之前,清真寺不允许赛贝教导基督徒天使的语言(阿拉伯语)。[9]
海深春又特别制作出“神的羔羊”双语之宣教海报:海深春以黑颜色来代表人心灵里的罪性;红颜色表示耶稣基督为人死;而白颜色象征人相信耶稣基督之后变为纯洁;金色为天堂的永恒神圣城。海创作印制有穆斯林历法、农历、西方历三种记述的日历,海春深且在原本只有中文的布道册子之封面同时印制上阿拉伯文,避免一下子就被穆斯林给拒绝或撕毁。
家庭
1917年10月份,在慕迪圣经学院相识的施安慰被中国内地会所接纳,海春深放在心中已久未表白的爱情,透过他的信件发散出去,师安慰被分派到甘肃南部的富康区。[10] 1919年11月,海春深和原在加拿大担任教师的施安慰(Miss F. W. Steven)于甘肃结婚。 1920年10月,海春深的长女美兰(Florence Sarah)出生,1922年4月美兰感染痳疹,9月百日咳接著12月的重感冒,美兰不幸于1923年1月猝然病逝。[11]
著书
《主爱穆民》、《How to lead Moslems to Christ》
影响
朱柬在国度复兴报之中提到:“国语礼拜堂的精神领袖是吴勇长老,其属灵根源来自内地会海春深教士,国语礼拜堂聚会模式跟聚会所很像,强调神的话语跟生命。”朱牧师表示台湾在1950至1955年间,是台湾第一波的教会复兴,国语礼拜堂像是调整改版的召会,召会中许多惯用的基督教属灵专有名词,非信徒难以理解,然而国语礼拜堂的表达趋近口语化,让非信徒可以懂,相对地容易传福音,此看来朱牧师提及国语礼拜堂的属灵根源源于内地会的海春深。[12]
评价
宁夏大学政法学院的韩永静博士在北方民族大学学报中讲到:“在西宁7月4日上午的会议上,讨论以海春深宣读的题为《西宁地区的穆斯林》的文章开始,讨论了诸多问题,如巡回医疗是否有效,单身女士和已婚妇女对穆斯林妇女的传教效果是否一样等。海春深提出了三点建议并经过会议修改一致通过,同时兹威默建议出版著名的传教士或穆斯林皈依者的个人见证。此次会议取得了许多共识,比如需要人去接受专门的文字工作的训练;掌握两门语言对于工作有明显的好处;过去忽视穆斯林的原因不要过多地归于传教士方面缺乏兴趣,穆斯林的排斥是重要因素……,通过兹威默与传教士的交流可以看出,经过多年在穆斯林地区的传教实践活动,海春深等一批传教士已积累了丰富的向穆斯林传教的经验,他们对穆斯林进行了多次调查和深入研究,他们既接受兹威默的指导,也有自己的见解,已成长为向穆斯林 [[传教的专家。”[13]
参考文献
- ^ Clinton Bennett. George Kaufelt Harris. [2022-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 ^ 布麦克,《火炬传千里——宣教士海春深在穆斯林中的生命见证》(香港:宣道,2006),14。
- ^ 布麦克,《火炬传千里——宣教士海春深在穆斯林中的生命见证》(香港:宣道,2006),15。
- ^ 布麦克,《火炬传千里——宣教士海春深在穆斯林中的生命见证》(香港:宣道,2006),17。
- ^ 亦文,〈海春深对今日“回宣”的启迪〉
- ^ 布麦克,《火炬传千里——宣教士海春深在穆斯林中的生命见证》(香港:宣道,2006),32。
- ^ 黄锡培,〈舍命的爱——海春深教士小传(上)〉,《传书双月刊》131(2014):23。
- ^ 青海新闻网,〈青海印象 人文之美 雪泥鸿爪 逝水西风〉
- ^ 布麦克,《火炬传千里——宣教士海春深在穆斯林中的生命见证》(香港:宣道,2006),42。
- ^ 布麦克,《火炬传千里——宣教士海春深在穆斯林中的生命见证》(香港:宣道,2006),51。
- ^ 布麦克,《火炬传千里——宣教士海春深在穆斯林中的生命见证》(香港:宣道,2006),57。
- ^ 朱柬,〈走过70年 教会合一迎向复兴〉,《国度复兴报》(台北市:国度复兴传播基金会,2019),第14版。
- ^ 韩永静,〈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穆斯林中的传教活动研究(1917~1936)〉,《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20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