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愛貓理論

可愛貓理論是關於網路行動網際網路審查的一種理論。「可愛貓」是由伊森·佐克曼(Ethan Zuckerman)於2008年所提出[1][2],用於代稱流傳於網路上,價值偏低但極為熱門的事物。這個理論假定多數人對於網路上的行動主義激進主義沒有興趣,使用網路通常是用以進行日常的活動(包含但不限於瀏覽色情網站、閱讀並傳播迷因Lolcat等)。為了這些日常活動所打造出來的工具(如FacebookTwitter與其他類似的社群網路服務平台)不僅是對一般人,同時對社會運動行動者也是非常有用的,這些人通常缺乏資源來自行打造專用的類似工具。這使得這些行動者們較能免於受到政府的報復,因為相較於關閉一個私人的網站,關閉一個受歡迎的公眾平台更容易受到一般民眾的抗議。[3]

A picture of a striped cat in an apparent seated position with its legs spread, looking at the camera. In the upper left corner is the text "Why U Wanna Censor Me?" in white capital letters
Lolcat圖片常常被網路上的使用者分享。

網路審查、網路封鎖與後續效應

常見的網路審查與封鎖透過以下四種方式進行:封鎖關鍵字、封鎖網址、進行域名伺服器快取汙染、封鎖IP地址。封鎖關鍵字所需耗費成本極為高昂,需要建立一套封鎖列表並對整個國家之中所有的網路封包進行檢查;封鎖網址則效果甚微,網站營運者只需改寫網址即可繞過封鎖;域名伺服器快取汙染儘管執行方式簡單有效,卻會使網路用戶在發現無法存取所需網站後,改使用未經汙染的網域名稱系統服務,自此之後這個手法將無法再對該用戶起作用。封鎖IP地址通常是極權國家政府最常使用的一套方式,低成本且高效率的限制了該地區所有網路用戶對特定網站的訪問。[3]

封鎖某個受歡迎的網站服務帶來的通常是適得其反的效果,這將使網路用戶開始學習如何使用匿名的代理伺服器服務,以及提高民眾對政府的不滿。前者可能讓原本對相關議題毫不關心的一般人開始了解議題內容、並且看到更多原本極權政府不願意普通民眾了解的事情(例如政治鎮壓社會運動社會不平等等) 後者將消耗執政當局的政治資本,可能為執政者帶來不穩定的局面。[3]

相關案例

突尼西亞

突尼西亞異議人士薩米·本·加爾比亞(Sami Ben Gharbia)長期關注其國內之人權議題,其本人在2011年之前是居於荷蘭的政治難民。薩米認為,突尼西亞總統宰因·阿比丁·班·阿里擅長用良好的公關掩飾突尼西亞對人民的壓制,故他選擇製作影片揭穿突尼西亞政府或使其感到尷尬。在阿拉伯之春事件中,薩米及相關人權運動者曾經在網路上發布影片,其內容是批評該國第一夫人使用總統專機前往歐洲多個都市購物,在網路上引起軒然大波。由於薩米的部落格早已被突尼西亞政府封鎖,於是他們將影片一同發布在DailyMotion(法語世界中廣為使用的影片分享網站)上,使得突尼西亞政府封鎖了該網站。[3]

巴林

巴林的社會運動者透過Google地圖製作了一份PDF檔案,用以揭露在這個擁擠的國家之中,土地都保留給皇室宮殿此一事實。由於阻止PDF檔案的傳遞將對商業造成嚴重打擊,巴林政府封鎖了Google地圖,這使得該國部落客,如知名的言論自由倡議者Mahmood Al-Youssif大為光火。在短暫的時間後,巴林政府就放棄了封鎖。[3]

政府的反制手段

包含但不限於:禁止代理伺服器服務、透過商務或法律手段迫使外國公司遵循該國政策、建立或培植能夠被政府控制的類似工具。

中國

中國政府建立了一套防火長城用於網路言論審查,被由哈佛法學院劍橋大學多倫多大學共同組建的「開放網路促進會」(OpenNet Initiative)評論為「全世界最發達的。比起其他有些國家的類似系統,中國的網路過濾範圍廣,手法細緻,並且效果顯著。」。此外,由於語言的不同,中國的網路公司開發出了中文版的社交軟體如微信百度等,取代了歐美國家中常見的軟體或網路服務,這些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公司自然受到中國政府的管制。[3][4]

白俄羅斯

白俄羅斯政府曾經建立了一個模仿Google的網站,其中大部分搜索都會導向一個結果,其中顯示「KGB正在午休時間,請稍後再試。」[3]

參考文獻

  1. ^ Shirky, Clay. The Political Power of Social Media. Foreign Affairs. 2011-01-01 [2012-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6). 
  2. ^ Shapiro, Samantha. Revolution, Facebook-Style.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2009-01-22 [2012-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4).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Bright Green: The Cute Cat Theory of Digital Activism. Worldchanging. [2012-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30). 
  4. ^ Zuckerman, Ethan. Cute Cat Theory: The China Corollary. 2007-12-03 [2012-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