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太后
此條目或其章節極大或完全地依賴於某個單一的來源。 |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2年6月12日) |
孝貞顯皇后(滿語:ᡥᡳᠶᠣᠣᡧᡠᠩᡤᠠ
ᠵᡝᡴ᠋ᡩᡠ᠋ᠨ
ᡳᠯᡝᡨᡠ᠋
ᡥᡡᠸᠠᠩᡥᡝᠣ,穆麟德轉寫:hiyoošungga jekdun iletu hūwangheo;1837年8月12日—1881年4月8日),又稱慈安太后或東太后,滿洲鑲黃旗人,鈕祜祿氏,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皇太后、皇后、政治家。慈安太后是廣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揚阿之女,咸豐帝正妻(繼室),同治帝的嫡母,光緒帝的嗣母之一。本為中國清朝咸豐帝的皇后,後來亦為同治、光緒初期(1861年至1881年)清廷的實際統治者之一。慈安太后與恭親王為清朝的最後支柱,支撐慈禧太后的政權。同治帝即位後,稱為「母后皇太后」,與西太后(慈禧太后)一起兩宮聽政長達二十年。直到光緒初年過世為止,諡號為孝貞慈安裕慶和敬誠靖儀天祚聖顯皇后。
孝貞顯皇后鈕祜祿氏 | |
---|---|
清朝母后皇太后 | |
前任: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 繼任: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 | |
姓 | 鈕祜祿氏 |
名 | 無記載 |
封號 | 貞嬪→貞貴妃→皇后→慈安母后皇太后→孝仁貞顯皇后 |
徽號 | 慈安端裕仁康慶崇昭和莊敬皇太后 |
族裔 | 滿族 |
旗籍 | 鑲黃旗 |
府邸 | 鍾粹宮 |
世系 | 額亦都-徹爾格-博雅柱-策布坦-福克京阿-穆揚阿-慈安太后 |
其他名號 | 東太后,母后皇太后 |
出生 | 道光十七年七月十二日 1837年8月12日 |
婚年 | 咸豐二年(1852年) |
婚姻名份 | 皇后 |
逝世 | 光緒七年三月初十日 1881年4月8日 (43歲) 大清北京鍾粹宮 |
諡號 | 孝貞慈安裕慶和敬誠靖儀天祚聖顯皇后 |
墳墓 | 定東陵(普祥峪) |
親屬 | |
父親 | 穆揚阿 |
嫡母 | 愛新覺羅氏,城守尉景興之女 |
母親 | 姜佳氏 |
夫 | 文宗顯皇帝奕詝 |
夫之父 | 宣宗成皇帝旻寧 |
夫之嫡母 | 孝穆成皇后鈕祜祿氏 孝慎成皇后佟佳氏 |
夫之母 | 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 |
夫之元配 | 孝德顯皇后薩克達氏 |
夫之側室 | 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 |
兄弟 | 廣科 |
養子 | 德宗景皇帝載湉 |
養女 | 榮壽固倫公主 |
繼子 | 穆宗毅皇帝載淳 |
繼女 | 榮安固倫公主 |
其他親屬 | 表外甥女孝哲毅皇后 |
家世
慈安太后的生母是侍妾姜佳氏,嫡母則是愛新覺羅氏(父覺羅哈豐阿,先祖寧古塔貝勒寶實),繼母克勤良郡王慶恆的孫女愛新覺羅氏。莊親王奕仁的嫡福晉、奉恩將軍綿林的繼妻都是她的姊妹,而她的家族與鄭親王、莊親王等均有姻親關係。鄭親王端華是她的親姑丈。
此外,慈安太后的一位姑母,嫁鄭親王端華為嫡福晉,兩人所生的嫡次女,嫁與清朝第一位蒙古狀元崇綺,並生下一女,及未來的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這也是為同治帝選婚時,慈安太后支持冊立阿魯特氏為皇后的原因。因此,鄭親王端華是慈安太后的姑父,孝哲毅皇后則是慈安太后的姑表外甥女。
生平
慈安太后於道光十七年七月十二日(1837年8月12日)出生,姓鈕祜祿,本名不詳,父親是廣西右江道穆揚阿,生母是侍妾姜佳氏,嫡母則是克勤良郡王慶恆的孫女愛新覺羅氏。
《清史稿》稱慈安在咸豐帝登基以前就已入侍潛邸,但實際上慈安是在咸豐二年二月,才在八旗選秀中被指定為內庭主位。咸豐二年三月十五日敬事房傳口諭,宮內琳貴太妃他坦、圓明園康慈皇貴太妃他坦賜予貞嬪;同年四月二十七日,貞嬪與英嬪一同進入圓明園。根據內務府《鴻稱通用》記載,「貞」字對應的滿文意思為「貞節」,引申意思為「正」。
不久之後的五月二十五日,貞嬪詔晉為貞貴妃,居鍾粹宮;七月十二日,正舉行貞貴妃的千秋令節,《雜錄檔》記載總管呂泰發現鍾粹宮有一名宮女患病,便命人將她由西南門趕出宮去;同年十月十七日正式立為皇后。慈安是清代晉升速度最快的繼后,由嬪到皇后僅花了40天,如果從行冊立禮來算也僅花了六個月。
咸豐六年六月二十九日,皇后準備過二十正壽,內務府便開出「進內命婦」的單子讓咸豐帝選定。最終,皇后的姑母鄭親王端華嫡福晉、姐姐莊親王奕仁嫡福晉、兄長廣科的妻子被選定。
咸豐帝在世時,雖寵愛其他妃嬪,唯獨對皇后保持敬重,使慈安后位穩如泰山。皇后亦時常安慰咸豐帝,使咸豐振作起來,久而久之,皇后就成為咸豐帝最信任的人。有段時間懿嬪(後來的慈禧太后)頗為得寵,甚至弄致咸豐帝荒廢朝政,皇后便準備動用祖宗家法處置懿嬪,但當時懿嬪已有身孕,而被咸豐帝阻止,咸豐帝與慈禧亦有所收斂,由此可見,慈安絕非傳統柔弱不堪,同時反映咸豐帝對慈安的敬重。後來咸豐帝於避暑山莊終日借酒消愁,經皇后勸諫後有所改善,由此可見,當時慈安在咸豐心中的地位,慈安的能力可見一斑。[來源請求]
咸豐十年八月(1860年),英法聯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攻破大沽口,占領天津。隨後在八里橋擊潰了清軍的精銳,京師危在旦夕。9月22日,咸豐帝率包含慈安、慈禧在內的一干宮眷逃往熱河避暑山莊避難,留六弟恭親王奕訢在京師與聯軍議和。英法聯軍在北京大肆搶劫後,10月18日將包括圓明園在內的皇家「三山五園」焚燒,大火燒了三天三夜。
咸豐皇帝因英法聯軍之役悶悶不樂,因而患上重病。臨終前將「御賞」、「同道堂」兩方小璽分別賜給皇后紐祜祿氏和太子載淳(由其生母慈禧保管和控制),並規定凡以後下發諭旨必須鈐用此二璽為憑。據《熱河密札》記載:「兩璽均大行所賜,母后用『御賞』璽,皇上(實為慈禧)用『同道堂』璽,凡應硃筆處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也就是所有的旨意先由顧命八大臣擬定後,再交由兩宮太后審查後蓋上咸豐皇帝所賜的御印和 「同道堂」後,即可正式生效,為日都後兩宮掌權提供合法基礎。咸豐帝死前令其年僅五歲的獨子載淳繼承皇位,並任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戶部尚書肅順、額駙景壽、兵部尚書穆蔭、吏部左侍郎匡源、禮部右侍郎杜翰、太僕寺少卿焦祐瀛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嗣君,人稱「顧命八大臣」,但其實咸豐帝的安排,使各方勢力利益和權力分配極不平均,實權落入八大臣手上,兩宮太后淪為橡皮圖章,恭親王奕訢、軍機大臣文祥、大將僧格林沁等人被排除於權力核心,間接使日後兩宮太后與奕訢一黨聯成一線,埋下辛酉政變的伏筆。
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咸豐帝在承德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內駕崩,享年30歲,載淳即位,定明年改元「祺祥」。皇后在當天即被尊為皇太后,懿貴妃先被尊為懿貴太妃,在第二天才被正式尊為太后。
同治帝在避暑山莊居喪期間,奉嫡母皇后鈕祜祿氏為「母后皇太后」,上徽號「慈安」;奉生母懿貴妃那拉氏封為「聖母皇太后」 上徽號「慈禧」,為後世對兩宮太后稱呼的由來,此時慈安居住煙波致爽殿的東暖閣,慈禧則住在煙波致爽殿的西暖閣,因此兩宮分別被稱為「東(宮)太后」和「西(宮)太后」。
“ | 敬事房日記檔: 「十七日卯時,大行皇帝殯天,敬事房傳各等處摘纓子,隨傳自今日起皇后寫皇太后,皇太子寫皇上……隨伺候萬歲爺在大行皇帝前奠酒……【皇太后率琳貴太妃等】至靈前奠酒……」 「十八日,敬事房首領丁傳:【懿貴妃】親封為皇太后。」【按:原檔此處為「皇考懿貴妃」】 | ” |
因前述的原因,顧命八大臣與兩宮太后尤其是慈禧產生了嚴重的矛盾,剛巧八大臣與恭親王奕訢為首的軍方、軍機處勢力亦存在敵對心態和矛盾。而當時奕訢已在北京與西方列國達成議和,於9月5日赴熱河奔喪。奕訢與慈禧秘密取得聯繫,決定策劃一次政變,是次政變由慈安太后領導,慈禧太后策劃,恭親王執行。在慈禧的鼓動下,加之八大臣傲慢無禮,令這次政變得到了慈安太后的同意和支持。同年9月14日,慈禧指使山東道監察御史董元醇上奏兩宮皇太后兩宮聽政,慈禧與慈安便召八大臣入議,八大臣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簾」為由拒絕。在奕訢的幫助下,慈禧丶慈安取得其黨羽如欽差大臣僧格林沁丶侍郎勝保、大學士文祥丶大學士賈楨等多人的支持。10月26日,咸豐帝的靈柩運回京師時,慈禧命八大臣護送靈柩殿後,自己找了個藉口與慈安、皇帝載淳則取捷徑回京,最後比八大臣一黨先達京師,為政變爭取時機。隨後,慈安慈禧等人決定先發制人,利用帝后和咸豐帝的梓宮回京的機會發動辛酉政變,設計逮捕了八大臣,判處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自裁、肅順為首三人斬立決,其餘則革職流放,但對其黨羽則既往不咎,悉數重用。史稱「辛酉政變」。奕訢因全力支持兩宮太后發動政變而被封為議政王,其黨羽亦得到兩宮重用,同時亦把曾國藩為首漢臣納入自己的體系,大力提扙他們,上述人士大多成為洋務運動的骨幹。自此開始了與慈禧太后長達20年的兩宮聽政生涯,一躍成為最高統治者之一,掌權20年。
兩宮聽政看似無分彼此,慈禧亦與慈安平起平坐,但事實上並非完全平等,慈安的政治和宗法地位仍高於慈禧,兩宮也是唇齒相依,慈禧在大事上還要和慈安商議,方可下決定,小事和例行事務則通常交由慈禧處理。由於慈安不熱衷政務,因此慈禧的決定大多定獲慈安同意,從而做成慈禧太后獨攬大權,毫無掣肘的假象。傳統認為慈安太后個性懦弱,但其實慈安太后亦具有能力,政治上亦具有決定權和否決權,慈安太后的決定才是真正方案,慈禧太后亦不能違背,史書曰:「當時天下稱東宮(慈安)優於德,而大誅賞大舉措實主之。西宮(慈禧)優於才。」很多政策實際上也是兩宮共識,並非單純由慈禧太后決定。為壓制慈禧太后,慈安與慈禧一樣在朝廷內廣泛培植親信,例如以奕訢制衡慈禧,曾國藩等漢臣除了服從慈禧其實也聽命慈安,一定程度分薄慈禧太后大權。在議政王奕訢的輔佐下,兩宮整飭吏治,重用漢臣,依靠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族地主武裝;又在列強支持下,先後鎮壓了太平天國、捻軍、苗民、回民起義,緩解清王朝的統治危機,使清王朝得到暫時穩定。出於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需要。兩宮太后推行以「自強」和「求富」的方針的洋務運動,發展一些軍用,民用工業,訓練海軍和陸軍以加強政權實力。客觀上對中國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這一時期,國內起義被平定,兩次鴉片戰爭暫時滿足列強的貪欲,外交上雖沒有吃大虧,但統治集團在這段時間仍然戰戰兢兢,小心翼翼。洋務運動後清王朝的軍事實力有所提高,工商業有了初步發展,史稱同光中興。
慈安太后讓身為同治帝的生母慈禧太后搬到養心殿,與自己同居,共同撫養年幼的同治帝長大,但此舉破壞了清朝的祖訓(清朝前期的皇帝立下規矩,生母不能撫養自己的兒子,防止外戚勢力膨脹導致皇權旁落)。
同治五年(1866年)正月初一日,同治帝在養心殿東耳房綏履殿給慈安太后行禮和遞如意,昇平署伺候丹陛樂。麗皇貴妃所出的榮安公主和恭親王之女榮壽公主,則在養心殿明殿給慈安太后行禮和遞如意,昇平署又伺候丹陛樂。
同治八年(1869年),慈禧太后的心腹總管太監安德海出京,違背太監不許出京的祖制,山東巡撫丁寶楨上報此事,慈安太后立即下令誅殺安德海。
同治帝自幼便一直對嫡母慈安較為親近,慈安亦待同治帝如親子,兩人關係勝似母子,相反同治帝與生母慈禧的關係較為疏薄,同治十二年,兩宮太后為同治帝選后,慈安看中阿魯特氏,慈禧則看中富察氏,但同治帝還是立了阿魯特氏為后,富察氏則被封為慧妃,慈禧亦無可奈何,這事上可見慈安在同治帝心中的地位。次年兩宮便撤簾歸政於同治帝,但重大事情同治帝仍需向兩宮太后稟報,慈安此時亦在朝廷上有一定影響力,如:同治帝下旨重修圓明圓,但遭百官反對,形勢緊張,最後還是由兩宮太后出面調停。翌年,同治帝逝世,同治無後,便與慈禧擁立光緒帝繼位。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又開始垂簾聽政,繼續掌權。
光緒元年(1876年),慈安、慈禧認為新疆塞防意義重大、不得失守,便傾盡全力資助湘軍統領左宗棠,消滅了盤踞新疆的浩罕汗國將領阿古柏,結束了同治新疆回亂。讓曾一度陷於混亂管理之中的新疆失而復得。同時海防與塞防之爭日益激烈,最終,兩宮太后在東南沿海,設立福建台灣省鞏固領土並發展海軍;在西北內地,清政府收復新疆,驅除阿古柏勢力,與沙俄斡旋解決伊犁危機,並建立甘肅新疆省加強管制。海防和塞防皆兼顧。
光緒六年(1880年),兩宮太后重病。
光緒七年三月初十日(1881年4月8日),慈禧太后病逾,慈安太后突然急轉即下,當日戌時崩逝於鍾粹宮內,享年四十五歲。死因多有嫌疑,有多種說法。據《清實錄》也記載,之前慈安太后尚稱健康,結果十月初十日,「慈安端裕康慶昭和莊敬皇太后疾大漸,上詣鍾粹宮侍奉湯藥,戌刻,慈馭升遐。」實際上,早在同治二年二月初九日,《翁同龢日記》中便有「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日起聖躬違豫,有類肝厥,不能言語,至是始大安」的記錄。這年慈安太后臥病近一個月,可見其病症之嚴重,宮中宦官和溥儀則相信慈安太后是被慈禧太后毒死,野史亦稱慈安持有慈禧的「催命符」(咸豐遺詔),相傳慈安病重時,得慈禧悉心照料,慈安大為感動,便燒毀了遺詔,當晚慈安暴斃。[1]但其實後兩種說法多有破綻,無論如何慈安駕崩使慈禧失去掣肘,得以獨欖大權。
喪葬禮儀
慈安太后葬於河北省遵化市清東陵,普祥峪定東陵。定東陵陵墓整體仿照乾隆皇帝生母孝聖憲皇后的泰東陵,採用昭西陵,修建神道碑亭,仿照昭西陵的陵寢門,地方仿照道光皇帝的慕陵。定東陵是清朝規模最大 級別最高皇后陵。
咸豐帝駕崩後,雖然慈安太后與慈禧太后都身為太后,但慈安太后是咸豐帝生前所冊封的皇后,被稱為「母后皇太后」,而慈禧太后的位分只是貴妃而已。因為她是同治帝的生母,才得以晉封為「聖母皇太后」。因此,名義上的「兩宮並尊」,實際上還是慈安太后的地位高過慈禧太后一截。諸多奏摺文書、日常行走的次序,亦為慈安太后在先,慈禧太后在後。慈安太后身份較慈禧太后高的事實,亦反映在兩宮太后陵寢的佈局和造價上。慈安陵神道直通咸豐帝定陵神道,而慈禧陵神道則只能通接慈安陵。此外,慈安陵修建時,初步造價亦略高於慈禧陵。
光緒七年九月十九日(1881年11月10日),內閣奉上諭,於九月十七日敬題「孝貞顯皇后神主」的大學士寶鋆和李鴻章齋肅潔誠、恪恭將事,著加恩各賞給帶膆貂袿一件。同年九月二十二日巳時,光緒帝到太廟門外跪迎「孝貞顯皇后神牌黃輿」,派遣怡親王載敦恭奉孝貞顯皇后神牌升袝太廟,安置於孝德顯皇后之次。光緖帝行禮完畢,再派遣怡親王載敦恭代致祭。孝貞顯皇后神牌升袝奉先殿,光緒帝在午時到奉先殿行禮。
光緒十五年正月初九日(1889年2月8日),總管內務府大臣福錕奉慈禧皇太后懿旨,用「龍亭」將孝貞顯皇后聖容,於正月二十二日巳時自鍾粹宮舁請至壽皇殿大櫃中尊藏。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七月,孝貞顯皇后誕辰將至,光緒帝於嫡母誕辰當日回宮至「建福宮孝貞顯皇后御容」前行禮,然後再回頤和園給慈禧皇太后請安。
宣統三年(1911年)七月,又逢孝貞顯皇后誕辰之日,隆裕皇太后與宣統帝溥儀一同到建福宮東間的孝貞顯皇后御容前拈香行禮。
軼事
光緒六年(1880年)一次在祭祀咸豐帝的祭禮上,宮中在咸豐帝的神主牌案前設置了兩個跪墊,慈安太后見狀,心想在自己之前、丈夫咸豐帝在潛邸時,還有一位嫡福晉薩克達氏(孝德皇后),雖然薩克達氏已亡故多年,但慈安太后還是將神牌案前左側的跪墊空下,自己跪到了右側的跪墊。
本來,這兩個跪墊分別是要給慈禧和慈安的,左為慈安、右為慈禧,但此時慈安太后已經跪在了右側的跪墊上,已經沒有慈禧太后的位置了,慈禧太后當場雖然感到難堪,但也只好跟著隨禮的宦官、宮女、王公大臣一同站著行禮,最多也只能稍稍站在隊伍的較前端。
先世
- 車爾格,母愛新覺羅氏,努爾哈赤伯父禮敦巴圖魯女,車爾格娶覺羅氏。弟弟達隆靄之七世孫即孝和睿皇后,慈安之族姑。十六弟遏必隆女兒為孝昭仁皇后、遏必隆玄孫女即孝穆成皇后
- 巴喀,娶愛新覺羅氏,繼娶愛新覺羅氏,繼娶馬佳氏,繼娶博爾濟吉特氏富爾丹女
- 永壽,娶郭絡羅氏、巴雅拉氏、吳雅氏
- 遵柱,娶章佳尹泰孫女
- 策布坦,娶查庫塔氏
- 福克京阿,娶愛新覺羅氏,常寧女;繼娶愛新覺羅氏,宗室女。另有一女嫁愛新覺羅端華,生愛新覺羅氏,即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之母
- 穆揚阿,妾姜氏
- 福克京阿,娶愛新覺羅氏,常寧女;繼娶愛新覺羅氏,宗室女。另有一女嫁愛新覺羅端華,生愛新覺羅氏,即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之母
- 策布坦,娶查庫塔氏
- 遵柱,娶章佳尹泰孫女
- 永壽,娶郭絡羅氏、巴雅拉氏、吳雅氏
- 巴喀,娶愛新覺羅氏,繼娶愛新覺羅氏,繼娶馬佳氏,繼娶博爾濟吉特氏富爾丹女
有十位女性先輩成為皇帝后妃,但只有孝聖憲皇后和她丈夫咸豐帝有直接血緣關係。
畫像
光緒十五年正月初九日,總管內務府大臣福錕奉慈禧皇太后懿旨,用「龍亭」將孝貞顯皇后像自鍾粹宮移至壽皇殿大櫃中珍藏。目前依然未見有畫過孝貞顯皇后朝服大像的記錄,而大部分皇后均有朝服大像。
影視作品
影視作品 | 飾演的演員 | 稱謂 |
1964年:《西太后與珍妃》 | 林靜 | 慈安 |
1976年:《再生緣》 | 華真真 | 慈安 |
1981年:《雙印傳奇》 | 尹寶蓮 | 慈安 |
1983年:《火燒圓明園》 | 陳燁 | 慈安 |
1983年:《垂簾聽政》 | 慈安 | |
1983年:《少女慈禧》 | 麥翠嫻 | 慈安 |
1986年:《慈禧外傳》 | 尹寶蓮 | 慈安 |
1987年:《兩宮皇太后》 | 劉冬 | 慈安 |
1989年:《一代妖后》 | 陳燁 | 慈安 |
1990年:《滿清十三皇朝之血染紫禁城》 | 森森 | 慈安 |
1992年:《滿清十三皇朝之皇城爭霸》 | 慈安 | |
1993年:《戲說慈禧》 | 何晴 | 慈安 |
1994年:《清宮氣數錄》 | 談佩珊 | 慈安 |
1995年:《慈禧秘密生活》 | 周嘉玲 | 慈安 |
2002年:《天下第一丑》 | 沈慧芬 | 慈安 |
2003年:《大龍郵票》 | 羅筐 | 慈安 |
2004年:《嶺南藥俠》 | 溫玉娟 | 慈安 |
2004年:《滄海百年》 | 王之夏 | 慈安 |
2005年:《皇城草醫》 | 溫玉娟 | 慈安 |
2005年:《咸豐王朝之一簾幽夢》 | 高丹丹 | 慈安 |
2005年:《一生為奴》 | 宋佳 | 慈安 |
2006年:《匯通天下》 | 簡慕華 | 慈安 |
2012年:《女人花》 | 林韋君 | 慈安 |
2012年:《紅牆綠瓦》 | 陳莉娜 | 慈安 |
2012年:《大太監》 | 邵美琪、梁麗瑩 (青年) | 慈安 |
2015年:《瀛寰之志》 | 秦麗 | 慈安 |
延伸閱讀
[編]
參考文獻
- ^ 高拜石. 《新編古春風樓瑣記7》. 正中書局出版社. 2002-04-01: 62起. ISBN 9789570914610.
- 《清史稿 列傳一 后妃》
慈安太后 大清皇室 出生於:1837年逝世於:1881年
| ||
---|---|---|
前任: 孝全成皇后鈕鈷祿氏 |
大清皇后 1852年—1861年 |
繼任: 孝哲毅皇后 |
空缺 上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康慈皇太后
|
大清太后 1861年—1881年 與慈禧太后共同垂簾聽政 |
繼任: 慈禧太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