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洲

東北亞地理區域

滿洲(英語:Manchuria、俄語:Маньчжурия;另稱滿洲利亞)為東北亞一地區,狹義指今中國東北地區,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北三省,亦可包括內蒙古自治區東四盟市,廣義上則包括曾由中國統治但現屬俄羅斯外滿洲庫頁島

滿洲
滿洲的北部,中部中國東北為紅色;西部的內蒙古東部為淺紅色;東北部的外滿洲為粉紅色。
漢語名稱
正體字 滿洲
簡化字 满洲
韓語名稱
諺文만주
漢字滿洲
日語名稱
漢字 満州
蒙古語名稱
傳統蒙文 ᠮᠠᠨᠵᠤᠤᠷ
西里爾蒙文 Манжуур
滿語名稱
滿文 ᠮᠠᠨᠵᡠ
ᡤᡠᡵᡠᠨ
轉寫Manju Gurun
俄語名稱
俄語 Маньчжурия
羅馬化 Man'chzhuriya

中文「滿洲」一詞原為滿族清朝的官方稱呼,而這個漢字詞作為地名使用最早出現在日本學者高橋景保日語高橋景保的著作《日本邊海略圖》一書中[參1]。直到19世紀末期,西方列強、尤其是俄羅斯帝國勢力延伸至此,滿洲作為地名的意義才開始突顯[參2]。此後更因為俄國日本對這一地區的爭奪而為世界所熟知。清政府在設置東三省前後,正式場合之中使用「東三省」來稱呼這片區域,如1902年與俄國《交收東三省條約》、1905年與日本《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等皆以「東三省」稱之。1931年,關東軍在未經天皇、總理、陸軍3長官授權下發動九一八事變,從國民政府手中奪取東三省,又於1932年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復出,於東三省樹立滿洲國,溥儀在正式場合中改稱這片區域為滿洲。1940年,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於南京成立國民政府,承認滿洲國,亦在正式場合中稱此區域為滿洲。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中共控制區(哈爾濱等地)的報紙,如《東北日報》上,延用滿洲國時期「北滿」、「南滿」、「東滿」之類詞匯與「東北」混用,用以表示東北北部、東北南部、東北東部。中共機構、軍區分別設置西北滿分局西、南、北滿軍區。

當今中國一般使用「東北」、「東北三省」、「東北地區」、「關東」等來稱呼滿洲地區的遼寧、吉林、黑龍江3個省級行政區,有時也包括內蒙古東北部地區。目前滿洲已經很少被作為地名的稱呼,尤其是官方,滿族也已非當地人口構成的多數。在歷史遺留的專有名詞方面,中國官方仍使用滿洲一詞,比如「中共滿洲省委舊址」(位於遼寧省瀋陽市北市場)之類文物古蹟、滿洲里市等專有地名、還有一些企業如「北滿特鋼」(位於齊齊哈爾市)等。在日語朝鮮語俄語等語言中,「滿洲」作為地理名稱仍常見。

名源

詞語本義

滿洲原本僅僅指代人的群體,而不包含任何地理學概念。這種稱呼在1635年由皇太極引入[參3][參4][參5]。關於滿洲(manju)這一族名的來歷說法不一,清史學界至今尚未達成共識[參6]。根據清朝官方觀點表示,滿洲之名源於文殊菩薩梵語मञ्जुश्री,Maṅjuśrī)[參7]乾隆帝還特別在其詩中自注以表示對這一說法的認同[參8]。該詞可能是經維吾爾語譯為蒙古語,之後進入滿語。皇太極建國時,以滿洲國(滿語ᠮᠠᠨᠵᡠ
ᡤᡠᡵᡠᠨ
穆麟德轉寫manju gurun)為名,取「文殊菩薩的土地」之意[參9]。清史學者孟森也曾作考證來支持這一觀點。他還進一步認為「滿洲」之名與明朝中期建州衛指揮使李滿住有關[參10],並指出滿住(滿洲)是建州傳統觀念中的「最尊之稱」。「滿洲部族」正是「文殊部族」之意,是為當時建州女真人中自成的一種自名其部族之熟語[參11]長山則認為滿語中manju一詞是來自mangga 「剛強」與ju(來自*goro)「箭」的合成詞,意為「強悍的箭」。[12]

創造傳播

漢字詞彙滿洲真正被用作地名來自於日本。據日本學者宮脇淳子岡田英弘所言,日本幕府時期的地理學家高橋景保於1809年在《日本邊界略圖》中首次將「滿洲」一詞用作地名,西方人也正是從該作品中採用了這個名稱[參12][參13]。根據馬克·C·艾略特(Mark C. Elliott)的說法,滿洲一次用作地名是在桂川甫周1794年的作品《北槎聞略》裡的兩張地圖:亞洲全圖和地球半球插圖。此後,滿洲一詞便被日本地理學家[參14]大量使用。日本人創作的地圖由荷蘭人菲利普·馮·西博德帶回了歐洲[參15]。根據日本學者中見立夫的說法,菲利普·馮·西博德同時也將日語的滿洲介紹到了歐洲語言[參16]。根據比爾·休厄爾(Bill Sewell)的說法,最早開始使用Manchuria來指代該地區的是歐洲人,而日本的帝國主義重新定義了滿洲而使它不單純是地理術語[參17]。歷史學家加文·麥考馬克(Gavan McCormack)和羅伯特·H·G·李(Robert H. G. Lee)均認為,即滿洲利亞(Manchuria)或滿洲(Man-chou)是由西方人和日本人現代創造的詞,該詞本質上是帝國主義的,沒有「確切的含義」。例如因為日本人在建立滿洲國時,故意提倡使用「滿洲」作為地名,以表現其與中國本土的分離[參18]

在18世紀的歐洲,後來被稱為「滿洲利亞」(Manchuria)的地區最常被稱為「(中華)韃靼利亞」。然而,滿洲(法語作Mantchourie)一詞在世紀末開始出現;法國傳教士最早在1800年就使用了它[參19]。法國地理學家康拉德·馬爾特·布戎和埃德梅·門特爾(Edme Mentelle)倡導使用 Manchuria(或法語Mantchourie)一詞,以更好地與「蒙古」、「卡爾梅克」等地理區域相區分[參20]

中國稱呼

在中國語境中,滿洲曾被稱為關東關外,意指秦皇島的山海關之外[參21]。關東後來被更狹義地用於遼東半島的關東州租借地。1683年吉林與黑龍江分治,此後東北地區作為滿族的龍興之地一直被三大將軍統轄[參22][參23]。1907年東北設省,清朝對此地區的官方稱謂為「東三省」( ᡩ᠋ᡝ᠋ᡵᡤᡳ
ᡳᠯᠠᠨ
ᡤᠣᠯᠣ
,Dergi Ilan Golo),該稱謂一直延續至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此後作為非正式用法仍有沿用。滿洲作為一個分裂主義和帝國主義色彩極強的詞彙,在多數場合被中國政府拒絕使用。在東北設省前的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派特使李鴻章在赴俄祝賀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禮期間簽署《中俄禦敵相互援助條約》(簡稱《中俄密約》)。清廷尋求俄國幫助,條約約定清俄協防日本,並同意俄國「通過黑龍江吉林修築一條鐵路」。俄國將鐵路定名為「滿洲鐵路」,此舉遭到了李鴻章的強烈反對,他堅持「必須名曰『大清東省鐵路』,若名為『滿洲鐵路』,即須取消允給之應需地畝權」。後來改鐵路被正式定名為大清東省鐵路,簡稱清東鐵路,又稱東清鐵路。

歷史

明及之前

 
「滿洲」一詞在滿文中的寫法,意為「滿洲人」,並非地名

滿洲地區中部在古代中國被稱為扶餘國。上古至中古時代,滿洲地區的東部及俄國遠東在古代中國被稱為肅慎女真等民族居住。滿洲的南部屬於漢族的漢地,滿洲的西部屬於匈奴、突厥、蒙古等民族聚居地。戰國時燕昭王曾經擊東胡、拒箕子朝鮮,闢地千里。秦統一中國後設立遼東郡,兩漢置遼西遼東郡,另左北平郡領有部分遼土,東漢三國時司馬懿討平割據此地之公孫氏,置平州,西晉因之,後五胡亂華時,鮮卑族在這裡建立前燕後燕,後被高句麗吞併。滅高句麗後,遼東復歸中國,其北部則建立了渤海國,之後則分屬契丹女真和蒙古等族建立起來的政權所有。明初洪武北伐降伏納哈出,逐退李成桂,克復遼東,因其邊地,行衛所制,設都指揮使司,隸山東布政使,並置遼藩(靖難之亂後遷湖廣荊州),移山西之民填之。永樂年間在黑龍江烏蘇里江下游設立羈縻機構奴兒乾都司,其南部則為自治的女真族聚居地,當時有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部。15世紀的朝鮮曾對女真展開進攻,吞併了圖們江以南的地區,設立四郡六鎮

清代滿洲

16世紀中葉,建州女真部開始興起,逐漸統一女真各部併發展為後來的後金政權。後金成立之初即以七大恨為由起兵反明,至崇禎季年已控制整個遼東,以至建立清朝入主中原。地理意義上的滿洲通常指今天的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全境,再加上內蒙古東北部的地區(即東四盟)。根據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尼布楚條約》、1727年(雍正五年)中俄《布連斯奇條約》、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與朝鮮的勘界約定,歷史上滿洲的地域還包括外滿洲即今天的烏蘇里江以東、黑龍江以北,以及外興安嶺以南,總面積約為210多萬平方公里。

清朝初年,在滿洲設置了盛京將軍吉林將軍黑龍江將軍,滿洲在管理方式、行政制度及土地佔有形式方面有別於關內地區。中俄雅克薩戰役後,清朝於1692年開始向滿洲地區派遣八旗及八旗漢軍移民。屬於吉林將軍管轄的寧古塔在清朝則是著名的流放地。由於滿洲是清朝的發祥地,因此清兵入關之後對這一地區採取了封禁措施,修建了柳條邊,禁止漢族移民進入其腹地。但是在整個18世紀,清政府日益舉棋不定,時而封鎖移民,時而對漢人滲入柳條邊佯作不知。

近代時期

在19世紀末,滿洲因為日本和俄國對這一地區的爭奪而為世界所熟知。俄國向滿洲的擴張始於17世紀上半葉。1858年和1860年,俄國通過《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割佔了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約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861年牛莊(營口)開埠,西方勢力開始進入滿洲南部。英國太古洋行怡和洋行德國德茂洋行瑞記洋行美國旗昌洋行紛紛在營口開業,各國先後在營口設立領事館,清朝也設立了營口海關。從1865年至1891年,滿洲地區大量出口大豆、豆油、柞蠶絲、以及人參等土特產,進口鴉片、棉紡織品和其它消費品。

清朝早期,滿洲被列為「龍興之地」而禁止漢人進入。由於清朝末年俄國的南下勢力抬頭,以及朝鮮移民越過圖們江開墾長白山地區的情況趨於嚴重,滿洲地區的邊疆危機日甚,清朝被迫開放邊禁,採取「移民實邊」的政策。1861年至1880年代陸續開放了吉林圍場、阿勒楚喀圍場、大凌河牧場等官地和旗地。1882年(光緒八年)首先在吉林招墾,設立琿春招墾總局,此後又開放了黑龍江地區的土地開墾。1885年設立吉林電報局,1883年,滿洲第一家近代機器工業製造廠——吉林機器局投產。

1896年,俄羅斯帝國通過《中俄密約》得到了在滿洲境內修建鐵路的特權,並於1898年取得了旅順-大連租借地。這一時期日本也逐漸加強向滿洲的擴張。1904年,爆發日俄戰爭,俄國戰敗,被迫退出南滿。此後日本、俄國和中國三方均加速對滿洲的開發。1907年清廷裁撤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將軍,改置奉天、吉林、黑龍江,時稱東三省,設巡撫,並設東三省總督。日本於1906年成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以公司的名義在滿洲實行殖民經略,並且鼓勵朝鮮人向滿洲大量移民。

1912年清朝滅亡後,日本陸軍參謀本部曾策劃滿蒙獨立運動,由於局勢變化而未能實現。之後,奉系軍閥張作霖成為滿洲地區的實際控制者,張初期與日本交好,之後關係轉差,1928年兵敗於國民革命軍北伐,自北京退回奉天時,被日本關東軍的鐵路炸彈所暗殺。1929年其子張學良繼位,宣佈東北易幟,改五色旗青天白日紅旗,名義上歸順國民政府

1931年爆發滿洲事變(九一八事變),日本關東軍全面侵略中國東三省,張學良不戰而退,滿洲地區被日本侵佔,1932年至1945年,在大日本帝國扶植下,以前清皇帝溥儀為執政建立滿洲國,1934年溥儀稱帝,改名滿洲帝國。

1945年8月,蘇聯紅軍進攻在滿洲的日本關東軍,日本戰敗後滿洲國隨之解體,滿洲地區被蘇聯軍隊佔領。國民政府中國共產黨開始爭奪東北地區的控制權。戰後因蘇聯遲未將滿洲歸還中華民國及運走大量滿洲國遺留之物資設備,導致中國爆發反蘇運動蘇聯最終於1946年5月撤出滿洲地區並歸還給中國。1948年,國民政府在遼瀋戰役中失利,標誌中共對國民政府實現了軍事勝利,而此前中共通過長期「剿匪」,徹底消滅了支持國民政府的各類地方武裝游擊組織。期間,中共對東北地區的行政區劃多有調整,1949年正式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東北三省。

地理劃分

 
歷史上的滿洲地區
  內滿洲(今東三省
  內蒙古北部(東四盟
  外滿洲(今屬俄羅斯)

內滿洲

  • 以長春為界
    • 南滿/南滿洲:中長路瀋陽至大連線以東的莊河、安東(今丹東)、通化、臨江、清原和瀋陽西南的遼中等地區。
    • 北滿/北滿洲:哈爾濱、牡丹江、佳木斯、北安等地區。
  • 以中東鐵路為界
    • 東滿/東滿洲:中長路瀋陽至長春線以東的吉林、西安(今東遼)、延吉、安圖、敦化等地區。
    • 西滿/西滿洲:中長路瀋陽至哈爾濱線以西的齊齊哈爾、洮南(今洮安)、扶餘、雙遼、開魯、阜新等地區。

外滿洲

俄羅斯遠東聯邦管區薩哈林州薩哈林島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的烏第河以南、濱海邊疆區猶太自治州阿穆爾州

民俗與文化

滿洲的文化傳統基本上是華北漢族移民文化與土著各族(包括滿洲人錫伯人等)文化及日本人朝鮮人斯拉夫人外來移民文化的結合體。

飲食

滿洲的烹調以本地的原料和各本土居民的做法為基礎,吸收了中國山東河北等地中式烹調傳統和朝鮮半島日本料理及俄羅斯烹調的特色。食物加工講究以少為佳以保持是食物的原味,以及採用大量的野生材料。和中國關內的烹飪的最大不同是大量使用不經加熱的生鮮蔬菜(夏天時節滿洲人喜好食用新鮮的原味材料)。滿洲的特色食物有:酸菜粘豆包東北火鍋、滿味薩其馬酸湯子驢打滾血腸等。遼寧省南部的新鮮水果和海鮮也極為出名。

娛樂

  • 嘎拉哈:一種由豬或者羊膝蓋骨(有時也有牛膝蓋骨)製作的玩具。
  • 冰尜(音:嘎):一種木質的類似陀螺的玩具。用鞭子在冰上抽打旋轉。

曲藝

滿洲民眾普遍喜愛歌舞。發端於滿洲鄉村地區的著名民間曲藝的有秧歌二人轉踩高蹺以及由宗教形式演變而來的薩滿舞蹈等。在城市中奉天大鼓評劇京劇相聲等北方漢族傳統曲藝則較為流行。

特產

參見

參考文獻

引用

    參:

  1. ^ Pozzi 2006,第159, 167頁
  2. ^ 《世紀行過:張學良傳》第6分鐘
  3. ^ ed. Wolff & Steinberg 2007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 514.
  4. ^ Clausen 199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 7.
  5. ^ Giles 1912,第8
  6. ^ 明亡清興六十年49
  7. ^ 阿桂 1988,第2頁
  8. ^ 孟森 2006,第6頁
  9. ^ 杉山正明 & 黃美蓉譯 2013,第389-391頁
  10. ^ 孟森 2006,第4-5頁
  11. ^ 孟森 2006,第5頁
  12. ^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Pozzi 2006,第159頁.
  13. ^ [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Pozzi 2006,第167頁.
  14. ^ 如 Kondi Jūzō、Takahashi Kageyasu、Baba Sadayoshi 和 Yamada Ren
  15. ^ Elliot 200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 628.
  16. ^ ed. Wolff & Steinberg 2007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 514.
  17. ^ ed. Edgington 200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 114.
  18. ^ McCormack 1977, p. 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9. ^ "Mantchourie" appearing among the name of Jesuit missionary districts in China, with 10,000 Christians, in: Annales de l'Oeuvre de la Sainte Enfance 18: 161, 1800 [2021-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5) 
  20. ^ "Les provinces tributaires du nord ou la Mantchourie, la Mongolie, la Kalmouquie, le Sifan, la Petit Bucharie, et autres pays vulgairement compris sous la fausse dénomination de TARTARIE", in: Mentelle, Edme; Brun, Malte, Géographie mathématique, physique & politique de toutes les parties du monde 12, H. Tardieu: 144, 1804 [2021-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1) 
  21. ^ Clausen 199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 7.
  22. ^ Clausen 199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 7.
  23. ^ Oriental Affairs: A Monthly Review. 1935: 189 [2021-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1). 

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