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克號驅逐艦 (DD-416)
瓦爾克號驅逐艦(英語:USS Walke,舷號:DD-416),是美國海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建造的一艘辛姆斯級驅逐艦,艦名取自美墨戰爭與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亨利·A·瓦爾克海軍少將。美國正式參加二戰前,瓦爾克號在加勒比海執行中立巡航任務,日軍空襲珍珠港後,她前往太平洋參與對日作戰,最終於瓜達爾卡納爾海戰中沉沒。
瓦爾克 USS Walke (DD-416) | |
---|---|
概觀 | |
艦種 | 驅逐艦 |
艦名出處 | 亨利·A·瓦爾克 |
艦級 | 辛姆斯級驅逐艦 |
製造廠 | 波士頓海軍造船廠 |
動工 | 1938年3月31日 |
下水 | 1939年8月20日 |
服役 | 1940年4月27日 |
結局 | 1942年11月15日於瓜達爾卡納爾海戰沉沒 |
除籍 | 1943年1月13日 |
榮譽及獎項 | 3枚戰鬥之星 |
技術數據 | |
標準排水量 | 1,570長噸(1,600公噸) |
滿載排水量 | 2,211長噸(2,246公噸) |
全長 | 348英尺31⁄4英寸(106.15公尺) |
全寬 | 36英尺1英寸(11.00公尺) |
吃水 | 13英尺41⁄2英寸(4.08公尺) |
燃料 | 滿載451.39噸燃油 |
鍋爐 | 3座巴布科克威爾科克斯鍋爐 665磅力每平方英寸(4,590千帕斯卡) 715 °F(379 °C)[1] |
動力 | 西屋電氣蒸汽渦輪發動機,2軸推進[1] |
功率 | 50,000匹軸馬力(37,000千瓦特) |
最高速度 | 37節(69公里每小時) |
續航距離 | 3,660海里(6,780公里) @ 20節(37公里每小時) 5,640海里(10,450公里) @ 12節(22公里每小時) |
乘員 | 平時:192人(10名軍官,182名士兵) 戰時:251人(16名軍官,235名士兵) |
射控裝置 | Mark 37火控系統 |
偵搜系統 | SC雷達 |
武器裝備 | 服役時:[1] 5座單裝5英寸38倍徑主炮 4座單裝.50機槍 2座四聯裝21英寸魚雷發射管 2條深水炸彈發射軌 1941年:[2] 4座單裝5英寸38倍徑主炮 8座單裝.50機槍 2座四聯裝21英寸魚雷發射管 2條深水炸彈發射軌 |
瓦爾克號於1938年5月31日由位於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海軍造船廠鋪設龍骨。1939年10月20日,在少將的侄孫女克拉倫斯·狄龍夫人的見證下,其順利下水。1940年4月27日,在結束試航與裝備調試後,瓦爾克號正式服役。[3]
設計與裝備
西姆斯級驅逐艦的主體構造與班漢級驅逐艦類似,但在其基礎上改進了艦體流線結構和武器布局,使其在2具西屋電氣蒸汽渦輪機的推進下最高能夠達到37節航速。該級驅逐艦早期搭載有5座單裝5英寸38倍徑主炮、2座四聯裝21英寸魚雷發射管和4座.50機槍,但其中一座主炮隨後因穩心過高問題而被拆除,隨着戰事進展,西姆斯級的防空火力和反潛裝備也得到過加強。此外,該級驅逐艦還搭載有多種當時較為先進的技術,使其在續航、火炮準度等方面相較於過往船型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2]。
服役歷史
美國參戰前
1940年6月25日,在完成初期準備與檢查工作後,瓦爾克號前往羅德島州紐波特的海軍補給站裝載魚雷、主炮彈藥以及演習用炮彈,並於次日啟程前往諾福克。一天後,她抵達目的地,並在那裡搭載由唐納德·B·庫里少尉率領,即將前往威奇塔號巡洋艦服役的47名美國海軍陸戰隊新兵。當天晚些時候,瓦爾克號與溫萊特號驅逐艦一起啟程前往古巴。7月4日,瓦爾克號與溫萊特號到達關塔那摩灣海軍基地進行加油作業,6日清晨七時許,兩艘驅逐艦駛離海軍基地,繼續前往巴西里約熱內盧的航程。途中,溫萊特號艦上海軍陸戰隊列兵勞倫斯·P·科格蘭突發闌尾炎,兩艦調整航向前往蘇里南河口。將患病士兵轉移至帕拉馬里博的醫院後,瓦爾克號繼續駛往里約熱內盧,途中並在帕拉加油。19日,兩艦抵達里約熱內盧,隨後,瓦爾克號與溫萊特號上的海軍陸戰隊員分別前往威奇塔號與昆西號巡洋艦,加強美國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3]
此後,兩艦繼續其在南美洲的外交使命,先後造訪了巴西的南里奧格蘭德州、桑托斯和薩爾瓦多以及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等地,最終於8月15日與昆西號和威奇塔號會合。在接收兩艘巡洋艦的郵件、包裹和歸國人員後,瓦爾克號與溫萊特號踏上歸途,並最終於9月4日上午抵達波士頓海軍造船廠。此後的兩個月內,瓦爾克號在波士頓接受檢修與改造,直到11月加入第4驅逐艦分隊第2中隊才再次開始執行任務。11月中旬,她接受委派,為馬里蘭州所羅門島的海軍軍械實驗室提供消磁測試的實驗平台。測試結束後,她返回諾福克,並於12月2日再次啟航,前往關塔那摩灣。[3]
1940年春,隨着歐洲戰事的逐漸升級以及納粹德國對周邊國家軍事行動的成功,法國的資源與原有戰鬥力量,特別是海軍艦隊正成為盟軍所要面對的一大威脅,在這樣的背景下,包括瓦爾克號在內的部分美軍戰艦隨即參與到一系列相關行動之中。12月6日在聖胡安加油後,瓦爾克號於次日下午隨奧拜恩號驅逐艦出海,進行「加勒比巡航」。兩艦在馬提尼克的法蘭西堡與莫菲特號和辛姆斯號兩艘驅逐艦會合,隨後它們在附近海域巡航,嚴密監視港口的出海航道,並密切關注維希法國軍艦巴夫勒爾號(Barfleur)、凱爾希號(Quercy)和貝亞恩號的動向。[3]
12月15日,瓦爾克號離開任務海域,前往英屬西印度群島的卡斯特里,並在那裡成為第17驅逐艦分隊指揮官萊曼·K·斯文森的旗艦。19日,瓦爾克號回到關塔那摩灣,並在那裡迎來了新年,期間,她與大草原號驅逐母艦對接,並獲得了適當的保養。在接下來的幾周里,瓦爾克號在海地的關塔那摩灣-戈納伊夫海域開展實戰演練和魚雷演習,並參加了這段時期該地區的所有美軍訓練。隨後,她前往法哈多,並在那裡執行任務直至3月中旬。[3]
瓦爾克號於1941年3月20日返回南卡羅來納州的查爾斯頓,並在那裡進行了為期一個多月的維修和改造。隨後,她啟程前往諾福克,並於5月10日至13日期間短暫停留。14日,她抵達紐波特,並將其作為自己的長期行動基地。此後直到1941年6月,瓦爾克號一直在諾福克和紐波特之間的大西洋海岸線附近巡邏。隨着大西洋艦隊中立巡邏範圍的擴大,前往歐洲戰區的驅逐艦數量也逐漸增加。7月27日,瓦爾克號離開紐波特並護送船隊前往冰島。8月6日,船隊抵達雷克雅維克並在完成貨物交接後當天返航,她繼續承擔安全保障任務。船隊安全返回後,瓦爾克號繼續在紐波特和波士頓地區執行區域任務,直到9月中旬再次跟隨船隊前往冰島,並於9月14日抵達華爾峽灣。她在冰島海域的工作持續到9月底,10月11日,她前往紐芬蘭的阿真舍海軍基地休整,隨後返回緬因州卡斯科灣。[3]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1年11月25日,波士頓海軍造船廠開始對瓦爾克號進行徹底檢修,相關工作於12月7日結束。完工當天,日本偷襲珍珠港,將美國推入太平洋戰爭,包括瓦爾克號在內的大量海軍艦艇被調往太平洋參與對日作戰。瓦爾克號當天即離開船塢,並於12月12日途經卡斯科灣到達諾福克,短暫休整後,12月16日,她再次啟航,駛往巴拿馬運河。瓦爾克號於30日抵達加利福尼亞州的聖地亞哥,並隨即加入新成立的第十七特遣艦隊。1942年1月6日,艦隊開赴南太平洋,瓦爾克號負責掩護約克城號航空母艦,並參與支援美國海軍陸戰隊薩摩亞駐軍的行動。艦隊於1月24日抵達圖圖伊拉進行短暫休整,隨後即向北駛往馬紹爾群島-吉爾伯特群島海域,展開珍珠港事件後美軍的第一次反攻。[3]
瓦爾克號在約克城號對賈盧伊特環礁、馬金群島、米利環礁等地的疑似日軍軍事設施展開空襲期間,負責提供反潛保護與飛機指引。儘管時任太平洋艦隊司令切斯特·威廉·尼米茲對這次行動高度讚揚,稱其「構思縝密、計劃周全、行動出色」,其實際作戰效果並不理想。2月7日,瓦爾克號回到夏威夷海域,進行為期20天的訓練,此後,她再次啟航前往圖瓦盧。在與第十七特遣艦隊會合後,瓦爾克號繼續保護約克城號,並隨她一起參加了3月初在新喀里多尼亞附近舉行的演習。此後,艦隊開赴新幾內亞,作為盟軍的一部阻擊日軍在該地區的進攻。此時,日軍轉戰新幾內亞-新不列顛南部戰線,進攻勢頭強勁,已先後攻占拉包爾、加斯馬塔、卡維恩等地,並在所羅門群島和路易西亞德群島建立前哨基地。2月結束時,日軍已開始準備新的戰役。為處置這一情況,美軍派遣威爾遜·布朗中將率領第十一與第十七特遣艦隊緊急開赴該區域,並將上述地區作為行動的目標。[3]
3月4日,約克城號對所羅門群島的圖拉吉島展開空襲,瓦爾克號繼續為她提供掩護。為保護喬馬德海道南口,瓦爾克號後跟隨澳洲皇家海軍澳大利亞號重巡洋艦、霍巴特號輕巡洋艦以及美軍法拉格特號和珀金斯號驅逐艦脫離艦隊。3月7日下午,一隊日軍九九式艦上轟炸機對這五艘戰艦發起轟炸,但被猛烈的防空炮火逼退,未取得任何戰果。遭遇初次空襲後約一個小時,日軍雙發重型轟炸機群對這隻艦隊展開了第二波襲擊。它們在艦隊正前方投下魚雷,但並沒有命中。在隨後脫離戰場的過程中,盟軍高射火力擊落了它們中的五架。稍後,十九架高空轟炸機抵達,它們完成了投彈,但沒有取得戰果。盟軍官兵試圖對它們發起反擊,但因射程不足而最終放棄。很快,又有一支飛機編隊出現在艦隊上空,但經過識別,最終確認為美軍轟炸機群。[3]
3月7日,盟軍情報部門獲悉,一支包括運輸船在內的日本水面艦隊,將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布納停留。第二天,日本軍隊在萊城和薩拉毛亞登陸,並在中午前占領了這些地區。三天後,約克城號和列克星敦號的艦載機隊飛越歐文斯坦利山脈,對日軍新建立的灘頭陣地發動空襲。4月,瓦爾克號一直跟隨約克城號作戰集群行動,直到她於19日被派遣護送拉姆齊號與薩姆納號布雷艦前往斐濟蘇瓦,並隨後轉戰湯加。22日,瓦爾克號抵達湯加塔布島,在接受卡斯卡斯基亞號加油,並裝載深水炸彈與鍋爐組件後,啟程返回第十七特遣艦隊。由於右舷減速器受損,瓦爾克號很快又離開艦隊前往澳大利亞維修,並於5月12日順利抵達布里斯班。29日,維修基本結束,在布里斯班河完成測試調整後,6月9日,瓦爾克號啟程返回新喀里多尼亞。[3]
6月13日,瓦爾克號抵達努美阿加油,隨後途經湯加塔布前往美屬薩摩亞的帕果帕果,並在那裡加入第12.1特混艦隊。26日,艦隊啟程前往社會群島的波拉波拉島,並在當地展開工作。第12.1特混艦隊於7月11日解散,瓦爾克號被重新分配至第6.7特混艦隊,並很快接到護送蓖麻號倉儲物資補給船回國的任務。兩艦最終於8月2日抵達加利福尼亞州的舊金山。[3]
8月7日,正當瓦爾克號在馬雷島海軍造船廠進行維修與改造時,美軍成功通過在所羅門群島的瓜達卡納爾島登陸,取得了局部戰場的優勢。此後數月,美日雙方為獲得該群島的實際控制權展開了激烈的戰鬥。這場戰役很快演變為一場後勤競賽,雙方都盡其所能摧毀對方的補給與增援,並投入更多的兵力與裝備。美國海軍與空軍計劃在所羅門島礁與瓜達卡納爾島之間的戰略要地新喬治亞海峽擊潰日軍,而瓦爾克號之後的很多行動都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25日,瓦爾克號完成整修,前往舊金山灣試航。同日,她接到命令趕赴加利福尼亞州聖佩德羅與即將啟航的坎卡基號油料補給艦會合,護送其途經努美阿、新喀里多尼亞等地,最終於9月9日抵達湯加塔布。隨後,她又護送包括坎卡基號在內的數艘補給船返回努美阿,為即將在所羅門展開的軍事行動做準備。[3]
瓜達爾卡納爾海戰
11月13日日落時分,在瓦爾克號及葛文號、班漢號、普雷斯頓號四艘驅逐艦的護衛下,華盛頓號和南達科他號戰列艦啟程開赴戰場搜尋日軍。六艘戰艦共同組成第六十四特遣艦隊,由威利斯·李中將統一指揮。午夜時分,艦隊抵達瓜達爾卡納爾島西南約50海里(93公里)處。此時,日軍已經發現美國艦隊,但將其中的一艘戰列艦誤判為巡洋艦。與此同時,根據各方情報,李中將已經獲知日軍在該海域存在三支艦隊,其中一支至少包含兩艘戰列艦,美軍開始機動前進,以規避可能的空中偵查。隨後,美軍艦隊以四艘驅逐艦為先驅,在瓦爾克號的引導下排成縱隊穿過平靜的海面,以偏北的航向逐漸接近瓜達爾卡納爾島西側海域,此時距島嶼約9英里(14公里)。[3]
美軍艦隊前進的同時,監聽到日軍的無線電通訊,於是各艦打開對海搜索雷達以尋找日軍艦艇。14日23時17分,李中將解除開火限制,並在隨後使用雷達捕捉到由川內號輕巡洋艦和幾艘驅逐艦組成的日軍前哨突擊艦群近藤編隊。[4]次日0時16分,華盛頓號發現三艘日軍艦艇繞過薩沃島向西駛去,與此同時,南達科他號也在相同位置捕獲到兩個目標。10分鐘後,華盛頓號使用16英寸(410公釐)主炮向近藤隊開火,緊接着,南達科他號也跟隨齊射。此時,從薩沃島方向迂迴的日軍艦隊也迅速向美軍先導靠近。[4]與此同時,瓦爾克號接敵並向日軍開火,其最初目標可能為長良號輕巡洋艦。在連續射擊數分鐘後,瓦爾克號改變目標,向其右舷約7,500碼(6,900米)處的驅逐艦(可能是綾波號或浦波號)開火,隨後不久,左舷方向突然出現日軍炮火。[3]
沉沒
開戰不久,日軍炮彈即兩次近距離飛越瓦爾克號,隨後,一枚九三式魚雷命中右舷第52裝甲區附近,造成船身嚴重損傷。很快,長良號、綾波號以及其他日軍戰艦的炮彈又相繼命中瓦爾克號無線電室、前桅、吊艇架、第53裝甲區等部位。此時,魚雷造成的損傷已經使得船艏幾近脫離,而其附近的20毫米高射機槍彈夾又突然起火,整體情況危急。瓦爾克號此時已經無力脫離戰場或影響戰局,艦長托馬斯·E·弗雷澤中校下令棄船。船艏的嚴重損傷導致瓦爾克號迅速下沉,直至完全沉沒時,船員僅僅有時間放下兩條救生艇。在此期間,位於船艉的船員檢查了深水炸彈安全閥,並確保其正常工作,不會引爆。正當華盛頓號與霧島號戰艦及其他小型戰艦纏鬥時,普雷斯頓號也在彈雨中沉沒,華盛頓號在經過兩艦時投下救生筏,幫助倖存者救援傷勢嚴重的同袍。[5]雖然船員們在逃生之前一再確認過深水炸彈已經處置妥當,很快戰艦殘骸即發生爆炸,導致眾多傷亡。隨着戰鬥繼續進行,傷者逐漸被轉移至救生筏上。[3]
瓦爾克號的倖存者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攀附於仍然漂浮的船艏,而另一部分則集中於兩條救生筏附近。天明之前,他們曾兩次被日軍艦艇發現,但這些船隻均關閉探照燈後離去,沒有前來騷擾。黎明時分,兩艘驅逐艦的倖存者被前來空襲日軍運輸艦的美軍戰機發現。很快,米德號驅逐艦前來營救。後統計,共有151名船員獲救,其中的6人在返回圖拉吉途中死去。而包括弗雷澤艦長在內的6名軍官和76名士兵則在戰鬥中犧牲。[3][6]
1943年1月13日,瓦爾克號從美國海軍除籍。[3]
榮譽
瓦爾克號驅逐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共獲得3枚戰鬥之星[3][7]:
戰役或行動 | 日期(包含各任務段) |
---|---|
太平洋突襲 | 1942年2月1日至3月10日 |
珊瑚海海戰 | 1942年5月2日至8日 |
第三次瓜達爾卡納爾島突襲 | 1942年11月12日至15日 |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The 1,570-ton Sims class. Destroyer History Foundation. [2023-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3) (英語).
- ^ 2.0 2.1 Friedman, Norman. US Destroyers: An Illustrated Design History Revised Edition.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4. ISBN 1-55750-442-3 (英語).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美國海軍軍艦辭典. DD-416. DANFS Online. [2022-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8) (美國英語).
- ^ 4.0 4.1 胡元斌. 瓜达尔卡纳尔岛海域争夺战. 海上鏖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著名海战. 台海出版社. 2014年1月: 181-182. ISBN 978-7-5168-0246-5 (中文(簡體)).
- ^ Lundgren, Robert. Question 39/43: Loss of HIJMS Kirishima. Warship International. 2008, XLV: 291–296.
- ^ Walke II (DD-416). public2.nhhcaws.local. [2022-03-08] (美國英語).[失效連結]
- ^ USS Walke (DD-416) Service Stars. Destroyer History Foundation. [2022-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2)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