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被占領的阿拉伯灣人民陣線

解放被占領的阿拉伯灣人民陣線(阿拉伯語:الجبهة الشعبية لتحرير الخليج العربي المحتل‎),簡稱阿灣人陣,後改名為解放阿曼和阿拉伯灣人民陣線الجبهة الشعبية لتحرير عُمان والخليج العربي‎),是一個馬克思主義阿拉伯民族主義革命組織。該組織積極參加反對阿拉伯半島的阿拉伯君主制的武裝鬥爭,致力於推翻阿拉伯半島的所有君主,[1]最終引發了針對阿曼蘇丹國佐法爾叛亂[2]

解放被占領的阿拉伯灣人民陣線
الجبهة الشعبية لتحرير الخليج العربي المحتل
活躍期1968年—1974年
活躍地區阿曼佐法爾省
意識形態阿拉伯民族主義
馬克思主義
戰役、戰爭佐法爾叛亂
組織阿拉伯民族主義運動英語Arab Nationalist Movement

阿灣人陣成立於1968年,是佐法爾解放陣線的繼承者。該組織所採用的綱領帶有明顯的共產主義色彩。該組織的目的是建立一個「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並將英國勢力驅逐出阿曼。阿灣人陣尋求制定憲法,廢除戒嚴令,恢復出版和言論自由以及確保少數民族權利。在經濟議題上,它計劃國有化石油公司,發展工業並進行土地改革。該陣線呼籲更多的社會正義,並申明支持所有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解放運動,巴勒斯坦的鬥爭也得到提及。阿灣人陣建立了男女均能上的學校(直到1970年,阿曼才解禁女子教育),反對部落制,社會關係趨於發展,婦女在武裝鬥爭中占有特殊地位。[3]

阿灣人陣與南也門政府有着緊密聯繫,並在南也門設立了辦事處。在南也門的支持下,阿灣人陣控制了佐法爾西部的大部分地區。1969年8月,阿灣人陣占領了拉赫尤特英語Rakhyut[4][5]

阿灣人陣的領導層承諾堅持走「鬥爭路線」,正如加薩尼[註 1]在1978年6月9日紀念革命13周年的講話中所說的那樣:

我們承諾與海灣和阿拉伯半島的阿曼人民並肩作戰,反對帝國主義和伊朗擴張的野心[7]

1974年,該組織分裂為解放阿曼人民陣線解放巴林人民陣線[8]

注釋

  1. ^ 穆罕默德·伊本·艾哈邁德·加薩尼是阿灣人陣的指揮官、新聞發言人。20世紀80年代阿曼蘇丹決定赦免阿灣人陣成員後,他回到馬斯喀特[6]

參考文獻

  1. ^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69–197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Volume E–9, Part 2, Documents on the Middle East Region, 1973–1976.
  2. ^ Kazem, Yousef. ثورة ظفار دراسة في المواقف العربية والدولية. مجلة دراسات في التاريخ والتراث والأثار. 2018. 
  3. ^ Calvin H. Allen, Jr, W. Lynn Rigsbee II, Oman under Qaboos, From Coup to Constitution 1970-1996, London, Frank Cass Publishers, 2000.
  4. ^ Popular Front for the Liberation of the Occupied Arabian Gulf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Malcolm C. Peck, entry in: Encyclopedia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Gale Group, Inc., retrieved from Answers.com.
  5. ^ John Peterson, Defending Arabi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986, Taylor & Francis, p 100.
  6. ^ Al-Nuumani, Shamisa. الخطاب الصحفي في حرب ظفار. Alfalq. [16 April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17). 
  7. ^ Thibault, Georg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Military Strategy.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1984: 837. 
  8. ^ Halliday, Fred. Revolution and Foreign Policy: The Case of South Yemen, 1967–1987. Cambridge Middle East library, 2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p.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