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五號系列火箭
長征五號系列運載火箭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研製的新一代五米直徑低溫液體捆綁式大型運載火箭系列。其到達近地軌道的最大理論載荷為32~33噸(海南文昌發射場出發),實際近地軌道運力為25噸(長五B)[1],而到達同步轉移軌道的最大有效載荷能力為14.5噸[2][3]。
用途 | 不可重複使用的大型運載火箭 |
---|---|
製造者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CASC) 天津航天長征火箭製造有限公司 |
製造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外型及質量參數 | |
高度 | CZ-5: 56.97 米 CZ-5B: 53.66 米 CZ-5/YZ-2: 56.97 米 CZ-5(加長整流罩): 約63.2 米 |
直徑 | 5 米 |
質量 | CZ-5: 851.8 噸 CZ-5B: 837.5 噸 |
節數 | CZ-5: 2.5 級 CZ-5B: 1.5 級 CZ-5/YZ-2: 3.5 級 |
酬載量 | |
至LEO有效載荷 | |
質量 | CZ-5B: 25 噸 |
至GTO有效載荷 | |
質量 | CZ-5: 14.5 噸 |
至TLI有效載荷 | |
質量 | CZ-5: 8.8~9.4 噸 |
至GEO有效載荷 | |
質量 | CZ-5/YZ-2: 5.1噸 |
至SSO有效載荷 | |
質量 | CZ-5B: 15 噸 (700千米) CZ-5B/YZ-2: 6.7 噸 (2000千米) |
至MTO有效載荷 | |
質量 | CZ-5: 15 噸 |
至TMI有效載荷 | |
質量 | CZ-5: 6~7 噸 |
相關火箭 | |
本系列 |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 |
相似型號 | |
發射歷史 | |
現況 | 服役中 |
發射場 | 文昌航天發射場一號發射工位 19°36′53″N 110°57′04″E / 19.614691°N 110.951004°E |
總發射次數 | 12 |
成功次數 | 11 |
失敗次數 | 1 |
首次發射 | CZ-5: 2016年11月3日 CZ-5B: 2020年5月5日 |
輔助火箭 | |
輔助火箭數 | 4 枚 |
高度 | 27.6米(91英尺) |
直徑 | 3.35米(11.0英尺) |
總重 | 156,600公斤(345,200磅) |
燃料重量 | 142,800公斤(314,800磅) |
引擎 | 2×YF-100發動機 |
單引擎推力 | 2×1199.19 千牛 (海平面) 2×1339.48 千牛 (真空) |
比衝量 | 2942 米/秒 (海平面) 3286.2 米/秒 (真空) |
推進時間 | 173秒 |
燃料 | 液氧/煤油 |
第一級 | |
高度 | 33.16米(108.8英尺) |
直徑 | 5米(16英尺) |
總重 | 186,900公斤(412,000磅) |
燃料重量 | 165,300公斤(364,400磅) |
引擎 | 2×YF-77發動機 |
單引擎推力 | 2×518 千牛 (海平面) 2×700 千牛 (真空) |
比衝量 | 3106 米/秒 (海平面) 4197 米/秒 (真空) |
推進時間 | 475秒(遙一、遙二)492秒(遙三及後續) |
燃料 | 液氧/液氫 |
第二級(可選) | |
高度 | 11.54米(37.9英尺) |
直徑 | 5米(16英尺) |
總重 | 36,000公斤(79,000磅) |
燃料重量 | 29,100公斤(64,200磅) |
引擎 | 2×YF-75D發動機 |
單引擎推力 | 2×88.36 千牛 |
比衝量 | 4340 米/秒 |
推進時間 | 700秒 |
燃料 | 液氧/液氫 |
上面級(可選) – 遠征二號 | |
直徑 | 3.8米(12英尺) |
引擎 | 2×YF-50D發動機 |
單引擎推力 | 2×6.5 千牛 |
比衝量 | 3150 米/秒 |
推進時間 | 1105秒 |
燃料 | 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 |
長征五號系列為中國第一個從總體到分系統均採用最新技術的大型液體運載火箭系列[4],是中國目前研製規模和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運輸系統工程,新技術比例達95%以上。目前是中國現役起飛質量最大、芯級直徑最粗、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5]。
歷史
長五問世
長征五號所使用的關鍵技術早於1986年在863計劃支持下開展前期論證和攻關,2001年2月,長征五號項目初現端倪。2001年5月國防科工委開展預先研究。2000年至2001年,1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YF-100及50噸級液氫液氧發動機YF-77先後開始立項研製。2002年,為了解決「老長征」火箭的一系列歷史遺留問題,首次提出新一代運載火箭「模塊化研製、積木式發展」的理念,並且據此確定「一個系列、兩種發動機、三個模塊」的發展思路以及「通用化、系列化、組合化」的設計思想。
2006年10月,在20年的可行性研究之後,中國政府批准了由國防科工委和財政部聯合立項的長征五號火箭工程[1][6],並預計2014年首飛[7]。不過公開消息則要到2007年中國東北展會期間才由開發商披露。[8] 長征五號由2008年11月成立的天津航天長征火箭製造有限公司生產,製造基地設於沿海城市天津濱海新區開發區西區夏青路199號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天津產業園[註 1]。2009年時,長征五號曾考慮開發載人型號[9]。2012年3月「兩會」期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透露長征五號研製進展順利[10],關鍵技術攻關總體上取得重大進展,已進入初樣研製攻堅階段,有望在當年12月轉入試樣研製階段[6],計劃於2014年首飛[11]。同年11月,長征五號已進入大型地面驗證最後階段[12],預計2014年年底左右實現「長征五號」首飛[13]。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長征五號合練箭在海南文昌發射場完成合練[14]。
2016年11月3日20時43分,歷十年磨一箭,長征五號於海南島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首次發射成功。[15]
遙二失利
2017年7月2日19時,長征五號遙二火箭從文昌1號工位起飛,起飛後174秒助推器燃盡並拋離,指揮大廳直播畫面顯示其將會墜入東沙群島與瓦拉格市之間的海域,整流罩於起飛後286秒拋離,至此飛行一切正常。
起飛後346秒,芯一級的一台YF-77發動機液氧泵發生損毀,這一幕被一台安裝於芯二級(上面級)三四助推方向的攝像機捕捉到,全箭姿態僅靠剩餘一台YF-77維持。由於引擎失效,芯一級直到起飛後572秒才與芯二級分離,而正常情況下應為475秒,因此使得軌道高度過低,到624秒時,網絡直播畫面左下角出現橙黃色的光亮,且隨着時間推移,亮度,範圍不斷加大,表示星箭組合體已經開始再入大氣層,最終於708秒時畫面卡死,顯示進入黑障而通訊中斷。[16]不久後,CCTV13報道了發射失敗的消息。[17]
故障歸零
由於芯一級墜入馬里亞納海溝,故障難以定位,官方表示「芯一級液氫液氧發動機一分機渦輪排氣裝置在複雜熱力環境下,局部結構發生異常」。[18]最終第一次「歸零」在次年4月才完成,其中進行了200餘項技術改進[19],以及13次長程試車,準備在2018年年底進行復飛。[20]
2018年11月30日,在火箭總裝即將完成之時,與遙三上安裝的同一批次的YF-77引擎在北京雲崗進行試車時再度發生故障,根據遙三成功後官方透露的情況,這一次參數與遙二引擎失效前的相似,沒有找出原因的情況下,歸零進入第二輪,這一次相關專家認為應當發動機的結構進行強化,確保發動機在火箭高溫、強振動等惡劣工況下的可靠性,引擎在很快通過了兩次試車,新的發射時間也被定於2019年年底。
2019年4月4日,當用於遙三火箭的YF77進行最後一次試車時一位設計團隊的員工發現引擎存在異常震動,引擎在拆解後發現液氧泵存在細微裂紋,相同的故障不久後也在同批次其他引擎的試車中發現,這一次故障也被長征五號火箭副總師王維彬評價為「擊中要害」,但問題的解決仍困難重重,設計團隊有多種各有利弊的設計方案,加強結構的改進幅度難以量化;繞過單一故障點也需要全系統的改動;最終團隊認為最現實的方案是對引擎進行「小改」最終通過結構設計優化的方式來提高發動機的可靠性以及性能。[21]
第三次歸零的引擎試車考核於同年7月31日展開,這一次引擎沒有再出現故障,試車獲得成功,遙三的發射準備工作隨即展開。[22]
遙三復飛 東方紅五號衛星平台首飛
2019年10月22日,由遠望21號、22號船組成的火箭運輸船隊從天津港啟航並於27日抵達文昌清瀾港。[23]隨後由公路運輸至文昌發射場,在完成了總裝,測試等準備工作後於12月21日上午8時離開垂直測試廠房,當日10時抵達發射區。同月27日,海南省公安廳對文昌市部分路段進行交通管制 ,發射前3小時開始對外來車輛逐步採取限制。[24]此次發射央視新聞在中國大陸幾家網絡直播平台上對此次發射進行了直播,無電視台直播,也有一些中國大陸網民將央視的直播畫面轉播至YouTube上。[25]此次發射搭載着東方紅五號平台實踐20號(亦為遙二所搭載的實踐18號補發),由於此首飛星搭載着包括電推進、10Gbps激光通信,可展開式熱輻射器等尖端技術,[26]保密性較強,網絡直播的發射場信號直至起飛前1分鐘才開始。
27日20時45分,火箭點火升空,174秒後助推器分離,195秒後拋整流罩,由於「歸零」後的YF-77為了提高工作的穩定性,導致推力少量下降,一二級分離由遙一的475秒延長到了495秒,T+774秒,二級一次關機,此時星箭組合體位於菲律賓海,關島以西的海域上空,2200秒後,星箭分離,實踐20號進入超同步轉移軌道。[27]次年1月6日,發射任務搭載的實踐20號完成定點,在軌驗證工作開始。[28]
此次發射也是2019年全世界最後一次發射任務。[29]
遙四 天問一號火星繞落巡任務
長征五號系列火箭的第一次應用性發射即為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此次任務也是中國大陸自東方紅一號發射以來的第一次行星際飛行任務,用於此次任務的YF-77引擎於2020年1月19日完成100秒校準試車[30],而探測器則於同年4月24日,被命名為天問一號。星箭組合體於7月17日轉運至文昌發射場101工位,在對箭體完成檢查之後開始低溫燃料加注[31]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攜中國第二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383秒後,星箭組合體離開大氣層,整流罩被拋離,一級關機時間與遙三相同,T+708秒,二級一次關機,滑行952秒後二級二次點火,開始火星轉移變軌,飛行2086秒後,二級二次關機,在調整姿態後進行器箭分離,此時天問一號高度已經達到470km,2530秒後太陽翼展開成功。[32][33],這是中國第一次完全自主實施的火星探測任務,也是第一次行星際飛行任務。
2021年2月10日,天問一號順利實施近火制動,成功進入環火軌道,成為中國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34]。北京時間5月15日7時18分,天問一號着陸器攜帶祝融號火星車成功着陸於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着陸區,中國成為第二個完全成功着陸火星的國家[35]。
遙五 嫦娥五號月球採樣返回任務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後,先後實施了助推器分離、整流罩分離、一二級分離以及器箭分離等四次分離。
「嫦娥五號」探測器由軌道器、返回器、着陸器、上升器四部分組成,後續在經歷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後,着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將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分離,軌道器攜帶返回器留軌運行,着陸器承載上升器於2020年12月1日完成了月球正面預選區域的軟着陸,按計劃開展了月面自動採樣等後續工作,並於12月17日攜帶收集到的月球樣品返回地球並在四子王旗着陸場成功着陸[36]。
空間站任務
不同於先前的天宮系列飛船,空間站組件更重,原先採用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的長征二號系列火箭無法滿足運力需求,長征五號系列火箭的狀態直接關係到空間站可否進行建設,2017年的長五遙二失利就使得原定於2018年開始的空間站建設任務被推遲接近3年之久[37]。
與新一代載人飛船實驗船任務相似,空間站的建設完全依賴專為近地軌道任務設計的新款長五,即「長征五號B型」,該型號相較於用於高軌任務的標準型長征五號,該版本的運載火箭去掉了第二級火箭,原級間段(包括引擎與液氧貯箱部分)、二級液氫貯箱所占用的空間均被整流罩內的有效載荷空間所取代。
該任務的第一個組件,即天和核心艙於2021年2月春節期間抵達文昌,相應的運載火箭也於同月22日抵達發射場,在進行相應的組裝、測試等必要的準備工作後於4月29日上午11時23分成功發射入軌[38][39]。空間站的首個乘組於2021年6月17日搭乘神舟十二號飛船升空並對接進入空間站[40][41]。天宮空間站的其餘組件也將於2022~2023年期間陸續利用長五B發射升空。
設計
由長征五號系列設計思路衍生的新一代運載火箭系列( :直徑)
|
系列總體方案
以長征五號系列火箭為代表的新一代運載火箭系列採用「模塊化研製、積木式發展」的理念,並且據此確定「一個系列、兩種發動機、三個模塊」的發展思路以及「通用化、系列化、組合化」的設計思想。「一個系列」為「新一代運載火箭系列(規劃階段統一稱為長征五號系列運載火箭)」;新研製「兩種發動機」為50公噸力(490千牛頓)級推力的YF-77液氫液氧液體推進劑發動機,120公噸力(1,200千牛頓)級推力的YF-100液氧煤油推進劑發動機;「三個模塊」為5米直徑模塊(安裝2台YF-77),3.35米直徑模塊(安裝2台YF-100),2.25米直徑模塊(安裝1台YF-100)。以上為一級和助推器配置,二級搭配的發動機為9公噸力(88千牛頓)級推力的YF-75D液氫液氧推進劑發動機,或以YF-100為基礎研製的YF-115液氧煤油推進劑發動機;可選擇5米直徑模塊(安裝2台YF-75D)、3.35米直徑模塊(安裝4台YF-115)或2.25米直徑模塊(安裝1台YF-115)[42]。
模塊化設計的好處是可以根據需要把不同模塊組裝成不同推力的火箭,以執行不同的任務。例如系列中現役運載能力最強的型號長征五號,一級和二級均為5米直徑模塊,另配有4個3.35米直徑模塊作為助推器。長征五號系列最終只選擇了運載能力最強的構型,以避免與其他型號火箭運力重疊。新一代運載火箭系列中其他中、低運力模塊組合方案後來被移出長征五號系列,單獨命名形成各自系列。其他系列所選用發動機類型或數量可能存在差異,模塊尺寸則相同。
長征五號具體設計
長征五號系列火箭現任總設計師是李東,首任總設計師(2001年1月-2006年1月)是徐盛華。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及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分別承擔芯級及助推器的研製任務。
長征五號整流罩直徑5.2公尺,長12.3米,長征五號B型長度更達20.5公尺,可搭載三種專門為其設計的火箭發動機,完全採用無毒無污染的液氫或煤油和液氧推進劑,分別為推力為120噸的YF-100液氧煤油高壓補燃循環發動機、推力為50噸的YF-77燃氣循環氫氧發動機和推力為9噸的YF-75D膨脹循環氫氧發動機。
其120噸級液氧發動機設計難度大,必須獨力開發上百項新技術或新材料,中國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製造初始四台樣機在高台測試時,兩台啟動爆炸,兩台燃油系統燒毀,[43]第五台樣機才成功,液態燃料槽在2012年6月30日靜力測試時也發現焊接口裂縫,薄壁大直徑燃料槽是國際高端機密技術,焊接工藝和結構設計全靠自力摸索,最終研製成功。
120噸級的YF-100液氧煤油發動機於2012年7月29日測試成功[44]。但此前研發遭遇一些困難,進度數次推遲[45][46][47][48]。長征五號火箭已於2015年3月23日完成芯一級動力系統第二次試車[49];2016年1月起,長征五號在文昌航天發射中心進行合練,共計140天。[50]長征五號歷時十年研製,於2016年11月3日完成首飛。
未來展望
長征五號系列火箭未來還可以搭配遠征系列上面級,以及固體上面級來執行GEO(地球同步軌道直送)、中高軌圓軌道等多種高軌道發射任務。
標準型長征五號除了可以用於GTO,地月、地火轉移任務外,還可以進行太陽同步軌道(SSO)任務,如果需要執行逃逸能量C3超過20 k㎡/s2的深空探測任務時,可以在二級火箭的基礎上加裝遠征一號上面級甚至是小固體上面級以滿足需求。
長征五號B型火箭可以與遠征系列上面級配合執行1000km圓軌道、SSO發射任務。
標準型火箭採用的12 m長整流罩還存在長度較小,使用空間不滿足大質量載荷的包絡使用需求的缺點,後續可以改用19m長整流罩,一次性發射兩顆基於東方紅四號平台(DFH-4)的衛星,或一顆東方紅五號(DFH-5)平台外加一個東方紅三號平台(DFH-3)的載荷來實現一箭多星。
該系列型號的發射場準備流程也有大量優化的潛力,如:優化發射場測試項目、產品運輸流程、採用異種推進劑並行加注來優化推進劑加注流程,芯一級YF-77發動機整機隨箭體運輸,以減少總裝工序。這些優化如果都能得到採用,發射任務的準備周期至少可以減少15天。[51]
意義
長征五號的問世,帶來的不僅僅是運力的提升,中國多個重大航天計劃能否正常開展都取決於長征五號系列火箭是否可用。
在長征五號開發的時期,中國下一階段的中國探月工程、行星探測工程和載人航天工程,都亟需運力超越當時服役的長征系列的運載火箭。例如,旨在實現月球表面着陸並返回地球這一目標的嫦娥五號重達8噸,除了長征五號,沒有其他在役中國火箭能將其送入地月轉移軌道。
嫦娥五號原定於2017年底發射[52],但由於2017年7月長征五號遙二的發射失敗,嫦娥五號任務被迫暫時擱置直至2019年底長征五號遙三發射成功,於2020年底最終完成發射並成功將月球樣品採集後返回地球[53]。
中國行星探測工程的首個任務,重達5噸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也同樣必須由長征五號發射並送入地火轉移軌道。在2019年底長征五號遙三復飛成功後,天問一號及時趕上了2020年7月的地火轉移窗口期並完成發射,為中國行星探測帶來了歷史性突破。
遠期的日球層頂、外行星、柯伊伯帶探測任務同樣需要長征五號火箭來將載荷送入軌道[54]
對於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的空間站建設階段來說,重達20噸的空間站艙段只能由長征五號B型運載火箭送入近地軌道。長征五號B於2020年5月5日完成首飛,並於2021年成功將天宮空間站的首個艙段天和核心艙送入軌道,隨後在2022年成功發射了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完成了中國首個長期空間站三艙組合體的建設[55][56][57]。
除此之外,旨在取代神舟系列的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太空望遠鏡以及未來的載人登月工程同樣需要更大噸位的火箭,長征五號的研製成功對此類型運載火箭的發展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
衍生構型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為二級半構型,芯級直徑5米,捆綁4個3.35米直徑斜頭錐助推器,是系列中性能最高的型號。全箭總長56.97米,起飛質量854.5噸,起飛推力約1062噸,主要承擔地球同步轉移軌道任務,運載能力14噸,較中國原有運載火箭提升2.5倍,其整流罩長度達12.3公尺[58]。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為此系列的近地軌道版本,取消第二級,為一級半構型,是中國首款一級直接入軌火箭,全箭總長53.7米,起飛重量837.5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25噸,主要承擔中國空間站艙段發射任務等近地軌道任務。長征五號乙運載火箭整流罩長度為20.5公尺[58]。該火箭一級燃盡後在不受控狀態下逐漸落回大氣層焚毀。[59]
殘骸處理
不同於老長征系列火箭(CZ-2、3、4),長征五號火箭從海南文昌發射場而非西昌、酒泉的內陸發射場起飛,發射階段,火箭全程位於太平洋上空,幾乎不會飛躍陸地,發射前只需對發射場周圍3.3km內的民眾進行疏散處理,而非像內陸發射場任務一樣要對各個殘骸落區範圍內的居民一併進行較大規模的疏散。
長征五號標準型採用兩級半構型,起飛後,用盡的四台助推器會落入南海海域,整流罩則會落入呂宋海峽(遙三及更早的任務),也會視射向進行必要的延後拋離以規避菲律賓(如:天問一號、嫦娥五號任務),芯一級在完成分離後也會落入太平洋的開放水域中,芯二級則會在將載荷送入預定軌道之後根據ISO27875與ISO20893標準進行「鈍化處理」(排空剩餘推進劑、排空增壓氣體、電池放電等)。
長征五號B殘骸批評
由於長征五號B型是採用一級半入軌,助推器與整流罩的處理方式與標準型長五無異,體積與質量較大的芯一級會隨同有效載荷入軌,分離後的芯級會在軌道衰減的作用下在約兩周的時間內再入地球大氣,少數未燃盡的器件最終會落回地面。部分媒體與學者擔心這會對地面人員及設施造成損壞[60][61]。
同樣,由於高層大氣的阻力作用以及太陽光照的影響,器件分離數日後,箭體會開始低速翻滾[62][63][60][查證請求],這一現象經常被一些媒體誤解讀為火箭發射失敗[64][查證請求]。 2020年5月中旬,長征五號B遙一火箭的芯一級在大西洋上空再入,科特迪瓦附近的居民聲稱有金屬物件掉落在地面,[65]這些物件被認為來自於長征五號B型火箭[66]。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長吉姆·布里登斯廷批評中國長征五號B型的處置方式有悖於NASA正尋求的太空活動行為規範《阿爾忒彌斯協定》中的一系列原則[67]。長征五號發射後,局長吉姆·布萊登斯汀在NASA委員會會議上,對火箭於西非沿海再入前不到一小時就飛越了美國的主要城市的不可控性質,提出了自己的擔憂和批評:「它飛過了人口中心,並重新進入了地球大氣層。這可能是非常危險的」[68][61]。
發射記錄
已發射
飛行次序 | 火箭型號 | 火箭序號 | 上面級 | 起飛時間(UTC+8) | 發射工位 | 有效載荷 | 衛星軌道 | 發射結果 | 備註 | |||
---|---|---|---|---|---|---|---|---|---|---|---|---|
1 | 五號 | 遙一 | 遠征二號 | 2016年11月3日 20時43分13秒998毫秒 |
文昌航天發射場 一號工位 |
實踐十七號衛星 | 地球靜止軌道 | 成功 | 發射過程中二級故障提前關機[69],但上面級透過延長燃燒時間成功把衛星送入預定軌道[70] | |||
2 | 五號 | 遙二 | 無 | 2017年7月2日 19時23分23秒425毫秒 |
文昌航天發射場 一號工位 |
實踐十八號衛星 | 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 失敗 | 一級引擎液氧泵損毀導致一台引擎停車,最終因推力不足入軌失敗,墜毀於關島以東,馬里亞納海溝附近的海域[71] | |||
3 | 五號 | 遙三 | 無 | 2019年12月27日 20時45分10秒526毫秒 |
文昌航天發射場 一號工位 |
實踐二十號衛星 | 超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 成功 | 遙三所搭載的實踐20號衛星為原遙二搭載的實踐18號補發[72][73][74] | |||
4 | 五乙 5B |
遙一 | 無 | 2020年5月5日 18時00分27秒092毫秒 |
文昌航天發射場 一號工位 |
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 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 |
近地軌道 | 成功 | 火箭發射成功[75],其攜帶載荷之中的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在5月6日返回過程中出現異常[76]
而另一載荷,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自主提升到大橢圓軌道,其返回艙於5月8日13時49分在東風着陸場安全着陸[77][78] | |||
5 | 五號 | 遙四 | 無 | 2020年7月23日 12時41分15秒167毫秒 |
文昌航天發射場 一號工位 |
天問一號 | 地火轉移軌道 | 成功 | 此系列火箭首次應用性發射[79][80] | |||
6 | 五號 | 遙五 | 無 | 2020年11月24日 04時30分21秒806毫秒 |
文昌航天發射場 一號工位 |
嫦娥五號 | 地月轉移軌道 | 成功 | 為避免整流罩落入菲律賓境內,相應的拋離動作被延後至303秒[81] | |||
7 | 五乙 | 遙二 | 無 | 2021年4月29日 11時23分15秒613毫秒 |
文昌航天發射場 一號工位 |
天和核心艙 | 近地軌道 | 成功 | 長征五號B火箭首次應用性發射 | |||
8 | 五乙 | 遙三 | 無 | 2022年7月24日 14時22分32秒057毫秒 |
文昌航天發射場 一號工位 |
問天實驗艙 | 近地軌道 | 成功 | 發射重量23.2噸,刷新中國航天發射載荷重量紀錄[82] | |||
9 | 五乙 | 遙四 | 無 | 2022年10月31日 15時37分23秒191毫秒 |
文昌航天發射場 一號工位 |
夢天實驗艙 | 近地軌道 | 成功 | ||||
10 | 五號 | 遙六 | 無 | 2023年12月15日 21時41分 |
文昌航天發射場 一號工位 |
遙感四十一號衛星 | 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 成功 | 長征五號基本型首次使用18.5米長整流罩,先前為12.267米長整流罩[83][84] | |||
11 | 五號 | 遙七 | 無 | 2024年2月23日 19時30分 |
文昌航天發射場 一號工位 |
通信技術試驗衛星十一號 | 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 成功 | [85] | |||
12 | 五號 | 遙八 | 無 | 2024年5月3日 17時27分29秒132毫秒 |
文昌航天發射場 一號工位 |
嫦娥六號 | 地月轉移軌道 | 成功 | [86] | |||
|
計劃中
此條目或章節包含計劃中或可能在未來進行的航天活動。 |
飛行次序 | 火箭型號 | 火箭序號 | 上面級 | 預計起飛時間(UTC+8) | 發射工位 | 有效載荷 | 衛星軌道 |
---|---|---|---|---|---|---|---|
五乙 | 遙五 | 遠征二號(遙二) | 2024年 | 文昌航天發射場一號工位 | 未知 | 近地軌道 | |
五號 | 2024年 | 文昌航天發射場一號工位 | 星際快車IHP-1 | 日心軌道 | |||
五號 | 2026年 | 文昌航天發射場一號工位 | 嫦娥七號 | 地月轉移軌道 | |||
五號 | 2026年 | 文昌航天發射場一號工位 | 風雲五號 | 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 |||
五乙 | 遙六 | 2026年 | 文昌航天發射場一號工位 | 巡天太空望遠鏡 | 近地軌道 | ||
五號 | 2026年 | 文昌航天發射場一號工位 | 星際快車IHP-2 | 日心軌道 | |||
五號 | 2028年 | 文昌航天發射場一號工位 | 天問三號 | 地火轉移軌道 | |||
五號 | 2029年 | 文昌航天發射場一號工位 | 嫦娥八號 | 地月轉移軌道 | |||
五號 | 2029年 | 文昌航天發射場一號工位 | 天問四號 | 日心軌道 |
數據統計
- 失利
- 部分失利
- 成功
- 計劃
火箭規格
版本[55] | CZ-5-504 現役CZ-5/CZ-5B |
CZ-5-200 | CZ-5-320 | CZ-5-522 | CZ-5-540 |
---|---|---|---|---|---|
助推器 | 4xCZ-5-300, YF-100 | -- | 2xCZ-5-200, YF-100 | 2xCZ-5-200 2xCZ-5-300, YF-100 | 4xCZ-5-200, YF-100 |
第一級 | CZ-5-500, 2xYF-77 | CZ-5-200, YF-100 | CZ-5-300, YF-100 | CZ-5-500, 2xYF-77 | CZ-5-500, 2xYF-77 |
第二級(不用於近地軌道) | CZ-5-HO, 2xYF-75D | CZ-YF-73, YF-73 | CZ-5-KO, | CZ-5-HO, 2xYF-75D | CZ-5-HO, 2xYF-75D |
第三級 (不用於近地軌道) | -- | -- | CZ-5-HO, YF-75D | -- | -- |
推力 (海平面)[55] | 10.63 MN(百萬牛頓)[87] | 1.34 MN | 7.2 MN | 8.24 MN | 5.84 MN |
發射重量[55] | 851.8t[88] | 82 t | 420 t | 630 t | 470 t |
最大高度 | 56.97 m [87] | 33 m | 55 m | 58 m | 53 m |
載荷(近地軌道)[55] | 25 t [87] | 1.5 t | 10 t | 20 t | 10 t |
載荷(地球同步轉移軌道)[55] | 14 t [87] | -- | 6 t | 11 t | 6 t |
全球現役大型運載火箭性能比較
現役大型運載火箭參數對比(截至2022年7月) | |||||||||||
---|---|---|---|---|---|---|---|---|---|---|---|
國家 | 型號 | 運載能力(噸) | 起飛重量(噸) | 發射價格(萬美元) | 運載係數(%) | 成本/載荷(萬美元/噸) | 首飛年份 | 發射成功率 | 發射總數 | ||
近地軌道 | 同步轉移軌道 | 近地軌道 | 同步轉移軌道 | ||||||||
美國 | 太空發射系統 | 95[89] | ? | 2497 | 200000[90] | 3.8 | ? | 2105 | 2022 | 100% | 1 |
美國 | 獵鷹重型運載火箭 | 63.8[91] | 26.7[91] | 1420[91] | 9700 | 4.49 | 1.88 | 152 | 2018 | 100% | 6 |
中國 |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 | 32[92] | 14.5[93] | 851.8[92] | 16000 | 3.62 | 1.67 | 500 | 2016 | 87.5% | 8 |
中國 |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 | 25[92] | N/A | 837.5[92] | ? | 2.98 | N/A | ? | 2020 | 100% | 4 |
俄羅斯 | 安加拉A5運載火箭 | 24.5[94] | 5.4/7.5[94] | 790 | 10000[95][96] | 3.10 | 0.68/0.95 | 408 | 2014 | 80% | 5 |
俄羅斯 | 質子M型運載火箭 | 23[97] | 6.92[97] | 705 | 6500[98] | 3.26 | 0.98 | 283 | 2001 | 90.43% | 115 |
參見
注釋
參考文獻
來源
引用
- ^ 1.0 1.1 Long March 5 Will Have World's Second Largest Carrying Capacity. Space Daily. 2009-03-04 [2012-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3).
- ^ Space.com staff. China Tests Powerful Rocket Engine for New Booster. Space.com. 30 July 2012 [2015-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06).
The more capable Long March 5 rocket is expected to help the country achieve its goal of constructing a space station in orbit by the year 2020, as well as play a key role in China's future space exploration aims beyond low-Earth orbit. The rocket's maiden launch is expected to occur in 2014.
- ^ 梁小虹委员:长征5号火箭实现首次全体数字化设计. 中國政府網. 2009-03-03 [2019-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7).
- ^ 长征五号火箭. AirForceWorld.com. 2016-06-12 [2016-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3).
- ^ 張靜. 飞了!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发射!. 大河報網. [2020-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7).
- ^ 6.0 6.1 长征五号火箭望2014年首飞 中国空间运载力提高. 新華網. 2012-03-03 [2023-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07).
- ^ 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2014年首飞(图). 搜狐新聞. 2008-03-03 [2023-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07).
- ^ 长五运载火箭计划11月上旬发射 将承担空间站等重大发射任务-搜狐. mt.sohu.com. [2016-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3).
- ^ 新一代大载荷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将于2014年首发. 中國載人航天官方網站. 2009-02-04 [2023-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08).
- ^ "长征5号"火箭按计划将于2014年首飞承担运载任务.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 2012-03-05 [2023-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07).
- ^ 长征5号2014年首飞 全部使用环保燃料. 中國航天報. 2012-03-04 [2023-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07).
- ^ “长征五号”火箭预计2014年实现首飞. 中國科學院. 2012-11-15 [2023-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07).
- ^ 马兴瑞:“长征五号”预计于2014年年底左右首飞. 人民網. 2012-11-10 [2023-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07).
- ^ 长五火箭合练任务顺利收官. 搜狐. 觀察者網. 2016-02-17 [2023-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08).
- ^ 长五首飞成功!中国“奔月”“探火”靠它了-新华网. news.xinhuanet.com. [2016-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5).
- ^ 长征五号遥二箭发射实践十八号卫星失利央视现场直播三小时完整版. bilibili.com. [2020-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7).
- ^ 长征五号遥二箭发射实践十八号卫星失利央视首次新闻播报. CCTV. [2020-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7).
- ^ 胖五”再战太空 与失败有关的900多个日夜,我们马不停蹄,只为一个答案. CCTV. [2020-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7).
- ^ 房家梁. 两年多归零验证 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完成200余项技术改进. 中國新聞網. 2019-12-27 [2019-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1).
- ^ 长五”失利原因查明 “复飞”托举“东五”平台. 中新網. [2020-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7).
- ^ 中國航天報. 长五,这两年你经历了什么?. 澎湃新聞. 2019-12-27 [2019-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1).
- ^ 深度披露:“长五”走出至暗时刻的背后. 參考消息. [2020-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7).
- ^ 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运抵海南文昌 将择机发射. 新華社. [2020-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7).
- ^ 海南省公安厅交通警察总队关于“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飞行任务期间实施道路交通管制的通告. 海南省公安廳. [2020-07-17].[失效連結]
- ^ 直播回放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发射成功 Replay LongMarch-5 Y3 Mission. 三年一直播. [2020-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7).
- ^ 一身真功夫 亮点真不少 盘点实践二十号卫星上的“黑科技”. 新華社. [2020-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7).
- ^ 长征五号 • 实践二十号 • 长征五号恢复发射(一发定全局,国之重器,强国标志,保成功是集团公司和院的政治任务) • 发射成功. 航天愛好者網. [2020-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7).
- ^ 实践20号卫星成功定点. 人民日報. [2020-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7).
- ^ 航天发射记录 2019年12月世界航天发射记录 轻芯空间. 輕芯空間QCS. [2020-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7).
- ^ Long March-5 Y4 rocket engine tested. SciNews. [2020-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7).
- ^ 天问一号 抵达发射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将启动. 澎湃新聞. [2020-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7).
- ^ 天问一号发射纪实. 我們的太空. [2020-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1).
- ^ 回放 中国首次独立火星探测任务 长征五号 天问一号. 三年一直播. [2020-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7).
- ^ 胡喆、蔣芳. 权威快报丨天问一号进入火星轨道. 新華網. 2021-02-10 [2021-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0).
- ^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 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致电祝贺 韩正在北京观看着陆情况. 新華網. 2020-05-15 [2021-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1).
- ^ 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成功 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2020-1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7).
- ^ 邱晨輝. 我国8年后或拥有世界唯一空间站:计划2018年前后发射核心舱. 中國青年報. 2016-10-11 [2016-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 (中文).
- ^ 李佳琦. 我这个春节,将发射空间站核心舱的长五B火箭向文昌挺进!. 裝備科技. 2021-02-20 [2021-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 (中文).
- ^ 潘惠文、蔣成柳. 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运抵文昌航天发射场. 人民網. 2021-02-23 [2021-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 (中文).
- ^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 新華社. 2021-06-17 [2021-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4).
- ^ 权威快报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新華網. [2021-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4).
- ^ 李東; 李平岐; 王珏; 黃兵; 劉秉. “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总体方案与关键技术. 深空探測學報(中英文). 2021-08-31, 8 (4): 335–343 [2023-09-27]. ISSN 2096-9287. doi:10.15982/j.issn.2096-9287.2021.20210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27) (中文).
- ^ 《焦点访谈》 20160423 长征五号十年磨一“箭”. [2016-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1).
- ^ 陳鋼. 我国新一代大推力火箭发动机“极限工况热试车”成功. 新華網. 2012-07-29 [2014-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1) (中文).
- ^ 新一代运载火箭计划2016年首飞. 新聞聯播. 中國中央電視台. 2014-12-08 (中文).
- ^ 萬淑艷. 长征五号火箭拟于2015年上半年首飞 搭载试验卫星. 中國新聞網. 2014-03-05 [2014-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1) (中文).
- ^ Bradley Perrett. China's Long March 5 Will Not Launch Until 2015: Another delay besets the heavy launcher on which China's space program is betting. Aviation Week & Space Technology. 2013-05-25 [2014-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18) (英語).
In 2007, the Long March 5 was due to make its first flight in 2013. A year ago, the target had slipped to 2014. China Daily now says the first flight will "probably" occur in 2015.
- ^ 陳煒偉、許祖華. “长征5号”火箭2014年首飞 将为中国空间站建设提供运力保障. 新華網. 2012-03-05 [2014-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7) (中文).
- ^ 人民網-科技頻道. 长征五号火箭圆满完成芯一级动力系统第二次试车. 人民網-科技頻道. 2015-03-23 [2015-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4) (中文).
- ^ “长征五号”、“长征七号”首飞时间基本确定. [2016-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1).
- ^ 李平岐 ,李東 ,楊虎軍 ,黃兵 ,黃輝. 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研制应用分析及未来展望. [2021-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9) (中文(簡體)).
- ^ 賀迎春. “嫦娥五号”拟于2017年底由长征五号发射. 人民網. 2016-11-03 [2021-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30).
- ^ 从无到有!探秘嫦娥五号背后的故事→. 央視網. 2020-12-21 [2021-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3).
- ^ Jones, Andrew. China to launch a pair of spacecraft towards the edge of the solar system. SpaceNews (SpaceNews). 16 April 2021 [29 April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9) (英語).
- ^ 55.0 55.1 55.2 55.3 55.4 55.5 CZ-NGLV. [2015-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3).
- ^ 中國航天發射預報. 航天愛好者網. [2018-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5) (中文(簡體)).
- ^ 天宫二号”总设计师:不再有天宫三号 五年后直接建成空间站. 新京報-戴玉璽. 2017-11-22 [2018-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1) (中文(簡體)).
- ^ 58.0 58.1 Lsquirrel. 长征五号首发,中国跻身航天强国. 果殼網. 2016-11-03 [2017-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4).
- ^ 存档副本. [2020-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7).
- ^ 60.0 60.1 Huge rocket looks set for uncontrolled reentry following Chinese space station launch. Spacenews. [2021-04-30] (英語).
- ^ 61.0 61.1 Bridenstine Scolds China Over Long March Reentry Debris. [2021-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8) (美國英語).
- ^ EU SST confirms re-entry of space object CZ-5B R/B. European Space Surveillance and Tracking. [2021-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1) (英語).
- ^ 存档副本. Twitter 藤井大地 @dfuji1. [2021-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7) (日語).
- ^ 中國長征火箭失控將墜毀!李正皓:難度高+晶片有瑕疵. 三立新聞. [2021-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6) (中文(繁體)).
- ^ Debris from China's rocket may have hit African villages. [2021-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4).
- ^ 楊幼蘭. 陸長征5B火箭殘骸墜落 非洲民眾圍觀. 國際 - 中時新聞網. [2021-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7) (中文(臺灣)).
- ^ Bridenstine criticizes China for uncontrolled rocket reentry. SpaceNews. 2020-05-16 [2021-05-06] (美國英語).
- ^ Todd, David. Rocket stage debris from Chinese Long March 5B rocket launch lands on Ivory Coast. Seradata. 2020-05-13 [2021-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6) (美國英語).
- ^ 长征5号失利令中国航天时间线推迟2年 6大任务被耽误. [2020-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5).
- ^ 白國龍、任珂. 中国成功发射实践十七号卫星. 新華社. 2016-11-03 [2016-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04) (中文).
- ^ 新華社快訊. 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失利. 新華社. 2017-07-02 [2017-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6) (中文).
- ^ 趙竹青. “胖五”王者归来!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发射成功. 人民網. 2019-12-27 [2019-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7) (中文).
- ^ 澎湃新聞. 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及实践18号卫星发射. 澎湃新聞. 2017-07-02 [2020-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7) (中文).
- ^ 澎湃新聞. 实践20号卫星之最:中国最先进卫星 世界最重通信卫星. 新浪軍事. 2019-12-27 [2020-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7) (中文).
- ^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开启. 新華網. 2020-05-05 [2020-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8) (中文).
- ^ 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返回出现异常. 新華網. 2020-05-07 [2020-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7) (中文).
- ^ 趙延靈.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已完成五次变轨 各项在轨试验正在有序展开. news.cctv.com. [2022-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5).
- ^ 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新華網. 2020-05-08 [2020-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3) (中文(中國大陸)).
- ^ 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垂直转运至发射区 计划择机实施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2020-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7).
- ^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 新華社. [2020-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4).
- ^ 直播回放 嫦娥五号任务发射阶段 Live Chang‘e-5 Lunar Mission Launch. 三年一直播. [2020-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7).
- ^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长征五号B火箭打赢空间站建造关键之战!问天实验舱成功“问天”!. 微信公眾號. 2022-07-24 [2022-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7).
- ^ 馬帥莎. “加长版”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发射遥感四十一号卫星.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 2023-12-16 [2023-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9).
- ^ 李國利; 黃國暢. 我国成功发射遥感四十一号卫星. 新華社. 2023-12-15 [2023-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5).
- ^ 李國利; 黃國暢. 龙年首发!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一号. 新華網. 2024-02-23 [2024-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14).
- ^ 嫦娥六号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开启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之旅. 國家航天局. [2024-05-03].
- ^ 87.0 87.1 87.2 87.3 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长征七号首飞时间已经确定. [2016-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8).
- ^ 中國國家航天局(CNSA). 长征五号(CZ-5). 中國國家航天局(CNSA). 2017-08-02 [2017-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7).
- ^ Harbaugh, Jennifer. The Great Escape: SLS Provides Power for Missions to the Moon. NASA. 2018-07-09 [2018-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1).
- ^ Vought, Russell T. Letter to the Chair and Vice Chair of the Senate Appropriations Committee with respect to 10 of the FY 2020 annual appropriations bills (PDF). whitehouse.gov: 7. [13 November 201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13 November 2019).
estimated cost of over US$2 billion per launch for the SLS once development is complete
- ^ 91.0 91.1 91.2 Falcon Heavy. SpaceX. [2023-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30).
- ^ 92.0 92.1 92.2 92.3 长征五号(CZ-5). CNSA.
- ^ Mu, Xuequan. China's largest carrier rocket Long March-5 makes new flight. Xinhuanet.
- ^ 94.0 94.1 khrunichev.ru.. Khrunichev State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Space Center.
- ^ Angara-5 to replace Proton.
- ^ Ralph, Eric. Russia quietly shelves development of sole SpaceX Falcon 9-competitive rocket.
- ^ 97.0 97.1 Proton Launch System Mission Planner's Guide (PDF). International Launch Services. July 2009: Section 2. LV Performance.
- ^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 Surplus Missile Motors (PDF). August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