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士龍(1880—1946)廣東花縣人,清朝中華民國軍事人物。

廣東軍政府參都督黃士龍

生平

黃士龍年輕時於江南水師學堂、廣東武備學堂就學。畢業後進入廣東新軍服役。

清朝末年,黃士龍任廣東新軍混成協第一標標統,後轉任第二標標統,光緒三十四年(1908)轉任廣東陸軍小學堂總辦,後來廣東籍將領回憶其風格,提到黃士龍任總辦時對於學校風紀相當重視。宣統二年(1910)轉任廣東新軍第六鎮參軍

宣統二年(1910年),中國同盟會南方支部決定庚戌年正月十五(1910年2月24日)發動廣州新軍舉行反清起義,但起義前夕,新軍第二標士兵於己酉年除夕(1910年2月9日)鬧事,兩廣總督袁樹勛十分重視,於當夜關閉城門,至初二仍未開。初二上午,新軍第一標標統劉雨沛命令第一標士兵取消年假,改開運動會,引發第一標士兵騷亂。廣州官員在督練公所開會,推舉時任陸軍小學堂總辦的黃士龍調停第一標士兵回到兵營並不再鬧事。但第一標士兵要求進城尋找未回營士兵,黃士龍乃率其到廣州東城門,守城旗兵奉關閉城門命令,未開城門,在衝突中,黃士龍及四名新軍士兵被打傷,其中一名士兵傷重身亡。此後革命黨人倪映典趙聲黃興胡漢民等商定,將起義日期提前到正月初六(1910年2月15日),但正月初三(1910年2月13日),起義被迫提前舉行,是為庚戌新軍起義,但起義失敗,倪映典被殺。[1]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宣統三年九月二十七日(1911年11月17日),廣東軍政府召集各團體和各界代表舉行會議,會議推舉胡漢民為廣東都督,陳炯明為副都督,黃士龍為參都督。參都督在省軍中屬於第三號人物,雖然位階高,但是並無主控權,同時新軍裡的革命黨員清楚到黃士龍仇視革命黨,因此在軍政府成立後快速的重編新軍,將廣東省新軍縮編保留忠於革命黨的一師,排除黃士龍在軍內之指揮權。黃士龍不滿革命黨主導的廣東軍政府排擠他的一干安排,與廣東省內的革命黨將軍們結仇,因此任職不久後即棄職離開廣東。[2]暫居香港中華民國成立後,黃士龍任南京臨時政府總統府參軍長。[3]

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同年7月18日廣東省議會支持陳炯明,宣布廣東獨立。黃士龍認為此時機是剃除革命黨在廣東軍權的最佳時機,在國民黨發兵叛變之前,黃士龍到北京拜見袁世凱向袁輸誠,並獲袁世凱提供十萬銀元的經費收買粵軍,黃士龍回到廣州後,因粵軍軍官多為黃士龍舊部或學生,故收買工作非常順利,包括粵軍第一師師長鐘鼎基、第二師師長蘇愼初、獨立旅旅長張我權、參謀長譚鎏欽等粵軍主要幹部,甚至到營長一級都獲得了黃士龍支付的收買金。在8月初,被收買的粵軍第二師師長蘇愼初首先起兵反對廣東省獨立,隨後駐燕塘的炮兵團與輜重營也加入反陳陣營,藉由收買的炮兵部隊發動炮擊,迫使陳炯明棄職潛逃。[4]

雖然黃士龍為支解廣東的國民黨反袁組織貢獻甚大,但是袁世凱最後決定接受其盟友梁士詒的意見,讓廣東軍政接班者由龍濟光接任。1913年8月14日,黃士龍被北京政府任命為廣東護軍使。[5]但是廣東的實質權力都被掌握在袁世凱的親信手上,加上原先粵軍在龍濟光率領的濟軍入廣東後旋即擊潰遣散,黃士龍並未因此獲得軍事資本。由於在廣東不受重視,黃士龍隨後辭職,至北京擔任交通部次長。袁世凱死後離任長居天津,民國三十五年(1946)逝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