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美國總統選舉
1980年美國總統選舉於1980年11月4日(星期二)舉行,是第49次美國總統選舉。這次選舉主要是現任民主黨總統吉米·卡特和共和黨候選人、前加利福尼亞州州長羅納德·里根之間的競爭。此外還有共和黨聯邦眾議員約翰·B·安德森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參選。最終卡特因伊朗人質危機加上國內經濟狀況惡化而兵敗如山倒,僅獲得了6個州和首都哥倫比亞特區共49張選舉人票,里根則贏得了另外44個州,共489張選舉人票,創下以在野候選人身份參選而獲得選舉人票數目的最高紀錄。
| |||||||||||||||||||||||||||||||||||||
共538張選舉人票 獲勝需270張選舉人票 | |||||||||||||||||||||||||||||||||||||
---|---|---|---|---|---|---|---|---|---|---|---|---|---|---|---|---|---|---|---|---|---|---|---|---|---|---|---|---|---|---|---|---|---|---|---|---|---|
投票率 | 52.6%[1] | ||||||||||||||||||||||||||||||||||||
| |||||||||||||||||||||||||||||||||||||
|
卡特擊敗泰德·肯尼迪獲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後,攻擊里根是一個危險的右翼激進主義者。而里根則反過來多次嘲笑對手,最終贏得決定性勝利。在同期的國會選舉中,共和黨也在28年來首次贏得聯邦參議院的控制權。這一次選舉也標誌着人稱「里根革命」的開始[2]。保守派作家和顧問克里格·謝利認為這次選舉「就像1800、1860和1932年(選舉)那樣成為美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事件,從根本上改變了未來,並且將保守主義提升到了新的一代[注 1][3]。」
背景
1970年代,美國經歷了一段低經濟增長、高通貨膨脹和高利率的痛苦時期,間歇性的能源危機更是雪上加霜[4]。1974年8月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宣布辭職和1979年12月蘇聯入侵阿富汗這樣的事件導致全國普通產生了一種倦怠感,並且認為無論在國內還是外交事務,美國都在不斷地走下坡路。而從1979年11月4日爆發一直持續到1981年1月20日才結束的伊朗人質危機更是激化了公眾認為國家已進入危機的認知[5]。
吉米·卡特因伊朗人質危機而倍受責難,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的支持者們焚燒美國國旗並高喊反美口號,帶被俘的美國人質帶到大街上遊行示眾,並焚毀卡特的肖像。卡特的反對者們視他為一個躲在家中無力解決日益惡化經濟問題的失職領導人,而他的支持者則認為這些問題的出現有着多年的積累,正直而用心良苦的總統不應受到這樣不公正的對待[2]。
提名
民主黨
民主黨候選人:
-
時任總統吉米卡特
-
泰德·肯尼迪
-
傑瑞·布朗
卡特在34個州的初選中贏得了24個州,擊敗來自馬薩諸塞州的聯邦參議員泰德·肯尼迪,8月在紐約舉行的1980年民主黨全國大會上,卡特在第一輪投票前就得到了60%代表的支持保證。儘管如此,肯尼迪仍然拒絕退出,決心在大會上決一勝負。
共和黨
共和黨候選人:
- 羅納德·里根:前加利福尼亞州州長
- 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前中央情報局局長,來自德克薩斯州的聯邦眾議員
- 約翰·B·安德森:來自伊利諾伊州的聯邦眾議員
- 小霍華德·亨利·貝克:來自田納西州的聯邦參議院少數黨領袖
- 菲爾·克朗:來自伊利諾伊州的聯邦眾議員
- 約翰·康納利:前德克薩斯州州長
- 鮑勃·多爾:來自堪薩斯州的聯邦參議員
- 本·費爾南德茲:來自加利福尼亞州的前駐巴拉圭大使
- 哈羅德·斯塔森:前明尼蘇達州州長
- 小洛威爾·P·威克:來自康涅狄格州的聯邦參議員
-
羅納德·里根
-
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
-
約翰·B·安德森
-
小霍華德·亨利·貝克
-
菲爾·克朗
-
約翰·康納利
-
哈羅德·斯塔森
-
鮑勃·多爾
-
小洛威爾·P·威克
前州長羅納德·里根曾在4年前差一點就擊敗當時擔任總統的傑拉爾德·福特獲得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因此這一回他再獲提名的呼聲甚高,在7月於底特律舉行的1980年共和黨全國大會上,他在第一輪就已經勝出,然後他選擇了自己贏得提名過程中的頭號勁敵,來自德克薩斯州的喬治·H·W·布什來作自己的競選搭檔。
其他候選人
約翰·安德森
在共和黨初選中不敵里根後,約翰·安德森以無黨派的獨立候選人身份參加普選,其參選形象是一個與里根的保守派不同的共和派溫和派,不過他之後的競選只是讓反對卡特的選民感到沮喪[6]。隨着選戰的發展,他的支持者也逐漸加入了卡特和里根的陣營。他的競選搭檔帕特里克·盧西是一位民主黨人,曾擔任威斯康星州州長,當時還由總統卡特指派擔任駐墨西哥大使。
艾德·克拉克
自由黨提名艾德·克拉克競選總統,大衛·H·科奇競選副總統。他們在50個州加上首都哥倫比亞特區一共贏得了92萬1128張普選票,占總票數的1.06%。從比例上,這至今仍是自由黨總統候選人所獲得過的最好成績。而從絕對數值上,這一數字也要直至2012年美國總統選舉中才被超過。他們的支持者占比例最高的是阿拉斯加州,普選票得票率達到11.66%,超過了獨立候選人約翰·安德森,幾乎達到了卡特所得票數的一半。大衛是科氏工業集團的老闆之一,他為這次自己掏了部分腰包。
其他
美國社會主義黨提名大衛·麥雷諾斯競選總統,並提名修女黛安·德魯芬布洛克競選副總統。前者由此成為史上第一位競選美國總統的同性戀候選人,而後者則成為第一位競選全國性公職的修女;
美國公民黨提名巴瑞·科蒙納競選總統,拉·唐納·哈里斯競選副總統;
美國共產黨提名格斯·霍爾競選總統,安吉拉·戴維斯競選副總統;
美國黨提名小佩西·L·格里弗斯競選總統,弗蘭克·L·瓦倫(Frank L. Varnum)競選副總統;
搖滾歌星喬·沃爾什作為一個寫入候選人模仿參加了本屆選舉,他承諾如果當選,將會把自己的歌曲「Life's Been Good」作為新的國歌,並且其競選綱領就是要「讓每個人都有免費汽油」。雖然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第二條規定當選總統者必須年滿35歲而沃爾什只有33歲,但他仍然希望可以提高公眾的競選意識。
普選
競選
根據聯邦選舉法,卡特和里根各獲得2940萬美元的競選經費,而安德森的競選經費上限額度為1850萬美元。卡特和里根各自在電視廣告上花了1500萬美元,安德森不到200萬美元。最終里根一共花掉了2920萬美元,卡特2940萬美元,安德森1760萬美元。這主要是因為安德森一直到選舉後才得到聯邦選舉委員會的財政支持。
1980年大選被部分人認為是一次重整選舉,因為其中的對抗氣氛是自1932年選舉以來最強烈的,里根的支持者稱讚他以積極樂觀的態度來參與競選[7],大衛·弗魯姆則表示卡特「悲觀而絕望」地進行攻擊性的競選最終也「導致他失去了選舉[8]。」卡特強調自己身為和事佬(和平製造者)的紀錄,並表示里根的當選將對公民權利和早在羅斯福新政時期就已經確立下來的社會福利方案構成威脅。里根同樣也強調了和平的重要性,但也表示做好自我防禦之準備同樣重要[7]。
在初選後立即進行的一份蓋洛普民意調查結果顯示里根處於領先位置,58%的選民對卡特總統的任期表現感到不滿[7]。一份針對選舉的分析指出「大部分選民無論是對卡特還是對里根都抱有負面態度[9]。」
三位主要候選人(里根、卡特和安德森)都信仰基督教,其中根據一份蓋洛普民意調查,卡特擁有大部分福音派基督徒的支持[7]。然後最終,傑瑞·法威爾的道德多數派遊說團體為里根贏得了三分之二的白人福音派基督徒的選票[10]。據卡特總統所說:「那個(指1980年)秋天,一個由傑瑞·法威爾領頭的團體在南部的電視台和廣播電台購買了一千萬美元的廣告時間,來宣稱我是一個南方的叛徒,並且不再是一個基督徒了[11]。」
1980年大選也是美國政治史上的一個關鍵的轉折點,它標誌着以城市郊區和廣大南部地區為代表的新興選舉力量的崛起。里根作為一位保守派的成功將引起各個黨派的重組,共和黨中的自由派和民主黨中的保守派要麼遠離政治,要麼更換黨派。經過1980至1990年代的這種發展,各個黨派間的思想也更加的兩極化[2]。巴里·戈德華特曾在1964年大選中提出警告政府已經太過強大,當時只有30%的選民同意這一看法,然而到了1980年,已經有大部分的美國人相信政府的權力實在太多了[12]。
競選承諾
里根承諾恢復國家的軍事實力,與此同時有60%接受民調的美國人認為當時的國防開支太少[13]。里根還承諾結束所謂「『相信我』政府」的時代,而且通過實施供給方經濟政策來恢復經濟健康發展。他還承諾將在三年內平衡預算(他表示這將成為「通貨膨脹的終點」),並在這三年內減少30%的稅率。在經濟方面的承諾後,里根說了一句名言:「當你的鄰居失業,這叫不景氣;當你失業,這叫大蕭條。當吉米·卡特失業,這叫復甦[注 2][7]。」他還批評了卡特和國會通過的針對國內成品油生產徵收暴利稅並承諾將會廢除的法案[14]。這一稅收並非針對利潤,而是根據價格控制所規定的價格與市場價格間的差距來徵收的[15]。
在有關女權方面的問題上各方的分歧較大,現任總統吉米·卡特是唯一一位支持平等權利修正案的候選人,但許多女權主義者對他的前景感到很沮喪。而經過一輪在共和黨女權主義者和反女權主義者之間艱難的對抗後,共和黨放棄了其對這一修正案已經持續40年之久的支持[16]。但是,里根卻宣布他有意獻身女權事業,並且如果當選,他將指定女性進入其內閣,並且提名第一位女性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17]。他還保證會與所有50個州的州長們一起對歧視女性的行為進行打擊,並且在聯邦法律中作出對平等權利修正案補償性的修改[7]。里根是在其接受提名的演講上被說服然後開始為女權進行代言的。
競選事件
辯論
外部影片連結 | |
---|---|
1980年10月28日,里根和卡特進行選舉辯論 |
1980年大選中的一個重要事件就是其中唯一的一次總統候選人辯論,這次辯論於10月28日舉行,距選舉日僅剩一周[18]。辯論前,民調顯示里根大約領先卡特兩到三個百分點[18],辯論後,里根的支持率大幅上升,可以說是很輕鬆地為共和黨贏得了最終的勝利。
女性選民聯盟曾於1976年對福特和卡特進行的一系列辯論提供贊助,並且在1979年春時宣布也有意贊助下一次總統候選人辯論。然而,卡特並不急於要參與任何辯論。初選期間,他多次拒絕與參議員泰德·肯尼迪辯論,因此他參加這次辯論也給人以矛盾的感覺。
女性選民聯盟宣布了一套與1976年類似的辯論日程表,其中三場總統候選人辯論,一場副總統候選人辯論。對此一開始沒有人提出異議,但在得知約翰·安德森也可以被邀請來與卡特和里根一起辯論後,卡特表示堅決拒絕安德森的參與,而里根則恰恰相反,拒絕在沒有安德森參與的情況下進行辯論。女性選民聯盟為了花費了幾個月的時間進行談判才終於達成了一致,辯論於1980年9月21日在巴爾的摩會議中心舉行。里根評價卡特的拒絕辯論之舉道:「即使這場辯論是在玫瑰園舉行,而觀眾都是行政部門的官員,問題也是由喬迪·鮑威爾來提,他也贏不了。[注 3][19]」女性選民聯盟向里根承諾辯論的講台上將會放有一張空置的椅子來代表沒有前來的總統,而卡特的競選團體對此非常不滿,並在最後時刻說服了聯盟將椅子移走。
辯論由比爾·莫耶斯主持,許多人認為安德森將可以輕而易舉地打發掉前州長,但根據許多媒體的描述卻只達成了一個平局。這位來自伊利諾伊州的聯邦眾議員曾在一些民調中獲得20%的支持率,但在辯論後只剩下剛剛超過10%,並在之後又下跌了5%。沒能在與里根的辯論中獲得優勢的安德森開始反過來批評卡特:「里根州長對過去四年中所發生的事情沒有責任,我也沒有,而應該在這裡接受這些指控的人今天又選擇了不出現。」對此里根補充道:「真可惜今天晚上這兒只有我們兩個人進行辯論,因為我們倆一致的地方比不一致的還多一些。[20]」
進入10月後,總體情況基本上保持不變。州長里根堅持辯論要有安德森的參與,而總統卡特則對此仍然堅持反對。隨着僵局的持續,第二輪辯論被取消了,同樣被取消的還有副總統候選人的辯論。
距選舉日還剩兩星期時間時,里根的競選團體決定這時候最好是可以滿足總統卡特的所有要求,而女性選民聯盟也同意最後的一場辯論不請安德森參加,辯論最終安排於10月28日在俄亥俄州第二大城市克里夫蘭舉行。
支持
1980年9月,前水門事件特別檢查官里昂·賈沃斯基接受了「民主黨人為(支持)雷根」之名譽主席的位置[13],而在5個月前,他曾嚴厲地批評里根是一個「極端主義者」,接受這一職位後他說,「我寧願有一個能幹的極端分子,也不想要一個無能的溫合派[13]。」
曾在1968年大選中挑戰林登·約翰遜總統並導致其最終放棄競選的明尼蘇達州聯邦參議員尤金·麥卡錫也對里根表示支持[21]。
選舉日3天前,美國步槍協會也對里根表示支持,這也是其史上首次表明支持一位總統候選人。里根曾獲得加利福尼亞州步槍和手槍協會的傑出公共服務獎。而卡特則曾任命熱衷於槍支管制的伊利諾伊州聯邦眾議員阿布納·J·米克瓦擔任聯邦法官,並且還曾支持過《阿拉斯加地政法案》(Alaska Lands Bill),禁止在40,000,000英畝(160,000平方公里)面積的地區打獵[22]。
結果
選舉於1980年11月4日舉行,羅納德·里根和喬治·H·W·布什在普選票中以近10個百分點的巨大優勢擊敗卡特。共和黨在里根的光環下也於25年來首次在參議院奪得控制權。選舉人票方面更是一個絕對壓倒性的結果,里根贏得了44個州共489張選舉人票,創下以在野候選人身份參選而獲得選舉人票數目的最高紀錄,而卡特則只贏得了6個州加上首都哥倫比亞特區的49張選舉人票。
國家廣播公司根據票站調查的結果於美國東部時間晚上20點15分(太平洋標準時間17點15分)就宣布里根勝出,而這時候西部幾個州的選舉還沒有結束(這也是歷史上首次有電視台根據票站調查結果預測選舉最終結果,當時這也令其它的電視台吃了一驚)。卡特總統於東部時間21:50分承認失敗[23][24],這也是繼赫伯特·胡佛在1932年美國總統選舉中以普選票18%的巨大差距不敵富蘭克林·D·羅斯福以來在任總統以最大的差距落敗,並且也是在任何一場只有兩位候選人獲得選舉人票的總統大選中現任總統以最大的得票差距落敗的。
約翰·安德森獲得了6.6%的普選票,但沒有贏得任何一個州的選舉人票。他的支持者主要來自新英格蘭地區那些認為里根過於保守的自由派共和黨人,他的最好成績是在馬薩諸塞州贏得了15%的普選票。與此相對照,由於里根的強勢發揮,安德森在南方表現最為糟糕,並且實際上他所獲得的民主黨選民選票和共和黨的一樣多。
美國自由黨候選人艾德·克拉克獲得了92萬1299張普選票,占普選票總數的1.06%。自由黨人成功地讓他進入了50個州和首都哥倫比亞特區的選舉。從比例上,這至今仍是自由黨總統候選人所獲得過的最好成績。而從絕對數值上,這一數字也要直至2012年美國總統選舉中才被超過。他們的支持者占比例最高的是阿拉斯加州,普選票得票率達到11.66%,超過了獨立候選人約翰·安德森,幾乎達到了卡特所得票數的一半。
數據
總統候選人 | 政黨 | 出身 | 普選票 | 選舉人票 |
競選夥伴 | |||
---|---|---|---|---|---|---|---|---|
數目 | 比例 | 副總統候選人 | 出身 | 選舉人票 | ||||
羅納德·威爾森·里根 | 共和黨 | 加利福尼亞州 | 43,903,230 | 50.75% | 489 | 喬治·赫爾伯特·沃克·布什 | 德克薩斯州 | 489 |
小詹姆斯·厄爾·卡特 | 民主黨 | 喬治亞州 | 35,480,115 | 41.01% | 49 | 沃爾特·弗雷德里克·蒙代爾 | 明尼蘇達州 | 49 |
約翰·B·安德森 | 無黨派 | 伊利諾伊州 | 5,719,850 | 6.61% | 0 | 帕特里克·約瑟夫·盧西 | 威斯康星州 | 0 |
艾德·克拉克 | 自由意志黨 | 加利福尼亞州 | 921,128 | 1.06% | 0 | 大衛·H·科奇 | 堪薩斯州 | 0 |
巴瑞·科蒙納 | 公民黨 | 密蘇里州 | 233,052 | 0.27% | 0 | 拉·唐納·哈里斯 | 俄克拉荷馬州 | 0 |
格斯·霍爾 | 共產黨 | 紐約州 | 44,933 | 0.05% | 0 | 安吉拉·戴維斯 | 加利福尼亞州 | 0 |
約翰·拉里克 | 美國獨立黨 | 路易斯安納州 | 40,906 | 0.05% | 0 | 艾倫·謝里(Eileen Shearer) | 加利福尼亞州 | 0 |
克里夫頓·德貝瑞 | 社會主義工人黨 | 加利福尼亞州 | 38,738 | 0.04% | 0 | 馬蒂爾德·辛默曼 | 紐約州 | 0 |
艾倫·麥科馬克 | 生命權黨 | 紐約州 | 32,320 | 0.04% | 0 | 卡羅爾·迪斯古(Carroll Driscoll) | 新澤西州 | 0 |
慕倫·史密斯 | 和平與自由黨 | 加利福尼亞州 | 18,116 | 0.02% | 0 | 伊麗莎白·賽凡特斯·巴倫 | 加利福尼亞州 | 0 |
其他 | 77,290 | 0.09% | — | 其他 | — | |||
總計 | 86,509,678 | 100% | 538 | 538 | ||||
獲勝需要 | 270 | 270 |
普選票數據來源: Leip, David. 1980 Presidential Election Results. Dave Leip's Atlas of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s (August 7, 2005).
選舉人票數據來源: Electoral College Box Scores 1789–1996.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National Archives. (August 7, 2005).
-
勝出候選人按縣統計的得票率
各州統計結果
由里根/布什勝出的州/地區 |
由卡特/蒙代爾勝出的州/地區 |
羅納德·里根 共和黨 |
吉米·卡特 民主黨 |
約翰·安德森 無黨派 |
艾德·克拉克 自由黨 |
差距 | 總計 | ||||||||||||
---|---|---|---|---|---|---|---|---|---|---|---|---|---|---|---|---|---|
州 | 選舉人票 | 人數 | 比例 | 選舉人票 | 人數 | 比例 | 選舉人票 | 人數 | 比例 | 選舉人票 | 人數 | 比例 | 選舉人票 | 人數 | 比例 | # | |
阿拉巴馬州 | 9 | 654,192 | 48.75 | 9 | 636,730 | 47.45 | - | 16,481 | 1.23 | - | 13,318 | 0.99 | - | 17,462 | 1.30 | 1,341,929 | AL |
阿拉斯加州 | 3 | 86,112 | 54.35 | 3 | 41,842 | 26.41 | - | 11,155 | 7.04 | - | 18,479 | 11.66 | - | 44,270 | 27.94 | 158,445 | AK |
亞歷桑那州 | 6 | 529,688 | 60.61 | 6 | 246,843 | 28.24 | - | 76,952 | 8.81 | - | 18,784 | 2.15 | - | 282,845 | 32.36 | 873,945 | AZ |
阿肯色州 | 6 | 403,164 | 48.13 | 6 | 398,041 | 47.52 | - | 22,468 | 2.68 | - | 8,970 | 1.07 | - | 5,123 | 0.61 | 837,582 | AR |
加利福尼亞州 | 45 | 4,524,858 | 52.69 | 45 | 3,083,661 | 35.91 | - | 739,833 | 8.62 | - | 148,434 | 1.73 | - | 1,441,197 | 16.78 | 8,587,063 | CA |
科羅拉多州 | 7 | 652,264 | 55.07 | 7 | 367,973 | 31.07 | - | 130,633 | 11.03 | - | 25,744 | 2.17 | - | 284,291 | 24.00 | 1,184,415 | CO |
康涅狄格州 | 8 | 677,210 | 48.16 | 8 | 541,732 | 38.52 | - | 171,807 | 12.22 | - | 8,570 | 0.61 | - | 135,478 | 9.63 | 1,406,285 | CT |
特拉華州 | 3 | 111,252 | 47.21 | 3 | 105,754 | 44.87 | - | 16,288 | 6.91 | - | 1,974 | 0.84 | - | 5,498 | 2.33 | 235,668 | DE |
哥倫比亞特區 | 3 | 23,313 | 13.41 | - | 130,231 | 74.89 | 3 | 16,131 | 9.28 | - | 1,104 | 0.63 | - | -106,918 | -61.49 | 173,889 | DC |
佛羅里達州 | 17 | 2,046,951 | 55.52 | 17 | 1,419,475 | 38.50 | - | 189,692 | 5.14 | - | 30,524 | 0.83 | - | 627,476 | 17.02 | 3,687,026 | FL |
喬治亞州 | 12 | 654,168 | 40.95 | - | 890,733 | 55.76 | 12 | 36,055 | 2.26 | - | 15,627 | 0.98 | - | -236,565 | -14.81 | 1,597,467 | GA |
夏威夷州 | 4 | 130,112 | 42.90 | - | 135,879 | 44.80 | 4 | 32,021 | 10.56 | - | 3,269 | 1.08 | - | -5,767 | -1.90 | 303,287 | HI |
愛達荷州 | 4 | 290,699 | 66.46 | 4 | 110,192 | 25.19 | - | 27,058 | 6.19 | - | 8,425 | 1.93 | - | 180,507 | 41.27 | 437,431 | ID |
伊利諾伊州 | 26 | 2,358,049 | 49.65 | 26 | 1,981,413 | 41.72 | - | 346,754 | 7.30 | - | 38,939 | 0.82 | - | 376,636 | 7.93 | 4,749,721 | IL |
印第安納州 | 13 | 1,255,656 | 56.01 | 13 | 844,197 | 37.65 | - | 111,639 | 4.98 | - | 19,627 | 0.88 | - | 411,459 | 18.35 | 2,242,033 | IN |
艾奧瓦州 | 8 | 676,026 | 51.31 | 8 | 508,672 | 38.60 | - | 115,633 | 8.78 | - | 13,123 | 1.00 | - | 167,354 | 12.70 | 1,317,661 | IA |
堪薩斯州 | 7 | 566,812 | 57.85 | 7 | 326,150 | 33.29 | - | 68,231 | 6.96 | - | 14,470 | 1.48 | - | 240,662 | 24.56 | 979,795 | KS |
肯塔基州 | 9 | 635,274 | 49.07 | 9 | 616,417 | 47.61 | - | 31,127 | 2.40 | - | 5,531 | 0.43 | - | 18,857 | 1.46 | 1,294,627 | KY |
路易斯安納州 | 10 | 792,853 | 51.20 | 10 | 708,453 | 45.75 | - | 26,345 | 1.70 | - | 8,240 | 0.53 | - | 84,400 | 5.45 | 1,548,591 | LA |
緬因州 | 4 | 238,522 | 45.61 | 4 | 220,974 | 42.25 | - | 53,327 | 10.20 | - | 5,119 | 0.98 | - | 17,548 | 3.36 | 523,011 | ME |
馬里蘭州 | 10 | 680,606 | 44.18 | - | 726,161 | 47.14 | 10 | 119,537 | 7.76 | - | 14,192 | 0.92 | - | -45,555 | -2.96 | 1,540,496 | MD |
馬薩諸塞州 | 14 | 1,057,631 | 41.90 | 14 | 1,053,802 | 41.75 | - | 382,539 | 15.15 | - | 22,038 | 0.87 | - | 3,829 | 0.15 | 2,524,298 | MA |
密歇根州 | 21 | 1,915,225 | 48.99 | 21 | 1,661,532 | 42.50 | - | 275,223 | 7.04 | - | 41,597 | 1.06 | - | 253,693 | 6.49 | 3,909,725 | MI |
明尼蘇達州 | 10 | 873,241 | 42.56 | - | 954,174 | 46.50 | 10 | 174,990 | 8.53 | - | 31,592 | 1.54 | - | -80,933 | -3.94 | 2,051,953 | MN |
密西西比州 | 7 | 441,089 | 49.42 | 7 | 429,281 | 48.09 | - | 12,036 | 1.35 | - | 5,465 | 0.61 | - | 11,808 | 1.32 | 892,620 | MS |
密蘇里州 | 12 | 1,074,181 | 51.16 | 12 | 931,182 | 44.35 | - | 77,920 | 3.71 | - | 14,422 | 0.69 | - | 142,999 | 6.81 | 2,099,824 | MO |
蒙大拿州 | 4 | 206,814 | 56.82 | 4 | 118,032 | 32.43 | - | 29,281 | 8.05 | - | 9,825 | 2.70 | - | 88,782 | 24.39 | 363,952 | MT |
內布拉斯加州 | 5 | 419,937 | 65.53 | 5 | 166,851 | 26.04 | - | 44,993 | 7.02 | - | 9,073 | 1.42 | - | 253,086 | 39.49 | 640,854 | NE |
內華達州 | 3 | 155,017 | 62.54 | 3 | 66,666 | 26.89 | - | 17,651 | 7.12 | - | 4,358 | 1.76 | - | 88,351 | 35.64 | 247,885 | NV |
新罕布什爾州 | 4 | 221,705 | 57.74 | 4 | 108,864 | 28.35 | - | 49,693 | 12.94 | - | 2,067 | 0.54 | - | 112,841 | 29.39 | 383,999 | NH |
新澤西州 | 17 | 1,546,557 | 51.97 | 17 | 1,147,364 | 38.56 | - | 234,632 | 7.88 | - | 20,652 | 0.69 | - | 399,193 | 13.42 | 2,975,684 | NJ |
新墨西哥州 | 4 | 250,779 | 54.97 | 4 | 167,826 | 36.78 | - | 29,459 | 6.46 | - | 4,365 | 0.96 | - | 82,953 | 18.18 | 456,237 | NM |
紐約州 | 41 | 2,893,831 | 46.66 | 41 | 2,728,372 | 43.99 | - | 467,801 | 7.54 | - | 52,648 | 0.85 | - | 165,459 | 2.67 | 6,201,959 | NY |
北卡羅萊納州 | 13 | 915,018 | 49.30 | 13 | 875,635 | 47.18 | - | 52,800 | 2.85 | - | 9,677 | 0.52 | - | 39,383 | 2.12 | 1,855,833 | NC |
北達科他州 | 3 | 193,695 | 64.23 | 3 | 79,189 | 26.26 | - | 23,640 | 7.84 | - | 3,743 | 1.24 | - | 114,506 | 37.97 | 301,545 | ND |
俄亥俄州 | 25 | 2,206,545 | 51.51 | 25 | 1,752,414 | 40.91 | - | 254,472 | 5.94 | - | 49,033 | 1.14 | - | 454,131 | 10.60 | 4,283,603 | OH |
俄克拉荷馬州 | 8 | 695,570 | 60.50 | 8 | 402,026 | 34.97 | - | 38,284 | 3.33 | - | 13,828 | 1.20 | - | 293,544 | 25.53 | 1,149,708 | OK |
俄勒岡州 | 6 | 571,044 | 48.33 | 6 | 456,890 | 38.67 | - | 112,389 | 9.51 | - | 25,838 | 2.19 | - | 114,154 | 9.66 | 1,181,516 | OR |
賓夕法尼亞州 | 27 | 2,261,872 | 49.59 | 27 | 1,937,540 | 42.48 | - | 292,921 | 6.42 | - | 33,263 | 0.73 | - | 324,332 | 7.11 | 4,561,501 | PA |
羅德島州 | 4 | 154,793 | 37.20 | - | 198,342 | 47.67 | 4 | 59,819 | 14.38 | - | 2,458 | 0.59 | - | -43,549 | -10.47 | 416,072 | RI |
南卡羅萊納州 | 8 | 441,207 | 49.57 | 8 | 427,560 | 48.04 | - | 14,150 | 1.59 | - | 4,975 | 0.56 | - | 13,647 | 1.53 | 890,083 | SC |
南達科他州 | 4 | 198,343 | 60.53 | 4 | 103,855 | 31.69 | - | 21,431 | 6.54 | - | 3,824 | 1.17 | - | 94,488 | 28.83 | 327,703 | SD |
田納西州 | 10 | 787,761 | 48.70 | 10 | 783,051 | 48.41 | - | 35,991 | 2.22 | - | 7,116 | 0.44 | - | 4,710 | 0.29 | 1,617,616 | TN |
德克薩斯州 | 26 | 2,510,705 | 55.28 | 26 | 1,881,147 | 41.42 | - | 111,613 | 2.46 | - | 37,643 | 0.83 | - | 629,558 | 13.86 | 4,541,637 | TX |
猶他州 | 4 | 439,687 | 72.77 | 4 | 124,266 | 20.57 | - | 30,284 | 5.01 | - | 7,226 | 1.20 | - | 315,421 | 52.20 | 604,222 | UT |
佛蒙特州 | 3 | 94,598 | 44.37 | 3 | 81,891 | 38.41 | - | 31,760 | 14.90 | - | 1,900 | 0.89 | - | 12,707 | 5.96 | 213,207 | VT |
弗吉尼亞州 | 12 | 989,609 | 53.03 | 12 | 752,174 | 40.31 | - | 95,418 | 5.11 | - | 12,821 | 0.69 | - | 237,435 | 12.72 | 1,866,032 | VA |
華盛頓州 | 9 | 865,244 | 49.66 | 9 | 650,193 | 37.32 | - | 185,073 | 10.62 | - | 29,213 | 1.68 | - | 215,051 | 12.34 | 1,742,394 | WA |
西弗吉尼亞州 | 6 | 334,206 | 45.30 | - | 367,462 | 49.81 | 6 | 31,691 | 4.30 | - | 4,356 | 0.59 | - | -33,256 | -4.51 | 737,715 | WV |
威斯康星州 | 11 | 1,088,845 | 47.90 | 11 | 981,584 | 43.18 | - | 160,657 | 7.07 | - | 29,135 | 1.28 | - | 107,261 | 4.72 | 2,273,221 | WI |
懷俄明州 | 3 | 110,700 | 62.64 | 3 | 49,427 | 27.97 | - | 12,072 | 6.83 | - | 4,514 | 2.55 | - | 61,273 | 34.67 | 176,713 | WY |
TOTALS: | 538 | 43,903,230 | 50.75 | 489 | 35,480,115 | 41.01 | 49 | 5,719,850 | 6.61 | - | 921,128 | 1.06 | - | 8,423,115 | 9.74 | 86,509,678 | US |
較為接近的州
勝出差距在5%以內的州(共165張選舉人票):
- 馬薩諸塞州,0.15%
- 田納西州, 0.29%
- 阿肯色州, 0.61%
- 阿拉巴馬州, 1.30%
- 密西西比州, 1.32%
- 肯塔基州, 1.46%
- 南卡羅萊納州, 1.53%
- 夏威夷州, 1.90%
- 北卡羅萊納州, 2.12%
- 特拉華州, 2.33%
- 紐約州, 2.67%
- 馬里蘭州, 2.96%
- 緬因州, 3.36%
- 明尼蘇達州, 3.94%
- 西弗吉尼亞州, 4.51%
- 威斯康星州, 4.72%
差距大於5%但小於10%的州(共有113張選舉人票):
- 路易斯安納州, 5.45%
- 佛蒙特州, 5.96%
- 密歇根州, 6.49%
- 密蘇里州, 6.81%
- 賓夕法尼亞州, 7.11%
- 伊利諾伊州, 7.93%
- 康涅狄格州, 9.64%
- 俄勒岡州, 9.66%
選民人口統計信息
1980和1976年大選的選民團體分布 | ||||||
---|---|---|---|---|---|---|
比例 | '80 卡特 | '80 里根 | '80 安德森 | '76 卡特 | '76 福特 | |
黨派 | ||||||
民主黨 | 43 | 66 | 26 | 6 | 77 | 22 |
無黨派 | 23 | 30 | 54 | 12 | 43 | 54 |
共和黨 | 28 | 11 | 84 | 4 | 9 | 90 |
意識形態 | ||||||
自由派 | 18 | 57 | 27 | 11 | 70 | 26 |
中間派 | 51 | 42 | 48 | 8 | 51 | 48 |
保守派 | 31 | 23 | 71 | 4 | 29 | 70 |
種族 | ||||||
非裔 | 10 | 82 | 14 | 3 | 82 | 16 |
拉丁裔 | 2 | 48 | 42 | 7 | 75 | 24 |
白人 | 88 | 36 | 55 | 8 | 47 | 52 |
性別 | ||||||
女 | 48 | 45 | 46 | 7 | 50 | 48 |
男 | 52 | 37 | 54 | 7 | 50 | 48 |
宗教信仰 | ||||||
新教 | 46 | 37 | 56 | 6 | 44 | 55 |
新教白人 | 41 | 31 | 62 | 6 | 43 | 57 |
天主教 | 25 | 40 | 51 | 7 | 54 | 44 |
猶太人 | 5 | 45 | 39 | 14 | 64 | 34 |
家庭收入 | ||||||
少於1萬美元 | 13 | 50 | 41 | 6 | 58 | 40 |
1萬至14,999美元 | 15 | 47 | 42 | 8 | 55 | 43 |
1萬5千至24,999美元 | 29 | 38 | 53 | 7 | 48 | 50 |
2萬5千至5萬美元 | 24 | 32 | 58 | 8 | 36 | 62 |
超過5萬美元 | 5 | 25 | 65 | 8 | — | — |
職業 | ||||||
專業人士或管理人員 | 39 | 33 | 56 | 9 | 41 | 57 |
店員、銷售、白領 | 11 | 42 | 48 | 8 | 46 | 53 |
藍領 | 17 | 46 | 47 | 5 | 57 | 41 |
農業 | 3 | 29 | 66 | 3 | — | — |
待業 | 3 | 55 | 35 | 7 | 65 | 34 |
教育 | ||||||
低於高中 | 11 | 50 | 45 | 3 | 58 | 41 |
高中畢業 | 28 | 43 | 51 | 4 | 54 | 46 |
部分大學 | 28 | 35 | 55 | 8 | 51 | 49 |
大學畢業 | 27 | 35 | 51 | 11 | 45 | 55 |
工會成員 | ||||||
有工會成員的家庭 | 28 | 47 | 44 | 7 | 59 | 39 |
無工會成員的家庭 | 62 | 35 | 55 | 8 | 43 | 55 |
年齡 | ||||||
18–21歲 | 6 | 44 | 43 | 11 | 48 | 50 |
22–29歲 | 17 | 43 | 43 | 11 | 51 | 46 |
30–44歲 | 31 | 37 | 54 | 7 | 49 | 49 |
45–59歲 | 23 | 39 | 55 | 6 | 47 | 52 |
60歲以上 | 18 | 40 | 54 | 4 | 47 | 52 |
地區 | ||||||
東部 | 25 | 42 | 47 | 9 | 51 | 47 |
南部 | 27 | 44 | 51 | 3 | 54 | 45 |
南部白人 | 22 | 35 | 60 | 3 | 46 | 52 |
中西部 | 27 | 40 | 51 | 7 | 48 | 50 |
西部 | 19 | 35 | 53 | 9 | 46 | 51 |
社團大小 | ||||||
超過25萬人的城市 | 18 | 54 | 35 | 8 | 60 | 40 |
城郊/小城市 | 53 | 37 | 53 | 8 | 53 | 47 |
鄉/鎮 | 29 | 39 | 54 | 5 | 47 | 53 |
來源: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台和《紐約時報》採訪了1萬2782名投過票了的選民,結果發布在1980年11月9日《紐約時報》的第28版上。進一步分析和1976年數據來自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台的採訪。
參見
參考資料
注釋
- ^ 原文是:like those in 1800, 1860, and 1932, to be one of the most consequential in American history, radically altering the future and giving rise to a new generation of conservatism.
- ^ 原文是:A recession is when your neighbor loses his job. A depression is when you lose yours. And recovery is when Jimmy Carter loses his.
- ^ 喬迪·鮑威爾是卡特任命的白宮新聞發言人,這一句話的原文是:He couldn't win a debate if it were held in the Rose Garden before an audience of Administration officials with the questions being asked by Jody Powell.
參考文獻和網站
- ^ Dave Leip's Atlas of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s. uselectionatlas.org. [2012-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7).
- ^ 2.0 2.1 2.2 Jerry Lanson. A historic victory. A changed nation. Now, can Obama deliver?.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2008-11-06 [2008-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01).
- ^ Shirley, Craig. Rendezvous with Destiny: Ronald Reagan and the Campaign That Changed America. Wilmington, Delaware: ISI Books. 2009: 4. ISBN 978-1-933859-55-2.
- ^ Frum, David. How We Got Here: The '70s. New York,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0: 292. ISBN 0-465-04195-7.
- ^ Reagan's Lucky Day: Iranian Hostage Crisis Helped The Great Communicator To Victory 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05-25, CBS News, January 21, 2001
- ^ Kornacki, Steve (2011-04-05) The myths that just won't di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alon.com
- ^ 7.0 7.1 7.2 7.3 7.4 7.5 Skinner, Kudelia, Mesquita, Rice. The Strategy of Campaigning.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7 [2008-10-20]. ISBN 978-0-472-11627-0.
- ^ Frum, David. How We Got Here: The '70s. New York,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0: 161. ISBN 0-465-04195-7.
- ^ Wayne, Stephen J. (1984). The Road to the White House (2nd ed.), p. 210.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ISBN 0-312-68526-2.
- ^ When worlds collide: politics, religion, and media at the 1970 East Tennessee Billy Graham Crusade. (appearance by President Richard M. Nixon). Journal of Church and State. March 22, 1997 [2007-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7).
- ^ Carter, Jimmy. White House Diary. New York, N.Y: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0: 469.
- ^ 12.0 12.1 Frum, David. How We Got Here: The '70s. New York,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0: 283. ISBN 0-465-04195-7.
- ^ 13.0 13.1 13.2 Frum, David. How We Got Here: The '70s. New York,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0: 344. ISBN 0-465-04195-7.
- ^ Thorndike, Joseph J.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Windfall Profit Tax -- Career of a Concept. TaxHistory.org. 2005-11-10 [2008-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16).
- ^ PDF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RS Report RL33305, The Crude Oil Windfall Profit Tax of the 1980s: Implications for Current Energy Policy, by Salvatore Lazzari, p. 5.
- ^ Melich, Tanya. O'Connor's Tenure Began One Hot Summer. Womens eNews. 2005-07-18 [2010-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17).
- ^ James Taranto, Leonard Leo. Presidential Leadership. Wall Street Journal Books. 2004 [2008-10-20]. ISBN 978-0-7432-7226-1.
- ^ 18.0 18.1 Nate Cohn. Exploding the Reagan 1980 Comeback Myth. The New Republic. 2012-09-12 [2012-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1).
- ^ Shirley, Craig. Rendezvous with Destiny: Ronald Reagan and the Campaign That Changed America. Wilmington, Delaware: ISI Books. 2009: 478. ISBN 978-1-933859-55-2.
- ^ Shirley, Craig. Rendezvous with Destiny: Ronald Reagan and the Campaign That Changed America. Wilmington, Delaware: ISI Books. 2009: 479. ISBN 978-1-933859-55-2.
- ^ MacNeil-Lehrer NewsHour (2005-12-12). Online NewsHour: Remembering Sen. Eugene McCarth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December 12, 2005. 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
- ^ Facts on File 1980 Yearbook, p.844
- ^ Facts on File Yearbook 1980 p865
- ^ Facts on File Yearbook 1980 p838
- ^ 1980 Presidential General Election Data - National. [March 18,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9).
擴展閱讀
書籍
- Shirley, Craig. Rendezvous with Destiny: Ronald Reagan and the Campaign That Changed America. Wilmington, Delaware: Intercollegiate Studies Institute. 2009. ISBN 978-1-933859-55-2.. online review by Lou Cann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Busch, Andrew E. Reagan's Victory: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of 1980 and the Rise of the Right. Lawrence: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2005. ISBN 0-7006-1407-9.. online review by Michael Barone
- Ehrman, John. The Eighties: American in the Age of Reaga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0-300-10662-9.
- Ferguson, Thomas; Joel Rogers. Right Turn: The Decline of the Democrats and the Future of American Politics.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86. ISBN 0-8090-8191-1.
- Germond, Jack W.; Jules Witcover. Blue Smoke & Mirrors: How Reagan Won & Why Carter Lost the Election of 1980. New York: Viking. 1981. ISBN 0-670-51383-0.
- Hogue, Andrew P. Stumping God: Reagan, Carter, and the Invention of a Political Faith (Baylor University Press; 2012) 343 pages; A study of religious rhetoric in the campaign
- Mason, Jim (2011). No Holding Back: The 1980 John B. Anderson Presidential Campaign. Lanham, 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ISBN 0761852263. book website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Gerald M. Pomper (編). The Election of 1980: Reports and Interpretations. Chatham: Chatham House. 1981. ISBN 0-934540-10-1.
- Stanley, Timothy. Kennedy vs. Carter: The 1980 Battle for the Democratic Party's Soul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2010) 298 pages. A revisionist history of the 1970s and their political aftermath that argues that Ted Kennedy's 1980 campaign was more popular than has been acknowledged; describes his defeat by Jimmy Carter in terms of a "historical accident" rather than perceived radicalism.
- Troy, Gil. Morning in America: How Ronald Reagan Invented the 1980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0-691-12166-4.
- West, Darrell M. Making Campaigns Count: Leadership and Coalition-Building in 1980.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1984. ISBN 0-313-24235-6.
雜誌文章
- Himmelstein, Jerome; McRae; J. A. McRae Jr. Social Conservatism, New Republicans and the 1980 Election.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1984, 48 (3): 595–605. doi:10.1086/268860.
- Lipset, Seymour M.; Earl Raab. Evangelicals and the Elections. Commentary. 1981, 71: 25–31.
- Miller, Arthur H.; Martin P. Wattenberg. Politics from the Pulpit: Religiosity and the 1980 Election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1984, 48: 300–12. doi:10.1086/268827.
外部連結
- 選舉牆網站上的1980年大選視頻頁面
- 1980年各縣普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1980年各州普選
- 帶圖示的1980年各州普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1980年大選的競選廣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How close was the 1980 election? — 麻省理工學院Michael Sheppard
- (俄文) 前蘇聯電視節目中描述的1980年美國總統選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