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g Crimson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8年1月22日) |
此條目可參照外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17年4月18日) |
深紅之王是一隻起源於英國倫敦的前衛搖滾樂隊,成立於1968年,在1970年代初期的前衛搖滾運動和許多當代藝術家中都具有影響力。在其整個歷史上已經經歷了8大個成員變動[1],其中有21個音樂人曾經或認識當中成員;至2020年10月的成員為:Robert Fripp,Jakko Jakszyk,Tony Levin,Mel Collins,Pat Mastelotto,Gavin Harrison,Jeremy Stacey。 Fripp是唯一一個從創團至今從未離隊的成員,並被認為是樂隊的領導和驅動力。他們在VH1的100位最偉大的硬式搖滾藝術家中排名87。儘管他們被認為是一個開創性的前衛搖滾樂隊(一種以器樂部分的擴展和複雜歌曲結構為特徵的流派),但他們通常選擇與該流派保有距離,並且影響了好幾代前衛和迷幻搖滾樂隊,他們也一直被認為對後世的另類金屬,硬核金屬以及實驗/噪音音樂家有着不小的影響。
深红国王 | |
---|---|
組合 | |
音樂類型 | |
出道地點 | 英國英格蘭倫敦 |
活躍年代 | 1968年-1974年、1981年-1984年、1994年-2004年、2007年-2009年、2013年-2021年 |
唱片公司 | Island、Atlantic、Polydor、E.G.、Virgin、Warner Bros.、Caroline、Discipline Global Mobile |
網站 | www |
相關團體 | Giles, Giles and Fripp、Emerson, Lake & Palmer、Yes、McDonald and Giles、U.K.、21st Century Schizoid Band、Porcupine Tree、HoBoLeMa、Jakszyk, Fripp and Collins、Crimson Jazz Trio、Asia |
現任成員 | |
| |
已離開成員 | |
|
由失敗的迷幻流行三重奏Giles,Giles and Fripp發展而來的最初的深紅之王是早期前衛搖滾形成的關鍵,並強烈影響和改變了像Yes和Genesis這樣的當代音樂。[3]他們的首張專輯《深紅之王的宮殿(In the Court of the Crimson King)》(1969)至今仍然是他們最成功且最具影響力的專輯,其中包含了爵士,古典和實驗音樂的元素。[4] 他們於1969年在倫敦海德公園為滾石樂隊舉行了開幕式表演之後獲得了持續的關注。繼《追隨海神(In the Wake of Poseidon)》(1970年)和不太成功的室內爵士風格的《蜥蜴(Lizard)》(1970年)與《群島(Islands)》(1971年)之後,為了尋找並表達自己對歐洲搖滾即興演奏的理念,深紅之王進行了重組並更換了他們的樂器(用小提琴和不尋常的打擊樂器替代了薩克斯管)並在隨後的作品《肉凍中的百靈鳥舌(Larks' Tongues in Aspic)》 (1973), 《漆黑無星的夜空Starless and Bible Black》 (1974) 和 《紅(Red)》 (1974)中達到了創作的高峰,弗里普隨後於1974年解散了該樂隊。
1981年,深紅之王重組並進行了音樂方向和樂器方面的另一次改革(樂隊首次混合了英美兩國的音樂家,再加上雙吉他和來自加麥蘭音樂的元素,輔以後朋克和紐約極簡主義的影響力),這次重組持續了三年,並最終發行了三張專輯《秩序(Discipline)》(1981),《 打擊(Beat)》(1982)和《三個完美的一對(Three of a Perfect Pair )》(1984)。再次中斷了達十年之久後,Fripp於1994年復活了該樂隊並稱之為「雙重三重奏(Double Trio)」的六重奏(Sextet),將其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的演奏手法通過與MIDI技術所提供的新創意相結合後,深紅國王再次復甦了三年並發行了錄音師專輯《Thrak》(1995)。深紅國王隨後在2000年再次重聚,這次他們成為了一個更另類的金屬樂形式的四重奏(或稱「雙重二重奏(Double Duo)」),並於2000年發行了專輯《光的構造(Construkction of Light)》以及2003年發行了《達成信任的力量(Power to Believe)》。在進一步的人員改組後,樂隊擴展為雙鼓手形式的五重奏以慶祝他們的2008年巡迴演唱會40周年。
在2009年到2012年的又一次中斷之後,深紅之王再次於2013年重組,他們這一次是由非同尋常的三位前排鼓手以及自從1972年後的薩克斯風/長笛回歸陣容的七重奏(隨後增至八重奏)。現如今深紅之王依然繼續他們的巡迴演出並發行現場專輯,並極大地重新編排和詮釋了樂隊整個生涯中的音樂。
自1997年來,深紅之王中的幾位音樂家不斷追尋和探索樂隊的各個方面的工作通過一個名為《音樂計劃(The Projekct)》的一系列音樂探索項目將其表達出來。
樂隊歷史
起源
1967年8月,從青蔥時期就開始在不同職業樂隊中擔任職業音樂人的來自英格蘭多賽特郡的Michael Giles (鼓手) and Peter Giles (貝斯手)兩兄弟發布了一條招聘歌唱風琴師加入他們的新樂隊。同樣來自多賽特郡的Robert Firpp,一個不唱歌的吉他手,對他們做出了回應,於是三人結成了名為Giles, Giles and Fripp的樂隊。由於他們是以一種怪異的流行歌曲和複雜的樂器演奏為基礎進行創作的,樂隊錄製了幾首並不成功的單曲以及一張專輯The Cheerful Insanity of Giles, Giles and Fripp。樂隊始終在成功的邊緣徘徊,並進行了幾次廣播和電視露面,但從未能夠發行出一首取得商業突破的關鍵性的熱曲。
為了擴大他們的聲音,三人招募了Ian McDonald擔任鍵盤,簧管以及木管樂器的演出。McDonald帶來了他當時的女友,費爾波特協定(Fairport Convention)的前任歌手Judy Dyble,但兩人旋即分手,而Judy Dyble立馬退出了樂隊。McDonald隨後引入了與他一同寫歌的抒情詩人、作詞家、藝術策略師Peter Sinfield。他們兩的夥伴關係早在1968年Sinfield仍在樂隊Creation的時候就開始了,彼時McDonald對Sinfield說到:「Peter,我不得不告訴你你的樂隊是沒有希望的,但是你確實能寫出一些蠻不錯的歌詞的,你願意跟我一起來創作一些歌曲麼?」同時,Fripp也去觀看了Clouds在倫敦馬奎爾俱樂部(Marquee Club)的演出,他們的表演激發了Fripp將古典旋律以及爵士即興融入他的歌曲創作的想法。於是對繼續追求Peter Giles式的那種怪誕流行風格的創作不再感興趣的Fripp推薦了他的朋友,作為歌手和吉他手的Greg Lake加入以取代Peter Giles或者Fripp本人。Peter Giles隨後稱Fripp這一行為為「可愛的政治運動」,但是他也對樂隊的失敗感到失望和低落旋即退出了樂隊而Lake代替他成為了貝斯手和主唱。
1968-1969:深紅之王的宮殿(In the Court of the Crimson King)
深紅之王的第一個陣容是在1968年11月30日的倫敦組成的,並於1969年1月13日正式改名為深紅之王(King Crimson)。樂隊的名字是由Sinfield創造的,它並不是惡魔王子別西卜(Beelzebub)的代名詞。(據Fripp所說,Beelzebub是將阿拉伯語"B'il Sabab"英語化後的結果,意為有目標的人(the man with an aim))從歷史和詞源上來講,「深紅之王」可以表示為任意一名在他統治期間發生了內亂和大量流血事件的君主;同時這張專輯也是在全球範圍內對美國在東南亞的軍事介入的強烈譴責中首次登場的。在本張專輯中,儘管Lake和Fripp也有一些貢獻,然而McDonald才是負責了主要的編曲;Sinfield則寫了歌詞並且設計和操作了樂隊的舞臺燈光而被稱為聲音與視覺(sounds and visions)。McDonald建議樂隊購買了合成器(Mellotron)並且使用它創造了管弦樂搖滾的音效,這一靈感來源於憂鬱藍調合唱團(the Moondy Blues)。Sinfield這樣描述深紅之王:「如果聲音聽起來很流行,那鐵定是出局的。所以它不得不很複雜,而它的和弦也不得不更為寬泛,它也不得不具備奇怪的影響力。如果聽起來像是太簡單了,我們就得讓它更為複雜,所以我們就用7/8或者5/8的拍子進行了演奏,這不過是為了炫技。」
深紅之王於1969年7月5日終於在為滾石樂隊(the Rolling Stones)於1969年7月倫敦海德公園估計50萬人參加的免費演唱會的暖場活動中首次亮相併取得了突破性的表現。首專《深紅之王的宮殿(In the Court of the Crimson King)》由小島唱片(Island Records)於1969年10月發行。Fripp後來將其描述為「一炮走紅」和「1970年紐約酸性唱片」(儘管Fripp和Giles斷言該樂隊從未使用過迷幻藥)。這張專輯得到了皮特·湯申(Pete Townshend)的公開稱讚,後者將其稱為「不可思議的傑作」。在這張專輯裡,其開頭的《21世紀精神病患者(21st Century Schizoid Man)》被描述為開創了另類搖滾和垃圾搖滾的先河,同時其餘較為柔和的歌曲則被描述為具有「空靈(ethereal)」和「幾乎神聖(almost sacred)」的感覺。與當時的英美以藍調為基礎的硬式搖滾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深紅之王用了一種更為歐洲的方式將古代與現代融為一體。所有五位成員對音樂寬泛的理念都對樂隊產生了影響,這些元素包括有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時期的古典樂、由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領軍的迷幻搖滾、民間、爵士、軍事音樂(部分受到了McDonald擔任陸軍音樂家的啟發)、即興創作、維多利亞時代和英國流行樂。
在英格蘭各地演出之後,樂隊以各種流行樂和搖滾樂的形式在美國巡演。他們第一場演出是在佛蒙特州普萊恩菲爾德的戈達德學院(Goddard College),他們原始的聲音震驚了當代的聽眾和評論家,而樂隊內部的創作緊張也開始浮現出來。Giles和McDonald竭盡全力的去面對深紅之王取得快速成功和展開巡迴演出的事實並對樂隊的前進的方向感到不安。儘管Fripp在樂隊中既非主要的作曲家也非主唱,他還是表現出他作為樂隊驅動力和代言人的特質,帶領着深紅國王逐漸進入更為黑暗且激烈的音樂領域。Giles和McDonald則更加偏愛輕柔和浪漫的音樂風格,他們對於自己在隊伍內部的位置感到越來越不適,並在樂隊美國的巡演中提出了退出的想法。Fripp也為了挽留他認為是深紅之王的最為重要的組成的二人也提出了辭職。但是Giles和McDonald認為他對於樂隊更為重要於是他們更應該離開。該陣容於1969年12月16日在舊金山的菲爾莫西舉行了他們的最後一場演出。這一巡演的現場錄音於1997年以專輯《墓志銘(Epitaph)》發行。
1970-1971:「間斷」與追隨海神(In the Wake of Poseidon)和蜥蜴(Lizard)
在首次美國巡演之後,深紅之王處於一種不斷調整的狀態之中,各種各樣的人員變化,巡演計劃受阻,難以找到滿意的音樂方向。這一時期後來被稱之為間斷(interregnum),這是對當時深紅之王沒有能夠處在正確的位置之上的一句玩笑。Fripp成為樂隊唯一一個留下來的音樂家,而Sinfield則將他的創作才能拓展到了合成器(synthesizer)的使用上。
Fripp和Sinfield於1970年錄製了第二張深紅之王的專輯《追隨海神(In the Wake of Poseidon)》,Giles兄弟重新被找回來負責節奏部分,爵士鋼琴家Keith Tippett和Circus樂隊的薩克斯演奏家Mel Collins則作為特邀音樂家。這次他們考慮招聘Elton John作為歌手,但最終否決了這一想法。在離開深紅之王后組建了樂隊愛默生、雷克與帕瑪(Emerson, Lake and Palmer)的Lake表示同意演唱除了"Cadence and Cascade"之外的所有歌曲以交換使用深紅之王的擴音系統,而"Cadence and Cascade"則最終由Fripp的朋友Gordon Haskell演唱。雖然Tippett被邀請加入樂隊,但是他更願意擔任錄音室合作者的身份與樂隊進行單場演出。《追隨海神(In the Wake of Poseidon)》在1970年5月發行後在英國排名第4,在美國排名31.它收到了一些人的批評,被認為與他們的第一張專輯太過於相似。在沒有音樂家來演奏新專輯中的音樂的情況下,Fripp和Sinfield說服Haskell作為主唱和貝斯手加入,並且聘請Andy McCulloch作為鼓手,保留Collins作為薩克斯管手,笛手以及偶爾的鍵盤手。
在第三張專輯《蜥蜴(Lizard)》的創作過程中,Haskell和McCulloch沒有對作品的方向發表過意見,Fripp和Sinfield自己創作了這張專輯,並邀請了Tippett,Mark Charig擔任短號,Nick Evans擔任長號,Robin Miller擔任雙簧管和英文協奏作為額外的音樂家參與團隊,Haskell唱歌並演奏貝斯。是(Yes)樂隊的Jon Anderson也被邀請為專輯同名歌曲Lizard的第一部分《魯伯特王子的甦醒(Prince Rupert Awakes)》中獻唱,因為Fripp和Sinfield認為這一部分超出了Haskell的範圍和風格。《蜥蜴(Lizard)》具有比以前的專輯更強的前衛爵士樂和室內古典風格的影響力,同時兼有Sinfield通過EMS VCS3合成器處理和失真聲音的前期實驗風格。它同時還有着來自Sinfield的複雜歌詞,以及一首來自通過解體披頭士(Beatles)樂隊而來的編碼歌曲,他的第二面幾乎被器樂的室內套件演出所占據用來描述中世紀的戰鬥及其最終的結局。《蜥蜴(Lizard)》於1970年12月發布,在英國排名29,在美國排名113。被回顧性的描述為「後天的品味(acquired taste)」,《蜥蜴(Lizard)》並不符合更具節奏感和藍調傾向的Haskell和McCulloch的口味,二人發現自己很難與音樂產生聯繫。Haskell在拒絕演唱帶有失真和電子效果的現場演出後激烈地退出了樂隊,McCulloch也隨後離開了樂隊。Fripp和Sinfield不得不再次招募新的成員。
1971-1972:群島(Islands)樂隊
在開始尋找新的音樂家之後,Fripp和Sinfield召回了Collins並招募到了鼓手Ian Wallace,歌手的試鏡則包含有Bryan Ferry和John Gaydon,但最終花落Raymond "Boz" Burrell。貝斯手John Wetton也被邀請加入,但是他當時以想要為了與家人一起玩而拒絕。Rick Kemp也拒絕加入,這使得Fripp和Wallace不得不教Burrell演奏貝斯而非繼續歌手的試鏡。儘管Burrell以前沒有彈過貝斯,但是他節奏吉他的經驗足以支撐他學習這種樂器。隨着這次陣容的完善,深紅之王開始了他們自1969年以來的第一次巡演。儘管音樂會受到了廣泛的好評,可是由於音樂理念和生活方式上的差異,Collins,Wallace和Burrell開始疏遠了無毒品的Fripp,Fripp開始不再與隊友們社交,樂隊中瀰漫着更為緊張的氣氛。
1971年深紅之王的新陣容創作了《群島(Islands)》。專輯受到了Miles Davis的管弦樂以及Gil Evans和Homer的《奧德賽(Odyssey)》合作的鬆散影響,也在風格上顯現出Fripp(Fripp更偏向於例如水手的故事(Sailor's Tale)里所展現的更加苛刻的樂器風格和更有戲劇性的mellotron以及班卓琴風格的吉他技巧)與Sinfield(Sinfield偏愛更柔和更具質感的爵士民謠風格,並希望樂隊向Miles Davis的方向前進)的分裂。《群島(Islands)》的獨特還表現在《海鷗之歌(Prelude: Song of the Gulls)》中的弦樂齊奏,不規則節奏和藍調啟發式的《路上的女人(Ladies of the Road)》。據說樂隊的一名成員將《群島(Islands)》中較為精緻和沉思的部分形容為「妖精的狗屎(airy-fairy shit)」。《群島(Islands)》發行於1971年12月,在英國排名30,在美國排名76。在一段時間的群島巡演後,Fripp以音樂理念差異以及對其失去了共同創作的興趣為由要求Sinfield離開樂隊。由於Fripp拒絕將其他成員的作品納入樂隊的曲目,其餘的成員再一次排練後迅速的退出了樂隊。後來Fripp將此成為「質量控制(quality contro)」,一個認為深紅國 之王會表演「正確的(right kind)」音樂的理念。
深紅之王於1972年進行了改革,以履行其巡演的承諾,並在隨後打算解散。在1972年1月至2月不同時期的北美巡演中的唱片於1972年6月以名為《大地(Earthbound)》的現場專輯的形式發行。但是因其音質不佳且演奏風格偶爾趨於放克,即興演奏時發出嘶啞的聲音等情況受到了廣泛的批評。此時,由於Wallace、Burrell和Collins偏愛節奏布魯斯的風格,Fripp與其他的樂隊成員之間有着明確的音樂裂痕。儘管他們的關係在1972年的巡演中有所改善(大部分成員仍希望能夠將樂隊繼續下去),但是因為Fripp認為現任成員不想也不能演出他所想到的新的素材,Fripp還是選擇與現有的樂隊成員分道揚鑣並打算招募新成員重新組建深紅之王。
1972-1975:「歐洲即興演奏家」與肉凍中的百靈鳥舌(Larks' Tongues in Aspic),漆黑無星的暗夜(Starless and Bible Black),紅(Red)以及第一次中斷
成員
現任成員
圖像 | 姓名 | 活躍年代 | 演奏樂器 | 發行專輯 |
---|---|---|---|---|
Robert Fripp |
|
|
所有 深紅之王專輯 | |
Mel Collins |
|
|
| |
Tony Levin |
|
|
| |
Pat Mastelotto |
|
|
從 Vrooom (1994) 到 既視感:日本現場(Déjà Vrooom:live in Japan) (1996), 從 墨西哥城現場(Live in Mexico City) (1999) 到 Vrooom Vrooom (2001), 從 為你不得不為了什麼開心而開心(Happy with What You Have to Be Happy With) (2002) 至今 | |
Gavin Harrison |
|
|
從 洛杉磯奧菲姆劇院現場(Live at the Orpheum) (2015) 至今 | |
Jakko Jakszyk | 2013–至今 |
| ||
Jeremy Stacey | 2016–至今 |
|
從 英雄(Heroes) (2017) 至今 |
前任成員
頭像 | 姓名 | 活躍年代 | 演奏樂器 | 專輯貢獻 |
---|---|---|---|---|
Greg Lake | 1968–1970 (去世於 2016) |
|
| |
Michael Giles | 1968–1969、1970(錄音室專輯) |
| ||
Ian McDonald | 1968–1969、1974(錄音室專輯) |
|
| |
Peter Sinfield | 1968-1971 |
|
| |
Gordon Haskell | 1970 (1970(錄音室專輯)) (去世於 2020)}} |
|
| |
Andy McCulloch | 1970 | 爵士鼓 | 蜥蜴(Lizard) (1970) | |
Ian Wallace | 1970–1972 (去世於 2007) |
|
| |
Raymond "Boz" Burrell | 1971–1972 (去世於 2006) |
| ||
Bill Bruford |
|
|
| |
John Wetton | 1972–1974 (去世於 2017) |
|
| |
David Cross | 1972–1974 |
|
從 肉凍中的百靈鳥舌(Larks' Tongues in Aspic) (1973) 到 USA (1975) | |
Jamie Muir | 1972–1973 | 打擊樂器 | 肉凍中的百靈鳥舌(Larks' Tongues in Aspic) (1973) | |
Adrian Belew |
|
|
從 秩序(Discipline) (1981) 到 三個完美的配對:日本現場(Three of a Perfect Pair: Live in Japan) (1984), 從 Vrooom (1994) 到 既視感:日本現場(Déjà Vrooom:live in Japan) (1996), 從 缺席的愛人: 蒙特利爾現場(Absent Lovers: Live in Montreal) (1998) 到 Vrooom Vrooom (2001), 以及從 為你不得不為了什麼開心而開心(Happy with What You Have to Be Happy With) (2002) 到 睜大雙眼(Eyes Wide Open) (2003) | |
Trey Gunn | 1994–2003 |
|
從 Vrooom (1994) 到 既視感:日本現場(Déjà Vrooom:live in Japan) (1996), 從 墨西哥城現場(Live in Mexico City) (1999) 到 Vrooom Vrooom (2001), 以及從 為你不得不為了什麼開心而開心(Happy with What You Have to Be Happy With) (2002) 到 睜大雙眼(Eyes Wide Open) (2003) | |
Bill Rieflin |
短暫休息期:
|
|
|
深紅之王唱片目錄
深紅之王從1969創立至今共分別發行過13張錄音室專輯,15張現場專輯,13張精選專,6張迷你專輯,10首單曲,6張影片專輯以及8張大盒合集
錄音室專輯
- 《In the Court of the Crimson King》(1969年10月10日)
- 《In the Wake of Poseidon》(1970年5月15日)
- 《Lizard》(1970年12月10日)
- 《Islands》(1971年12月3日)
- 《Larks' Tongues in Aspic》(1973年3月23日)
- 《Starless and Bible Black》(1974年3月29日)
- 《Red》(1974年10月6日)
- 《Discipline》(1981年9月22日)
- 《Beat》(1982年6月18日)
- 《Three of a Perfect Pair》(1984年3月27日)
- 《THRAK》(1995年4月3日)
- 《The construKction of light》(2000年5月23日)
- 《The Power to Believe》(2003年2月24日)
現場專輯
- 《大地(Earthbound)》錄製:1972年2月11日至3月10日;發行:1972年6月9日
- 《美國(USA)》錄製:1974年6月28日至30日;發行:1975年5月3日
- 《大騙子(The Great Deceiver)》錄製:1973年至1974年;發行:1992年10月30日
- 《B'Boom:阿根廷現場(B'Boom: Live in Argentina)》錄製:1994年;發行:1995年8月22日
- 《Thrakattak》錄製:1995年;發行:1996年
- 《墓志銘(Epitaph)》錄製:1969年;發行:1997年
- 《暗夜守望(The Night Watch)》錄製:1973年11月23日;發行:1997年
- 《缺席的愛人:蒙特利爾現場(Absent Lovers: Live in Montreal)》錄製:1984年7月11日;發行:1998年6月23日
- 《墨西哥城現場(Live in Mexico City)》錄製:1996年8月2日至4日;發行:1999年
- 《音樂計劃(The ProjeKcts)》錄製:1997年至1999年;發行:1999年10月26日
- 《重型構造(Heavy Construkction)》錄製:2000年;發行:2000年5月至7月
- 《Vrooom Vrooom》錄製:1995年6月30日至1996年8月4日;發行:2001年11月13日
- 《路上的女士(Ladies of the Road)》錄製:1971年至1972年;發行:2002年11月12日
- 《導電:日本現場(EleKtrik: Live in Japan)》錄製:2003年4月16日;發行:2003年
- 《洛杉磯奧菲姆劇院現場(Live at the Orpheum)》錄製:2014年9月30日至10月1日;發行:2015年
- 《多倫多現場(Live in Toronto)》錄製:2015年11月20日;發行2016年
- 《激進行動打破猴子思維(Radical Action to Unseat the Hold of Monkey Mind)》錄製:2015年8月31日至12月21日;發行:2016年
- 《芝加哥現場(Live in Chicago)》錄製:2017年6月28日;發行:2017年
- 《維也納現場(Live in Vienna)》錄製:2016年12月1日;發行:2018年
- 《崩潰:墨西哥城現場(Meltdown: Live in Mexico City)》錄製:2017年7月;發行:2018年10月20日
- 《錄音日記:2014-2018(Audio Diary 2014–2018)》錄製:2014-2018;發行2019年9月27日
精選專輯
- 《A Young Person's Guide to King Crimson》(1976年3月)
- 《The Compact King Crimson》(1986年)
- 《Heartbeat: The Abbreviated King Crimson》(1991年)
- 《Frame by Frame: The Essential King Crimson》(1991年)
- 《Sleepless: The Concise King Crimson》(1993年)
- 《Cirkus: The Young Persons' Guide to King Crimson Live》(1999年5月25日)
- 《The Deception of the Thrush: A Beginners' Guide to ProjeKcts》(1999年)
- 《The Beginners' Guide to the King Crimson Collectors' Club》(2000年)
- 《The Power To Believe Tour Box》(2003年)
- 《The 21st Century Guide to King Crimson – Volume One – 1969–1974》(2004年)
- 《The 21st Century Guide to King Crimson – Volume Two – 1981–2003》(2005年)
- 《The Condensed 21st Century Guide to King Crimson》(2006年)
- 《40th Anniversary Tour Box》(2008年)
- 《The Elements of King Crimson》(2014年)
- 《The Elements of King Crimson》(2015年)
- 《The Elements of King Crimson 2016》(2016年)
- 《The Elements of King Crimson》(2017年)
- 《The Elements of King Crimson 2018》(2018年)
- 《The Elements of King Crimson 2019》(2019年)
- 《The Elements of King Crimson》(2020年)
迷你專輯
- 《Vrooom》(1994年)
- 《Level Five》(2001年)
- 《Happy with What You Have to Be Happy With》(200年)
- 《2014 Live EP (Cyclops EP)》(2015年)
- 《Heroes》(2017年)
- 《Uncertain Times (2 Vinyl 10" EP)》(2018年)
單曲
- 《The Court of the Crimson King》(1969年)
- 《Cat Food》(1970年)
- 《The Night Watch》(1974年)
- 《Epitaph》(1976年)in A Young Person's Guide to King Crimson
- 《21st Century Schizoid Man》(1976年) in A Young Person's Guide to King Crimson
- 《Matte Kudasai》(1981年)
- 《Thela Hun Ginjeet》(1981年)
- 《Heartbeat》(1982年)
- 《Sleepless》(1984年)
- 《恐龍》(1995年)
- 《Sex Sleep Eat Drink Dream》(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