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北京大學/檔案1

由葉又嘉在話題北京大學 與 北京大學校上作出的最新留言:8 年前

關於北大的正式英文名稱

根據北京大學黨辦校辦,VI工作辦公室,以及北京桑夏廣告有限公司的共同協商決定,北京大學的正式英文名稱為The University of Beijing[1]小鯨~ 05:24 2006年8月28日 (UTC)

顯然,在經過許多負面評論之後,那個決定已被取消了。--Roland Longbow 09:07 2006年12月26日 (UTC)

校徽版權

在這裡使用校徽、商標等等是否有版權問題?建議將校徽刪除。Munford 03:44 2003年9月17日 (UTC)

已經刪了。--Formulax 07:25 2003年9月17日 (UTC)

我覺得校徽圖片沒有問題啊,否則國旗,國徽什麼的也不能用。---Yxk 10:10 2003年9月17日 (UTC)

簡直無稽之談啊,重新上傳吧

國旗與校徽有完全的不同,國徽、國旗沒有版權,但是校徽是有版權的,屬於設計者(或校方?),除非你能夠取得版權持有人的同意,不然是不能使用的。--Formulax 02:11 2003年11月17日 (UTC)
國徽、校徽、公司logo等,屬於特定國家、學校、公司,不可以惡意使用(比如在黃色網站),或者與在該權利主體無關的營利性活動上使用 。維基屬於非營利性媒介,使用當屬正當。我覺得沒必要徵得許可---當然,如果某國、某校、某公司發現維基使用其徽章後提出異議,另當別論。Nuprace 03:25 2005年2月21日 (UTC)

校徽的設計者是魯迅.

怎麼去徵得他的同意?

據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在《老北大的故事》中的考證,京師大學堂的正式開辦日期應為公曆1898年12月30日.--Sunnyyen 03:30 2004年6月2日 (UTC)

陳平原的考證是正確的,但結論是錯誤的。12月30日只是京師大學堂的主要部分開學的日期,這並非京師大學堂成立的日期。成立的日期事實上是7月3日,京師大學堂這個機構的「法人」出現了——光緒皇帝奏請總理衙門設立京師大學堂,並任孫家鼐為京師大學堂總督。

"校園南門外有眾多餐廳,特別是考試期間,北京大學學生喜歡在這些餐廳里通宵晚自習。"

我倒,這些都寫在百科全書裡,維基是草根百科全書嗎?

這些怎麼不能寫在百科全書中了?我本來還想補充:主要是在城隍廟小吃自習呢 校徽不侵權吧?我剛去了上海的魯迅故居,忘了問問他老人家了。

魯迅不是共產黨員,不過在實際的思想甚至行為上算不算共產黨的?

北大的校訓

是勤奮嚴謹求實創新,比較土,俺在北大附中上學的時候知道的,北大附中沿用的北大的校訓 看這段:北大附中作為北京大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以北大「勤奮、嚴謹、求實、創新」校訓作為自己的校訓;堅持「打好基礎、培養能力、發展個性、提高素質」的教育教學指導方針;通過年近40年的努力,形成了重人才能力培養、重人才素質全面發展的辦學特色,並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在基礎教學和素質教育及特長生培養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北大附中創辦於1960年,作為北京大學培養人才的「四級火箭」的基礎,她一開始就具有高層次的起點。40年來,她為自己寫下了一段雖然短暫卻又充滿奮鬥的光榮歷史。 [2] --雪夜貓子 (talk) 12:19 2005年1月11日 (UTC)

「勤奮嚴謹求實創新」不是北大校訓,而是北大學風。但是很多人都誤解了。現階段的北大並沒有校訓。--Kren 01:43 2005年5月28日 (UTC)

校風、學風、校訓搞一大堆是北醫不是北大,我記得沒有合併之前北醫的學風正是北大那八個字,之前道還沒聽說北大搞得根北醫一樣,有個學風的說法,所以我估計你可能把北醫和北大搞混了,至於北大的校訓,是我在北大附中上學的時候知道的,北大附中的說法也是附中沿用北大的校訓,不過後來北大是不是更改了就不得而知了,至少目前從北大附中網站上獲得的信息仍然是附中沿用北大那八個字作為校訓,另外聽還在北醫的同學說,合併之後北醫發的「北大醫學部學生手冊」上面的校訓也改成勤奮嚴謹求實創新了,所以我估計北大的校訓應該沒改,是北醫合併之後跟着北大改了校訓--雪鴞◎海德薇 (talk) 看看雪鴞 03:15 2005年5月28日 (UTC)

不是的。99年的北大就有這個說法 --Kren 13:52 2005年5月29日 (UTC)

我了解的情況是北大沒有正式的校訓,「勤奮嚴謹求實創新」不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辨」也不是。--Mountain(Talk) 13:59 2005年5月29日 (UTC)

對於「勤奮、嚴謹、求實、創新」是老校訓的說法表示懷疑。究竟有多「老」呢?因為這幾個詞聽起來顯然不是1949年以前的詞彙。太俗太膚淺。或許北大本來就沒有校訓,只是看到別的學校有就硬造出一個來?哪位給考證一下?--Manchurian Tiger 02:21 2005年9月28日 (UTC)

我是去年入學的,反正我們開學典禮上講的是「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是校訓。

北大並沒有一個為廣大學生、教工、校友或者官方普遍承認的統一的校訓,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才有了這麼多的爭論。很多北大的學生和教工,對校訓的問題也並不清楚。即使確實有教工在開學典禮上講過校訓是什麼,也不能因此就認為那就是北大的校訓。至於「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確是附中的校訓,附中也宣稱這是從北大的校訓來的。但是這只是附中的說法,不能代表北大。--Ozbert (留言) 2008年5月1日 (四) 04:58 (UTC)

北大的傳統

蔡元培提倡兼容並包不錯。不過,蔡元培獨裁主義搞的那個大學區制,害苦了中國的高等教育,當然北大也沒能倖免遭殃--北大師生的抗爭精神令人讚賞的,不過那只是在民國,國民政府逃離大陸後,也被馴化了,感覺還是中共最厲害,居然一棍子就把孔子打倒了---當然,永恆的孔子思想越加光輝。似乎中共只有一項偉大的貢獻,那就在中國推進男女平等;這方面,北京大學南京高師開女禁也有貢獻。感覺激進思想在北京大學市場很大,共產主義這樣的烏托邦理想主義和暴力主義,算是激進思想的一種。這方面,在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的所謂新文化運動中,似乎胡適魯迅都很賣力。胡適就是那個主張全盤西化的胡適?魯迅就是那個主張「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魯迅?Nuprace 03:25 2005年2月21日 (UTC)

上承太學正統,下立新學祖庭

過譽了吧。不太中性呀。--Mountain(Talk) 15:17 2005年5月20日 (UTC)

“上承太学正统,下立新学祖庭”,这是对北大地位的精确评价。

「上承太學正統,下立新學祖庭」,這的確是對北大出身的精確評價,沒有任何過譽之處。北大是中國歷史上高等教育的開端,秉承太學,開創新學,一直有「新學祖庭」的說法。--User:218.80.144.93

雖然南京大學這個條目寫的非常不中立,大家對此有爭論。但從中還是可以看到有些人對北京大學的評價並不象你那麼高。我從天津大學條目中還看到他們的建校歷史比北大還要早。另外,我對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歷史不是特別了解,比如西方傳教士是否也開辦過一些學校,甲午之後傳統的書院是否也有一些變化呢?高等教育的定義是什麼?還請指教。--Mountain(Talk) 15:46 2005年5月20日 (UTC)

建議你閱讀一下北京師範大學或者華東師範大學的高等教育史的書籍,會得到系統的高等教育的資料。天津大學是地方官員盛宣懷所建,最初也並非大學,而是「天津中西學堂」。北大是中國中央政府最早承認的大學,自北大(京師大學堂)開始,中國自最高層開始接受西方的高等教育,這也就是戊戌變法的主要成就。中國第一個學制——壬寅學制(也叫京師大學堂章程)就是因北大的誕生而誕生,其中規定全國只允許設立一所大學(就是北大),其他學堂最高只能是高等學堂,高等學堂畢業生方可進入北大。不過這個學制並非完全實施下去。

剛剛看了南京大學的,那個才是真正的不客觀,南京大學與以前位於南京的太學其實沒有任何關係,南京大學前身三江師範學堂只是一所地方學校(兩江總督所轄),如何能從法理上繼承國家最高學府「太學」呢?而北大確實從「法統」上源自舊式的中國最高學府——太學(北京國子監)。中國的國子監,都存有最高學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機關雙重身份,而北大最初也就是這樣,不但是國家最高學府(皇帝下詔建立,光緒帝天安門宣讀的《明定國是詔》中1/3是講京師大學堂的建立),而且也是管理教育的最高機構,所以最初的北大不但是學府,也是衙門。——這個其實就是國子監的翻版。在1905年左右,國子監和京師大學堂的教育行政權合併為清朝的學部,國子監撤銷,從而完成了古代最高學府向新式最高學府(北大)的轉接。--User:218.80.144.93

主要是我覺得,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那種情況下,西方的思想、學術、教育制度進入中國,不應該會僅僅在一個點上發生。而且中國是一個大國,先知先覺的人很多呢!京師大學堂開始時未必對中國各方面的貢獻都很大。我覺得爭什麼「正統」、「祖庭」沒有太大意義的。北大的特色全在於蔡元培先生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它的地位也是從新文化運動奠定起來的。--Mountain(Talk) 16:07 2005年5月20日 (UTC)

西方的教會大學,一般不被納入中國的體系,但是很多的確是較早。需要到政府備案才算正式的學校。中國最早的新式學堂其實是京師同文館(1862年建立),但是這個不能算大學,只能算高等學堂。主要「大學」二字以前絕對不是亂叫的,這個稱呼事實上是從北大(京師大學堂)開始的,最初人們把北大直接稱呼為「大學堂」(見相應的牌匾),可見北大是近代「大學」二字的首先承載者。

北大並非由蔡元培所開創,在蔡元培之前,北大已經有20年的歷史。北大首先是傳承(傳承古代最高學府太學),而後才是創新(開創新式大學的祖庭)。在蔡元培之前,北大其實就是國子監衙門,這是真實的不可否認的歷史。這也是「上承太學正統,下立新學祖庭」的由來,有繼承,有創新,中西合璧,這才是真實的北大,歷史就是歷史。--User:218.80.144.93

你的見解,只要是有根據的,都是可以寫進去的。但我建議不要用「上承太學正統,下立新學祖庭」那麼強烈的說法,只是用平和的語言來敘述。--Mountain(Talk) 16:26 2005年5月20日 (UTC)

鄙人對中國的高等教育史有比較深的研究,曾經研讀過許多書籍。的確語言應該平和,但是竊以為就描述北大的歷史地位而言,沒有比「上承太學正統,下立新學祖庭」更加合適的詞彙了。

中國的高等教育自上古即有,當時就有「太學」之名。後來漢武帝時期設立「太學」,這是有史以來最早的國家最高學府實體;到東漢時期太學人數高達三萬。然後魏,到晉改成「國子學」,到南北朝,到隋朝改成「國子監」,到唐,到宋,到元明清,雖然國家政權交替,但是一直都存在着這個國家最高學府,這一脈自漢朝起至今已然2000多年,最終經清朝國子監轉入京師大學堂(北大),學統綿延而不滅,這是中國高等教育的光榮和奇蹟。現在的北京國子監遺蹟,大門上依然掛着碩大的「太學」牌匾,中國人尊重歷史的執着恐怕世間少有。

最後,希望我的文字能夠帶給大家「獲得知識」的快樂,謝謝。--User:218.80.144.93

根據基督教在華教育始末任不寐:中國大學精神批判,我列了一個表:

  • 1818年:米憐(William Milan )、馬禮遜在馬六甲創立英華書院(Anglo-Chinese college),後轉移到香港。
  • 1839年:馬禮遜學堂(Morrison School)在澳門開辦。1842年遷至香港,容閎即畢業於此。
  • 1862年:京師同文館
  • 1863年:上海廣方言館
  • 1864年:廣州同文館;美國長老會開辦蒙養學堂,即後來的登州文會館。
  • 1866年:福建船政學堂
  • 1876年:福州電氣學塾;登州文會館宣布具有大學水準,成為基督教在華的第一所大學。
  • 1879年:美國聖公會主教施若瑟合併神道學校、培雅書院、度恩書院為聖約翰書院
  • 1880年:天津水師學堂、天津電報學堂
  • 1881年:林樂知(Young John Allen)創立中西書院,後改為動物大學 。
  • 1882年:上海電報學堂
  • 1885年:天津武備學堂
  • 1887年:廣東水陸師學堂
  • 1889年:格致書院在廣州開設,後改為嶺南大學
  • 1890年:江南水師學堂
  • 1893年:北洋醫學堂、湖北自強學堂
  • 1895年:北洋大學堂、山海關鐵路學堂
  • 1896年:南洋公學、江南陸軍學堂附設鐵路學堂
  • 1898年:京師大學堂,即北大前身。

顯然,這些學堂在京師大學堂之前就已經開辦。我們從Talk:西學東漸這頁中可以看到,新的學問在百十年間開始大量湧入中國,有許多的途徑。北京大學為「新學祖庭」一說並不那麼想當然的成立。北京大學在「新學」里的重要地位還應是由它在新文化運動里的貢獻奠定,而新文化運動所涵蓋的知識譜系僅僅是現代學術的一部分吧。User:218.80.144.93還得需要再論證。

我們從羅家倫先生的文章《北京大學與五四運動》中可以看到:

北京大学最初是京师大学堂,里面分进士馆、仕学馆、医学馆等,无一馆的学生不是官气十足的。
据最初一班的人说:差不多一个学生要用一个听差,上课的时候,有听差来通知“老爷上课了!”
于是这些学生老爷,才由鸦片床上爬起来,睡眼朦胧地带着一个听差到课堂去。
医学馆比较多些洋气,但是和进士馆也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差别而已。

請問「上承太學正統」就是如此表現嗎?

我愛這所學校,但也決沒有理由誇耀什麼。--Mountain(Talk) 21:28 2005年5月20日 (UTC)

這裡還有桑兵先生的一篇文章《近代中國學術的地緣與流派》,其中這樣寫道:

对北大学术成就看法的保留,与中国高等教育量的激增以及某些学科质的提高不无关系。到1926年,
北京的国立大学增加到9所,地方则有南京东南大学、广州广东(中山)大学、天津北洋大学、上海南洋、
同济、政治大学,云南、陕西、四川、湖北、湖南、河南、山东、河北、奉天等省均设立大学,浙江、安徽则已成议;
而私立者更多,北京、上海两地各30所,加上其他各地,共80余所; 另外教会大学在非基督教运动后也提倡中国化。
北大的独占地位从此被打破,同类比较中学术水准高低的砝码自然日益加重。当时中国的大学足以言学术者,
主要还是文科中的中国学。由于清华举办国学院,燕京加强中国化,辅仁稳步发展,中国大学树旗对垒,
北大的学术权威受到严重挑战。

1926年離開1917年蔡元培出任校長,不過九年時間,學術的發展不能僅歸功於一個學校。桑先生的文章裡還有很多小故事,挺有趣的。--Mountain(Talk) 22:33 2005年5月20日 (UTC)

太學?祖庭?能不能謙虛一點?我們能不能不要把北大當作中國傳統文化的遺腹子,中國現代文化的祖師爺?布爾費墨 03:42 2005年7月13日 (UTC)

在中國,很多學校都有自己的宣傳方式,國防科技大可以說自己延續了哈軍工的傳統,建國之後科技貢獻極大,中科大可以說自己63年之後培養出了最多的院士,清華可以說自己國內排行榜各個都是第一,只要言之有據,也就那麼回事。只有北大這一招宣傳來的最狠,我不說我是第一,也不說我是最優秀,我就說我是中國的最高學府,從出身上做文章,生生的把自己拔高一截,把國內其他大學都看低一等,這種唯出身論、唯血統論的做法,實在是不足取,中國政府官方從來沒有頒布個哪個文件說哪所大學是最高學府,只有北大毫不慚愧的把這個頭銜帶到了自己的頭上。

且拋開出身論,血統論之荒謬不談,單從北大的出身"京師大學堂"來看,也只是一個晚清沒落封建帝國的教育機構場所,學生都是些愛逛京城八大胡同的官僚富家子弟,這麼一個地方,卻被北大詡為"中國最高學府,當時中國的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國家教育部的職能,統管全國教育事宜。"

從以下列出的幾篇回憶蔡元培先生的文章節選可以看出,直到1916年蔡元培先生擔任北京大學校長,京師大學堂的風氣才為之一轉。因此北大那段充斥着官僚、沒落氣息的早期歷史,也就別拿出來當"中國最高學府"的理由了。向着學術自由的方向發展的中國教育界不需要憑空封出這麼一個最高學府出來,北大要想被人尊敬,大可不必採取這樣的辦法,還是要多想想怎麼為中國的高等教育事業和科研事業多做出些貢獻,少出些醜聞,不要總想着吹噓自己的血統高貴來壓別的大學一頭。事實上,這種看出身,論地位的風氣,正是困擾和制約中國高等教育界發展的死敵。

在姚同發的《蔡元培與群星燦爛的北大教授》一文中寫到:北京大學前身是1898年創立的京師大學堂。辛亥革命後雖改名為北京大學堂,但仍保留前清老爺式的作風。上課鈴響時,當差便來"請老爺上課"。一些有錢的學生,打麻將,喝花酒,捧名角,只想混張畢業文憑,作為升官發財的敲門磚。至於那些被稱為"中堂"或"大人"的學監及教員,不學無術濫芋充數者,比比皆是。蔡元培擔任校長後,立即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革。

在《北大之父蔡元培》中,對京師大學堂的真實情況也有着生動的描寫:但好景不長,光緒二十四年的八月六日,西太后發動了政變。馬上下令恢復了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維新派的新政措施幾乎全被取消,惟京師大學堂奇蹟般 地保留了下來。西太后自有她的打算,自漢武帝元朔五年設立太學後,從魏晉到明清,一直以國子監相沿襲,她要讓大學堂回到祖宗開創的老路上去,先是借八國聯軍進京,以"主和"的罪名殺了銳意革新的許景澄。又在1903年重新修訂大學堂章程,在大學分科中增設了經學科,使大學堂完全成了舊式書院。當時的學生多數出身於貴族官僚門第,講授經史的也多為翰林院腐儒和政府官吏。學生入學堂是為了找"恩師"做靠山,謀求升官之道。被傳為軼聞的是進士館裡每個學生幾乎都有聽差伺候,上課鈴一響,得先由聽差來請老爺上課。據說當時的體育課,有些教員叫口令也畢恭畢敬地喊什麼:"老爺,向右轉!大人,開步走!"

光緒三十三年,優級師範科的一百零四名學生畢業了,他們是京師大學堂的第一期畢業生。當時畢業生的成績,分最優等。優等、中等和下等四種。最優等和優等者被授予師範科舉人學位,並分等授以官職。雖授有官職,因為是師範畢業,還要盡滿五年的教席義務,才能候補。至於何時能補上,又要輪班子,找門路,真是遙遙無期。難怪當時有個學生,為一位早逝的同學寫下這樣的輓聯:"未博得五年義務,七品虛銜",為死者也為自己的功名未就喟嘆不息。

辛亥革命後,蔡元培一度主持教育部。將京師大學堂正式改稱國立北京大學,向總統推薦嚴復為第一任校長。根據蔡元培主持制定的《大學令》,廢去了忠君、尊孔等信條,將經科和文科合併,取消了經學科。但袁世凱為了加快復辟帝制,一面干方百計摧殘北大,曾先後兩次以經費不足提出停辦北大;一面又拼命拉攏師生,在去年的下半年,竟要封北大校長和教授為所謂的"中大夫"和"下大夫",遭到了胡仁源和教授們的嚴正拒絕。當袁世凱準備舉行"登極"大典時,北大師生群起反對,最轟動者為文科教授馬敘倫的掛冠而去,在京城一時傳為美談。

《一代名師蔡元培》一文中也如是寫到:

當時北大的學生多為官僚富家子弟,在學校里被稱為老爺,差不多每個學生都雇有當差,上課鈴響了,由當差來說一聲:"請老爺上課。"課餘則打麻將、吃花酒、捧名角、逛妓院。當時,社會上盛傳"兩院一堂"的說法,指的就是出入八大胡同妓院的人中,多是參眾兩院以及京師大學堂的人。

蔡元培之女:蔡啐盎:"因為學生多數是官,有的不是官,但是希望畢業後能做官,所以風氣是以做官為目的,被人稱作官僚養成所。"

蔡元培之子蔡懷新:"有些教授是法官來兼職的,學生最有興趣的是官做得大的,將來畢業出去時可以找到靠山,所以要同這些做官的教授巴結好關係。"

布爾費墨 06:31 2005年7月13日 (UTC)

回復上面的質疑,並再次深入闡述「上承太學正統,下立新學祖庭」

在北大(京師大學堂)之前,沒有一所是正式的大學,上面的那位列了那麼多不知道要說明什麼,你恐怕沒有看過中國高等教育史的專門書籍。從1860左右之後到1895年前後建立的學校,都是專業學堂,用今天的觀點看相當於中專。最早的新式學堂是京師同文館,該校1901年併入了北大(成為北大譯學館),所以說,北大不但是中國的第一所正式大學,其實也是中國的第一所新式學堂。請注意一下「學堂」跟「大學堂」之前的差別,這個差別就像小學、中學與大學的差別。

事實上,從天津中西學堂(後來更名為北洋大學堂)起才有點大學的味道,但是當時其實卻是沒有稱職的大學教師的。京師大學堂是中國的第一所正式大學,從誕生的第一天,就叫「大學」二字,而不是「學堂」。京師大學堂同時也是中國的第一所國立大學,在清朝,所謂國立,就是最高政權(皇帝)建立的,而北大無疑是獨一無二的,由光緒下詔書建立(相當於國家主席令),這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地方官員建立的如天津西學學堂充其量也只能算省立或官立。京師大學堂最初同時也是中國的國家教育部,自京師大學堂的建立開始,中國的近代高等教育才開始,從天津中西學堂(後來的北洋大學堂)只是序幕。中國的第一個學制(確立國家教育體系的章程)就是《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也是因北大的建立而建立的。所以北大的誕生事實上是開創了中國近百年的高等教育,這種形而上的最崇高的地位,就算不是空前,也一定是絕後的。所以說「上承太學正統,下立新學祖庭」這句話一點都不誇張,最恰如其分的描述了北大上承中華高等教育自太學開始的2000年的學統,並開創近百年新式西方型大學鼻祖的地位。

京師大學堂最初學風不好,其實是繼承的國子監(太學)的。因為科舉被停止,書生均以進入北大為「進士及第」,學校裡面很多都是官老爺。這雖然並不光彩,但是卻證明了北大傳承中國2000多年國家最高學府(太學)的正統地位,也是中國古老的太學的唯一直接傳人。自蔡元培起,北大才從國子監中走出,成為中國第一所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大學。

京師大學堂建立之後12年,也就是1910年,終於創辦了「分科大學」,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本科教育。注意,在此之前,中國沒有任何真正意義上的本科教育,因為連老師都沒有。分科大學中有文科、格致科(理科)、工科大學、農科大學等等,這是現代綜合性大學的雛形,北大也因此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綜合性大學,之前建立的學校全部都是專門學校或者工業學校,比如較早的北洋大學堂(天津中西學堂)其實就是類似於工科大專,連基本的文科、理科教育都沒有。--User:218.80.144.93

謝謝你的回覆。我確實沒有看過中國高等教育史的專門書籍,我只是憑藉常識來懷疑「上承太學正統,下立新學祖庭」這種說法是否符合實際。

  • 對你說的「中國的第一個學制(確立國家教育體系的章程)就是《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也是因北大的建立而建立的」:
    • 京師大學堂是否就簡單的是北大?
    • 1902年8月15日頒布的「壬寅學制」不止只包含了《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還有《欽定蒙學堂章程》、《欽定小學堂章程》、《欽定中學堂章程》、《欽定高等學堂章程》及《考選入學章程》。那麼「壬寅學制」,真的是為京師大學堂而創建嗎?還是京師大學堂僅僅是學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
  • 你說「北大的誕生事實上是開創了中國近百年的高等教育」;請問「開創」一詞的主語應該是北大,還是是清政府?
  • 再有就是對「新學祖庭」的置疑:
    • 據統計從1900年到1919年共有100多種科技期刊在中國創刊,我想知道這其中有多少和京師大學堂、北大有關係?
    • 希望你能給我開列一個國立、省立學校畢業人數的比較,學術產出的比較。
    • 「祖庭」有以此為始的含義,請你給出確切的證據來證明新學開始於北大。

總之,我希望能建立一個全面的認識,而不僅僅是名分上的事情。對了,如果你了解中國高等教育史,也歡迎你來撰寫這個條目。--Mountain(Talk) 17:28 2005年5月21日 (UTC)

1、你說的對,壬寅學制是一些列章程組成,建立了自小學開始直到大學堂(北大)的進階體系。該學制中明確規定,大學堂就是指京師大學堂(北大),也只能有這麼一所(當時的中國人,沒有想到會需要超過一所大學,而是以太學這樣獨一無二的「最高學府」的思維方式來理解大學)。這也是北大所謂「最高學府」稱呼的由來。

2、準確的說,應該是「北大的建立標誌着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的開端」,這是我在北大百年校慶官方資料以及其他一些資料上面看到的原話。

3、從1900年到1919年,科技(理科、工科)在中國事實上還沒有啟蒙。雖然京師大學堂(北大)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數學、物理、化學、地質等專業或系科,但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依然是以文為正。直到1925年之後,理科才開始在中國真正的紮根。說的明白點,就是說當時的理科地位比較低下,工科就更低了,但是1949年之後,工科的重要性得到大大的提升,這是後話。北大作為中央的最高學府,其學科發展恰恰反映了當時中國人對學科的認識和取向。儘管如此,中國最早的理科教育依然是始自北大。「新學祖庭」之說,自然是名至實歸。

4、最初,其實沒有什麼「國立」、「省立」之說,這個說法是民國之後才有的。而在清朝,要講「國立」,必然是Imperial的含義,顯然除了京師大學堂之外,沒有第二分號。(北大最早的翻譯名是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

5、京師大學堂是不是北大的問題。1912年5月,「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且更名的時候沒有學科或機構重組。所以京師大學堂到北京大學,只是純粹的改名,而改名是因為民國的建立。

針對你說的「中國最早的理科教育依然是始自北大」,下面是我找到的資料:

  • 數學:根據1897年《新知報》載的《紹郡中西學堂規約》,該校的算學館制定了這樣的教學方案:先從華蘅芳的《算法須知》、偉列亞力的《數學啟蒙》開始;習幾何者再授以《幾何原本》;習代數者要學狄考文的《代數備旨》和傅蘭雅的《代數術》;研習微積分的,要看偉列亞力譯的《代微積拾級》和傅蘭雅譯的《微積術》。其實從1860年代開始,各學堂就已經開始傳授西方算學。
  • 地理學:1901年張相文在上海南洋公學和蘭陵出版社出版了《初等地理教科書》和《中等本國地理教科書》,這是中國人自己編寫的最早的地理教科書。
  • 格致之學:徐壽和傅蘭雅在上海創辦了格致書院,1886年至1897年間他們的考題廣泛的涉及到天文、曆法、氣象、物理、化學等。
    • 化學:1870年嘉約翰、何瞭然譯《化學初階》被稱為近代中國第一部化學教科書;但我沒能查到他們在哪裡教授化學。
  • 教學體系:1877年在華傳教士組織的益智書會決定組織編寫初、高級兩套教材,至1890年該會編寫的98種教科書涉及到數學、天文、測量、地質、化學、植物學、地理等。

如果說這些西方知識的傳播在當時都是普及、啟蒙性質的,算不上研究性質的。那麼咱們再考察20世紀初在中國成立的各種學會:

  • 1912年詹天佑在廣州創立"中華工程師會";
  • 1914年中國科學社在美國康乃爾大學成立,它的社所設在上海、南京等地;
  • 1917年留美的中國工程師和留學生在紐約成立"中國工程學會";
  • 1931年在歐洲的留學生貝時璋、林鎔、朱洗等創建了中國生物學會;
  • 1930年「中國化學工程學會」在美國成立;
  • 1932年中國化學會在南京成立;
  • 1932年中國物理學會成立,是在清華大學科學館舉行的成立大會。

從這些學會的成立地點,我看不出北大有成為「新學祖庭」的可能。--Mountain(Talk) 07:53 2005年5月22日 (UTC)

另:格致書院究竟在上海還是廣東成立?我這裡的兩個資料是矛盾的。--Mountain(Talk) 08:03 2005年5月22日 (UTC)

你列的這些說明了什麼?呵呵。首先,理科只是新學的一部分,我前面提到了理科是20年代中後期才「登上檯面」的。其次,中國的理科(自然科學)發端於北大(1910年之前就已經建立了相應系科),20年代中後期由東南大學推動繁榮,這是定論。就像PC是IBM首先推出的,但是現在IBM已經把它的PC部門賣給聯想了,PC從IBM裡面消失了,PC最強的已經是DELL,但是PC鼻祖依然是IBM公司。——當然,目前而言,北大的理科依然是遙遙領先的第一(北大理科國家重點學科26個,第二名的南大是17個)--User:218.80.144.93

我想說明的如下:

  • 如果要成為「祖」,必須在某些方面有獨特的理念,經過長期的實踐,換得了大家的認同並且傳播開來。
  • 西方學術、教育制度進入中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一個普遍的社會潮流。雖然某個學校在某些方面是最早的實踐者,但類似的實踐活動應該也會很快遍及全中國,僅僅是時間上早那麼幾年,並不存在某個學校就因此成為「祖」(暗含着別人都是「子」)的問題。
  • 如果沒有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各種準備,新文化運動是不可能在1917年蔡元培先生出任校長後僅僅幾年之間就發生的。汪暉先生在論述二十世紀初的文化運動時曾說:「五四新文化運動是晚清以降的知識氛圍和制度建設的過程的產物,它不是一個孤立的、僅僅幾個文人構成的社會運動」。同樣的,也不能僅僅歸功於一個學校。

--Mountain(Talk) 09:26 2005年5月22日 (UTC)

最初北大是新式教育系統的「教育部」,怎麼談不上「祖」呢?按照當時的規定,全國所有的教育事宜、所有學堂,均歸北大所轄。中國最早的「大學」之名、之實,中國最早的數學、物理、化學、地質、中文、歷史、哲學、農科等等系科,中國最早的分科大學體系都發端於北大,中國最早的學制也是因北大而誕生,怎麼不能談「祖」呢?北大的建立本身就是清政府內部權力鬥爭,爭論變法與否,是否接受西學等等的產物,自北大誕生起,標誌着中國開始從最上層接受西學,其意義之大不言自明。

「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自然是社會大環境造成的,但是舞台主要在北大。--User:218.80.144.93

這個的確如此,不僅舞台主要在北大,而且基本上由北大師生所領導、主導 --Hanrry 04:28 2005年5月31日 (UTC)
  • 我在前面已經反駁了你的「中國最早的學制也是因北大而誕生」的說法。
  • 我在前面已經問了京師大學堂是否就簡單的是北大的問題。現在的北京大學顯然並沒有繼承管轄學校這一部分職能。
  • 請問教會大學是否也歸北京大學管轄呢?
  • 請問中國最早的分科大學體系是發端於北大,還是由清政府規定,然後在京師大學堂施行的?

不要過於自戀了。--Mountain(Talk) 10:04 2005年5月22日 (UTC)

User:218.80.144.93說的最早的學制等等如果是事實,可以寫到條目裡面。但是什麼之祖的話就免了吧,讀者看了條目以後對北大自然會有自己的評價的。評述性的東西在條目裡面應該儘量少。--Alexcn 10:07 2005年5月22日 (UTC)
User:218.80.144.93說:『京師大學堂是中國的第一所正式大學,從誕生的第一天,就叫「大學」二字,而不是「學堂」』在這裡,user:pourfemme請問:「京師大學堂」這個詞組應該怎樣理解?是「京師的大的學堂」呢?還是「京師的大學的堂」,很顯然,就像「中國大飯店」,「民國大總統」一樣,所謂「京師大學堂」,應該理解為「京師的大的學堂」!還是「學堂」嘛!只不過是京師的,大一點的學堂而已。把「京師大學堂」說成『就叫「大學」二字,而不是「學堂」』也太牽強附會了!布爾費墨 03:57 2005年7月13日 (UTC)

考證北京大學前身的追溯問題

沒有查到「上承太學正統,下立新學祖庭」最早出自誰之口。不過對於前半句,季羨林有一篇文章,《從太學到北大》,其中有「北大的校史應當上溯到漢朝的太學」、「中國的學統從太學起,中經國子監,一直到京師大學堂,最後轉為北京大學,可以說是一脈相承,沒有中斷。」的說法。在評論這個說法之前,有把變遷的歷史原本情況列出來。

1、北京大學就是京師大學堂,這是沒有問題的--1912年(辛亥革命之後),京師大學堂改稱北京大學。

2、京師大學堂和北京國子監又是什麼關係呢? 2-1 京師大學堂於1898年戊戌變法時成立,為新學(西學)學堂。北京國子監在戊戌變法前後一直存在,直到1905年清政府成立學部(民國後改稱教育部),國子監行政事務歸學部,國子監也被廢除。可見,京師大學堂和北京國子監是並行存在的,是兩個獨立的機構,京師大學堂為新學(學堂),國子監為舊學傳統學校,由此看並不存在京師大學堂繼承國子監的情況。 2-2 另一方面,在傳統的體制中,國子監不僅是國家的最高學府,也兼有主管全國教育的行政機構的角色,1898年京師大學堂成立後,全國的新式(西學)學堂事務則歸京師大學堂管理,直到1905年,專門主管全國教育的行政機構學部成立(在此以前多個朝代的中國的教育事務都是由禮部主管),原國子監所承擔的教育(中國傳統教育)行政管理事務和京師大學堂承擔的新式(西學)學堂行政管理事務交給學部,此後國子監不復存在,而京師大學堂繼續存在。在這個由舊學轉新學的職能對等意義上,京師大學堂似乎是國子監的化變,也就是國子監代表的舊學最終為京師大學堂所代表的新學所取代。 正是因為以上兩方面的因素存在,所以存在爭議。

3、北京國子監的演變是如何的呢?北京國子監最早創立於元二十四年(1287年),明朝初年,元代國子監改為北平府學,明朝遷都北京後,北平府學又改為國子監,清代沿襲,到1905年取消。

4、國子監和太學是什麼關係呢?國子監太學都是古代中國不同朝代的國學,國家大學,是設在京師的國家中央學府。問題是,不同的朝代的國學是否都存在繼承呢?太學的形式在先,國子監是太學的演化,如唐朝國子監含太學。到明朝遷都北京後,國子監又分為北京國子監南京國子監

說到這裡,可以看一下聲稱前身為南京國子監的南京大學的追溯方法,這其實應該是類似的課題。南京大學條目中有一段「南京大學源遠流長。古代南京大學,始自吳永安元年(公曆258年)孫休詔立五經博士所創國學,歷晉代與宋、齊、梁、陳四朝南京太學,至明南京國子監時期為世界最繁盛之最高學府;金陵非京都時代由中央學府改作南京府學,1650年明國子監改為清江寧府學。1902年採用近代新學制,前後三任兩江總督劉坤一、張之洞、魏光燾與東南名儒張謇、繆筱珊等人籌畫於江寧「先辦一大師範學堂,以為學務全局之綱領」;經年余籌備,1904年三江師範學堂開學;1914年改建南京高師,至民國十七年(西元1928年)復為中央學府,1949年中央大學更名南京大學。」,看似沒有問題,實際上和北京大學聲稱前身為國子監一樣存在幾乎相同的問題,問題在於,從舊學到新學,是怎麼跨越繼承的?也就是說,京師大學堂和國子監,三江師範學堂和江寧府學,怎樣繼承的是很含糊的,京師大學堂和國子監似乎在職能地位(當時全國的最高學府)上,三江師範學堂和江寧府學似乎在校址和地位(當時南京的最高學府)上,如果只因為這些就能追溯嗎?這是個問題。說話前面的話題,這裡還有一個如何追溯的問題。比如明朝永樂遷都北京後建立的北京國子監,它應該追溯原來的北平府學,還是那是依然存在的南京的國子監。比如清末的京師大學堂,和1928年定都南京後的國立中央大學,都有最高學府的意義,兩者能追溯嗎?(這個顯然是不能了)。還有一個問題,其實北京大學和南京大學的歷史中,都存在不延續的情況,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後被毀壞,到1902年又才新建立起來;南京大學的前身三江師範學堂在1912年辛亥戰爭中停辦,1915年才重新開學,而且名字改為南京高等師範學堂。可以說,嚴格來講,如果不算另外的來源像燕京大學、金陵大學,真正可以延續對目前帶來持續發展的追溯,北京大學也許應該是1902年,南京大學也許應該是1915年。再往以前是否好追溯,追溯到哪裡,可能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這裡儘量列出一些發生的歷史情況供參考 --Hanrry 04:28 2005年5月31日 (UTC)

Hanrry看來還是看了不少教育史方面的書目的。中國各個朝代都有最高學府——太學(國子監、國子學),每個朝代自然都是自己的太學,但是從「最高學府」這個學統的意義上,各個朝代是相互傳承的——特別要注意的是,這個傳承不是地址的傳承,而是地位的傳承。就比如說元朝的國子監,在明初改為北平府學,後來又成為京師國子監——在北平府學的時候,這裡就不是最高學府,後來的北京國子監從地位上而言顯然也不是繼承的府學。

南京大學自稱繼承太學絕對是無稽之談,其原因就是三江師範學堂(南大所追溯的正式誕生前身)其地位絕非最高學府,自然也無從繼承太學或國子監。就正如現在在洛陽東漢太學遺址上建立一所洛陽技術專科學校,請問是否可以說該校是傳承太學?太學的傳承從來就不是地址的傳承,而是地位(最高學府地位)的傳承。

再談談中央大學時期的南大,中央大學地位很高,但是是否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最高學府」呢?恐怕很難得到肯定的回答。因為中央大學從「地位」上而言只是跟其他國立大學一樣的學校。並沒有類似太學、國子監、京師大學堂那裡行政上保證的最高學府地位,也沒有兼任國家教育部的職能,中央大學僅在民國時期大學院改革的時候曾經兼任江蘇省教育局的職能。所以中央大學充其量只能說最好的大學(暫且不論是不是),但卻並非真正上的「最高學府」。

京師大學堂是新式最高學府兼教育部,北京國子監是舊式最高學府兼國子監。兩者最初曾經並存過幾年,之後北京國子監撤銷,而北大卻保留了下來。兩者的「教育部職能」合併為清朝學部。這是一種融合,也是一種傳承。自科舉取消之後直到蔡元培主政北大之前,京師大學堂其實就是科舉的代替品,當時的很多散文和回憶錄都說,當時的京師大學堂其實就是國子監的風氣,而蔡元培之後才被改造為現代大學。正如清朝推翻明朝,明朝可以在南方保留自己的「太學」一段時間,但是其正統已然缺失,就算並存也失去了地位——不同朝代之間太學的傳承也是如此,這是最高學府地位的傳承。


==北大傳承着中華數千年國家最高學府——「太學」的學統,是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在現代的延續,這段話找不到出處。而且也沒有道理,因為國子監太學是1905年終止的,京師大學堂是1898年成立的,1905年不可能被1898年延續。根據Wikipedia:非原始研究的原則,要刪除。

  • 不過北京大學官方的看法(請看校徽)是覺得北京大學的前身是成立於1898的「京師大學堂」,其實這各題目會不會是我們後代人的後見之明,搞不好當時後民國時期北京大學的學生,根本不想和「國子監」這各機構有任何傳承關係,因為那代表封建、迂腐、落後,不符合當時德先生與賽先生的時代訴求氛圍。Encolpius (留言) 2008年12月15日 (一) 05:43 (UTC)Encolpius

燕京大學

燕京大學應另立條目,不宜REDIRECT 到北京大學;韓素音曾入燕京大學,從來沒有入北京大學! 唐戈 11:46 2005年5月21日 (UTC)

附議,確實應該把燕京大學分開,單列條目--雪鴞◎海德薇 (talk) 看看雪鴞 02:24 2005年5月22日 (UTC)

我不同意。52年以後的北京大學實際上就是原來的北京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院校的部分原系組成,如果這個百科全書的詞條講述的是現在的北京大學,燕京大學當然是北京大學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個是不容爭辯的事實。從繼承來看,現在的北京大學繼承了燕京大學的校址,圖書館的圖書。從管理來看,燕京大學的檔案資料由北京大學檔案館管理。--Kren 01:48 2005年5月28日 (UTC)

我覺得可以在條目正文中說清楚北京大學和燕京大學的關係,但燕京大學本身內容非常豐富,完全可以自己作為一個條目。--Mountain(Talk) 01:03 2005年5月31日 (UTC)

不知道大家看到我上面說的燕京大學的事情了麼?我還是覺得應該把燕京大學列在北京大學的說明裡面的

事實上看,是原來北京大學、燕京大學等學校的文理科部分的院系合起來組建了1952年以後的北京大學,在法律主體上,應該說是作為教會大學的原燕京大學被取消了,而北京大學得到了保留,北京大學遷移到了燕京大學的校園,這個應該不會有什麼爭議。這樣來看,我覺得,一方面北京大學裡面完全有必要提到燕京大學,畢竟是其事實上的組成部分之一(包括北京大學繼承了燕京大學的大部分院系、圖書設備,占有燕京大學校園,並且加上從燕京大學檔案歸北京大學保管的意義上,可以說燕京大學合併進入了北京大學,這個方面似乎跟南京大學金陵大學的關係很相似);另一方面,燕京大學也有必要作為一個單獨的條目存在。這個和京師大學堂不一樣,京師大學堂是北京大學的前身,本為改名前後的同一個學校,在邏輯上單獨作為條目並不太合適,而燕京大學則是不同的情況。 --Hanrry 02:30 2005年5月31日 (UTC)

當時是我重定向的,我看燕京大學的內容太少了,作為一個條目比較單薄。--用心閣(對話頁)Wikimania 2005! 13:46 2005年5月31日 (UTC)

輔仁大學哲學系1951年併入北大,主體併入北師大,是不是也要消滅輔大條目?140.136.247.228 2007年4月24日 (二) 10:37 (UTC)

為什麼每次碰到大學就容易發生爭執?

為什麼好像維基只要碰到大學正統之類的話題就容易發生爭執?怎麼會這個樣子?--Theodoranian|虎兒 (talk) 18:32 2005年5月21日 (UTC)

抑或是人性使然乎?--Hamham 10:24 2005年5月22日 (UTC)
也許是有一點虛榮心?不過我還是相信維基能利用它帶來的編輯動力,並且把副作用降到最低。--Alexcn 10:30 2005年5月22日 (UTC)

我一直沒能查到「上承太學正統,下立新學祖庭」的出處。只是在北大招生網上見到。大陸的各學校都有各自的招生機構,他們自然要極力鼓吹自己的學校好。大概是前年的招考時間,還發生過這種事情:清華的招生網完全把北大的IP給封了,這樣北大的招生人員就看不到清華的動態。呵呵。--Mountain(Talk) 10:36 2005年5月22日 (UTC)

這些爭執應該排除到wiki外面。赫赫。這裡應該是純學術的爭論。--Kren 01:51 2005年5月28日 (UTC)

這裡面存在兩種情況,一個方面是這些教育機構的歷史變化的確比較複雜,另一方面,在對於自身的表述體認上也存在許多有問題的地方,所以才會出現爭議 --Hanrry 02:43 2005年5月31日 (UTC)

我把「北大完美女性高級研修班」寫進條目,是為了說明:北大並不是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樣神聖。布爾費墨 04:00 2005年7月13日 (UTC)

  • 已被我刪除,原因是不適合放在北大的條目中。如果覺得有必要介紹相關內容,請另開條目(但本人覺得毫無必要,也不合適)。此外,您寫的內容並沒有說明「北大並不是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樣神聖」,開設此班就能證明北大不神聖?--這個人很懶,什麼也沒留下:D 04:12 2005年7月13日 (UTC)
  • 是啊!有些人非要說北大「上承太學正統,下立新學祖庭」,我就要用北大自己的材料(http://pkunews.pku.edu.cn/newsshow.jsp?id=99966)给他们看看,北大并不是他们理想中的北大,北大也是有大批的俗人,在干着人人都干的俗事的。
    • 至少WIKI的大部分北大人懂得韜光養晦,明白不該把公眾輿論空間當作自己翻筋斗雲的地方。--沐童 (修煉中) 05:39 2005年7月13日 (UTC)
    • 對啊對啊!所以說應該全面地認識北大,不要把大學(包括北大)當聖殿來膜拜。「上承……下立……」的說法存在於北大校友的內心就可以了,把它當真理拿出來就有點不是那麼「韜光養晦」了。布爾費墨 06:22 2005年7月13日 (UTC)
    • 北大從來就不是什麼聖地。百科全書的立場是客觀,只要是反映這個學校的真實事件,而且不是小事,都應該包容。象我寫的北大在文革中的表現,就是毛和四人幫的打手,梁效,聶元梓風頭之勁,遠勝於今日的超級女聲,這些人對文化的摧殘,對教授的打擊,難道不是北大傳統的一部分?近幾年海歸得勢,新自由主義壟斷北大,張維迎為顧雛軍吶喊,陳興良收了黑社會劉涌的好處費干涉司法程序,這些都是事實,而且影響惡劣,怎麼就不能寫?現在乾巴巴的一小段根本不能反映北大的文化傳統--一個大學隨着社會的變遷,完全是可能變質的!請管理員不要為她遮羞了!我們相信未來的北大會走好。但污點不可能從歷史中抹掉。我是看着現在北大這個條目寫的很不理想,才動手補充的,沒有想到有個管理員竟敢說我是破壞。什麼水平,也配。
    • 發生過的事情幹嘛要刪,建議找中性的人管理本條目,不是北大人也不是反北大的人

院系設置

我把即將成立的那些文字刪掉了。原因有兩個:一、找不到證據說明即將成立這些學員。二、百科全書不應該有還沒有發生的事情的預告,除非已經是非常明渠的消息。

  1. 心理學系(心理學院將成立)
  2. 信息管理系 (信息管理學院將成立)
  3. 中國語言文學系(文學院將成立)
  4. 歷史學系(歷史文化學院將成立)
  5. 哲學系(宗教學系) (哲學學院將成立)
  6. 社會學系(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將成立)
  7. 藝術系(藝術學院即將成立)
  8. 體育教研部(體育運動學院將成立)

沒有昌平校區

我看條目里提宿舍問題才想起來沒有寫昌平那邊的是,清華大學的條目里也沒有寫200號那邊的是,可見教育網的人上wiki的真是受限了。--Smartneddy (Talk) 12:40 2005年8月3日 (UTC)

若干修改

1。北京大學校訓的問題:

北京大学历史上曾经有多个校训,如较早的“勤奋、严谨、求实、创新”,蔡元培时期的“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等等。“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现在是北大的传统精神(见http://www.pku.edu.cn/about/about.htm)。现在的北京大学没有正式的校训,在北京大学的官方网站上“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也只是北京大学的学风,而不是校训(见http://www.pku.edu.cn/about/about.htm)。在北大招生网上也是用“老校训”这个词来解释“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

2。北京大學的介紹上關於北大校友的列表過於少,我將增加學界、政界、軍界及其他領域的一些北大校友,以期大家對北大有更好的了解。

3。我還增加了一些北大的國家級重點學科等等,這些都是從北大的官方網站上找到的。

4。另外,我還增加了一些對重點詞彙的鏈接,如未名湖等等中國高校間的著名景點以及一些我認為重要的鏈接。

5。另外,對於北大的歷史我也做了一些更正和補充。京師大學堂是孫家鼐創建的,不是張百熙,大學堂於1900年因外國入侵中國而停辦,後1902年重新復辦時才是張百熙主持的,這個可以查一下孫家鼐的資料即可驗證。另外,我也把關於五四的歷史簡單的寫了進去,因為這件事對於北大來說,影響實在是太深了。

如有不夠周到或產生謬誤之處,還望諒解和指正。謝謝!

////////由於我不久前才接觸的維基百科全書,故對這裡的「規矩」不是很了解,所以先修改「北京大學」的頁面,然後才補充這個修改說明的,還望管理員能夠把「北京大學」的頁面恢復到2005年8月21日10:30分的歷史頁面,謝謝//bow 11:11 2005年8月21日 61.233.144.118

請大家評評理,有個助理編輯竟敢說我寫的是「破壞」

這是我增加的北大條目文化傳統部分:

文化大革命時期,北大和清華是造反派的重鎮。四人幫的御用寫作組「梁效」就是這兩所高校的教師組成的,對文革客觀上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造反派學生領袖聶元梓來自北大,蒯大富來自清華,韓愛晶來自北航。這些人後來都被判決為刑事犯。北大哲學系黨總支書記聶元梓因為一張大字報,成為"文革"風雲人物。聶元梓授意手下寫報告給康生,誣陷彭真、薄一波、安子文等為叛徒,這些老同志相繼被捕入獄;還召集手下干將,炮製了《歷史的偽造者、反黨野心家--再評〈朱德將軍傳〉》等三篇反動文章;聶元梓還貼出全國第一張公開炮打鄧小平總書記的大字報,誣陷鄧小平是"全國第二號最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

 +  
 + 改革开放后,北大延续了自由主义的传统,特别是大批海归学者到北大执掌教鞭之后,鼓吹新自由主义,并形成很大气候。代表人是为民营企业家辩护原罪的经济学教授张维迎和为黑社会头子刘涌辩护无罪的法学教授陈兴良。事实证明张维迎力挺的企业家顾雏军确实是犯罪分子,陈兴良力辩无罪的刘涌确实是黑社会首领且被处决,这些事实和这两个教授的表现形成鲜明反差,在网络上在社会上都形成了对北大不小的反弹。以至于很多人质疑北大教授究竟代表了什么人的利益,是什么阶层的代言人。 


我寫的完全是事實。客觀公正。 難道原來的人寫的那麼一點東西能反應北大傳統?所謂傳統就是她的所有歷史的濃縮和亮點。文革時期北大的表現國人皆知,最近張維迎和陳興良的表現上網的都知道。作為百科全書,怎麼不能容納多種觀點(有事實為依據)。反觀毛澤東條目赫然寫着正面反面評價,北大條目就是聖地?不能直面自己的歷史,不能承認自己做過的事?最重要的,我認為我寫的的確反映了北大的文化傳統。

那個叫Mosesofmason 的管理員你敢跟我辯論麼?自己的主頁連個對話框都不敢留,偷偷摸摸的刪別人!

你怎麽就知道你所陳述的就一定正確而我們的判斷就一定錯誤呢?文化大革命究竟哪一派是正確的到現在還沒有定論,而且上面的措辭具有太過強烈的感情色彩,並且是以「中國中心」為視角來判斷問題,這也是不中立的體現。而且我奉勸你不要對任何人採用人身攻擊如「自己的主頁連個對話框都不敢留,偷偷摸摸的刪別人」,挑釁是不應該的。--學習第一|有事找我:P 14:54 2005年9月19日 (UTC)
  • 上面那位匿名用戶,有關事實的辯論實際很簡單,只需給出能夠支持你寫的段落的文章出處就行了,請參看Wikipedia:文獻的引用。即便您是正確的,您的口氣也實在讓人不舒服,這樣並不利於問題的解決。而且,沒人能保證不犯錯誤,包括Mosesofmason和您。另外,沒有哪條規定說刪除的時候必須通知作者,而且您是匿名用戶,更加難通知,因此談不上偷偷摸摸。您留在條目中的留言被我刪除了,條目中是不可以留言給別人的。最後,希望您記得下次參與討論的時候,最後以~~~~來簽名,系統會自動轉換為您的簽名。--瀑布汗 瀑布屋 15:25 2005年9月19日 (UTC)
  • 感覺這一段不太符合維基的無偏向性要求。Massbless 12:35 2005年11月30日 (UTC)

「最著名」的說法不客觀

因此改為:是近代中國最著名的學府之一。我想大家會同意吧。--Manchurian Tiger 15:56 2005年9月24日 (UTC)

關於餐飲的介紹是否以刪去為宜

首先餐飲於一所大學不夠重要;其次餐飲場所及種類經常變化,不宜長期保留。

  • 同意,而且目前南門外已經沒有以往那麼多餐廳了,保留那些過時的東西不好。Massbless 12:37 2005年11月30日 (UTC)

建立單立一條目為餐飲,不在正文體現。小鯨~ 13:55 2006年5月9日 (UTC)

關於學術地位

「北京大學作為對中國近代史上影響深遠的大學,其學術水平一直在國內傲視同儕,不少各界出色業者及知名學者出自北大或曾在北大任職。在一些國際學術排名榜中,北大除工程與技術領域略遜於清華大學外,其餘領域均高踞中國大陸之首,但在自然科學領域有時則略遜於南京大學。相反,在中國大陸的一些排名榜中,不少排名均是以清華大學居首、北大次之。不過,在國外的排名中,則往往是北京大學名列大陸第一。然而,單就中國大陸而言,大學排名的首二位均不出北大和清華,暫未見有其他大學能躍居首二名內,除南大曾數次排名全國綜合性大學第一或總排名第二外。」

其餘領域均高踞中國大陸之首後面補充了但在自然科學領域有時則略遜於南京大學,「單就中國大陸而言,大學排名的首二位均不出北大和清華,暫未見有其他大學能躍居首二名內」後面補充了「除南大曾數次排名全國綜合性大學第一或總排名第二外」。國內的綜合排名,《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的,南大1996年、1997年曾排第二,1998年為全國綜合大學第一。參見:盤點1987-2005中國大學排行榜

另外,美國《科學》雜誌1997年曾對大陸的大學作過一個排名。如果僅僅以SCI論文及引用數排,肯定是南大第一,但它的排名卻是北大第一,南大第二,不知道標準是什麼,有哪些。

表1:国内高校近5年SCI收录论文前6名(校名后数字为论文篇数)
名次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一  南京大学  225  南京大学  232  南京大学  325  南京大学  452  南京大学  570
二  北京大学  184  北京大学  206  北京大学  232  北京大学  269  北京大学  285
三  兰州大学  157  中国科大  165  中国科大  210  复旦大学  244  清华大学  273
四  复旦大学  151  兰州大学  165  复旦大学  179  清华大学  231  中国科大  270
五  中国科大  144  清华大学  151  清华大学  169  中国科大  227  复旦大学  230

表2:国内高校近5年SCI引用论文前6名(校名后数字为论文篇数)
名次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一  北京大学  231  北京大学  250  南京大学  245  南京大学  327  南京大学  461
二  中国科大  174  南京大学  222  北京大学  230  北京大学  305  北京大学  337
三  南京大学  168  中国科大  177  中国科大  187  复旦大学  212  清华大学  253
四  复旦大学  143  复旦大学  167  兰州大学  166  中国科大  209  复旦大学  239
五  清华大学  130  清华大学  147  复旦大学  162  清华大学  190  中国科大  235

来源:我校发表学术论文数成绩可喜 《新清华》
1997 
位次    名称            论文数(篇)  位次     名称            引用论文数(篇) 
1       南京大学         614        1       南京大学         613
2       北京大学         423        2       北京大学         436
3       清华大学         369        3       复旦大学         328
4       中国科技大学     361        4       清华大学         286  
5       复旦大学         302        5       中国科技大学     276


查到了1997年的數據,補充在上面。另外,據說美國《科學》雜誌2002年刊登了美國情報研究所的研究資料,「北京大學與南京大學同時被評為最有國際學術聲譽的中國大學」,並列出了國內10所傑出大學。不知道這真實性如何,可以查證一下。在這個10所大學的名單排名裡面,南大卻在北大清華後面。再考慮到學校的教職科研人員的數量規模,也比較難想象《科學》雜誌排名的依據,是否有工程方面的,或者其它定量指標。另外,還有一個代表性的數據資料,不知道是不是1970年-2007年,去年為止:

1970年以来Nature、Science两大国际顶级综合科学期刊论文发表数   
学校名称                                 Nature(自然)   Science(科学)   合计  
Nanjing Univ (南京大学)                  10               20          30 
Tsing Hua Univ (清华大学)                10               19          29   
Peking Univ (北京大学)                   10               16          26 
Univ Sci & Technol China (中国科技大学)   10               12          22    
Fudan Univ (复旦大学)                     8                7           15 
Zhejiang Univ (浙江大学)                  5                6           11 

此外有一個重要的指標,國家自然科學獎,以往一段時間似乎北大占優長期數年的總排名為第一,最近些年份似乎南大略占優長期數年的總排名為第一。--- 64.62.138.102 (留言) 2008年7月3日 (四) 20:25 (UTC)

關於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

這一問題實際上應當沒有爭議。北大(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不僅後人的諸多著作中均有提及,《清史稿》中關於大學的記載也可驗證這一點。具體內容請參見我在條目中引用的文獻。--Dingruogu (留言) 2009年2月11日 (三) 16:12 (UTC)

北洋大學建立於1895年,京師大學堂建立於1898年。2002年9月28日《天津日報》在顯著位置刊登了一條重要新聞,披露了一條鮮為人知的史實:天津大學近日發現清朝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上光緒皇帝奏摺和清光緒皇帝的批覆。這一珍貴的歷史文獻充分說明,北洋大學堂,也就是今天的天津大學,是我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源地。至此,中國第一所大學設在何處的爭論宣告結束。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05/09/30/001131840.shtml Speaker cn (留言) 2010年6月8日 (二) 22:20 (UTC)Speaker_cn

北洋大學堂(天津中西學堂)是公立,但非國立。可從經費、校長任免、文憑頒發等幾個方面印證。參見: http://hi.baidu.com/iyiyi01/item/627e051f0dae0c426826bb79

校徽:北大紅

The official color (北大紅) in CMYK is c0m100y100k45[1][2][3]. 校徽請使用已改為北大紅的SVG版本。--Dingruogu (留言) 2009年2月15日 (日) 07:43 (UTC)

呃,最好重繪一下,不大一樣:http://imgsrc.baidu.com/baike/pic/item/f99dcf00790d2107738b6560.jpg 。—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09年2月15日 (日) 13:19 (UTC)
沒注意到,確實不一樣……兩個更正式的版本,[3][4]--Dingruogu (留言) 2009年2月15日 (日) 22:51 (UTC)

註:此處原有文字,因為與本討論頁面無關,已由Wcam (留言)於2009年8月23日 (日) 03:18 (UTC)刪除,尚祈見諒。若有異議請至互助客棧或向管理員反映。

「元火漫畫協會」名稱問題

這個協會現在已經更名為「元火動漫社」,需要把名字改一下嗎?(我是新人)Roundheadpku (留言) 2010年11月9日 (二) 14:57 (UTC)

參考

  • 臺灣觀點!根據2010年科研論文數量及被引用程度排名500大,各地前5名及世界排名(國內排名/世界排名),網站:http://ranking.heeact.edu.tw/zh-tw/2010/TOP/100
  • 中國:清華大學(1/117)、北京大學(2/124)、浙江大學(3/145)、上海交大(4/183)、中國科技大學(5/208)
  • 香港:香港大學(1/179)、香港中文大學(2/238)、香港科技大學(3/323)、城市大學(4/403)、香港理工大學(5/407)
  • 日本:東京大學(1/14)、京都大學(2/28)、大阪大學(3/38)、東北大學(4/65)、名古屋大學(5/113)
  • 南韓:首爾大學(1/67)、延世大學(2/160)、韓國高等科技學院(3/259)、成均館大學(4/262)、高麗大學(5/278)
  • 新加坡:新加坡大學(1/84)、南洋理工大學(2/245)
  • 臺灣:臺灣大學(1/114)、成功大學(2/302)、清華大學(3/346)、交通大學(4/479)、長庚大學(5/493)

Encolpius (留言) 2011年2月1日 (二) 11:11 (UTC)encolpius

「爭議」一節提請重寫

「爭議」一章講述的是高考制度不能改變社會等級流動的問題,只是以北京大學學生來源作為例證,但是這段內容並不是關於北京大學的百科全書應該收錄的爭議,也許移動到「高考」等條目更好,或者刪除。

改變「爭議」一節

/* 爭議 */原章節需要完全重寫。
原有內容是陳述高考未能改變社會不平等,只是以北京大學為例。故移動到「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條目。

已不是妳自己

過去的理想已經變成工具了,如今有錢比有文化機會多多了。新的時代
到了再也沒人「犯神經病」鬧了,所有人的理想已被時代沖掉了。你還
是聽聽廣播看看報紙,別再去說任何話了,別他媽發任何狀態了,你也
要臉?

別再關心任何,哪怕只與民眾有一點點的關繫的事兒了,因為你一再不
是妳自己——Rock com cn留言2012年4月30日 (一) 04:55 (UTC)

培養家奴的地方

請同學們,管理員們恕鄙人的真實,危險的發言。
我們(中國北方)的學校,什麽這個那個的重點高中,大學等等育人「聖地」,其實是一些個培養為了某些「正人君子高層合法團體」做
貢獻的家奴監獄。
中國五千年文明,也是五千年專制,五千年農耕(但,勞動者是最美麗的人)的黃河文明,孕育出來的也大抵如此了...
都說什麼「平等交流」其實在五千年神奇的土地裏面是非顛倒,(關於是非顛倒就不要在爭論了,天朝本來就是,貪污腐敗,打壓
民意,黑白顛倒,自私自利,視人命如草芥...)上來那些「正人君子衛道士」就來一句:「你擁有什麽學歷本事,得過什麽獎項?!
憑什麼到這裡說話,你有什麽資格?!」唉,就介樣兒吧,祝我們的神奇的土地的人民,早日變得質樸踏實不驕不躁不神奇。那時候,
中國就有救了。——Rock com cn留言2012年4月30日 (一) 05:40 (UTC)

  • 國家有法抵制補課,(鄙人高三),高二的學生們還是很有魄力的,大字報,簽字聯名熱熱鬧鬧不補課,完後最逗的就是第二天剛貼

上校門口「三角地」,就讓人家收拾衛生的老大爺揭下來了,但人家大爺還說:「其實我支持當面鑼對面鼓的對話,那樣兒有效果
,你就跟校長面對面的這樣說,說『我們壓力很大了,讓我們寫會兒吧,學生聯名集體不贊成補課......」——Rock com cn留言2012年4月30日 (一) 06:02 (UTC)

優良條目評選

~移動自Wikipedia:優良條目候選/提名區~(最後修訂

北京大學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企業和團體 - 學校及教育組織,提名人:吃白菜的企鵝留言2012年4月30日 (一) 10:36 (UTC)

投票期:2012年4月30日 (一) 10:36 (UTC) 至 2012年5月7日 (一) 10:36 (UTC)
  1. 1歷史
    1. 1.1 大清帝國
    2. 1.2 中華民國
      1. 1.2.1五四運動
    3.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
      1. 1.3.1四五運動
      2. 1.3.2一九八九
  2. 2學校管理
    1. 2.1校務
    2. 2.2校辦產業
  3. 3校園
    1. 3.1 設施
    2. 3.2 校舍
    3. 3.3 發展目標
  4. 4教學地位
    1. 4.1 國際排名
    2. 4.2 學術狀況
    3. 4.3 圖書館
  5. 5學生
    1. 5.1北大與中國大學擴招
  6. 6體育
    1. 6.1 體育成就
    2. 6.2 體育設施
  7. 7著名人物
    1. 7.1 教職員工
    2. 7.2 校友
  8. 8學校文化
    1. 8.1 在文學
    2. 8.2 藝術

北京大學「最高學府」爭議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C%97%E4%BA%AC%E5%A4%A7%E5%AD%A6&curid=4423&diff=22263590&oldid=22263471

再這樣要編輯戰了。

對於「北京大學被認為是中國的最高學府之一」這一點我列出了以下兩個來源,希望通過社群討論能夠得出共識,到底這兩個網頁能不能作為證明「北京大學被認為是中國的最高學府之一」這一點。

[5] [6] --吃白菜的企鵝留言2012年8月4日 (六) 09:34 (UTC)

我認為,北大在學術地位及排名等各方面仍躋身於中國大陸高等院校最強之列,但是其在不同的大學排名裡有不同的位置,例如在QS世界大學排名(2012)裡是中國大陸第一,世界43(香港大學等一些香港大專院校在其之上),而在ARWU(2012)裡與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同被列為世界151-200,中國1-4位不等(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在該排名裡為世界151-200,中國1-2),而且另一位用戶也提出了還有其他一些相對不太著名的內地大學排名,均有不同的結果,所以我建議加上「之一」一詞比較恰當,另外在「中國」後加上「內地」一詞更為準確,而且可以避免討論一些敏感的政治話題,例如在ARWU裡,國立台灣大學名列北大,清華等中國大陸高等院校之上,所以籠統地說「中國最高學府」,我認為不適合。
有關排名的參考,我會在空閒時與現有的排名模板一併重整及提供,到時候請參考以核實以上內容。謝謝!
User:Toxic Walker留言2012年9月16日 (日) 17:09 (UTC)

老師的中文名字

Vincenz Hundhausen是了北大的德文老師. 他的中文名字是洪濤生.

  • 參考文獻: Walravens, Hartmut. "German Influence on the Press in China." - In: Newspapers in International Librarianship: Papers Presented by the Newspaper Section at IFLA General Conferences. Walter de Gruyter, January 1, 2003. ISBN 3110962799, 9783110962796.
  • Walravens, Hartmut. "German Influence on the Press in China." - 在: Newspapers in International Librarianship: Papers Presented by the Newspaper Section at IFLA General Conferences. Walter de Gruyter, 2003年1月1日. ISBN 3110962799, 9783110962796. p. 92.
    • 也現有這裡 (Archive) 皇后圖書館網站 - 這個文本沒有註腳 (註腳在Walter de Gruyter文本)
    • 也現有在 Walravens, Hartmut and Edmund King. Newspapers in international librarianship: papers presented by the newspapers section at IFLA General Conferences. K.G. Saur, 2003年. ISBN 3598218370, 9783598218378.

(Sorry for the English - I may try to convert it into Chinese later) Page 92 says Hundhausen also owned a publishing establishment called the Poplar Island Press (Pappelinsel-Werkstatt/楊樹島), located near the southwestern corner of the former Beijing city wall. Page 92 says he was a "masterly translator of Chinese drama and poetry" and edited and was responsible for several sonderausgaben (特刊) special issues of the Deustch-Chinesische Nachrichten. The page says that they included, on anniversaries of famous people, the famous peoples' articles, translations and texts to celebrate them("in memory of famous people"). Pages 92 and 93 list the people as 1932: Goethe, Spinoza, 1933: Wieland, 1934: Schiller, 1935: Humboldt, 1936: Platen, and Horace. They each had German and Chinese sections. Page 93 says "They were well illustrated" and "boasted excellent contributors from both sides" WhisperToMe留言2013年5月20日 (一) 15:01 (UTC)

POV

「上承太學正統,下立大學祖庭」?完全是給北大做宣傳啊。 --達師 - 277 - 465 2014年5月14日 (三) 14:20 (UTC)

新條目推薦討論

在候選頁的投票結果
 

優良條目評選(第二次)

北京大學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企業和團體 - 大學,提名人:如沐西風留言2014年6月21日 (六) 15:52 (UTC)

投票期:2014年6月21日 (六) 15:52 (UTC) 至 2014年6月28日 (六) 15:52 (UTC)
  • 此條目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故提交候選,理據:重寫了大多數章節,擴充內容,增加大量歷史圖片。內容完備,參考資料充足,語句通暢。謹以此紀念北京大學建校116周年。—如沐西風留言2014年6月21日 (六) 15:52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內容豐碩,來源詳整,值得嘉賞(華人大學中唯一的優良條目——南開大學,都未必有如此完善的內容)--Age317留言2014年6月21日 (六) 18:25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西風兄的條目一直都那麼棒。--中華愛國陣線留言2014年6月22日 (日) 04:57 (UTC)
  • (!)意見,統計了一下各章節的字數和占全文正文的比例:
    全文:17266
    1. 首段:439(2.5%)
    2. 校史:9814(56.8%)
    3. 校園:2496(14.5%)
    4. 教學與科研: 1488(8.6%)
    5. 學校標誌: 1596(9.2%)
    6. 學生活動: 248(1.4%)
    7. 知名校友: 1185(6.9%)
    有沒有人覺得歷史的篇幅過高了呢?雖然「校史」最後一段講的是1980年代後的事情,但「校園」一章絕大部分內容是校園建築的歷史,加上學校標誌乃至學生活動的歷史部分,全文有三分之二在講歷史,而關於教學科研學生活動等現狀的文字卻只占全文的10%左右,這個比例似乎過於懸殊。我想大多數讀者既希望了解北大的歷史,也希望了解北大的現在,建議西風兄壓縮歷史敘述,增加對現狀的介紹,平衡兩者的篇幅。「校史」:可以考慮適當壓縮,現在這一章已經完全可以取代北京大學歷史子條目。「校園」:對於老建築可以聚焦於其歷史文化價值以及利用保護的現狀,把建設經過方面的內容適當壓縮,詳細內容可以寫入與北大校園有關的國保系列條目。「教學與科研」應該大力擴充,「學生活動」也可以適當擴充,200多字的一級章節似乎太短了。以上是我的一點簡單的、不成熟的意見,請西風兄考慮。--Gilgalad 2014年6月22日 (日) 20:11 (UTC)
    • (:)回應:謝謝兄台的建議。今天略忙,只在「學生活動」一節補了約一千字。明天計劃擴充「教學與科研」一節等等。北大承載了太多的歷史(這一點,中國高校恐怕沒有幾所可與相匹),近二十年(或三十年)北京大學的發展在其一百多年的歷程中只是小小的一段。愚以為,只要不缺少應有的信息(也沒有多餘的信息),「歷史」占篇幅多、「現狀」占篇幅少可以接受。寫「校史」一章的時候擔心太長,已經把一些內容放到了注釋里。不過當時確實沒有注意到現狀內容少了一點。另外,校史一節插了很多圖片,剛才試着把圖注(包括《明定國是詔》摘錄)去掉一算,少了約一千字。或許不計圖注、文保模板等等,比例數字會好一點。壓縮「校史」「校園」兩節感覺有點困難,明後天試試看。--如沐西風留言2014年6月23日 (一) 16:21 (UTC)
  • 首段對於歷史的描述太長了。 --達師 - 277 - 465 2014年6月23日 (一) 01:46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內容豐碩,眼力尖、編輯好樣。並對如沐西風前已完成幾件華文條目之擴修與創建-蒙山大佛、九原崗北朝壁畫墓、高洪波 、2014年中國足球協會超級盃,並與之提優與特色條目,略表敬意。Chinuan12623留言2014年6月24日 (二) 04:32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內容充足、語句順暢,參考資料足以支撐全文,段落大致上都有注腳,以yesGA票作獎勵。—ArikamaI 在沒有人有槍的國度裡,一把手槍的人就是國王謝絕廢話|戰鬥記錄2014年6月25日 (三) 01:41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內容豐富,語句流暢,來源充足。PS:我只是覺得,維基百科的優良與特色條目需要多樣化。--Chinyen 留言2014年6月25日 (三) 04:32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內容充足、語句流暢,參考資料足以支撐全文。- I am Davidzdh. 2014年6月25日 (三) 09:36 (UTC)
  • (!)意見,圖片過多--Dragoon17cc留言2014年6月25日 (三) 13:16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內容比較完整,不過缺少一些重大科研成果、學術思想成就的介紹。--Huandy618留言2014年6月26日 (四) 04:51 (UTC)

 8支持,0反對,入選。--如沐西風留言2014年6月28日 (六) 16:00 (UTC)

過多枝節

個人覺得「教研成就」段重複地列出了《QS》及《泰晤士》的排名資訊,而且有關參考只為轉述報導(如騰訊新聞),故將之刪去。有關名次已經清楚地列在附有可供直接參考的官方網頁之模板中(清華大學教研段亦未見出現類似的沉長內容)。Biomedicinal聯繫

關於「北京大學聚集了原北大、清華、輔仁大學燕大四校的自然科學、人文學者」

今日IP用戶連續在條目中加入「北京大學聚集了原北大、清華、輔仁大學燕大四校的自然科學、人文學者」內容[7]。此說不確。輔仁大學調整入北京大學的只是很少一部分,看資料只是西語系。如果可以加入輔仁,那大概還可以加中法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因為這些學校也有部分被調整進了北京大學。另一方面,主流資料均說1952年後北京大學聚集了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三校文理科的精華,並未提及其它學校,硬有這樣加入恐有原創研究之嫌。--如沐西風留言2015年12月21日 (一) 14:27 (UTC)

  • 就如你上述是自然科學、人文"學者",輔仁大學自古就是人文薈萃,培育英才之地,有五大名校或四大名校之稱。故稱其如上並未有嫌疑。另是輔仁大學援已遷台復校。至今又有多少人能知道這段歷史?而北京大學條目則支字未提這段,故而對其進行回退動作爾爾。--119.77.206.223留言2015年12月21日 (一) 14:39 (UTC)
    • 我再說得明白一點:1、輔仁大學只有小部分(西語系)併入北京大學,說北京大學聚集輔仁的文理科學者不大妥當。查北京大學校史資料,輔仁大學只有西語系併入。2、北京大學條目底下的模板中早已注有1952年輔仁大學西語系調整入北京大學。3、中法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亦有部分被調整入北京大學,且被調整的規模與輔仁大學被調入北大的規模相當。4、所見資料只說北大,清華、燕大三校文理學者1952年後薈萃北京大學,並未說連輔仁在內四校。若在條目中加入輔仁,有原創研究之嫌。--如沐西風留言2015年12月21日 (一) 14:46 (UTC)
      • 應該這樣說,此文字可調整為聚集了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成立的較有名的校院有輔仁,燕京為民辦者。另我指的是"學者",即為已畢業者。並非在校者。再者,北京師大已有教師,輔大教師全併入在京師大稍嫌不合理。那教師何去何從?--119.77.206.223留言2015年12月21日 (一) 15:06 (UTC)
        • 看來我還得再重複一遍。1、輔仁併入北京大學的部分較小。2、有原創研究之嫌。3、由於上面兩點原因,沒有必要在首段內介紹輔仁大學西語系調整入北京大學一事。4、「北京師大已有教師,輔大教師全併入在京師大稍嫌不合理」是一個奇怪的問題,當時北京大學文理各科也有教師,依您看清華大學和燕京大學併入北京大學也不合理。當時北京大學已有西方語言專業,那依您看連輔仁大學西語系調整入北京大學都有編造之嫌了。--如沐西風留言2015年12月21日 (一) 15:22 (UTC)

關於校史分期

北京大學校史的分期自可以有多種分法。可以按國家政權的更迭分為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可以按學校本身的發展脈絡,由草創、發展、鼎盛、危機、重建之類。孫家紅文《大師如林影響深遠的一代又一代北大經濟學人》[8]意在分析中國經濟學家的代際,重點並非在北京大學校史本身。孫家紅文的分法,絕不是唯一的分法,恐怕也不是最合適的分法。而且孫家紅的分期也頗奇怪,生生多出一個「京師大學堂成立前(1840-1897)」,也不知這一段有什麼好講。京師大學堂的構想、籌備、成立並沒有經歷那麼長的時段。不大客氣地說,這種分法並不需要對北京大學校史本身有多大的了解,中學文化程度的人大概都知道清朝完了是民國,民國的新文化運動與北大大有關係,民國之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大革命前後大不一樣。實際上這樣分來粗略至極,比如解放初期至「文革」結束(1949-1976)分為一期,1949年至1966年的北京大學尚有正常的教學科研,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之後學校的秩序徹底被擾亂,如何分為一期?

原先的分法參照的是北京大學校史館的分法[9]。印象中校史館實體展覽還多分出一期,即2000年之後(恐怕是以北京大學與北京醫科大學合併為標誌)。這個分法的好處是更加看重學校本身的發展,而非其外部的政治環境。如「五四運動前後的北京大學」(即蔡元培時代)、「三十年代的北京大學」(蔣夢麟時代)、「西南聯合大學時期」三期是北京大學發展歷程中甚為重要的時期。蔡元培長校時先是整頓,隨後創立制度、延攬人才,奠定北京大學的基礎和地位。蔣夢麟時代亦是北大繁盛之期。西南聯大時代大眾更為熟悉,不必多言。抗戰勝利之後,內戰烽起,北大雖得以返回北平,但各項工作難以如願開展。相比之下,孫家紅文的分法顯然更加粗糙。User:Tai8的分法依中央政權的更迭把民國時代分為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重慶國民政府之類,亦不能反映學校本身發展的脈絡。此外,把孫家紅的分法直接放在校史一章的最前面,倒好像孫的分法成了唯一正確的分法似的。今改回原有的分法。歡迎討論。--如沐西風留言2016年9月21日 (三) 05:31 (UTC)

  • @如沐西风 閣下按照北京大學校史館的方法分期,我沒有意見。不過請尊重原文內容,不要擅自修改各個階段的名稱。分期名稱經過閣下的修改,顯得不倫不類了。--Tai8留言2016年9月22日 (四) 12:03 (UTC)
    • 校史館的分期雖然較為合理,但是校史館的分期名稱就不一定了。比如1927-1937年那一段叫做「三十年代的北京大學」,那1927-1929划進來和1938-1939年劃出去叫什麼事呢?「五四運動前後的北京大學」,大學的使命豈在於搞學生運動?這一期發生在北京大學的重要事件遠不止五四運動。相應兩期稱作「蔡元培時代」、「蔣夢麟時代」並非不妥,其實有的北京大學校史文獻就是這麼叫的。而且,即使北大校史館把1916-1927叫成「五四運動前後的北京大學」,它也沒忘交代出1916-1927正是蔡元培的任期。蔣夢麟的任期雖然名義上到1945年,但是抗戰之後人在重慶,並不實際掌權。而且這一階段三校合為聯大,與之前數年大大不同。--如沐西風留言2016年9月22日 (四) 12:47 (UTC)
      • 另外,把抗戰中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7-1938年)單獨分一章恐怕也不盡合理。一方面喊着要壓縮這個條目的校史章節,一方面又把這個短命的長沙臨時大學單立一章,恐有自相矛盾之嫌。長沙臨時大學與西南聯合大學都是由北大、清華、南開三家組成,而且長沙臨時大學辦學時間非常短暫,和西南聯合大學放在一章並無不妥。話說某位編輯一定沒有認真通讀這個條目,1900年京師大學堂都停辦了,1902年才重新開起來。這樣的話某編輯一定會非常開心地把京師大學堂(1898-1912年)一拆為三,1898-1900,1900-1902,1902-1912,我猜得不錯吧?--如沐西風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14:04 (UTC)
        • 閣下誤會了。我沒有要把京師大學堂一拆為三的意思。即使停辦了,也是京師大學堂停辦期間,而不是什麼其他名字的學校。我只是非常介意閣下的章節標題未能概括該章節的實際內容。長沙臨時大學辦學和西南聯合大學放在一章我倒是也可以接受,只是不能接受把段落標題叫做西南聯合大學。閣下理解我的意思嗎?這本身無關於歷史章節的擴充或縮減。--Tai8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14:26 (UTC)
          • 不合常理。按閣下的邏輯,市面上好多中國古代史的書都犯了天大的錯誤。因為他們的章節劃分不是「西漢、新莽、東漢」而是「兩漢」,不是「明、後金、清」而是「明、清」。照閣下的邏輯,所有的中國古代史書都應該把楚漢相爭單獨分出一章,因為秦已滅而漢未立,章節名字叫秦叫漢都不合適,都不能概括該章節的實際內容。劃為一章的原因,一是長沙臨時大學過於短暫,二是長沙臨時大學與西南聯合大學的緊密傳承關係,三是考慮到條目章節劃分的平衡性(以校史一章為例,每一節所含的時段不宜相差太多,每節的長度也應相當,各時段在校史上分異的明顯度也亦相當)。正是基於這兩點,章節名稱統一作西南聯合大學並無不妥。這正是習用的做法。
          • 另外再給你提供個資源,1927年的時候還搞過一陣子北平八所國立大學合併,搞過國立北平大學北大學院,搞過京師大學校。照閣下的邏輯,自然也是「章節標題未能概括該章節的實際內容」--如沐西風留言2016年9月26日 (一) 11:27 (UTC)

對了,其實很慶幸校史部分沒有被分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時期」。估計早些年出的書裡有這麼分的--如沐西風留言2016年9月21日 (三) 05:35 (UTC)

關於校園一章的分節

這三個小節不是按朝代劃分,而是按校址的演進。京師大學堂初建時校舍分散在城內多處。改名北京大學之後,漸漸固定為一院、二院、三院的格局,興建了一系列現代化的建築,抗日戰爭之後又有增加。下一次重要的變動在1952年而非1949年,即遷入燕京大學校園。不知事事死抱着按朝代劃分的觀念是什麼道理。--如沐西風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13:58 (UTC)

  • (:)回應我認為,學校改名也好、院系調整也好,是跟改朝換代有關係的。甚至是主要原因。--Tai8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14:35 (UTC)
  • (!)意見,院系調整明顯是政策 甚至是意識形態的原因,所以當然跟改朝換代有關--葉又嘉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15:10 (UTC)
    • 有關也好,主要原因也好,以此更改章節標題理據並不充分。校園一章的分節即是校址的變遷。北大1952年遷入燕京大學校園,以1952年院系調整為界有何問題?如此大的變更,單劃一節,有何問題?若說有關,北平和平解放也有關,抗日戰爭改變國共力量對比也有關。說主要原因,何不追溯至中國共產黨成立?--如沐西風留言2016年9月26日 (一) 11:31 (UTC)

優良條目重審

北京大學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提名人:--葉又嘉留言2016年9月18日 (日) 07:47 (UTC)
投票期:2016年9月18日 (日) 07:47 (UTC) 至 2016年9月25日 (日) 07:47 (UTC)

(!)意見:

  1. 圖片羅列雜亂無章。建議把歷史章節中,所有校園建築的圖片,放到校園章節。
  2. 北大是一所研究型大學,請主編補充科研方面的內容。哪些領域是北大的強項,有什麼科研成果等。
  3. 北大校屬的產業、校企是不是應該也介紹一下?例如:中國高校校企資產超三千億 北大清華最多--Tai8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08:40 (UTC)

---

  1. WP:COI預警,歷史章節中的圖片是老北大的圖片,不是現在的校園(燕園)裡面的圖片。--Antigng留言2016年9月24日 (六) 13:41 (UTC)
    1. 閣下顯然沒有詳細看條目內容。請閣下看看校園章節,再來回應我一下,我的建議有沒有道理。閣下想當然的認為校園章節講的是現在的校園(燕園)。還是不要想當然的好。--Tai8留言2016年9月24日 (六) 13:54 (UTC)
    2. 不,是這個章節放不下那麼多圖片,所以老北大的放到歷史章節裡面去。--Antigng留言2016年9月24日 (六) 13:57 (UTC)
    3. 好。我退一步。不要求全部放過去,但是挑一張有代表性的放過去,要求不過分吧?--Tai8留言2016年9月24日 (六) 13:59 (UTC)
  2. 很難羅列科研成果,因為不會有一個來源專門講整個學校近年來的科研成果。這些內容也應該在各院系的條目中介紹(除非是虛的,比如學科排名,申請到多少項目等等。)--Antigng留言2016年9月24日 (六) 13:46 (UTC)
    1. 科研成果很難詳細羅列(我也沒這麼要求),但是北大代表性的科研成果也沒有麼?--Tai8留言2016年9月24日 (六) 13:57 (UTC)
    2. 因為不知道哪個是代表性的。不是太少,是太多了。--Antigng留言2016年9月24日 (六) 13:59 (UTC)
    3. 呵呵。舉個例子:中華人民共和國條目。我說,中國取得的科技成果太多了,不知道該寫什麼。所以,科技這一章就省略不寫了。是不是很欠揍的感覺?--Tai8留言2016年9月24日 (六) 14:04 (UTC)
    4. 來源,重點是來源。沒來源一切免談。--Antigng留言2016年9月24日 (六) 14:09 (UTC)
    5. 所以,不是因為科研成果太多、也不是因為科研成果太少,而是沒有人去找,對吧。北大獲得了幾次國家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你查不到,可以掛上模板,讓有能力查的查一下。--Tai8留言2016年9月24日 (六) 14:15 (UTC)
    6. 「除非是虛的」--Antigng留言2016年9月24日 (六) 14:18 (UTC)

10支持,2反對:符合標準--Z7504留言2016年9月25日 (日) 09:14 (UTC)

北京大學 與 北京大學校

看上去1912年北京大學的正式校名是北京大學校,如[10][11])等公文里的「署理北京大學校校長嚴」。然而北京大學的名字官方也在用,如教育部《北京大學結束辦法》[12]。嚴復作的說帖,題目里把北大的校名稱為北京大學校。正文中卻不見「北京大學校」只見「北京大學」(見[13])。

之後的情況也有些奇怪。這張據說1917年的照片(File:Gate of Peking University, 1917, Jingshan East Street.jpg),北大二院門上明晃晃掛着一個「國立北京大學」。然而同一時代蔡元培頒發的聘書裡(如[14]),蓋着的是「北京大學之章」而非國立北京大學之章。最有趣的是民國九年八月二日蔡元培發給魯迅的聘書[15],封皮上有「國立北京大學」,落款「國立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但最後蓋的仍然是「北京大學之章」。這裡還有一信箋[16],抬頭是國立北京大學,但落款是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後來有一方國立北京大學關防,查《國民政府行政院公報總目 1》,似是民國十九年鑄發(頁碼1-305,3418號令)。

寫到這裡我也很疑惑,甚至對這個問題本身感到疑惑。舊時各項制度尚不完善,如何斷定一個名字是學校的正式校名?看印章/關防?所以蔡元培時代北京大學的校名就是北京大學,國立只是一個形容詞?並未找到相關學術論文,恐怕只好有空找本北京大學校史借來看看了--如沐西風留言2016年9月26日 (一) 14:03 (UTC)

另外,有人在條目中「1912年改名國立北京大學」掛fact模版,恐屬錯用。並非沒有來源。--如沐西風留言2016年9月26日 (一) 14:04 (UTC)
返回 "北京大学/档案1"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