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廉
居廉(1828年9月22日—1904年5月5日),字士剛,號古泉、隔山樵子、羅湖散人,廣東省廣州府番禺縣隔山鄉(今廣州市海珠區)人,清朝嶺南地區國畫畫家,善畫花鳥、草蟲及人物,尤以寫生見長。和其從兄居巢並稱「二居」。他初時學宋光寶和孟麗堂,後吸收各家之長,自成一家。筆法工整,設色妍麗,在繼承和發展惲壽平沒骨畫法基礎上,創撞水和撞粉法,是嶺南畫派奠基人之一。
居廉 | |
---|---|
出生 | 1828年農曆9月22日 清朝廣東省廣州府番禺縣 |
逝世 | 1904年農曆5月5日 大清 |
職業 | 畫家,嶺南畫派奠基人 |
生平
居廉原籍為江蘇省揚州府寶應縣,先輩來粵做官,遂落籍番禺。父親名樟華,又名鍵,字少楠,為閩清縣知縣[1]。居廉生於清朝道光八年(1828年)9月22日,排行第七。自幼從堂兄居巢學畫,十歲左右時隨居巢赴廣西,後又隨居巢成為張敬修的軍師,因軍功獎掖,賞戴花翎[2][3]。其間臨習過宋光寶、華岩、金農、惲壽平、八大山人、徐渭等人作品。
1855年,張敬修因潯城失守落職,次年返回東莞老家,而「二居」也返回家鄉廣州。之後,居氏兄弟又數次應張敬修及其侄張嘉謨之邀同赴東莞,斷斷續續分別於張敬修的可園和張嘉謨的道生園客居了近十年時間,專心從事藝術創作活動[3]。這段期間居廉醉心寫生,畫藝大進,同治三年(1864年)張敬修在可園病卒後,居廉隨兄居巢返回故里,不久開始築建供自己作畫和授徒的「十香園」(因種了素馨、瑞香、夜來香、鷹爪、茉莉、夜合、珠蘭、魚子蘭、白蘭、含笑等十種香花,故名),專心作畫以賣畫為生,並設館授徒,聲名日彰,桃李甚眾。
參考資料
- ^ 同治《福建通志》卷一 百八《職官·福州府》:「閩清縣知縣,居允敬,廣東番禺舉人,嘉慶元年任。」
- ^ 《古泉先生六秩壽序》:「東莞方伯張公(指張敬修),累幽相招,旋至營,即屬以帷幄之事」
- ^ 3.0 3.1 軍師出身的嶺南畫派太祖師居廉及其藝術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8-09-07.
- 李健兒,《廣東現代畫人傳》,儉廬文藝苑,1942年。
- 林京海,《居巢、居廉游寓廣西考》,《文物鑑定與研究(三)》,文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