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內政及國家安全部
巴勒斯坦內政及國家安全部(阿拉伯語:وزارة الـداخـلـيــة فـ السلطة الوطنية)[1][2]是巴勒斯坦國的政府部門,負責該國國家安全及人口統計。巴勒斯坦中央統計局是內政部下屬機構,負責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管治區內的人口及經濟統計。自從哈馬斯武裝奪取加沙走廊以來,內政部在巴勒斯坦安全署內的責任範圍尚不明確。
巴勒斯坦政府機構 | |
---|---|
內政及國家安全部 | |
機構概要 | |
機構類型 | 政府機構、部 |
機構駐地 | 拉馬拉 |
上級機構 |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 |
下設機構 | 巴勒斯坦中央統計局 |
歷史
1994年,根據《奧斯陸協議》,巴勒斯坦內政部隨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成立。
該部門分為兩個層面,民事層面及軍事層面。在民事層面,內政部負責過境安檢、民防、就業及職業培訓,以及巴勒斯坦監獄囚犯更生(關押在以色列監獄的巴勒斯坦囚犯的相關事宜則由巴勒斯坦被羈留者及曾被羈留者事務部負責)。在軍事層面,內政部負責巴勒斯坦的安全機制,下轄民事警察部隊、國家安全機構、情報機構、憲兵、軍事法院等。
2006年,哈馬斯綁架以色列國防軍士兵吉拉德·沙利特,並於加沙走廊南部向以色列發射火箭進行恐怖襲擊。為阻止哈馬斯繼續襲擊,以色列對加沙走廊展開軍事反擊。戰火數次波及內政部辦公樓,造成建築受損。[3]
2007年6月,哈馬斯的委任的內政部長賽義德·塞亞姆接管加沙辦事處,成為哈馬斯當局的一部分。該委任不受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及國際社會承認。2009年1月15日賽義德·塞亞姆死亡後,法蒂·哈馬德於2009年1月上任。2012年8月,哈馬斯當局首領伊斯梅爾·哈尼亞對改組內閣,法蒂·哈馬德留任。
歷任內政部長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內政部長
# | 姓名 | 政黨 | 任期 |
---|---|---|---|
1 | Yasser Arafat | 法塔赫 | 1994年7月 - 1998年 |
2 | Ahmad Tamimi | 1998年 - | |
3 | Abdel Razzak El-Yehya
(Abdul al-Razzaq al-Yahia) |
巴解/無黨籍 | 2002年6月 - 2002年10月 |
4 | Hani al-Hasan | 法塔赫 | 2002年10月 - 2003年4月 |
5 | Mahmoud Abbas | 法塔赫 | 2003年4月 - 2003年9月 |
6 | —
Nasser Yousef(獲提名,但未委任) |
法塔赫 | 2003年10月 - 2003年11月 |
7 | Hakam Balawi | 法塔赫 | 2003年11月 - 2005年2月? |
8 | Nasser Yousef | 法塔赫 | 2005年2月 - 2006年3月 |
9 | Said Seyam | 哈馬斯 | 2006年3月 - 2007年3月 |
10 | Hani Talab al-Qawasmi | 哈馬斯/無黨籍 (團結政府) |
2007年3月 - 2007年4月 |
— | 對立政府 | ||
11 | Rami Hamdallah | 法塔赫/無黨籍 (團結政府) |
2014年6月2日 - |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內政部長(約旦河西岸)
# | 姓名 | 政黨 | 任期 |
---|---|---|---|
1 | Abdel Razzak El-Yehya
(Abdul al-Razzaq al-Yahia) |
巴解/無黨籍 | 2007年6月 - 2007年7月 |
2 | Abdel Razzak El-Yehya | 巴解/無黨籍 | 2007年7月 - 2009年5月 |
3 | Said Abu Ali | 法塔赫 | 2009年5月 - 2013年6月 |
4 | Said Abu Ali | 法塔赫 | 2013年6月 - 2014年6月 |
加沙地帶內政部長
# | 姓名 | 政黨 | 任期 |
---|---|---|---|
1 | Said Seyam | 哈馬斯 | 2007年6月 - 2009年1月15日 |
2 | Fathi Hamad | 哈馬斯 | 2009年4月 - 2014年6月 |
參見
參考
- ^ State of Palestine Ministry of Interior General Inspector Officer (PDF). [2023-11-2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7-02).
- ^ Palestine (PDF). bicc.de. [2023-11-2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7-02).
- ^ Israel hits Palestinian Interior Ministr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NN, 5 July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