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莘(1896年4月21日—1957年2月2日),原名王允令上海市人,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家,中國證券市場建設的先行者。

王志莘
出生1896年4月21日 編輯維基數據
川沙縣 編輯維基數據
逝世1957年2月2日 編輯維基數據 (60歲)
母校
職業政治人物 編輯維基數據
政黨中國民主建國會 編輯維基數據
王志莘

生平

中華職教社

王志莘生於江蘇川沙(今上海市浦東新區)。父親王南山,母親朱氏。王志莘原名王允令,5歲時父親病逝,家道中落。母親為供他上學,乃刺繡為生。1910年,14歲的王志莘因家貧輟學,由叔父介紹到錢莊當學徒,但他一心想讀書。母親省吃儉用將他送到南洋公學學習。1915年,王志莘中學畢業,先後在定海縣中學、上海留雲小學任教。後來又到新加坡擔任教員、報館編輯,還曾經營橡膠種植園[1][2]

1921年王志莘回國。他和黃炎培都是川沙人,這時正值黃炎培的中華職業教育社提倡職業教育,籌劃到菲律賓南洋各地考察。王志莘乃陪黃炎培考察南洋。《黃炎培年譜》載,1921年1月30日,黃炎培偕中華職業教育社王志莘離開上海赴菲律賓、南洋等地提倡職業教育,攜帶書籍、幻燈片等,到各地開會演講共43次。2月21日從菲律賓返抵香港。2月25日從香港抵達汕頭。在汕頭逗留十餘天,搭船抵泰國曼谷。王志莘協助黃炎培為中華職業學校募款,獲14700多元。4月22日兩人抵達馬來西亞吉隆坡。後又到新加坡、柔佛棉蘭等地,5月12日抵香港,5月18日返抵上海。同年,王志莘考入上海商科大學,自此邊在中華職業教育社工作,邊在上海商科大學學習[1]

1923年,經黃炎培推薦,並獲菲律賓華僑李昭北資助,王志莘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攻讀銀行學,兩年便先後獲學士和碩士學位。1925年離開美國,在歸國途中繞道歐洲考察銀行業務。回國後,在母校上海商科大學任教,同時在中華職業學校任教。1925年8、9月間,中華職業教育社創辦《生活》周刊。該周刊原計劃名為《生活之路》,為方便稱呼改定名為《生活》。《生活》周刊首任主編是王志莘,1926年10月改由鄒韜奮主編。該刊宗旨是:「以有趣味(雅俗共賞的事實)、有價值(必須使人看了在道德修養上得到多少的靈感)的材料,暗示人生修養,喚起服務精神,力促社會改進。」辦刊方針是「以讀者利益為中心,以社會改造為目的,要做成社會上人人的一個好朋友。」[1]

進入銀行界

1926年,王志莘離開《生活》周刊,進入薛仙舟主持的工商銀行任儲蓄部主任。其間,他提倡利用合作貸款調劑工商資金,被稱作「平民銀行」。1928年,江蘇省財政廳廳長趙棣華籌辦江蘇省農民銀行,聘過探先任總經理,王志莘任副經理。不久過探先逝世,王志莘繼任總經理,任內積極發展農村信用合作社,當時江蘇省農村合作社數量居全國第一[1][3]

1931年,新華商業儲蓄銀行改組。該銀行成立於1914年10月,由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撥款成立,是中國最早的儲蓄銀行之一。初期經營順利,實收股本自起初的15萬元增至1925年的200萬元。但此後因為國內軍閥統治下的政治混亂和自身經營不善,導致放款大量呆滯,內部多次發生盜款捲逃。營業人員紛紛通知客戶來行提存。總經理方仁元請示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增資,並在1931年宣佈改組為「新華信託儲蓄銀行」(仍簡稱「新華銀行」),總行從北平遷到上海,王志莘任總經理,主持整治該行[1]

通過《改組宣言》,王志莘向社會宣佈了新華銀行的服務宗旨,實質上是採用歐美銀行的做法,用銀行的資本信用吸收社會閒散資金,以開展投資和放款。他推薦了曾在美國紐約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攻讀銀行學並獲碩士的孫瑞璜擔任副總經理,聘賀友梅陳鳴一周仰汶徐振東項吉士王瑞琳嚴景耀徐維榮等任銀行要職。他還堅持以賢、才為錄用行員的要則,儘量錄用大、中學校畢業生,並經考試或考查,且注重職工福利待遇[1]

在經營上,王志莘主持開設了多種儲蓄,以聚攏零散資金,用高利息舉辦紀念儲金,期限一年,月息一分,並贈「不倒翁撲滿為紀念品;還利用報刊和櫥窗宣傳儲蓄。新華銀行開展了各類儲蓄業務,在存款手續上力求簡便,儲蓄業務由此興旺[1]

新華銀行改組當年便扭虧為盈。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夕,存款總額較改組前增加將近7倍;各項放款較改組前增加兩倍;各項投資達1165萬元。該行的社會信譽和在銀行界的地位獲得提高,被譽為 「南四行」之一,是上海銀行業公會二百餘個會員中處在領導地位的十家大銀行之一[1]

中華民國時期,他還先後兼任中國國貨公司、中國國貨聯營公司、中國棉麻公司等企業的董事、董事長[2]

抗戰期間

1936年,王志莘率先在《上海文化界救國運動宣言》上公開簽名,推動了上海工商界的救亡運動。1937年,七七事變後他經香港輾轉抵達重慶,設新華銀行總管理處,管理重慶、桂林昆明等地分行業務。同時在上海保留新華銀行總行,由副總經理孫瑞璜主持,管理淪陷區的上海、北平、天津廣州南京廈門等地分行業務。王志莘曾任第一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兼任聯合票據承兌所和聯合徵信所的主任委員、總經理等職,隨黃炎培等人呼籲團結抗日。不久,辭去他國民參政院參政員職務[1]

他通過銀行業務,資助中華職業教育社、生活書店等社會團體。1934年,曾試圖離開重慶,受阻未果。[1]

留駐上海

1945年,戰爭結束後,新華銀行在重慶的總管理處撤銷,業務仍由上海的總行領導,並且增設香港、長沙無錫蘇州等分行。廣州漢口兩分行也陸續復業。新華銀行還同世界各地大城市通匯。1946年王志莘參與籌組上海證券交易所,被推舉為常務理事兼首任總經理。當時王志莘想將該所改造為新的投資市場,但事與願違,他便主動脫離了該所[1]

1949年,王志莘決定留在大陸,並同孫瑞璜電令各地分行經理堅守崗位,對存戶負責。[1]

上海戰役後,在私營金融業接受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王志莘任公私合營銀行聯合董事會副董事長和第一副總經理、華東財經委員會委員、上海市財經委員會委員等職務。1950年2月至1953年3月,在中國民主建國會新的擴大臨工會階段,王志莘任委員。1953年3月中國民主建國會上海市分會成立,王志莘當選常務委員。他還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委員等職。1955年,王志莘患胃癌,但他仍表示「願以有生之日,儘可能為國家效力」,抱病參加各種會議,並參加了人大代表視察工作[1]

1957年2月2日,王志莘病逝,享年61歲[1]

著作

  • 《中國之儲蓄銀行史》
  • 《合作金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