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博特囊腫
納博特囊腫(nabothian cyst, nabothian follicle[1]),也稱納囊、宮頸腺囊腫、宮頸腺體囊腫、子宮頸囊腫,是一類位於宮頸表面的囊腫。
納博特囊腫 | |
---|---|
納博特囊腫 | |
類型 | 囊腫 |
分類和外部資源 | |
醫學專科 | 婦產科學 |
ICD-11 | GA15.2 |
ICD-10 | N72 |
ICD-9-CM | 616.0 |
DiseasesDB | 32596 |
MedlinePlus | 001514 |
當外宮頸復層鱗狀上皮生長覆蓋過單層柱狀上皮上,遮蓋過子宮頸管口或伸入腺管,將腺管口阻塞;腺管周圍的結締組織增生或瘢痕形成壓迫,使腺管變窄,甚至阻塞,腺體分泌物引流受阻、滯留,腺體逐漸擴大呈囊狀,形成囊腫[2][3]。
病徵
納博特囊腫主要以硬顆粒狀呈象在宮頸表面,子宮頸外口見單個或多個大小不一的灰白色透明囊泡,內含黏稠分泌物。組織學上,腺體呈囊性擴張,囊壁被覆單層上皮,腔內充滿黏稠分泌物[4]。患者只有在安裝避孕膈膜或子宮帽,或者為懷孕準備而檢查子宮頸時才會發現[3]。婦科醫生通過盆腔檢查可以觀察到納博特囊腫的存在[5]。
治療及預後
納博特囊腫並不是一類有害的疾病,通常能夠自愈[3]。一些病例中囊腫的出現或消失,往往與女性的月經周期有關。在極少數情況下,納博特囊腫與慢性宮頸炎有關。通常只有在囊腫較大或呈現其他特徵時才需注意。醫生通常會通過陰道鏡或活檢進行檢查;電烙術、冷凝術等進行切除[6]。
命名
納博特囊腫也稱宮頸腺囊腫、宮頸腺體囊腫等。它命名自德國解剖學家馬丁·納博(Martin Naboth);納博在1707年的文章《De sterilitate mulierum》描述了這種疾病;但是法國外科醫生紀堯姆·達斯諾(Guillaume Desnoues)在更早前描述了此病[7]。
相關
參考
- ^ Dorlands Medical Dictionary:nabothian follicles.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4).
- ^ 邱雪杉 (編). 病理学.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1年7月: 256. ISBN 978-7-5478-0835-1.
- ^ 3.0 3.1 3.2 Weschler, Toni. Taking Charge of Your Fertility Revised Edition. New York: HarperCollins. 2002: 227–228, 330. ISBN 0-06-093764-5.
- ^ 董淑芬,於會春 (編). 病理学. 武漢: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5年8月: 195. ISBN 978-7-5680-0884-6.
- ^ 狄文,李錚,張君慧 (編). 生殖系统.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3年7月: 125. ISBN 978-7-313-08134-6.
- ^ 胡殿宇,包再梅,宣永華 (編). 临床医学概论. 武漢: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2年8月: 320. ISBN 978-7-5609-8020-1.
- ^ Nabothian Cysts. Who Named It?. 2007 [2007-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