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瓦林」號戰艦

「納瓦林」號戰艦(俄語:Наварин羅馬化Navarin[b]是19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為俄羅斯帝國海軍黑海艦隊建造的一艘前無畏艦。該艦服役後被分配到波羅的海艦隊,早期部署在地中海遠東地區。該艦在1900年參與了對義和團運動的鎮壓,然後在1901年返回波羅的海艦隊。1904年2月日俄戰爭開始幾個月後,「納瓦林」號被分配到第二太平洋艦隊,以解救被封鎖在旅順口的俄羅斯軍隊。1905年5月的對馬海峽海戰中,該艦在夜間被日本驅逐艦佈設的24枚鏈式水雷擊沉,艦上大部分成員遇難。

「納瓦林」號
概況
使用者  俄羅斯帝國海軍
前級 「十二使徒」號
次級 「三聖徒」號
建造期 1890-1896年
運行期 1896-1905年
完成數 1
損失數 1
歷史
俄羅斯帝國
船名 Наварин
艦名出處 納瓦里諾海戰
使用者 俄羅斯帝國海軍
下訂日 1889年4月24日[a]
建造方 聖彼得堡海軍部造船廠
鋪設龍骨 1890年5月31日
下水日期 1891年10月20日
啟用 1896年6月
綽號 「工廠」(Завод
結局 1905年5月28日在對馬海峽海戰中沉沒
技術數據
船型 前無畏艦
排水量 10,206長噸(10,370公噸
船長 351英尺(107米)(o/a
型寬 67英尺(20.4米)
吃水 27英尺7英寸(8.4米)
動力輸出
動力來源 2軸,2台三脹往復蒸汽機英語triple-expansion steam engine
船速 15(28公里每小時;17英里每小時)
續航力 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航速下續航3,050海里(5,650公里;3,510英里)
乘員 24名軍官,417名水手
武器裝備
裝甲
複合裝甲英語Compound armour
水線裝甲帶:12—16英寸(305—406毫米)
炮廓英語Casemate:5英寸(127毫米)
炮塔:12英寸(305毫米)(鎳鋼英語Nickel-steel
指揮塔:10英寸(254毫米)

設計和描述

「納瓦林」號是一艘以英國特拉法爾加級戰艦為原型的低干舷炮塔艦英語Turret ship[c]。俄國海軍最初的要求是一艘更小型的艦隻,但是最終還是改變了主意,轉而要求一艘更大的,能夠「在所有歐洲海域中運作,並且能夠以其煤炭裝載量抵達遠東」[3]。該艦的設計在訂單下達後又發生了修改,其中包括用更強大的同口徑火炮取代原設計稿中的主炮,以及將副炮英語Secondary armament從6門增加到8門[3]

該艦水線長347英尺6英寸(105.9米),全長351英尺(107米),舷寬67英尺(20.4米),吃水深27英尺7英寸(8.4米),排水量為10,206長噸(10,370公噸),比設計排水量9,476長噸(9,628公噸)多了800長噸(813公噸),艦上的常規配置為24名軍官和417名水手。[4]

「納瓦林」號安裝有兩座三缸立式三脹蒸汽機,每座驅動一具螺旋槳。使用12座圓柱形火管鍋爐提供9.4標準大氣壓(952千帕斯卡;138磅力每平方英寸)的蒸汽。四個鍋爐房兩兩並列佈置,每個鍋爐房都有自己的煙囪。這種不尋常的佈置給了該艦一個奇特的綽號——「工廠」(Завод)。1891年5月對第一批鍋爐的試驗顯示,由於構造上的缺陷,這些鍋爐無法保持設計的蒸汽壓力。俄國海軍要求海軍部造船廠自費更換新的鍋爐,但1893年8月對新鍋爐的測試顯示,其蒸汽產量依然不足。為此工廠請求用一年的時間來糾正問題,海軍部批准了這個請求,而此時該艦的建造已經落後於計劃。在1895年11月的最後一次海試中,「納瓦林」號最高速度達到了15.85節(29.35公里每小時;18.24英里每小時)。該艦最大載煤量為1,200長噸(1,200公噸),在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的速度下,續航能力為3,050海里(5,650公里;3,510英里)。[5]

武器

該艦的主炮由四門35倍徑12英寸(305毫米)奧布霍夫1886型炮組成,這幾門炮都裝在上層建築前後部的液壓驅動雙聯裝炮塔中。這種火炮每次開火間隔需要2分鐘22秒,以2,090英尺每秒(637米每秒)的炮口初速發射重達731.3英磅(331.7公斤)的「輕質」炮彈[6][7]。每門炮配備有80發炮彈。艦載副炮是8門35倍徑6英寸(152毫米)1877型炮,這些炮都安裝在上層建築的炮廓中,艦上共為副炮配備了1600發炮彈[6]

為了防禦魚雷艇,「納瓦林」號配備了一批小口徑炮,包括安裝在上層建築中的14門47毫米(1.9英寸)英語QF 3-pounder Hotchkiss霍奇基斯機炮英語Hotchkiss gun[6]。這些炮發射重3英磅3盎司(1.4公斤)的炮彈,炮口初速為1,867英尺每秒(569米每秒)[8]。總共有8門馬克沁QF37毫米(1.5英寸)炮被安裝在戰鬥桅樓英語Top (sailing ship),其餘四門炮可能用於裝備艦上的小艇[6]。這些炮發射1英磅(0.45公斤)重炮彈,炮口初速為1,319英尺每秒(402米每秒)[9]。「納瓦林」號還裝備了6具水上15英寸(381毫米)魚雷發射管,艦首和艦尾各有一具,兩舷各有兩具。每具魚雷發射管配備有兩枚魚雷[4]

防護

除了火炮炮塔採用鎳鋼製造,該艦在所有裝甲垂直表面採用組合裝甲英語Compound armor[d][6]水線裝甲帶的最大厚度為16英寸(406毫米),在彈藥庫處減至12—14英寸(305—356毫米)[11]。裝甲帶覆蓋艦體側面長228英尺(69.5米),高7英尺(2.1米)的區域,在底部邊緣的厚度逐漸減至8英寸(203毫米)[11]。按照設計預期,有18英寸(457.2毫米)的裝甲帶將位於水線以上,但實際因艦體過重,大部分裝甲帶被淹入水中[11]。裝甲帶兩端連接14—16英寸(356—406毫米)的橫向艙壁[11]

下層炮廓位於水線裝甲帶上方,長218英尺(66.4米),高8英尺(2.4米),用於保護炮塔底座。其側面厚16英寸,前後由同樣16英寸厚的橫向防水艙封閉。上層炮廓保護着六英寸火炮,四面均厚5英寸(127毫米)。炮塔側面的裝甲板厚16英寸,指揮塔的側面厚12英寸(305毫米)。下層炮廓的裝甲甲板厚2英寸(51毫米),但在主裝甲帶的前後到艦首和艦尾處增至2.5英寸(64毫米)。[12]

建造和服役

「納瓦林」號得名自納瓦里諾海戰,於1889年4月24日從海軍部造船廠訂購,於同年7月13日在其位於聖彼得堡的造船廠開始建造[13]。艦體於1890年5月31日開始鋪設龍骨,1891年10月20日下水。1893年該艦被轉移到喀琅施塔得進行舾裝,並直到1896年6月才入役,總耗資超過900萬盧布。由於鍋爐問題、裝甲板、炮塔架和其他零部件的延遲交付以及建造中的低效率等問題,建造工程嚴重延期。其中一個例子就是俄羅斯裝甲板公司沒有能力製造符合要求厚度的炮塔舷側開炮孔英語Gun port[e]裝甲板,但建造方卻不知何故地忽視了這一事實,最終不得不緊急向法國的聖沙蒙公司訂購合適的裝甲板。[15]

「納瓦林」號被派往波羅的海艦隊,並於1896年8月開始了前往地中海的巡航。該艦於10月1日訪問了希臘的比雷埃夫斯。1898年初,該艦與戰艦「偉大的西索伊」號英語Russian battleship Sissoi Veliky一起奉命前往遠東,並於3月28日抵達旅順口。兩年後,該艦參加了對義和團運動的鎮壓。1901年12月25日,「納瓦林」號和「偉大的西索伊」號及數艘巡洋艦一起駛往波羅的海,並於1902年5月初抵達利耶帕亞。第二年9月,該艦開始接受整修,但在1904年2月日俄戰爭開始時中斷了整修。在這次改裝過程中,「納瓦林」號被加裝了4.5英尺(1.4米)的巴爾-斯特勞德英語Barr & Stroud測距器英語Rangefinder,望遠鏡照準器德律風根的無線電設備。該艦的輕武器裝備增加了4門75毫米(3.0英寸)炮,以取代了上層建築頂部原本的4門47毫米炮。[16]

1904年10月15日,在海軍上將齊諾維·羅渣士特文斯基的指揮下,該艦被編入第二太平洋艦隊,從利耶帕亞出發前往旅順港[17]。當他的艦隊於10月28日抵達摩洛哥的丹吉爾港時,羅渣士特文斯基將其艦隊分成兩部分,並命令其手下包括「納瓦林」號和「偉大的西索伊」號,沿地中海和蘇彝士運河前往馬達加斯加,按照之前的計劃與他匯合。在德米特里·馮·福爾克薩姆海軍準將的指揮下,他們當晚啟程,一周後抵達克里特島蘇達灣,兩周後到達埃及的塞得港[18]

兩支艦隊於1905年1月9日在貝島合流並駐留了兩個月,期間羅渣士特文斯基指揮艦隊完成了燃煤補給。艦隊於3月16日啟航前往法屬印度支那金蘭灣,幾乎一個月後抵達那裏,等待由尼古拉·涅鮑加托夫海軍準將指揮的第三太平洋艦隊的舊艦隻。後者於5月9日抵達金蘭灣,之後,這支聯合艦隊於5月14日啟航前往海參崴[19]

羅渣士特文斯基將他的艦隊重組為三個分艦隊,第一分艦隊由他自己指揮的四艘新型的博羅季諾級戰艦組成,馮·弗爾克薩姆英語Dmitry von Fölkersam指揮「奧斯利雅維亞」號、「納瓦林」號、「偉大的西索伊」號和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裝甲巡洋艦英語Russian cruiser Admiral Nakhimov (1885)組成的第二分艦隊,涅鮑加托夫則帶領剩餘艦隻作為第三分艦隊。然而,馮·弗爾克薩姆於5月26日因癌症過世。為了保持士氣羅渣士特文斯基決定密不發喪。「奧斯利雅維亞」號艦長成為了第二分艦隊的指揮官,而涅鮑加托夫並不知道他現在實際上是該分艦隊的副指揮官。[20]

由於「納瓦林」號在1905年5月27日至28日的海戰中倖存者寥寥,而且戰鬥中的大部分時間戰場能見度都很差,因此很少有關於該艦在戰鬥中的記載見世。據稱,該艦在戰鬥的早期階段並未參與激烈交戰,但在戰鬥進行到一半之後,位於俄軍艦隊戰列線倒數第三的本艦遭受了嚴重打擊[21]。當天晚些時候,該艦被大口徑炮彈擊中了四次,導致艦尾嚴重漏水。到了晚上9點左右,艦尾甲板已被水淹沒至後部12英寸炮塔處,被迫停下進行修理。大約在那個時候,該艦遭到了日本魚雷艇的襲擊,可能有一兩枚魚雷命中[22][23][24]。「納瓦林」號設法再次起航,並造成了一艘敵方魚雷艇嚴重損壞。5月28日凌晨兩點左右,該艦再次遭到日軍第四驅逐隊的襲擊,該驅逐艦分隊在「納瓦林」前方投下了六串水雷[23]。這些水雷鏈由四枚水雷用纜繩連在一起組成,擊中組成的任何一部分都會使水雷吸附到艦體上。其中兩顆水雷最終擊中了「納瓦林」號,導致其迅速傾覆並沉沒[25]。大約70名艦員在沉沒之前成功逃生,但16小時後被發現時僅有3人還活着。其中一人被日本魚雷艇救起,另外兩人被一艘英國商船救起[26]。其餘674名軍官和士兵全部陣亡。獲救人員說,當他們呼救時,日本魚雷艇曾向他們開火[27]

腳註

註釋

  1. ^ 本條目中使用的所有日期均為新曆
  2.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無畏艦百科圖鑑》[1]
  3. ^ 譯名參考自《泰恩河上的黃龍旗》[2]
  4. ^ 譯名參考自《英漢科技大辭典》[10]
  5. ^ 「gun port」譯名參考自《帆船史》[14]

引文

  1. ^ 張恩東 (2018),第187頁.
  2. ^ 張黎源 (2020),第222頁.
  3. ^ 3.0 3.1 McLaughlin (2003),第66頁.
  4. ^ 4.0 4.1 McLaughlin (2003),第65頁.
  5. ^ McLaughlin (2003),第65, 67, 70頁.
  6. ^ 6.0 6.1 6.2 6.3 6.4 McLaughlin (2003),第68頁.
  7. ^ Friedman (2011),第251頁.
  8. ^ Friedman (2011),第118, 265頁.
  9. ^ Friedman (2011),第120, 265頁.
  10. ^ 吳光華 (1998),第143頁.
  11. ^ 11.0 11.1 11.2 11.3 Campbell (1979),第180頁.
  12. ^ McLaughlin (2003),第69頁.
  13. ^ Silverstone (1984),第379頁.
  14. ^ 楊槱 (2020),第101頁.
  15. ^ McLaughlin (2003),第65–66, 68–70頁.
  16. ^ McLaughlin (2003),第71, 166頁.
  17. ^ Forczyk (2009),第9頁.
  18. ^ Pleshakov (2002),第111, 152–159頁.
  19. ^ McLaughlin (2003),第167頁.
  20. ^ Forczyk (2009),第56頁.
  21. ^ Campbell (1978),第135頁.
  22. ^ McLaughlin (2003),第169頁.
  23. ^ 23.0 23.1 Campbell (1978),第188頁.
  24. ^ Morris (2007),第20頁.
  25. ^ Evans & Peattie (1997),第122頁.
  26. ^ McLaughlin (2003),第170頁.
  27. ^ Warner & Warner (2002),第514頁.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