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儒永(1931年1月10日),女,原籍廣東潮陽,生於香港中國系統真菌學家,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致力於真菌分類系統的合理化與完善[1]

鄭儒永
出生 (1931-01-10) 1931年1月10日93歲)
 英屬香港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籍貫潮陽
母校華南農業大學
職業系統真菌學家

生平

鄭儒永祖籍廣東省潮州府潮陽縣鹽汀村(今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鹽汀村),1931年1月10日出生於香港抗日戰爭期間,就讀於香港聖士提反女校幼稚園,隨後升入香港聖士提反女校。1941年12月,香港開始進入日佔時期,其父鄭鐵如拒絕與日本合作,被日軍囚禁。鄭儒永母親帶領全家人逃難至廣西桂林,隨後又先後轉至貴州貴陽四川重慶。在抗日戰爭結束後,鄭儒永考上了當時被稱為「廣州最好的女子學院」真光女子中學,最終保送至嶺南大學農學院(今華南農業大學植保系),後於1953年畢業[2]

畢業同年,鄭儒永開始在中國科學院真菌植病研究室工作,師從戴芳瀾教授[3][4]。1956年起,開始在中國科學院應用真菌學研究所擔任研究實習員兼真菌研究室業務秘書一職。1958年12月,中國科學院應用真菌學研究所與北京微生物研究室合併成立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鄭儒永進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擔任助理研究員[5]。1959年,與黃河結婚[6]

1965年至1969年期間,分別因四清運動文化大革命停止工作一年和三年。1969年全年,被下放至鄉村支農一年。1977年,鄭儒永因在白粉菌屬領域中的研究中取得重要結論,於次年以中阿文化交流協定項目組長的名義前往阿爾及利亞進行授課[2]。1983年獲得碩士生導師資格,同年成為國際真菌協會亞洲國家發展真菌學委員會委員,後於1988年起任該會副主席,直至1991年退出[7]。1986年起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地衣系統學開放研究實驗室副研究員兼課題組長,次年主編了《中國白粉菌志》,為中國的第一本真菌志。1990年,獲得博士生導師資格,隨後於1999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8]

2004年,因疾病發作,鄭儒永不得不在脊柱安裝2根鋼柱,並鉚上10顆鋼釘,但仍然堅持工作[9]

學術貢獻

鄭儒永主要的研究領域是小煤炱目白粉菌目毛霉目真菌的系統分類學,她與研究團隊結合形態、生化性質與分子序列等特徵,發表了多篇闡明這些真菌類群演化關係的學術論文[8]。1995年,其團隊發表了一新種真菌內生根毛霉Rhizomucor endophyticus),此真菌屬於根毛黴屬英語Rhizomucor,是高等植物的一種內寄生菌英語endophytic fungi[10]。另外其團隊分別在1991年與1993年發表了可以造成人類皮膚感染的新種致病真菌多變根毛霉Rhizomucor variabilis[11]與其變種Rhizomucor variabilis var. regularior[12],2009年又發表了另一新種致病真菌厚壁孢子根毛霉Rhizomucor chlamydosporus),並將1993年發表的變種提升至種的地位[13]

獎項和榮譽

鄭儒永於1982年獲中國科學院京區直屬單位「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次年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1984、1987和1989年分別獲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二等獎、科技進步二等獎和自然科學二等獎。1987年,鄭儒永所在的團隊榮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2008年獲中國科學院京區巾幗建功先進個人稱號和中科院研究生院傑出貢獻教師榮譽稱號[14]

家庭

父親鄭鐵如[15],母親謝紉瑜來自江南望族武進謝氏。

參考文獻

  1. ^ 院士风采.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18-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8) (中文(簡體)). 
  2. ^ 2.0 2.1 紀海麗. 郑儒永院士:名门俊彦自在行. 科學網. 2016-03-21 [2018-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4) (中文(簡體)). 
  3. ^ 郑儒永:巾帼何必让须眉. 新華網. 2017-12-18 [2018-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8) (中文(簡體)). 
  4. ^ 鄭儒永. 怀念恩师戴芳澜先生. 菌物學報. 2011, 30 (1) [2018-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22) (中文(簡體)). 
  5. ^ 張藜總主編. 跨越时代的百位中国科学家 第4册 北京市科协系统专用. 北京: 科學普及出版社. 2017.01: 130–132. ISBN 978-7-5046-7148-6. 
  6. ^ 黃祖坤主編. 巾帼风采 第2卷. 北京: 中國畫報出版社. 2007.01: 249–250. ISBN 978-7-80220-076-0. 
  7. ^ 郑儒永:一个良好的科研团队才能做出出色的工作. 科普中國. 2018-06-15 [2018-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8) (中文(簡體)). 
  8. ^ 8.0 8.1 毛霉目的系统分类课题组组长简介 - 郑儒永.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2018-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5) (中文(簡體)). 
  9. ^ 向華梁. 郑儒永 一个学生三教授. 騰訊新聞. 2007-04-16 [2018-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8) (中文(簡體)). 
  10. ^ Zheng RuYong, Jiang Hong. Rhizomucor endophyticus sp.nov., an endophytic zygomycetes from higher plants 56. Mycotaxon: 455-466. 1995. ISSN 0093-4666. 
  11. ^ Zheng Ruyong, Cheng Guiqing. A non-thermophilic Rhizomucor causing human primary cutaneous mucormycosis 4. Mycosystema: 45-57. 1991 [2018-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8). 
  12. ^ Zheng Ruyong, Cheng Guiqing. Another non-thermophilic Rhizomucor causing human primary cutaneous mucormycosis 6. Mycosystema: 1-12. 1993 [2018-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8). 
  13. ^ Zheng RuYong, Liu XiaoYong, Li RuoYu. More Rhizomucor causing human mucormycosis from China: R. chlamydosporus sp. nov. 61. Sydowia: 135-147. 2009. ISSN 0082-0598. 
  14. ^ 郑儒永. 博雅人物網. [2018-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28) (中文(簡體)). 
  15. ^ 院士信息·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郑儒永. 中國科學院學部與院士.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