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利免(Clement)有着不同的翻譯,在新教傳統翻譯成革利免,在天主教則稱為克萊孟或克勉,有些文獻則翻成克雷芒[1]。在基督教的歷史中,有多位主教、教宗或神學家都取名為革利免,其中比較有名的是革利免一世又稱為羅馬的革利免亞歷山太的革利免革利免二世革利免四世革利免五世革利免七世革利免十四世。而當中最有名的,可算是革利免一世亞歷山太的革利免

羅馬的革利免

有關羅馬的革利免的資料不多,他是早期羅馬教會的主教或長老,他死於公元100年,一般稱他為革利免一世[2]一般人都認為他是使徒們的入門弟子之一,雖然這個觀念並不正確,但普遍稱他為「使徒後期教父」之一。[3]革利免對羅馬教會逐漸成為基督教會的代表,有一定的貢獻。他於第一世紀末,大約在A.D. 93~97年間,就曾代表羅馬教會寫信給哥林多教會,其用意除了對哥林多教會的教導外,也有希望他們能服從羅馬教會的意圖。[4]

著作

革利免一書:革利免一書是一封羅馬教會寫給哥林多教會的公開信,寫作時間大概是在第一世紀末,羅馬皇帝多米田(Domitian)逼迫教會不久之後。內容大致是針對哥林多教會的分裂和紛亂所寫的,當時哥林多教會一些老一輩的領袖們被年青一輩的派系所罷免。信中散發出自使徒時代以後,對教會生活的盼望與光輝。信中也看不出主張單一教宗的痕跡,反而提到教會是由主教、執事和長老所領導的。信中提及彼得和保羅的殉道,但並沒有詳細說明,只是簡單帶過。信中呼籲教會應繼承使徒統緒的教會架構。[5]


革利免一書強調好的秩序,基督徒不單要有信心,也要有好的行為。因為亞伯拉罕是因為有信心,且好客,願意接待天使。信中廣泛的引用舊約聖經、猶太正典外的著作和使徒書信等。本信在當時普遍流傳於教會之間,因為他們認為作者認識使徒彼得和保羅,而且內容勸誡基督徒要謙卑和愛。[6]信中革利免更認實了主日崇拜成為教會正式的禮儀,裏面包括禱告、聖餐禮等。他更堅持對神有價值的敬拜,必須透過教會的領袖,如主教和長老,才有可能顯出神的超越性。[7]本書信在第二世紀時,羅馬的黑馬(Hermas)和哥林多的丟尼修(Dionysius),偶爾也會在教會中公讀。[6]


除了對哥林多教會的教導外,在基督論的議題上也有提及,信中也對耶穌基督的先存性的問題,提出作者的看法。他認為基督必先受苦,然後才被升高,是一個救恩的過程,這與祂是否在創世之先就存在的議題無關。[8]


革利免二書:有人認為這書信也是革利免一世的作品,但信中卻是用匿名的方式寫作,而一般認為其寫作時間應為150年左右,所以作者為革利免一世的可能性不高。其實在第四世紀也有幾封信被誤認為是革利免作品。[9]

革利免二世

革利免二世,原名為許得格(Suiger),德國人,他擔任教宗時間不長(A.D. 1046~1047)。因當時教宗與皇帝的權力爭奪日益劇烈,而羅馬教會的腐化日甚,各主教為爭得教宗之職,無不不擇手段,其中本篤九世甚至還把教宗名份當商品賣給其教父額我略六世亨利三世則趁此插手干涉。他在A.D.1046年的十二月,於蘇特利(Sutri)舉行會議,以買賣事件為由把教宗額我略六世(Gregory VI)逼迫下台,並驅逐到德國去,接着便指派革利免二世為教宗。革利免二世任教宗不久便去世,隨後本篤九世則乘時復辟為教宗,很快又被亨利三世撤職且又另立達馬蘇斯二世(Damasus II)為教宗,但數月後便去世了。於是他便相立其表兄弟白魯諾(Bruno)為教宗,但白魯諾不願被亨利三世所支配。因此,他獨自前往羅馬朝聖,在全體民眾選舉下,登上教宗寶座。並改稱為利奧九世(Leo IX)。[10]

革利免四世

革利免四世任教宗時間為1265~1268年,他是法國人。因當時法國勢力高漲,革利免的前任教宗烏爾班四世亦為法國人,烏爾班四世委任了多位法國籍樞機。[11]

革利免五世

革利免五世任教宗時間為1305~1314年,原稱為拍特隆戈特(Bertrand de Gouth),是法國西南方的加斯康尼(Gascony)人。[12]此人懦弱無能,且品格惡劣,對法王腓力四世的命今,唯命是從,任內所做一切無不以取悅法王為目的。[13]因為法王的壓力,他上任後不願到羅馬去。為平衡法國和意大利相方的勢力。因此,便指法國南部的亞威農(Avignon)為他的住所,成為第一位在亞威農的教宗。[12]他任內曾編了一本教會的律法,又稱為「教條」,到了今天這「教條」依然是羅馬天主教所公認。[13]其中他極力主張,教會中的所有職位,必須由教宗所委任,稱之為「教宗直選職」(Provisors)。[14]

革利免七世(對立教宗)

革利免七世,原為日內瓦主教若伯特樞機(Robert)。原先教廷已移往法國的亞威農,直到貴格利十一世任內才移回羅馬。1378年,因教宗貴格利十一世在羅馬去世,所有樞機都來到羅馬。雖然當時法國籍樞機佔了多數,但因羅馬群眾決意要他們在羅馬選出教宗,且必須要是意大利人。因此,便選出普立那諾(Bartolommeo Prignano)為教宗,改稱為烏耳班六世。但因此人無法治理教會事務,且欲把法國勢力趕出教會,又進行一連串的改革動作。因此使得部分親法國勢力的樞機們對其不滿,其中教為激進的十三名法國籍樞機就自行選出革利免七世為教宗,史稱對立教宗或稱反教宗。革利免七世上任後不久,就在亞維儂成立自己的教廷,開始了天主教的大分裂時期。[15]

參考文獻

  1. ^ 克勉一世
  2. ^ TIM DOWLEY, A LION HANDBOOK,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England,Herts:Lion Publishing, 1977), 125.
  3. ^ 華爾克,《基督教會史(十版)》,謝受靈、趙毅之譯(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5),65。
  4. ^ 同上,103。
  5. ^ TIM DOWLEY, 125; 華爾克,74。
  6. ^ 6.0 6.1 TIM DOWLEY, 125.
  7. ^ TIM DOWLEY, 126.
  8. ^ 華爾克,54。
  9. ^ TIM DOWLEY,125.
  10. ^ 華爾克,352。
  11. ^ 華爾克,454。
  12. ^ 12.0 12.1 TIM DOWLEY, 326
  13. ^ 13.0 13.1 華爾克,458。
  14. ^ 華爾克,463。
  15. ^ 華爾克,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