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博赫丹·赫梅利尼茨基

基礎條目 博赫丹·赫梅利尼茨基屬於維基百科人物主題的基礎條目擴展。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乙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傳記專題 (獲評乙級未知重要度
這個條目屬於傳記專題的一部分,用於整理和撰寫維基百科中的人物條目。歡迎任何感興趣的參與者加入這個專題參與討論
 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乙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歐洲歷史專題 (獲評乙級中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歐洲歷史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歐洲歷史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乙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中重要度

晚年

就先從目前的最後一段看起吧。

As a result of the Treaty of Pereyaslav the geopolitical map of the region had changed — a new player, Russia, entered the scene, and the Cossacks' former allies, the Tatars, went to the Polish side. That intensified the conflict, as the Tatars were now unrestrained in their warfare against Khmelnytsky. Tatar raids depopulated whole areas of Ukraine. Cossacks, aided by the Tsar's army, took revenge on Polish possessions in Belarus, and in the spring of 1654, the Cossacks drove the Polish from much of the country. To complicate the situation even further, another power joined the melee — Sweden. They were the old adversaries of both Poland and Russia, and at the initial stages they concentrated most of their attacks against the Commonwealth. That put Khmelnytsky into a delicate situation in regard to the Tsar, as he[who?] had been negotiating with the Swedes for some time, coordinating their attacks on the Commonwealth. In 1656 with the Commonwealth on the brink of collapse, the ruler of Transylvania, George II Rákóczi, also joined in. Under blows from all sides the Commonwealth only survived by a miracle.

佩列亞斯拉夫條約讓這個地區的地緣政治圖發生了改變——沙皇俄國開始參與這個地區的事務,而哥薩克過去的盟友韃靼人加入波蘭一方。這讓衝突更為激烈,韃靼人在與赫梅利尼茨基交戰時更加不受限制。 韃靼入侵使得整個烏克蘭地區的人口減少。哥薩克在沙皇軍隊的幫助下,在白俄羅斯將他們的仇恨施加於波蘭人的財產上,並在1654年將波蘭人驅逐出這個地方的大部分地區。另一勢力——瑞典也加入到這場混戰之中,使得形勢更加複雜。瑞典是波蘭和俄羅斯的老冤家,在最開始的階段,他們大部分的進攻都集中在聯邦上。這讓赫梅利尼茨基處在一個關於沙皇,且十分微妙的局勢之中,雖然赫梅利尼茨基會在後來與瑞典磋商,協調他們針對聯邦的進攻計劃。1656年,隨着聯邦處在崩潰的邊緣,特蘭西瓦尼亞的統治者喬治二世·拉科齊也加入其中。聯邦的形勢已是四面楚歌,除非奇蹟顯現,聯邦就必然會滅亡。

建議改正:

  1. 地緣政治圖->政治版圖
  2. 這讓衝突更為激烈,韃靼人在與赫梅利尼茨基交戰時更加不受限制。 ->因為這樣一來韃靼人可以和赫梅利尼茨基更加無拘無束地交戰,衝突變得更為激烈。
(&)建議:此後,韃靼人可以更無拘束地與赫梅利尼茨基交戰,因而衝突變得更加激烈。
另外,「Cossacks, aided by the Tsar's army, took revenge on Polish possessions in Belarus」,這裏的possessions我覺得是指殖民地,對財產進行報復感覺說不通。應該是「哥薩克人通過沙皇軍隊的幫助,在波蘭位於白俄羅斯的殖民地上一雪前恥」,這樣後面驅逐波蘭人才和前面這部分能連起來。 —— Sumtec讚美 罵街 討論 察看貢獻2009年12月6日 (日) 16:50 (UTC)回覆
  1. 瑞典是波蘭和俄羅斯的老冤家,在最開始的階段,他們大部分的進攻都集中在聯邦上。->中間加轉折
  2. 這讓赫梅利尼茨基處在一個關於沙皇,且十分微妙的局勢之中,雖然赫梅利尼茨基會在後來與瑞典磋商,協調他們針對聯邦的進攻計劃。->但是,由於此前赫梅利尼茨基一直在和瑞典人磋商,以協調對聯邦的進攻,這種合作使他與沙皇的關係變得微妙起來。(原譯文根本沒搞明白邏輯)

Not satisfied with their spoils in Poland and Lithuania, the Swedes turned against their old enemy Russia. This complicated matters even further for Khmelnytsky, as his ally was now fighting his overlord. In addition to diplomatic tensions between the Tsar and Khmelnytsky, a number of other disagreements between the two surfaced, notably in regard to Russian officials' interference in the finances of the Hetmanate and in the newly liberated Belarus. One thing that infuriated the hetman the most was the separate treaty the Tsar concluded with the Poles in Vilnius in 1656. The Hetman's emissaries were not even allowed to attend the negotiations. That prompted Khmelnytsky to write an irate letter to the Tsar accusing him of breaking the Pereyaslav agreement. In his anger, Khmelnytsky compared Swedes to the Tsar, claiming that the former were more honourable and trustworthy than the latter.[14]

瑞典人不滿足於從波蘭和立陶宛撈得的戰利品,他們便將進攻的矛頭轉向老仇敵俄羅斯。這對赫梅利尼茨基而言,會讓事態進一步複雜化,因為他的盟友現在正與他的主子交戰。除了沙皇與赫梅利尼茨基之間的外交關係緊張之外,雙方之間的一些其他分歧也浮出水面,尤其是在關於俄羅斯官員對酋長國的資金的干涉,以及對新解放的白俄羅斯的干預這個問題之上,就更為顯而易見。讓酋長最為憤怒的一件事是,沙皇在1656年於維爾紐斯單方面與波蘭人簽署條約。酋長的使節甚至不被允許參與這次談判。這促使赫梅利尼茨基給沙皇寫一封信,控告沙皇撕毀佩列亞斯拉夫條約,在這封信中,赫梅利尼茨基的憤怒之情處處可見。赫梅利尼茨基在憤怒之下,將瑞典人與沙皇相比,稱前者比後者更正直可靠。[16] 瑞典人不滿足於從波蘭和立陶宛撈得的戰利品,他們便將進攻的矛頭轉向老仇敵俄羅斯。->然而,...,於是就... 主子->領主。主子這個詞感情色彩強烈,失於中立。

建議改正:

  1. 尤其是在關於俄羅斯官員對酋長國的資金的干涉,以及對新解放的白俄羅斯的干預這個問題之上,就更為顯而易見。->諸如沙俄對酋長國經濟事務的干涉,以及如何處理剛解放的白俄羅斯。
(&)建議我覺得應該用「尤其是」,「諸如」太平淡了,配不上notably。—— Sumtec讚美 罵街 討論 察看貢獻2009年12月6日 (日) 17:05 (UTC)回覆
(:)回應,krytyk,恕我直言,這個翻譯實在是半斤八兩,而且notably in regard to Russian officials' interference in the finances of the Hetmanate and in the newly liberated Belarus,這兩個in表示這兩個部分都是俄羅斯官員干預的結果,但是這事不一定是你錯,因為這個句子的邏輯需要理清。—TBG TBG Best and Greatest 2009年12月11日 (五) 09:28 (UTC)回覆
  1. 讓酋長最為憤怒的一件事是,沙皇在1656年於維爾紐斯單方面與波蘭人簽署條約。酋長的使節甚至不被允許參與這次談判。->用「而...都」連起來
「而」放在開始,但「都」呢?我覺得原文問題不大。「最讓酋長感到憤怒的是,1656年沙皇竟然在維爾紐斯單方面與波蘭人簽署條約,甚至還不允許酋長的使節參與談判」—— Sumtec讚美 罵街 討論 察看貢獻2009年12月6日 (日) 17:05 (UTC)回覆
  1. 這促使赫梅利尼茨基給沙皇寫一封信,控告沙皇撕毀佩列亞斯拉夫條約,在這封信中,赫梅利尼茨基的憤怒之情處處可見。->赫梅利尼茨基因此給沙皇寫了封怒氣衝天的指控信,譴責他...
這個修改很有著作的味道—— Sumtec讚美 罵街 討論 察看貢獻2009年12月6日 (日) 17:05 (UTC)回覆

In addition to diplomatic tensions with Russia, the Cossack army with their Transylvanian allies in Poland suffered a number of setbacks. As a result, Khmelnytsky had to deal with a Cossack rebellion on the home front. Troubling news also came from Crimea, as Tatars, in alliance with Poland, were preparing for a new invasion of Ukraine. Though already ill, Khmelnytsky continued to conduct diplomatic activity, at one point even receiving the Tsar's envoys in his bed.[8] On 22 July he suffered cerebral hemorrhage, became paralyzed, and died at 5 A.M. on 27 July 1657. His funeral was held on 23 August, and his body was taken from his capital Chyhyryn to his estate at Subotiv for burial in his ancestral church. In 1664 a Polish noble Stefan Czarniecki captured Subotiv and ordered the bodies of the hetman and his son Tymish to be exhumed and desecrated.[16]

除了與俄羅斯關係緊張之外,哥薩克軍隊與他們的特蘭西瓦尼亞盟友在波蘭也遭遇了一系列挫折。結果赫梅利尼茨基被迫與在家鄉前線的哥薩克起義軍交易。克里米亞也傳來了令人煩惱的消息,波蘭的盟友韃靼人正準備向烏克蘭發動一次新的入侵活動。赫梅利尼茨基雖然已經有病在身,他依然安排外交活動,有一次他甚至在床上接待沙皇的使節。[10]6月22日,他出現了腦溢血的症狀,變癱,並在1657年6月27日早上5點逝世。他的葬禮在8月23日舉行,他的遺體從他的首都切赫倫運到他在蘇博蒂夫的莊園,並葬在一座教堂里,這個教堂也埋葬着他的祖先。1664年,波蘭貴族斯特凡·恰爾涅茨基佔領蘇博蒂夫,並命令將赫梅利尼茨基與他的兒子蒂米什的遺體挖掘出去破壞掉。[18]

建議改正:

  1. 除了與俄羅斯關係緊張之外,哥薩克軍隊與他們的特蘭西瓦尼亞盟友在波蘭也遭遇了一系列挫折。-> 這句話與英文表達的意思不一樣。原文說with their Transylvanian allies in Poland,即「在波蘭的盟友」;而你卻說「和盟友在波蘭」。意思完全不一樣。到底誰錯了?你調查一下。未必你錯。
語法上講應該是在波蘭的盟友,如果是盟友在波蘭遭受挫折,應該是with their Transylvvanian allies suffered a number of setbacks in Poland.—— Sumtec讚美 罵街 討論 察看貢獻2009年12月6日 (日) 17:05 (UTC)回覆
  1. 令人煩惱的消息->壞消息
  2. 6月22日,他出現了腦溢血的症狀,變癱,並在1657年6月27日早上5點逝世。->6月22日因腦溢血癱瘓,隨後於...病逝。
  3. ...的遺體挖掘出去破壞掉->...的骨骸挖出並破壞。
(&)建議:……而後下令挖出XXX的屍骨並加以破壞。

以上--Krytyk (留言) 2009年12月6日 (日) 15:39 (UTC)回覆

Krytyk真有精力,我看了一小會兒已經累了……說實話這些歷史紀實性的文字,要是原文寫得文學化一些,翻譯起來還是有點難度的。有的時候要搞清楚邏輯還是要花點時間去理解,這遠不如科技類文章容易翻譯——那些基本上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沒有那麼多的修飾轉折,還顛來倒去的。—— Sumtec讚美 罵街 討論 察看貢獻2009年12月6日 (日) 16:50 (UTC)回覆
感謝Krytyk不遺餘力改善這個條目的質量。—TBG TBG Best and Greatest 2009年12月11日 (五) 09:29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中的3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6月23日 (五) 01:57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中的3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8月8日 (二) 23:57 (UTC)回覆


建議更名:「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博赫丹·赫梅利尼茨基」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 → 「博赫丹·赫梅利尼茨基」:人名翻譯應遵循名從主人原則。--羅放留言2023年2月9日 (四) 22:59 (UTC)回覆

 未完成。——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3年2月28日 (二) 12:50 (UTC)回覆

建議更名:「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博赫丹·赫梅利尼茨基」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 → 「博赫丹·赫梅利尼茨基」:見《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The3moboi留言2023年9月4日 (一) 14:50 (UTC)回覆

@The3moboi有沒有看過上面的移動請求?——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3年9月7日 (四) 12:18 (UTC)回覆
@Ericliu1912「博格丹」出自新華社,而「博赫丹」則出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兩者皆來源於大陸的文獻資料。--The3moboi留言2023年9月7日 (四) 12:33 (UTC)回覆
@The3moboi那您給個註腳吧。既然地名辭典有,那人名辭典也要有為宜。——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3年9月15日 (五) 11:37 (UTC)回覆
@Ericliu1912[1]--The3moboi留言2023年9月15日 (五) 11:45 (UTC)回覆

參考資料

  1. ^ Bohdan 博赫丹 (中文(中國大陸)). 
返回 "博赫丹·赫梅利尼茨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