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總商會舊址
上海總商會舊址,是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中國上海市靜安區北蘇州路470號。上海商務公所在1911年得到出使大臣行轅地皮,用作辦公地址。1912年2月,上海商務公所與上海商務總會決定合拼,成立上海總商會。總商會在商務公所原會址興建議事廳大樓,1916年初竣工,又在議事廳大樓旁邊興建商品陳列所大樓,1920年落成。1958年4月,商會議事廳大樓開始改用作工業用途,舊址此後受到不同程度的毀壞。2010年前後,總商會舊址位處的地塊由地產商華僑城集團競得,集團決定把舊址改建為酒店餐廳。因此,舊址在2010年開始進行修繕工作,並已成為上海寶格麗酒店的一部分。
上海總商會舊址 | |
---|---|
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上海市原閘北區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1915年 |
編號 | 8-39 |
認定時間 | 2014年4月4日 |
上海總商會 | |
---|---|
位置 | 北蘇州路470號 |
建成時間 | 1913年 |
評定時間 | 1999年9月28日 |
參考編碼 | H-Ⅲ-01 |
歷史
興建過程
清朝末年、民國初年的上海有兩個獨立存在的商會組織,分別名為上海商務公所與上海商務總會[1]。上海商務總會早就打算購買出使大臣行轅地皮,用作會址,不過礙於地價昂貴、資金不足而停留在磋商階段[1]。上海商務公所在清朝末年曾經資助反清革命黨人陳其美,他後來成為滬軍都督府(上海最高行政機關)首領;1911年,為了報答商務公所當年的資助,滬軍都督府把出使大臣行轅地皮劃為公所的辦公地址,等同把地皮贈與公所[1][2]。
1912年2月,上海商務公所與上海商務總會決定合拼,成立上海總商會;同年9月,總商會成員開始討論建立會址事宜,決定在商務公所原會址(現為北蘇州路470號)興建議事廳大樓[1]。工程共花費白銀約十萬餘兩,建築設計由著名建築事務所通和洋行負責[2]。
議事廳大樓主要是由工商業集資捐款而建。總商會在1913年2月得到約6250兩白銀的民間捐款,出售約2680元的國庫券,並向業界募集到約19000萬兩白銀的捐款[1]。1913年2月18日下午2時,上海總商會議事廳大樓動工,並再次向業界募集到20000多兩白銀的捐款[1]。1914年9月,總商會為籌募大樓建築經費而召開會員大會,議決如下:向已表示願意捐款而未捐的會員進行催款,向尚未捐款的會員進行勸募,並先由總商會借墊不足款項[1]。1914年11月,大樓已經快要落成,但總商會的經費仍然不足以支付一大部分的工程費用;總商會於是在該會協理朱葆三的提議下出售零息票債券,分五年償還,又在入會費上再額外收費,收取的這部分款項與原有會費分開管理[1]。1915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要求總商會為議事廳大樓繳納每月1000銀兩的房地產稅,因總商會反對而未果[3]。大樓最終在1916年初竣工[1]。
大樓即將建成前,上海總商會高層又計劃興建一座商品陳列所,供消費者透過參觀展覽來認識市場上的商品[1]。1915年10月,總商會成立獨立部門「陳列股」,負責籌劃陳列所興建事宜;陳列股議定多項章程,決定把商品陳列所選址定於議事廳大樓的北面附近,並向全國募集展覽用商品[1][4]。商品陳列所大樓在1919年春開始興建,工程一年後落成,動用68143銀兩;1921年11月1日,商品陳列所舉行開幕典禮,500多名來賓出席,包括瑞士、比利時、瑞典、日本多國領事及美國商務參贊,以及政界、報界人士,其中馬相伯在典禮上發表了提倡國貨的演說[1]。
另外,1920年前後,總商會主樓(議事廳大樓與陳列所大樓)前方加建了一座門樓(門形狀的大型建築),作為主樓建築的主入口[2]。
建築用途與歷史角色
上海總商會大樓曾是知名工商界人士聚會的場所,見證當地民族工商業的發展,被形容為上海的工商業搖籃[2][5]。議事廳大樓是商會的辦公場所,為工商界人士提供辦公地方,當中包括多名具影響力人物,例如盛丕華(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首任副市長)、榮毅仁(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黃炎培、陳叔通、劉靖基等;總商會也會向商號或民間團體借出議事廳大樓的空間,以供進行商業會議[3][5]。商品陳列所大樓開放公眾免費參觀,用作向公眾人士展覽和銷售各種國貨,常年陳列34400多件來自全國各地的展品,並會舉辦非常設展覽會;此外,這座大樓還曾作商業夜校的用途,是中國史上第一所商業夜校[1][6]。
除了工商業外,上海總商會大樓也與政治事件有所關聯。1924年江浙戰爭後,上海總商會大樓裏舉行了「處置江浙戰爭善後會議」[2]。1925年五卅慘案後,群眾組織抗議遊行,遊行隊伍從總商會大樓出發[5]。1929年4月24日,上海國民救國會與上海商民協會煽動一群流氓到總商會議事廳搗亂,強行砸開大門,劫走財產和文件,隨意毆打商會人員,造成四人受傷,史稱滬總商會風潮[7]。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後,上海市商會社會童子軍團(商業夜校學生組織)派員組成戰地服務團,赴前線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擔任輔助工作,其中四人身亡,民眾在商會大樓內設立「抗戰童子軍四烈士紀念碑」以表紀念[8]。1937年7月19日(淞滬會戰前一個月),王曉籟、胡西園、顧馨一、杜月笙等一眾上海政商界人士在商會大樓內召開會議,成立抗日組織「上海市各界抗敵後援會」[9]。到抗日戰爭期間,工商界亦多次在商會大樓籌辦愛國運動[5]。1950年韓戰爆發,商會大樓裏舉行了捐獻飛機大炮運動,亦有「抗美援朝」示威隊伍從商會大樓出發遊行[10]。
上海總商會在1930年改組為上海市商會[4]。後來,商會改為上海市工商業聯合會,商會大樓仍然沿用下來,但改稱作上海市工商業聯合會會所(簡稱上海工商聯會所)[5][10]。
用途轉變與文物保護
1950年代末期,上海工商界人士分批到社會主義學院接受政治教育,而上海工商業聯合會的部分機關幹部、各個同業公會的幹部被下放到人民公社[10]。1958年4月,為了支援國家工業發展,政府把商會議事廳大樓調撥給軍工、電子工業企業,用作工業生產和研究,聯合會會址則遷至江西中路406號[5][10]。此後,議事廳大樓先後被上海電子管廠、聯合燈泡廠、上海市電子元件研究所使用;工業用途並非大樓原先設計的功能,對大樓造成較大損壞,建築結構也為了配合工業生產的緣故而出現大規模改變[5]。到了1999年,電子元件研究所進行企業改革,原有房產與土地劃入上海儀電;此後,商會議事廳大樓成為空置建築[5]。
1999年,上海總商會舊址的主樓部分(議事廳大樓與陳列所大樓)列為上海市第三批優秀歷史建築,而主樓和門樓均列入上海市登記不可移動文物[2]。但是,總商會大樓過去曾被數家企業輪流使用,因此出現複雜的產權關係,引發房屋權屬問題[5]。而且,由於總商會舊址規模頗大,文物修復成本將會非常巨大;這導致舊址受到長期閒置,一直有鐵門封閉、保安看守,禁止公眾入內[2][11]。
總商會大樓在2005年由一家國有企業所擁有,本來打算轉讓予中國藝術家陳逸飛,但因為一些變故而未果,擁有者繼而決定把舊址以拍賣方式公開轉讓[12]。2005年9月23日,舊址在上海良友飯店舉行的公開拍賣會上被拍賣,起拍價為1億人民幣[12]。舊址的歷史地位對買家具有吸引力,瑞士投資銀行等多家企業此前曾表示高度感興趣,也有不少人參與拍賣會;但是,由於拍賣時間倉促、舊址存在產權問題、建築改動受文物保護部門掣肘,加上起拍價格較高,拍賣會首五分鐘一直無人舉牌應價,最終流標[5][12]。
2006年,十一名上海市政協委員——蘇霖(領銜)、段祺華、劉幸偕、陳志龍、陳榮、周躍進、施有毅、魏中浩、朱政平、王岳祥、錢建蓉——聯名表示,上海總商會舊址從來屬於工商界,應該「完璧歸趙」地還給上海工商業聯合會,並改建為上海商會博物館,用以向公眾人士展示上海工商業和商會的發展歷史,讓舊址回複本來的功能[5]。不過,這個倡議最終沒有落實[2]。
2010年前後,上海總商會舊址位處的蘇河灣1、41、42街坊地塊被納入開發規劃,由地產商華僑城集團競得;華僑城集團決定在這個地區引進寶格麗品牌酒店,並把總商會舊址劃入酒店區域,改建為酒店餐廳[2][13]。因此,舊址在2010年開始進行修繕工作[14]。華僑城集團起初邀請福斯特建築事務所(一說為某一家德國設計公司)提出修繕總商會舊址的設計方案,但後來予以否決,改為採納上海鼎創建築設計有限公司的方案,並委任該公司總經理凌穎松為總商會舊址修繕項目的總設計師[2][13]。修繕工程注重修舊如舊,盡力把舊址修復成最初落成時的樣子,例如用顯微鏡來判斷一面牆壁最初塗刷的顏色、沿用舊址遺下的裝飾構件;同時也改善了建築物的安全和實用性能,例如加固牆壁、提升機電等[2]。此外,工程團隊也把舊址的建築元件數據製成了建築信息模型[15]。
建築特色及結構
上海總商會舊址由門樓、議事廳大樓(南樓)、陳列所大樓(北樓)三部分構成[14]。
門樓
門樓(又稱牌樓)為主樓的主入口,位於蘇州河上河南路橋的西北拐彎處,是一座拱形建築物,呈西洋風格,外形仿照古羅馬凱旋門,結構為混合柱式。門樓上方樹立商會會旗,並設有報時鐘。一條約50米長的通道連接了門樓和議事廳大樓,通道旁有一面長約30米的圍牆,圍牆由水刷石圍牆、清水紅磚牆兩段銜接的牆體組成。在議事廳大樓用作工廠時,門樓經歷了多處改建和加建,內部分割出多個間隔,外牆上的「上海總商會」字樣被移除,樓頂更加建了一層樓房。[2][6][10][14]
議事廳大樓
議事廳大樓(又稱南樓)樓高三層,樓頂設有陽台。建築立面對稱,主立面以橫三段劃分。大樓為古典主義建築,外牆的壁柱上有古典主義特色的裝飾,而巴洛克建築風格的裝飾也可見於壁柱和門窗。大樓由上海電子元件研究所用作工廠期間被拆除部分屋頂,以加建第四層,加建的一層後來在修繕工程期間拆掉了,原先的山牆屋頂也得以重建。[1][2][6][14]
大樓第一層設有車庫、辦公室、會議廳。其中,會議廳設有壁爐,冬天時可供生火取暖;廳內沒有房梁,這種結構被稱為「無梁廳」。[1][6]
第二層主入口與地面之間有花崗岩大樓梯連接,層內設有前廳與大議事廳(又稱為宴會廳)。前廳位於大議事廳前方,廳里的地坪上鋪砌了彩色拼花馬賽克地磚。大議事廳面積寬闊(一說容納上百人,一說容納八百多人),上蓋為帶有線腳(古典主義特色)和天窗的西式穹頂,牆壁上有紙筋石灰裝飾物和木質門窗。廳內建有回馬廊,環繞大議事廳的一半,回馬廊一側的牆上掛有紙筋石灰裝飾物。[2][14]
大樓第三層設有會議室[1]。
大樓室外設有一座庭院,庭院內有一座碑亭,放置了紀念建造總商會大樓的碑記[1]。
陳列所大樓
陳列所大樓(又稱北樓)佔地724平方米,樓高三層,總面積為1625平方米。大樓共分隔為18個展示不同貨品的空間,例如美術部、飲食品部、農林園藝部、化學工業部、藥品部、科學儀器部等。大樓內的部分牆壁掛有「表揚國產」、「精華薈萃」匾額。[1][6]
參考資料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有形无形的“桥”上海总商会. 上海市工商業聯合會. 2017-07-03 [2018-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9).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唐燁. 历时7年修缮 102岁上海总商会重现历史风貌. 上觀新聞. 2018-03-22 [2018-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9).
- ^ 3.0 3.1 第五节 会址. 上海工商社團志.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18-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9).
- ^ 4.0 4.1 第四节 商品陈列所. 上海工商社團志.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18-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9).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上海总商会大楼何日“完璧归赵”.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委員會. [2018-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9).
- ^ 6.0 6.1 6.2 6.3 6.4 馮梅椿. 上海总商会遗址侧记. 上海地方志.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18-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9).
- ^ 譚洪安. “第一商会”落幕记. 中國經營報. 2013-11-02 [2018-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9).
- ^ 抗战童子军四烈士纪念地. 靜安報. 2016-10-14 [2018-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9).
- ^ 徐志耕. 淞沪大会战內幕全解密.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5: 164.
- ^ 10.0 10.1 10.2 10.3 10.4 王昌范. 寻访上海工商联会所. 上海工商聯專輯. 2008, (127).
- ^ 强大的立宪派商团倒向革命党. 青年報. 2011-10-10 [2018-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9).
- ^ 12.0 12.1 12.2 李和裕; 李國政. 上海总商会原会址大楼亿元起拍流标. 中國證券報. 2005-09-25 [2018-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9).
- ^ 13.0 13.1 史建.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08. Domus China. 2011.
- ^ 14.0 14.1 14.2 14.3 14.4 蔣迪雯; 司占偉. 102岁,精修7年,宛若初见. 上觀新聞. 2018-03-23 [2018-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9).
- ^ 15.0 15.1 百年上海总商会修旧如旧华丽亮相. 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政府. 2018-06-22 [2018-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8).
- ^ 盧瑩輝主編;吳雲溥,曹憲鏞,徐同甫,林路副主編. 新编上海大观.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3-03: 547–551. ISBN 7-80515-697-2.
- ^ 國家文物局主編. 中国文物地图集 上海分册. 北京:中華地圖學社. 2017-01: 136–140. ISBN 978-7-80031-6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