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隨機
附近
登入
設定
資助維基百科
關於Wikipedia
免責聲明
搜尋
東南亞武裝抗日
語言
監視
此條目之
中立性
有爭議
。其內容、語調可能
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
地方色彩
。
(
2018年2月9日
)
加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
討論頁
說明此文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在編輯之前請務必察看討論頁。
東南亞武裝抗日
介紹
日本
於1941年12月8日
偷襲珍珠港
,以發動其
大東亞戰爭
起,迄於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
無條件投降
,
東南亞
各地武裝抗擊日軍的經過。
目次
1
背景
2
經過
3
影響
4
註腳
5
相關條目
5.1
外部環境
5.2
區域內情勢
5.3
其他
背景
荷屬東印度
英聯邦
在亞太區的情形
法屬印度支那
菲律賓自治領
天羽聲明
;
大東亞共榮圈
;
蘇日中立條約
;南進政策
歐洲開戰
;
法國戰役
;
汪精衛政權
;日軍進駐印度支那;
德義日三國同盟
美日談判
(
日語
:
日米交渉
)
:《
美日通商航海條約
》終止後的「無
條約
時代」;
戰略性
經濟制裁
;
石油
禁運
;日本在中國戰場的困境;日本決策圈的戰略方針辯論(
北進
或
南進
);
蘇日中立條約
;
松岡洋右
;
東條英機
組閣
經過
偷襲
珍珠港
;
菲律賓戰役
;
馬尼拉大屠殺
;
菲律賓
香港保衛戰
;
肅清大屠殺
;
馬來亞日佔時期
;
新加坡日佔時期
荷屬東印度日佔時期
越南帝國
;
胡志明
和
越南獨立同盟會
泰國
;為日本盟友,但仍有
自由泰人運動
抗日。
日本佔領緬甸
;
中緬印戰區
:
滇緬公路
和
中國遠征軍
盟軍
反攻:
俾斯麥海海戰
;
跳島戰略
:
菲律賓海海戰
;
雷伊泰灣海戰
日本戰敗投降;
拉包爾戰俘營
影響
日本「大東亞戰爭」與東南亞
民族獨立運動
:領導者
意識形態
影響對日態度(對抗或合作)以及戰後路線。
共產主義
與對抗:越盟和
八月革命
保守主義
與合作:
蘇卡諾
與
印度尼西亞
建國五項原則
殖民帝國
捲土重來;
反帝國主義
;
非殖民化
冷戰
與
美國
影響:
圍堵政策
、
島鏈
、
東南亞條約組織
、
東南亞聯盟
;
不結盟運動
與
中
、
印
影響:
日內瓦會議 (1954年)
、
萬隆會議
、
東南亞聯盟
註腳
相關條目
外部環境
中國抗日戰爭
大東亞共榮圈
法國
軸心國
珍珠港事件
太平洋戰爭
軸心國在澳大利亞水域的軍事活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
區域內情勢
荷屬東印度
英聯邦
法屬印度支那
越南帝國
胡志明
越南獨立同盟會
八月革命
日軍戰爭罪行
跳島戰略
其他
殖民主義
新殖民主義
台灣日治時期
韓國獨立運動
香港殖民地時期
非殖民化
民族獨立運動
民族主義
依賴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