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島海

60°18′N 21°00′E / 60.3°N 21°E / 60.3; 21 群島海芬蘭語Saaristomeri瑞典語Skärgårdshavet)是波羅的海的一部份。位於波的尼亞灣芬蘭灣之間的芬蘭領海。群島海中的很小,而且聚集在一個細小的區域;但是以島的數量計,群島海是世界最大的多島海。群島海的地貌主要由冰川作用構造而成。

波羅的海中群島海被標以紅色標誌。大部分島嶼在此比例尺下不可見。
群島海東部的地圖

海域中較大的一些島嶼有居民居住,並有輪渡和橋樑連接。包括本海域中一些較大島嶼的奧蘭群島是芬蘭的一個自治區域。其它的島嶼則屬於西南芬蘭區管轄。群島海也是著名的旅遊勝地之一。

地理與地貌

 
內群島上樹木茂密。照片拍攝於秋季,島嶼周圍的蘆葦已經變成了褐色。

群島海大致位於瑪麗港新考蓬基漢科三城構成的三角區域中。整個區域可分為內群島和外群島,外群島主要由一些無人居住的小島構成。

群島海擁有數量眾多的島嶼,具體的數字則取決於「島嶼的定義」,而該水域中則包括有從露出水面的小石塊到有幾個村莊甚至是一座小鎮的大小不一的「島嶼」。群島海中大於1km²的島嶼有257個,約0.5公頃的小島則有18000個。如果把無人居住的岩石和岩礁算在內,則估計數目為50000個。加拿大北極群島擁有36563個島嶼;而據印尼海軍水文海洋學辦公室統計,印度尼西亞則擁有17508個島嶼。[1]

群島海中的島嶼在最後一個冰川期過後不久出現。由於冰期後地殼反彈仍在發揮作用,導致新的岩礁和島嶼逐漸產生、舊的島嶼逐漸增大或合併。當時的回彈率為每年4~10毫米。[2] 由於島嶼主要是由堅硬的花崗岩片麻岩兩種岩石構成,侵蝕作用明顯慢於回彈。群島海的水域淺,平均只有23米深,大多數的水道都不能容納大型船舶航行。

群島海中有三個火山口狀的地形。其中之一,位於奧蘭的侖帕勒蘭,是一個撞擊坑[3]60°8′22″N 20°7′37″E / 60.13944°N 20.12694°E / 60.13944; 20.12694)另外兩個則是岩漿侵入作用形成的。其中比較知名的是位於布倫德的Åva侵蝕,因為其在衛星地圖和高解像度的地圖上比較容易辨認。(60°28′19″N 21°1′0″E / 60.47194°N 21.01667°E / 60.47194; 21.01667)另一個是位於兩個主島Houtskär和Iniö之間的Fjälskär。[4]60°18′25″N 21°22′18″E / 60.30694°N 21.37167°E / 60.30694; 21.37167

人口和行政區劃

群島區域分為由西南芬蘭區奧蘭自治區之下管轄的兩部分。區界大致沿一個叫基赫蒂(Kihti)相對開放的海域劃分。這個區域與瑞典海岸附近的一些島嶼共同組成一個歐洲跨界區域英語Euroregion。區域內的主要港口是在大陸上的圖爾庫和位於奧蘭群島上的瑪麗港

奧蘭為自治的非軍事區。它有其區域議會,並以瑞典語作為官方語言。區域議會權力範圍廣泛,包括衛生服務、教育、環境和郵政服務等。貨幣和外交政策則由芬蘭議會署理。從理論上而言,芬蘭總統有權否決由奧蘭區域議會通過的法案。[5]

群島區域有常住居民約為60,000人,其中有27,000人住在奧蘭。該地區大部分市鎮都是使用單一瑞典語或是主要使用瑞典語。位於大陸上的主要港口是圖爾庫,而奧蘭島上的則為瑪麗港。

由於景色秀麗,許多芬蘭人都前來進行夏日度假,因此在夏季,許多島嶼上的人口是平時的兩倍多。和常住居民不同,度假者通常為芬蘭語使用者。芬蘭總統的夏季官邸黃金海岸位於楠塔利市的盧昂農瑪島芬蘭語Luonnonmaa[6]

在群島區域的人口統計中,一個有趣的專題是雙胞胎的數目。異卵雙胞胎的出生部分出於遺傳因素,而群島區則提供了必要的基因。在18和19世紀。該地雙胞胎的出生率高於歐洲其他任何一個地方,也極大的高於芬蘭本土。而原因則應歸於捕魚。魚類含有極高的蛋白質和不飽和脂肪。這補充了農作物的不足。因此,雙胞胎出生的概率也非常高。[7]

群島的東半部由基地位於圖爾庫的群島海海軍司令部衛戍,主要裝備是水雷海岸炮[8]。兩者在群島區域都十分有效,此處密集的島嶼嚴重阻礙了入侵船隻的操作。奧蘭自治區是非軍事區,芬蘭武裝力量禁止進入,故該處居民可免服兵役。

經濟及交通

 
冬日的「黃」渡輪
 
本特礁燈塔

群島海普遍被認為比芬蘭大陸享有較高的生活水準。捕魚和漁業加工是主要行業;群島海生產的波羅的海鯡魚虹鱒產品是人所共知的。島嶼面積過小以及其多石的自然環境限制農業的發展。然而群島海的氣候比芬蘭大陸對農業更有利。一些島嶼,尤其是呂邁蒂萊英語Rymättylä,以生產夏季的首批成熟馬鈴薯而聞名於鄰近的大陸區域。旅遊業對群島海的經濟發展,扮演着愈來愈重要的角色。

群島海上基赫蒂(Kihti)一面的「芬蘭」社區由群島環路,即一些橋樑和渡輪連接。較遠的島嶼有輪渡連通,在奧蘭有一座小型機場。渡輪分為兩類。「黃」渡輪(芬蘭語:lossi)為免費乘坐,並開通於臨近(大型)島嶼的短途交通。它們的結構像筏子一樣。「白」渡輪(芬蘭語:yhteysalus)像輪船一樣,需要付少許船費。它們用於幾個較小的或遙遠的島嶼之間的長途交通。大型渡輪從芬蘭城市圖爾庫赫爾辛基連接到奧蘭和瑞典

在寒冷的冬季,由於海面結冰,有些島嶼之間會修建正式的冰上公路。這大大簡化了交通,這樣的話僅僅駕駛汽車(如果冰層夠厚的話甚至可以是廂型車)便可行走於大陸和島嶼之間。另一方面,在春秋兩季冰層稍稍融化(芬蘭語:kelirikko)、不能行走而船卻不能破冰時,會導致一些島嶼在數天或數周缺乏可供大型船隻停泊的碼頭。這時只有滑水器、氣墊船或直升機才能到達。

許多重要的海上航線穿越群島海。星羅棋佈群島和深淺不一、無數的岩礁使航行變得愈加危險。因而島嶼上遍佈着不同規模的燈塔和航海標記。引航業務由國家承擔。

文化

 
五朔節花柱英語Maypole

群島海的文化相似於講瑞典語的芬蘭沿岸地區。許多典型的芬蘭文化,比如桑拿在島嶼文化中根深蒂固。然而,兩地文化也有微妙的不同。五朔節花柱英語Maypole在該群島是仲夏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芬蘭大陸卻並非如此。另一方面,芬蘭大陸仲夏節點亮篝火的傳統近年來也傳播到了該群島。

基於語言的不同,群島的文化可以分為三部分。在西部的奧蘭群島使用的是單一的瑞典語,南部的奧布蘭群島大多數人使用的是瑞典語,而北部的群島則使用的是芬蘭語。

由於當地基督教的傳入早於芬蘭大陸,所以大多數島嶼上的教堂都比較古老,可追溯到13、14和15世紀。最老的教堂位於奧蘭。超過80%的芬蘭人是芬蘭福音路德教會的成員,而由於該地不是東正教天主教的教區而使得這一比率甚至更高。

群島地區的飲食文化和芬蘭大陸本土的飲食文化類似。當然,當地飲食對魚類有所側重,特別是鯡魚鮭魚虹鱒。該地也以傳統的黑麵包聞名,其成分主要是酪漿糖漿麥芽。當地聖誕節大餐的主要菜色通常是白斑狗魚,而不是在芬蘭大陸作為聖誕主餐的火腿。每個聖誕節科爾波的漁民們都為總統提供狗魚。

自然和保護

 
鳳頭鸊鷉

這些島嶼為野生生物提供獨特而多樣化的環境。較大的島的環境近似芬蘭本土的沿海岸地區,而島礁的環境則完全不同。在較小的島上,雖然沒有樹木,但仍有大量植物生長。當地多陽光,植物有相對較長的生長期,並有海鳥糞作肥料。另一方面,常年的風和貧瘠的土壤又限制了植物的生長。波羅的海極低的鹽度使得波浪衝向岸邊的海水來灌溉植物。雖然大部分島嶼是岩石,但有些實際上是薩爾保斯冰磧嶺的延長部分,而這是終磧的構成部分。這樣的島嶼包括Örö島和Jurmo島。這些島上的植物相動物相比臨近的岩石島嶼更具多樣性。

作為島嶼構成基礎——岩石,其特性導致在一個小島各部分的環境條件甚至可以完全不同[9]。在一個直徑不過數十平方米的小島上,可能有一小片淡水沼澤、一池塘的淡水、一池塘的半海水、灌木叢、草甸、貧礦岩體、風蝕海岸和被環抱的小海灣。許多植物由於環境而轉變成為了表現型。例如,小島上刺柏的高度低於半米,卻可以覆蓋數平方米的面積。

這些島嶼也是海鳥們的天堂。海鳥的物種包括疣鼻天鵝黑海鴿英語Black guillemot鳳頭鸊鷉以及各種海鷗。最近,鸕鶿也遷徙到了該群島,它們的種群正在擴大。在自然保護主義者看來這不一定是件好事,因為鸕鶿是密集的群居,而它們的排泄物則可能毒害其他的生物。

對環境最大的威脅是農業和養殖漁業導致的富營養化[10]。這在芬蘭得到了部分控制,但其效果則由於波羅的海的環境條件而不佳。

群島的許多區域能夠倖免於人類活動之外僅僅是因為它們地處偏遠。群島海南部區域屬於群島海國家公園的合作區域[11],另外群島海地區也有許多小的自然保護區,這些保護區只允許在春夏季才能登陸。

歷史

 
約馬拉教堂,可追溯於13世紀,是芬蘭最古老的堂區教堂

該群島於10,000年前露出海平面(當時稱為約迪亞海)。在Dragsfjärd上發現的最早的考古遺址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在該時期,外群島的制高點由主群島的赫特斯卡利、考勒普和納沃組成。由於冰期後地殼反彈作用使這些島嶼上升了大約25米,並產生了更多的島嶼,而且使已存在的島嶼面積擴大。

在12和13世紀瑞典控制了群島海區域。與此同時,基督教開始從群島區域和臨近海岸的地區開始傳播至芬蘭。這些島嶼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它控制着斯德哥爾摩、圖爾庫和整個波的尼亞灣。因此瑞典帝國在中世紀時期強化了在該群島的統治。在16和17世紀,該地成為了通向北方皇家郵遞幹線的必經之地。1809年,瑞典被迫將該地割讓給俄羅斯,成為芬蘭大公國的一部分。

1808年瑞典和俄羅斯爆發了芬蘭戰爭。4月,俄羅斯佔領了包括奧蘭之內的群島區域。不久,當地居民因為被沒收船隻而大為憤怒,開始了暴亂活動。5月,俄軍清除了前來群島區域助陣的瑞軍。而瑞軍則將該地作為反攻芬蘭大陸的中轉站。直到戰爭結束之時該地仍然歸屬於瑞典控制,但其後的腓特烈條約則規定將該區域和整個芬蘭大陸割讓。群島海地區則成為了俄羅斯帝國控制下芬蘭大公國的一部分。

克里米亞戰爭中,英法聯合進攻並摧毀了奧蘭的Bomarsund城堡。在1856年的奧蘭公約中將群島海的奧蘭區域劃歸為非軍事區。該地區時至今日亦如此。

芬蘭自1917年從俄羅斯獨立。不久,瑞典聲稱群島海西部講瑞典語的奧蘭群島的主權。該主張在瑞典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支持,但導致了奧蘭危機。為解決問題,請求了國際聯盟的幫助。1921年國聯不顧多數奧蘭人的反對而將整個群島的主權劃歸芬蘭。然而,奧蘭被給予了高度自治,它的非軍事狀態也依舊保留。

1939年蘇聯冬季戰爭中入侵芬蘭。在1940年戰爭結束時芬蘭被迫將群島海最東部的漢科租借給蘇聯作為其軍事基地。1941年繼續戰爭爆發。芬蘭在奧蘭布軍以防止蘇軍進攻,但效果不佳。芬蘭武裝也在蘇軍撤退的後一年包圍了漢科。直到戰爭結束的1944年,芬軍一直駐紮在奧蘭。

1995年芬蘭加入歐洲聯盟。在奧蘭的公投由於可能產生不同結果而獨立進行。奧蘭人拒絕加入歐盟的決定可能會造成像丹麥屬地格陵蘭這樣本身非歐盟地區反對的局面。然而,公投的結果是贊成加入。

在不同歷史時期群島海地區的人口有顯著的不同。直到16世紀上半葉其人口保持增長狀態。之後,由於戰爭和瘟疫導致環境承載力下降而使人口下降。19世紀,由於新式捕魚方法的傳入使得人口急劇膨脹。20世紀,由於城市化因素,人口又開始下降,特別表現在一些小島。許多更小的島嶼甚至完全無人居住。近幾十年來,群島區域的夏季度假村又激活了局部地區。[12]

風光集錦

參考文獻

  1. ^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sianInfo.org之印度尼西亞地理
  2. ^ 存档副本. [2013-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3).  芬蘭環境局網站
  3. ^ [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Lumparn in the Eart Impact Database
  4. ^ [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群島海地質狀況的研究,由芬蘭地質調查組進行
  5. ^ [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奧蘭官方網站
  6. ^ Kultaranta. Tasavallan presidentin kanslia. [2021-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7) (芬蘭語). 
  7. ^ Lummaa, Virpi 等 al. (1998)《人類雙胞胎的自然性選擇》. 《自然》卷394,533-534(1998年8月6日)
  8. ^ [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群島海海軍司令部(芬蘭語)
  9. ^ 存档副本. [2008-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18).  群島海國家公園網站:群島的自然特徵(芬蘭語)
  10. ^ 存档副本. [2008-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20).  芬蘭環境局網站關於富營養化的文章
  11. ^ 存档副本. [2008-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23).  群島海國家公園首頁
  12. ^ 存档副本. [2008-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19).  群島海國家公園網站之群島歷史(芬蘭語)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