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休語是一種南亞語系亞斯里語支嘉海語支語言。由泰國南部也拉府300餘人的小社區使用,據報道西馬來西亞霹靂州吉打也有約300使用者。使用者為尼格利陀人中的馬尼人[3]

肯休語
母語國家和地區馬來西亞泰國
區域吉打北部接近國界,以及泰國也拉府
族群馬尼人
母語使用人數
259 (2015)[1]
語系
方言Ijoh (Ijok)、Jarum、Jeher (Sakai Tanjong of Temongoh)、吉打、Plus、Ulu Selama、Kensiu Batu、Kensiu Siong、Kentaq Nakil
文字拉丁字母泰文
語言代碼
ISO 639-3kns
Glottologkens1248[2]
ELPKensiu


歷史

泰國馬尼人和馬來西亞塞芒人是最早進入馬來半島的現代人類。尼格利陀人之後,下一波到達的移民是南亞語人群,很可能來自中國西南部。幾千年的過程中,尼格利陀人失去了他們原來的語言,逐漸改說鄰居的南亞語,至今仍在使用這些語言。[4]

地理分佈

馬尼人分佈在泰國南部和馬來西亞北部的山區叢林地帶。一般認為是是馬來西亞半島的原始居民。

在泰國也被稱為Sakai、Khon Paa、Ngok Paa,即「林中人」。[5]

泰國南部的馬尼人分佈在那拉提瓦府也拉府交界地區,以及沙敦府董里府博他侖府的那空是貪瑪叻山地區。[5]

在馬來西亞,馬尼人分佈在北吉打和泰國的邊界間。1965年以來一直在吉打華玲縣附近的村莊定居。有報告稱在南吉打亦有分佈。1969年一項調查顯示,僅吉打州就有98名馬尼人。泰國共有200馬尼人,馬來西亞有2500餘人。馬尼人是游牧部落,這個數字無法確定。[5]

音系

元音

肯休語有28個元音:14個單元音,12個鼻化單元音,雙元音和鼻化雙元音各一個。有舌位介於半開和半閉之間(即中元音)的前、央、後元音。該語言似乎沒有音域的區分。[3]

下表不是標準IPA,而是文獻的轉寫。

鼻化與舌高

可以觀察到,除/ə//ɚ/外,每個單元音都有一個對立鮮明的鼻化變體。鼻化元音的出現頻率比普通元音少得多,它們出現也是受限的。[3]

前、央元音有五個舌高對立,後元音有四個。半閉元音/e̝, ɚ, ẽ̝/的舌位只比中元音/e, ə, o/略高。[3]

元音描述[3]

下面列出來的元音不含鼻化元音。鼻化元音以上加的波浪符表示,如/ĩ//i/的鼻化。這些元音也與標準定位元音(CV)的描述有所不同。

  • /i/:比CV 1稍低稍後。
  • /e̝/:比CV 2低,更後。不出現在韻尾為濁雙唇塞音或流音時。
  • /e/:比/e̝/低,更後。更接近舌的常態位置,所以沒有標出變音符號。
  • /ɛ/:比CV 3稍高,更後。分佈與/e̝/相仿。
  • /ɯ/:顯著比CV 16更前,但還沒到CV 17。高度也比其他高元音低。
  • /ɚ/:半閉央展唇元音。為日化元音,可能是受馬來語接觸影響產生的。比schwa[ə]略高。可以首先地出現在重讀音節,但主要出現在非重讀音節。
  • /ə/:中央展唇元音。舌位似乎在半閉和半開之間。很少出現在重讀音節中。
  • /ʌ/:比CV 14略高,顯著更前。一般出現在非重讀CVC音節中。
  • /a/:開央展唇元音,出現頻率最高的元音,可以和每一個聲母或韻尾組合。
  • /u/:比CV 8稍低稍前。
  • /o̝/:比CV 7稍低,顯著更前。
  • /o/:中後圓唇元音。
  • /ɔ/:比CV 6稍高稍前。
  • /ie/:閉前展唇降雙元音,只出現在重讀音節中,後面一定跟塞音。聲門塞音前的同位異音是[ie̝]
元音對立

元音並非在所有環境中都能出現。央元音/ɯ, ɚ, ʌ/不出現在開音節中,/ɚ, ə, ʌ/後不帶末近音/w, j/。元音/i, e̝/看似很少接鼻音韻尾/m, n, ɲ/,但鼻音韻尾很罕見。 只有/i, e̝, ɛ, a, õ̝/後能接/w//i, ɪ/後不接/j/。雙元音後不接近音,可能是因為近音帶有元音的發音性質,雙元音+近音會違反音節模式。[3]

輔音

輔音
唇音 齒齦音 硬顎音 軟齶音 聲門音
塞音 p t c k ʔ
送氣 () () ()
b d ɟ g
鼻音 m n ɲ ŋ
擦音 ɸ s ɣ h
近音 w ɻ j
邊音 l
輔音同位異音描述與分佈

清塞音不送氣,五種塞音中有三種送氣,應是借用的影響。[3]

  • /p/通常實現為不送氣雙唇塞音[p],詞首位置也有罕見的同位異音[pʰ],是從馬來語借用的結果。
  • /t/做聲母時一般實現為不送氣齒齦塞音,罕見送氣同位異音[tʰ]為泰語借詞聲母。另一個罕見異音[t̪]為清齒塞音,目前為止尚未發現能解釋這種異音的語音條件。
  • /c/是清硬顎塞音,聲母、韻尾均可,頻率較低。
  • /k/為清不送氣軟齶塞音[k]。罕見送氣異音[kʰ]似在少數詞中做聲母時與/kʰ/對立,其中大部分為泰語借詞。
  • /ʔ/在聲母和韻尾位置出現得非常頻繁。韻尾處的分佈限於重讀音節。
  • /b, d, ɟ, g/聲母實現為濁塞音[b, d, ɟ, g],詞素末尾時為預成阻鼻音。濁塞音做韻尾時帶相同部位鼻音:/b/>[-bm]、/d/>[-dn]、[ɟ]>[-ɟɲ]、/g/>[-gŋ]。
  • /m, n, ɲ, ŋ/鼻音出現較少,硬顎鼻音/ɲ/出現頻率最低,分佈也最稀疏。所有鼻音都能做韻尾或聲母。
  • /ɸ/為清雙唇擦音,只出現在韻尾。
  • /s/清齒齦擦音無論何處都有硬顎異音[ʃ],與[s]為自由變體。單個使用者似乎傾向於用其中一個,兩種發音對所有使用者來說似乎都對。
  • /h/是清聲門擦音,既可做聲母也可做韻尾。
  • /l/在韻尾處為硬顎異音[ʎ]。詞首/l/實現為普通邊近音[l]。
  • /w/為濁唇軟齶央近音,既可做聲母也可做韻尾。也可出現在重讀音節複輔音的第二個輔音位置。
  • /ɻ/一般實現為濁捲舌央近音,既可做聲母也可做韻尾。出現在聲母複輔音的第二個輔音位置時,為閃音[ɾ]。也可實現為顫音[r]。

超音段組分

重音

肯休語有固定的非音位重音,落在詞素末音節上。此外次要音節可能完全無重音,也可能為次重音,取決於是否重複。正常無標情況無重音,較少見的是末音節被複製,產生一個帶次重音的初始音節。重音的出現完全可預測,肯休語中重音不是音位。[3]

聲調

極少數詞對只在音高差異上有對立。這些最小對立中的一員具有正常調(中調),而另一個是高調,音高差異可辨義。[3]

gūj 「語言」 gúj 「頭」
kēc 「卡住」 kéc 「切」
kāp 「咬」 káp 「聾啞」

除這些詞對外,還有幾個詞為高調,但尚未發現與它們對立的中調音節。

鼻化

鼻化在肯休語中是個韻律特徵。共有13個鼻化元音。

詞與音節結構

詞與音節模式

一般說來,南亞語有三種音節類型:

  • 主音節完整,可作為單音節詞出現,也可作為雙音節詞末音節,如CV́C、CCV́C、CV.CV́C、CV́.CVC。
  • 次要音節要麼以聲母複輔音中的插音元音出現,要麼以固定的末音節重讀形式出現,如CV.CV́C,CV2.CV1C,其中V2=[e、a、u、ɪ],V1不受限。次要音節僅不出現在末位,肯休語中也有CVC.CV́(C)模式。
  • 在聲母複輔音中滋生插音schwa,也可有稍稍多樣的元音,如[ə、u、i],形成預音節。Schwa[ə]預音節形式與複輔音形式為自由變體,即CəCVC~CCVC。預音節在雙音節詞中只作為前尾音節。

肯休語似乎上述三種類型的音節都有,還有多來自馬來語的三、四音節詞,多音節詞中有固定重音。[3]

重複

肯休語中的重複是個相對能產的過程,會影響音節結構,其結果稱為重疊式。重疊式通常有CVC.CVC的音節結構,第二個音節聲母偶爾會是複輔音,而第一個音節中卻沒有,如[pʌt.plit]pʌtplit「快速反覆眨眼」。

肯休語中基本上有3種能產的重複方式:

  1. 相同輔音,改變元音,或稱雙聲式(V−α~Vα)
    CβV−αCα.CβVαCα
  2. 相同韻母,改變聲母,或稱疊韻式(C−β~Cβ)
    C−βVαCα.CβVαCα
  3. 相同韻尾,改變聲母和元音,或稱同調式(C−βV−α~CβVα)
    C−βV−αCα.CβVαVα

所有三種方法都複製基礎語素,第一個音節為新造的重疊部分,第二個音節為基式。雙聲式對可能的組成成分限制最少。重疊式中,鼻化元音和韻尾的/ɸ/相對而言出現得很頻繁。[3]

形態與句法

肯休語是SVO語言。定語中心詞之後:[6]

  • ʔuʔ ŋɔk ʔep bə'lɰʔ jɛʔ
  • ʔuʔ ňók ʔep bə'lǭʔ jéʔ
  • 他 坐 LOC 腿 我
  • 「他坐在我大腿上。」
  • jo̝h'ʔuʔ hɔs ʔep tobm ʔi'huʔ ʔɔdn
  • jǫh'ʔuʔ hós ʔep tobm ʔi'huʔ ʔódn
  • 樹枝 落 LOC 樹 那裏
  • 「樹枝落在那棵樹上。」
  • jɛʔ ma ɟɰp pe̝ ga'de̝ ʔep ɟa'la
  • jéʔ ma ȳǭp pę ga'dę ʔep ȳa'la
  • 我 FUT 去 LOC 超市 LOC 也拉府
  • 「我會去也拉府的超市。」

肯休語中的方位格表示位置、方向和距離。封閉的位置和非封閉的位置不同,分別用ka'pɪgn、ʔep表示。空間上的接近用不同的特徵來對比位置,例如,在指定從說話人的位置開始的空間範圍時,有觸摸、視覺、聽覺、步行距離數種說法。

詞彙

單音節詞不多。一個詞通常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7]

肯休語有很多來自馬來語的借詞。[7]

親屬系統

馬尼人的親屬系統接近夏威夷型親屬系統。但肯休語親屬體系與典型夏威夷系統間存在下列不同:[8]

  • 表親和兄弟姐妹按相對年齡分,不按性別分。
  • 姨媽=母親,但叔叔≠父親。
  • 第二代中,直系親屬(祖父母)與旁系親屬(祖父母的兄弟姐妹)使用不同的詞。
  • 第一代通過使用小輩或長輩來區分自己的孩子和自己兄弟姐妹的孩子,指明父母比自己大還是小。

正字法

書寫系統

肯休語字母借自泰文,儘量挪用泰文字母原本的讀音,沒有的則用現有符號稍加調整。[5]

元音

肯休語元音與泰語不同,有額外的高度,有鼻化,沒有長短對立。[5]巴利語的點號也被用來區分前、央、後元音的高度。

由於書寫肯休語用的輔音是泰語中的中低級輔音,本表示高級輔音的ห被用來表示鼻化。不用變音符號是因為:[5]

  • 元音的符號已經夠多了。
  • 輔音符號保持了一種線形順序,更好學習。

輔音符號與泰語的基本一致。學泰語的肯休語母語者會把帶ห的詞讀成鼻化的。[5]

聲門塞音作韻尾的音節,短元音符號被用於確定元音位置及聲門輔音。只對以此種音節使用短元音符號,是基於讀者對次要音節和預音節中使用短元音符號的反應。起初,次要音節和預音節用短元音寫,普通音節則用長元音寫,這可以反映重音時間,即普通音節總是有主要的重音,促使人們誤認為元音被拉長了。但正因此,讀泰語短元音符號時,會將最後的喉塞與元音音質不可分割地聯繫起來。因此,正字法後來改成了,長元音用於所有音節,短元音只用於喉塞音節。[5]

輔音

與泰語不同的肯休語輔音,則使用(過去)具有相同發音部位和發音方式的字。[5]

與泰語輔音不同的肯休語輔音有:[5]

  • 濁塞音/ɟ/、/g/
  • 鼻音/ɲ/
  • 擦音/ɸ/、/ɣ/
  • 預成阻鼻音/bm/、/dn/、/ɟɲ/、/gŋ/

例如,<ย>用於表示/ɟ/,<ฆ>用於表示/g/,它們歷史上都曾是濁塞音;/ɲ/則用發音相近的<ญ>表示。[5]

<ฟ>因其調音部位、方法相近表示/ɸ/,/ɣ/在馬來語借詞中對應馬來語本來的/ɻ/,因而<ร>用於表示/ɣ/。[5]

預成阻鼻音/bm/、/dn/、/ɟɲ/、/gŋ/與/m/、/n/、/ɲ/、/ŋ/在韻尾位置對立。一開始用的是表示不送氣塞音的字母,但讀者看不懂。最後改為在塞音字母上方寫上garand以表示/bm/、/dn/、/ɟɲ/、/gŋ/。[5]

複輔音

肯休語中,複輔音的轉寫方式與泰語的相同。肯休語有大量Cw型複輔音,如/pw/、/bw/、/tw/、/gw/、/hw/、/mw/、/lw/。

聲調

肯休語不是聲調語言,僅有高低重音對立。中聲無標,高聲用一個maitree標記。[5]

與其他語言的關係

肯休語與泰國南部大多數土著語言密切相關。徹翁語和肯休語的關係似是最密切的,儘管它分佈在300多公里開外。[9]

瀕危

肯休語的瀕危有以下幾個因素:[7]

  • 為少數民族語言,其後代不好意思說話。
  • 近來,由於需要與其他人有更多的接觸,他們被迫學說周圍群體的語言,如泰國語、普通話或當地的馬來語。
  • 沒有廣泛通用的正字法。
  • 政府政策限制了他們的定居區域,迫使他們適應多數群體的文化和語言。
  • 現代化,特別是泰語、普通話和馬來語的廣播、電視影響了這些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

另見

參考

  1. ^ Kensiu. Ethnologue. [2018-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3) (英語). 
  2.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編). Kensiu.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Bishop, Nancy. A Preliminary Description of Kensiu (Maniq) Phonology (PDF). Mon–Khmer Studies Journal. 1996, 25: 227–253 [2022-02-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10-05) (英語). 
  4. ^ The Negrito of Thailand: The Mani.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0) –透過andaman.org (英語).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Bishop, Nancy M.; Peterson, Mary M. The Kensiu (Maniq) People (PDF). TU-SIL-LRDP Committee (編). Minority Language Orthography in Thailand: Five Case Studies. Bangkok: TU-SIL-LRDP Committee. 2002: 53–68 [2022-02-1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2-02-13) (英語). 
  6. ^ Peterson, M. M. Lost in Space: Discovering Spatial Locatives in Kensiu (PDF). 1992 [2022-02-1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2-02-13) (英語). 
  7. ^ 7.0 7.1 7.2 Phaiboon, Duangchand. Glossary of Aslian Languages: The Northern Aslian Languages of Southern Thailand (PDF). Mon-Khmer Studies. 2006, 36: 207–224 [2022-02-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1-23) (英語). 
  8. ^ Bishop (1996b)
  9. ^ Benjamin, Geoffrey. Austroasiatic Subgroupings and Prehistory in the Malay Peninsula (PDF). Jenner, Philip N.; Thompson, Laurence C.; Starosta, Stanley (編). Austroasiatic Studies Part I. Honolulu: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1976: 37–128 [2022-02-13]. JSTOR 2001915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06-13) (英語). 

閱讀更多

外部連結

詞表與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