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莫里森

菲利普·莫里森(Philip Morrison,1915年11月7日—2005年4月22日)是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他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曼哈頓計劃,後來又從事量子力學原子核物理學、高能天體物理學搜尋地外文明計劃方面的研究。

菲利普·莫里森
出生1915年11月7日 編輯維基數據
桑莫維爾 編輯維基數據
逝世2005年4月22日 編輯維基數據 (89歲)
劍橋 編輯維基數據
教育程度物理和數學博士 編輯維基數據
母校
職業物理學家、非虛構文學作家、大學教師、核物理學家、解說人 編輯維基數據
僱主
配偶Emily Morrison 編輯維基數據
獎項奧斯特獎章、里克特邁耶紀念獎、美國物理學會會士、Joseph A. Burton Forum Award 編輯維基數據
簽名

莫里森四歲時患上了脊髓灰質炎[1][2][3][4],由於患有脊髓灰質炎,莫里森直到三年級時才開始上學。莫里森畢業於卡內基·梅隆大學,他對物理學有濃厚興趣[5]。他後來前往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研究物理學,並且師從羅伯特·奧本海默。 1940年,莫里森在羅伯特·奧本海默[6]的指導下獲得理論物理學博士學位[7]他還加入了美國共產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加入了芝加哥大學冶金實驗室並參與曼哈頓計劃,他與尤金·維格納一起從事核反應堆設計工作。

1944年,他搬到位於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他與喬治·基斯佳科夫斯基合作開發了爆炸透鏡英語Explosive lens。莫里森將三位一體彈芯放在一輛道奇汽車的後座上,然後把它運到核試驗現場。他還是阿爾伯塔計劃英語Project Alberta核彈裝載團隊的負責人,他協助將原子彈裝載到飛機上,然後載有核彈的飛機前往廣島和長崎丟下原子彈(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爆炸)。戰爭結束後,他前往廣島評估原子彈造成的損害。

戰後他反對核武器擴散。他為《原子科學家公報》撰稿,並協助創辦了美國科學家聯盟國防和裁軍研究所英語Institute for Defense and Disarmament Studies。20世紀50年代,他是為數不多的保留教職並積極參與學術活動的前美國共產黨黨員,但他的研究方向從核物理轉向了天體物理學。他發表了關於宇宙線的論文,他1958年發表的一篇論文被外界視為伽馬射線天文學誕生的標誌。他還參與編寫大眾科學書籍、文章而且還會出現在電視節目中。

參考文獻

  1. ^ Braces | Post Polio: Polio Place. [February 16,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February 17, 2018). 
  2. ^ Appliances for polio. [February 16,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27, 2018). 
  3. ^ Sartori & Tsipis 2009,第3頁.
  4. ^ Philip Morrison. 每日電訊報. April 27, 2005 [February 8,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November 21, 2018). 
  5. ^ Sartori, Leo; Tsipis, Kosta. Obituary: Philip Morrison. Physics Today. March 2006, 59 (3): 83–85. Bibcode:2006PhT....59c..83S. doi:10.1063/1.2195325 . 
  6. ^ Philip Morrison. Nuclear Age Peace Foundation. [February 8,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September 25, 2017). 
  7. ^ Sartori & Tsipis 2009,第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