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場道
馬場道是中國天津市和平區五大道地區最南側的一條街道,也是五大道地區建成最早、最長、最寬的一條街道。修築於1903年,原為天津英租界馬場道(英語:Race Course Road)。馬場道東起南京路,西至天津幹部俱樂部,全長3410米,寬18米至50米。目前,馬場道地區是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築的聚集地之一,大量的名人故居坐落於此。[1]
| ||||||||||||||||
---|---|---|---|---|---|---|---|---|---|---|---|---|---|---|---|---|
原名 | 馬場道 七號路 興亞二區7號路 海寧路 | |||||||||||||||
命名日期 | 1903年 | |||||||||||||||
類型 | 普通道路 | |||||||||||||||
道路長度 | 3.410公里(2.119英里) | |||||||||||||||
地點 |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平區 | |||||||||||||||
起點 | 天津幹部俱樂部 | |||||||||||||||
終點 | 南京路 | |||||||||||||||
建造 | ||||||||||||||||
動工 | 1903年 |
歷史
馬場道所在地域原是天津老城東南的一片沼澤窪地,散落着一些窩棚式的簡陋民居。1886年,天津海關稅務司、天津英租界董事會董事長、英籍德國人德璀琳獲得直隸總督李鴻章贈予的佟樓附近養牲園土地籌建新的跑馬場,建造花園、賽馬會和鄉藝俱樂部,同時修築了溝通天津英租界(當時僅包括大沽北路以東到海河西岸,維多利亞道兩側的狹長地段)與賽馬場的馬場道,在當時性質屬于越界築路。馬場道初建時,南至天津賽馬場,北至咪哆士道(Meadours Road)(今浙江路與泰安道交口處),路中間建有綠化隔離帶。1903年,天津英租界進行大規模推廣,獲得馬場道及其北側大片土地,天津英租界工部局於1919年至1926年結合海河清淤工程對該區域進行填築並使之成為適合城市建設的用地。1926年,馬場道也由土路先後改建為石渣路和柏油馬路。此後,兩側迅速形成大片高級住宅區,綠化良好,建築風格屬於各種不同的歐洲式樣。1943年,日本佔領天津後,馬場道改稱興亞二區7號路。1946年,天津市政府光復,復稱馬場道,期間曾短暫改名為「海寧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後,泰安道至今南京路段的馬場道改名為浙江路。南京路至天津幹部俱樂部的一段改為了馬場道。1961年,馬場道中間的綠化隔離帶拆除。2000年4月,天津市人民政府對馬場道進行全面整修,整修包括:重修路面、更換路燈、供排水和供氣城等管道,整修大路兩側的建築物外立面。[2][3]
現況與發展
馬場道目前東北到南京路,西南到天津幹部俱樂部。全長3410米,寬18米至50米,其中兩側行人路各寬2.3米至6.7米,為和平區與河西區的分界街道。由於馬場道街區被納入天津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規劃,因此未來將保持現有風貌不會拓寬。
沿街著名建築
馬場道現存比較著名的建築有:
交匯道路
目前,與馬場道相交匯的主要道路有:
- 貴州路 原大北道(Derby Road)
- 賓館路
- 圍堤道
- 西康路 原海光寺道(Hai Kwan Sou)
- 昆明路 原康伯蘭道(Cumberland Road)
- 津港路
- 湛江路
- 雲南路 原登百敦道(Dumbarton Road)
- 永安道
- 桂林路 原格拉斯哥道(Glasgow Road)
- 友誼北路
- 河北路 原威靈頓道(Wellington Road)
- 浦口道 原天津德租界紀念碑街
- 新華路 原牛津道(Oxford Road)
- 九龍路
- 香港路 原泰安道(Tyne Road)
- 廣東路 原天津德租界5號街
- 合肥道 原天津德租界E街
- 睦南道 原香港道(Hong Kong Road)
- 重慶道 原劍橋道(Cambridge Road)
- 九江路 原天津德租界4號街
- 南昌路 原天津德租界3號街
- 南京路 原小河道(Creek Road)和原圍牆道(Elgin Road)
- 徐州道 原狄更生道(Dickinson Road)
- 開封道 原開灤胡同(Kailan Lane Road)
- 曲阜道 原革事道(Council Road)
- 泰安道 原咪哆士道(Meadours Road)
參考資料
- ^ 馬場道補白:往來都是暫時人[永久失效連結]
- ^ 百年马场道 以乐之名的第三次扩界. [2011-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馬場道和天津賽馬場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9-01-08.
- ^ 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築網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