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對維基百科的興趣與貢獻,希望您會喜歡這裏。除了歡迎辭外,也請您了解以下重要文章:
有問題?請到互助客棧詢問,或在我的對話頁提出。別忘記:討論後要簽名,可使用編輯工具條上的按鈕。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the Chinese Wikipedia, please leave a message here. Thank you for visiting!
|
希望您能享受編寫人類共有之自由百科的快樂,成為一名快樂的維基百科人。我是歡迎您的維基百科人:Chia 777--2007年12月25日 (二) 01:39 (UTC)(via Welcomebot (留言))
有英文條目嗎?
你好,請問漸變斷面、活塞效應是否有英文條目?若有則將該條目連至英文版維基百科,謝謝。-yiken (留言) 2007年12月28日 (五) 18:05 (UTC)
答覆: 經查活塞效應並沒有英文條目,一般而言列車隧道之空氣動力,國外都將之歸類於pressure surge或transient flow,但也沒有相關之條目,而在台灣一般則以他的現象稱呼為活塞效應。 經查隧道漸變斷面並沒有英文條目,在英文將隧道漸變斷面稱之為flare tunnel。隧道漸變斷面在高速列車隧道之空氣動力中,可扮演減輕隧道內產生過大之壓力及隧道口微壓波噪音之功用,因此,隧道漸變斷面為相當重要之隧道設施。
你好,請問水錘作用文中提及「因水錘作用所造成之巨大壓力更是驚人」,請問可否舉出實例說明如何驚人,且所謂巨大壓力需要數據顯示可明白知道是多麼巨大。另外,建議附上一張說明圖來輔助,畢竟很多維基人並非對於水錘作用有認知,因此若有說明圖是有利於文中說明,簡單的說就是「只知其詞而不知其意,同一文半解。」謝謝。-yiken (留言) 2008年1月3日 (四) 17:35 (UTC)
答覆: 已經完成補強。謝謝你的指教!
現象
你好,對於隧道通風、活塞效應,雖然活塞效應條目並非出自你手,但有鑑於你常編輯這兩條目,加上我個人疑問不知向何位[[物理]維基人請教,因此找上Kuo-LunHWANG前來詢問,你是否知道隧道可能因為地形、隧道主體設計、道路路線、隧道工法,在已定的氣候所做影響,卻並未採取防範設計,造成的現象是我個人無法理解,故因無法得知此為何現象,在維基百科條目瀏覽並無查獲,此現象是「大關山隧道位於中央山脈,地理位置影響,隧道東口是處於迎風面,颱風影響最為明顯,將太平洋氣流、水氣送入大關山隧道東口,礙於隧道口無法容納瞬間過大氣流,因此被推擠的氣流產生隧道西口的風速大於隧道東口風速。」-yiken (留言) 2008年1月18日 (五) 17:26 (UTC)
答覆: 地形、標高等確實會影響隧道內之氣流,基本上之物理現象為在隧道口兩側因空氣總壓力不同將造成隧道內的氣流流動。 我不瞭解你真正問的問題,你的問題是背風面的隧道出口流速較迎風面的隧道入口流速大嗎? 若是如此(我並不曉得該隧道之實際狀況),我猜可能氣團經過山嶺在背風面產生一陣強烈的負壓氣流,導致使隧道內之空氣被加速,這應是陣風的情況,使得在隧道出口處出現強風。若長時觀測隧道入口之流速將僅比隧道出口之流速略小,因為,出口處之壓力較小密度較小產生之體積流量較大所致,若以重量流率來看長期入出口應該一樣。
我因並不實際瞭解你的問題,且對該處並不熟悉,但我試着猜原因,希望能滿足你要的答案,若答非所問也請你不要見怪。 歡迎再來信息討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