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活曲线

存活曲线(survivorship curve),由美国生物学家雷蒙·普尔在1928年提出,为生态学依照物种的个体从幼体到老年所能存活的比率,所做出的统计曲线。简单来说,族群存活曲线代表着族群在不同阶段的生存适应状况,可分为3种基本类型:

  • Type I 属于凸型:是用以描述这类生物大部分的死亡,是发生在这类生物最大生命期的阶段。换句话说,就是这些生物在幼儿时期较不容易死亡,成年后的种内竞争则较为激烈。譬如人类或是具有完善育幼行为的生物都属于此类。
存活曲线
  • Type II 属于直线型:是描述这类生物的死亡率无论在何种年纪,都维持一定的比率。可能具有一定照顾子代的行为,但仍不及 Type I 完善,如海鸥水螅松鼠等。
  • Type III 属于凹型:是描述生物在幼年时期的死亡率会很高,但是如果其年龄或是体型达到某一阶段或是程度,其死亡率就会下降许多,成年后的种内竞争则较不明显。许多会产下许多后代、生殖策略是以量取胜的生物,像是大部分的鱼类都是此类[1]

参考来源

  1. ^ 存活曲線. 2016-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