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湖
历史
台湾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樟湖地区为一街庄,称为“樟湖庄”,隶属于打猫东顶堡。该庄北与桶头庄为邻,东边及南边中、东段与草藔庄为邻,南边西段为龙眼林庄,西边为苦苓脚庄、高林仔头庄。[1]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全台废县厅改设二十厅,该庄隶属于斗六厅。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6月,该庄编入“崁头厝区”,隶属于斗六厅。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合并二十厅为十二厅,崁头厝区改隶属于嘉义厅。1920年(大正九年),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废十二厅改设五州二厅,该庄改制为“棋盘厝”大字,隶属于台南州斗六郡古坑庄。[3]
聚落
本地区发展较早的聚落有内湾仔、下藔、樟湖、过藔、下过坑、顶过坑、芉蓁笼、十字关、外湖等,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图上已有记载。[1]此外,本地区尚有五个𬒈、石桥、三步湾、后冻仔、车心仑、内湖、龙头等聚落。[2]
交通
县道149号是竹山至梅山的道路,大致以东南东—西北西走向到达本地区极北点地带,于县道149甲线路口转西南与其共线并入境后,转南南西蜿蜒而行,经过寮聚落后转东南,经樟湖聚落后续行再转西南,至石桥山庄转东南东,经县道149甲线左侧路口后独行,其后绕大弯转南南西再转东南,经一发夹弯后转西北蜿蜒而行,其后转北经三步湾后转西,经十字关后转东北,再经一发夹弯后转西南蜿蜒而行,其后转南南西沿本地区西部边界行一段路后转西南出境。由该道路向东南东转南南西经一发夹弯后转北北东再转西北蜿蜒而行后再转东北可前往桶头、劳水坑、山坪顶西部、福兴、下崁东南部、竹围子并止于省道台3线路口;向西南可前往苦苓脚南部、大湖底、小梅(梅山)并止于省道台3线另一路口。[1][2][4][5]
县道149甲线是斗六至太和的道路,石桥山庄至草岭路段原称“草岭公路”但过清水溪桥后的里程25K至28K路段目前无法通行。该道路大致以西北微北—东南微南走向到达本地区极北点附近的县道149号路口,转西南与其共线再转南南西蜿蜒而行,经过寮聚落后转东南,经樟湖聚落后续行再转西南,至石桥山庄转东南东,至县道149号路口转北北东独行后,绕弯道转东南东再转东再转东北,经一发夹弯后转西南,其后转东南经芊蓁笼聚落后蜿蜒下坡,至里程约24.3K处叉路口设有道路中断警示牌,再续行经数个转弯后过清水溪桥,蜿蜒上坡一小段后即因道路中断而无法通行。另端道路中断警示牌位于第一明隧道西端叉路口,由此向东北东蜿蜒而行,经第二明隧道、第三明隧道后续蜿蜒而行,其后转东南再转东北,经一发夹弯后转西南再转西北蜿蜒而行,其后转南南西经一发夹弯后转北北东再转东微南再转东北东,经县道149乙线终点路口后转东南东再转东,经外湖聚落后转东北东,经内湖聚落后转东南再转南蜿蜒而行以至出境。由该道路西段北侧向西北独行后转西南再转西北西可前往桶头西南端、高厝林子头、溪边厝、菜公与林子头交界地带、林子头并止于省道台3线路口;由东段东南侧向南可前往草岭、柯子林地区的太和并止于县道169号路口。[1][2][4][6][5][7]
县道149乙线(小旗草岭道路)是内寮至外湖的道路,其东南侧端点位于本地区东部外湖聚落西郊的县道149甲线路口。由此向西蜿蜒而行,其后转西南经一发夹弯后转东北,其后转东再转北再转西北再转北北西以至出境后,经多次弯道可前往桶头并止于其中部的县道149号路口。[1][2][4]
乡道云212-1线是十字关至后栋的道路,全线位于本地区境内,其北侧端点位于本地区西部边界十字关的县道149号路口。由此向东南转西再转南再转东南东蜿蜒而行,其后转东南再转西南,经后冻仔聚落后转东南蜿蜒而行,止于云林县、嘉义县边界,续行可接嘉义县乡道嘉151线以前往龙眼林、大坪等地。[1][2][1][2][5]
乡道云220线是龙头至石壁的道路,其西侧端点位于本地区东部凸出部分南侧边界偏东外缘的县道149甲线路口。由此向北转东再转北入境后,转西北西再转东蜿蜒而行,经多次弯道后转东南东蜿蜒而行,甚后转东北再转北北东蜿蜒而行,经石壁聚落后止于东碧山庄附近。[1][2]
乡道云220-1线是草岭至龙头的道路,其北侧端点位于本地区东部凸出部分东南端的乡道云220线路口。由此向东南东出境后,经多次发夹弯及一般弯道,大方向往南可前往草岭聚落东北郊并止于县道149甲线路口。[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