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食性动物
以肉類為食的動物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4年2月9日) |
肉食性动物(英语:carnivore)又称肉食动物[1]、食肉动物[2]、肉食者、肉食类、食肉类[3](sarcophage),是以摄入其它动物的身体组织(通常为软组织,即通俗意义上的肉类)为获取营养的主要方式的动物。相比植食性动物,食肉动物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更高,生理特征也更利于捕食,但其消化系统只能处理蛋白质、脂肪和分子结构较为松散的碳水化合物(单糖、寡糖、淀粉和糖原),无法消化纤维素等紧密高分子聚合物结构的复杂多糖。
“食肉动物”一词狭义上特指肉类在食谱中占比超七成的高度食肉动物,而肉食占比较低的中度食肉动物和低度食肉动物则通常被归类为杂食性动物。食腐、拟寄生或吸血的动物也属于广义上的肉食性动物。
分类
如果根据肉食的摄入占比,食肉动物可以被分为三类:
如果根据肉食来源的类群,动物的食肉行为(carnivory)则可以分为以下种类:
- 狭义上的“食肉性”:专指以捕捉四足动物为食
- 食鱼性(piscivory):以捕捉鱼类为食
- 食虫性(insectivory):特指以捕捉昆虫(通常指成虫)为食
- 食蛛性(araneophagy):以捕捉蜘蛛为食
- 食蠕虫性(vermivory):以捕捉各种外形细长的软体生物(即俗称的蠕虫)为食,通常指环节动物(如蚯蚓)、蛞蝓和昆虫幼虫(毛虫)
- 食软体性(molluscivory):以捕捉软体动物为食
- 食珊瑚性(corallivory):以各种珊瑚为食
- 食海绵性(spongivory):以各种海绵为食
- 食腐性(scavenging):以各种动物的残骸腐肉为食
- 食卵性(ovivory):以其它动物的卵为食,通常专指有外壳的蛋
- 食浮游性(planktivory):以浮游生物为食,专指其中的浮游动物
此外还有不以目标动物整体、而是以其身体某部分为食的食肉行为:
- 拟寄生性(parasitoidism):寄生在某宿主体中并啃食其组织为食
- 食血性(haematophagy或sanguivory):以血液为食
- 食毛性(keratophagy或ceratophagy):以毛发或蜕皮中的角蛋白为食
- 食鳞性(lepidophagy):以鱼鳞为食
- 食黏液性(mucophagy):以黏液或其它外分泌物为食
食肉性
- 猫科
- 犬科(除了狗为杂食性动物)
- 多数鼬科
- 獴科
- 鬣狗
- 豹斑海豹
- 部分虎鲸
- 北极熊
- 部分蝙蝠,如假吸血蝠、美洲假吸血蝠和䍁唇蝠
- 多数鹰形目
- 多数猫头鹰
- 笑翠鸟
- 伯劳鸟
- 鳄鱼
- 多数蛇
- 巨蜥
- 多数鲨鱼
- 食人鱼
食鱼性
- 多数鲸豚类
- 多数鳍足类
- 部分食肉目,如水獭、渔猫、扁头豹猫、水貂
- 部分蝙蝠,如大牛头犬蝠和渔鼠耳蝠
- 獭鼩
- 鸭嘴兽
- 企鹅
- 部分水鸟,如鹈形目、海雀、翠鸟、鹭科、鲸头鹳
- 部分鹰形目,如鹗和海雕
- 部分猫头鹰,如鱼鸮和斑鱼鸮
- 恒河鳄
- 部分蛇,如水蛇和海蛇
- 部分龟,如鳖和鳄龟
- 部分鱼类,如鲨鱼、马林鱼、狗鱼、狗脂鲤、梭子鱼、狼鱼、比目鱼、𩽾𩾌鱼、鲶鱼
- 部分水生昆虫,如水虿、龙虱、田鳖
- 部分蜘蛛,如捕鱼蛛和水蜘蛛
- 部分甲壳类,如龙虾、鳌虾、虾蛄
- 多数头足类
- 芋螺
- 部分水母,如箱水母和海刺水母
- 海葵
食虫性
- 食虫目
- 部分灵长目,如眼镜猴、指猴、婴猴、柽柳猴、狨
- 懒熊
- 部分蝙蝠,如菊头蝠、犬吻蝠、蝙蝠科
- 部分鸟类,如燕子、夜莺、蜂虎、奇异鸟
- 部分蜥蜴,如石龙子、壁虎、变色龙
- 两栖类成体
- 部分鱼类,如鲤鱼、四眼鱼、射水鱼
- 螳螂
- 部分膜翅目,如虎头蜂、寄生蜂、烈蚁、行军蚁
- 蜻蛉目
- 蟋螽科
- 部分异翅亚目,如猎蝽、水黾、红娘华、负蝽
- 肉食亚目的甲虫
- 部分双翅目,如食虫虻和食蚜蝇幼虫
- 多数蛛形纲
- 蜈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