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音系

隋唐音系,以往多指切韵音,但《切韵》并非一时一地的音系代表。[1]王力陆德明经典释文》和玄应一切经音义》的反切考证隋唐音系,并认为玄应在书中提到的“正音”,即是当时的长安音。

研究材料

由于切韵不并能代表单一音系,王力以陆德明《经典释文》和玄应《一切经音义》中的反切做为依据,构拟隋唐音系。《经典释文》书成于陈后主至德元年(公元583年),《一切经音义》书成于贞观年间(公元627年—649年),与《切韵》书成的期间(公元601年)先后距离不远。以此为材料所构拟的,大致为六世纪末到七世纪中期的语音系统。

声母

根据王力的拟音,隋-中唐时代共有三十三个声母,如下表:[2]

双唇 舌尖前 舌尖中 舌叶 舌面前 舌根
塞音 清音 不送气 p
帮非
t
端知
ȶ知) k
ʔ
送气
滂敷

透彻
ȶʰ彻)
浊音 b
并奉
d
定澄
ȡ澄)[3] g
鼻音 m
明微
n
泥娘
ȵ
ŋ
边音 l
塞擦音 清音 不送气 ʦ
ʧ
ʨ
送气 ʦʰ
ʧʰ
ʨʰ
穿
浊音 ʣ
ʤ
ʥ
擦音 清音 s
ʃ
ɕ
x
浊音 z
ʒ
ʑ
ɣ
匣、喻三
半元音 j
喻四

韵母

王力认为隋-中唐音系一共有五十个韵部,下表是王力拟音。


阴声 入声 阳声
u u
uk

o o
ou
ok

ɔ ɔk
ɔŋ
ɑ ɑ
ɑu
ɑi
ɑk
ɑt
ɑp
ɑŋ
ɑn
ɑm
a a
au
ai
at
ap
an
am
ɐ ɐi
ɐk
ɐt
ɐp
ɐŋ
ɐn
ɐm
æ æu
æi
æt
æp
æn
æm
ə əi
ək
ət
əŋ
ən
i i
ik
it
ip

in
im

声调

在声调方面,隋唐音系基本上与魏晋南北朝音系保持一致,具“平、上、去、入”四声,但调值方面是否有变化目前无从得知。

参见

脚注

  1. ^ 周祖谟,1963,〈切韵的性质和它的音系基础〉,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论丛》7北京商务印书馆。
  2. ^ 王力,1985,《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 ^ 根据《晋书音义》的反切,看出舌上音“知”、“彻”、“澄”在唐天宝年间已经分化出来了。